高中生物 第1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测评 新人教版必修2(2021年最新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2017学年高中生物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测评新人教版必修2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2017学年高中生物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测评新人教版必修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2017学年高中生物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测评新人教版必修2的全部内容。
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测评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下列各组生物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
番茄的红果和圆果
B。
水稻的早熟和晚熟
C.绵羊的长毛和细毛
D。
棉花的短绒和粗绒
.
2.用豌豆进行遗传实验时,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A.杂交时,必须在开花前除去母本的雄蕊
B。
自交时,雌蕊和雄蕊都无需除去
C。
杂交时,必须在开花前除去母本的雌蕊
D。
人工授粉后,应套袋
闭花受粉植物,其花属于两性花,所以在自交时无需去除雄蕊和雌蕊;在进行豌豆的杂交实验时,必须在豌豆开花前除去母本的全部雄蕊并套袋,待雌蕊成熟后再授以其他植株的花粉(即人工授粉),人工授粉后还要套袋,前后两次套袋的目的都是防止其他植株花粉的影响.
3.人的秃顶由常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因子B控制,但只在男性中表现。
一个非秃顶男性和一个其父是非秃顶的女性结婚,他们生了一个男孩,该男孩后来表现为秃顶,则该男孩的母亲的遗传因子组成是()
A。
BB B.Bb
C。
bb D。
b
解析:由于秃顶性状由B控制,因此非秃顶男子的遗传因子组成为bb;该女性的父亲为非秃顶,其父亲的遗传因子组成为bb,推测该女性的遗传因子组成为_b。
他们的儿子为秃顶,其基因组成中一定含有一个B,因此该女性的遗传因子组成为Bb。
答案:B
4。
决定小鼠毛色为黑(B)/褐(b)色,有(s)/无(S)白斑的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基因型为BbSs的小鼠相互交配,后代中出现黑色有白斑小鼠的比例是( )
A。
1/16 B。
3/16
C。
7/16 D。
9/16
解析:由题意知,黑色有白斑小鼠的基因型为B_ss,亲代基因型为BbSs×BbSs,因此,后代中出现黑色有白斑小鼠(B_ss)的比例为3/4×1/4=3/16.
答案:B
5。
在南瓜所结的果实中白色(A)对黄色(a)为显性,盘状(B)对球状(b)为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若让基因型为AaBb的白色盘状南瓜与“某南瓜”杂交,子代表现型及其比例如图所示,则“某南瓜”的基因型为()
A。
AaBb B。
Aabb
C.AABB
D.aabb
解析:由题图可以看出,白色盘状、白色球状、黄色盘状、黄色球状的比例为3∶3∶1∶1。
两对相对性状为一对自交,一对测交.
答案:B
6。
假说—演绎法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四个基本环节,利用假说—演绎法,孟德尔发现了两个遗传定律.下列关于孟德尔的研究过程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
提出问题是建立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的
B.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性状是由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
C。
为了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
D。
孟德尔成功的原因之一是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
解析:孟德尔在观察纯合亲本杂交得F1和F1自交结果出现性状分离现象的基础上,提出了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遗传性状在杂种后代中按一定的比例分离呢?其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生物体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到不同的配子中,在此基础上,孟德尔进行了演绎推理,并通过测交实验证实了自己的假说.豌豆是严格的闭花传粉、自花受粉植物,自然状态下不会出现杂交,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是孟德尔成功的原因之一。
答案:B
7。
导学号52240009基因型为Dd的个体连续自交n代,下图中的哪一条曲线能正确地反映纯合子所占比例的变化?()
解析:连续的自交可导致纯合子的比例上升,直至接近1.C项符合。
答案:C
8。
基因型分别为ddEeFF和DdEeff的两种豌豆杂交,在3对等位基因各自独立遗传的情况下,其子代中表现型不同于两个亲本的个体占()
A.1/4
B.3/8
C。
5/8 D。
3/4
1/2×3/4×1=3/8,所以子代表现型不同于两个亲本的占
1-3/8=5/8。
9。
两对基因自由组合,如果F2的分离比分别为9∶7、9∶6∶1、15∶1,那么F1与双隐性个体测
交,得到的分离比分别是()
A.1∶3、1∶2∶1、3∶1
B。
1∶3、4∶1、1∶3
C.1∶2∶1、4∶1、1∶3
D.3∶1、3∶1、1∶4
的性状分离比为9∶7时,说明F2个体有两种表现型,其双显性∶(单显性+双隐性)2
=9∶7,故F1测交时,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3;F2的性状分离比为9∶6∶1时,说明F2个体
有三种表现型,其双显性∶单显性∶双隐性=9∶6∶1,故F1测交时,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2∶
1;F2的性状分离比为15∶1时,说明F2个体有两种表现型,其(双显性+单显性)∶双隐性=15∶
1,故F1测交时,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1。
10。
将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种豌豆间行种植,另将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种玉米间行种植。
下列关于具有隐性性状的一行植株上所产生的F1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豌豆和玉米都有显性个体和隐性个体
B。
豌豆都为隐性个体,玉米既有显性个体又有隐性个体
C。
豌豆和玉米的显性个体和隐性个体的比例都是3∶1
D.玉米都为隐性个体,豌豆既有显性个体又有隐性个体
闭花受粉植物,所以彼此之间互不影响,隐性个体产生的F1全为隐性个体;而玉米在自然条件下既可进行同株的异花传粉(自交),又可进行异株间的异花传粉(杂交),所以隐性个体产生的F1既有显性个体也有隐性个体。
11。
给你一粒黄色玉米,请你从下列方案中选取一个既可判断其基因型又可保持其遗传特性的可能方案( )
A。
观察该黄粒玉米,化验分析其化学成分
B.让其与白色玉米杂交,观察果穗上玉米粒色
C.进行同株异花传粉,观察果穗上玉米粒色
D.让其进行自花传粉,观察果穗上玉米粒色
12。
下表为甲~戊五种类型豌豆的有关杂交结果统计。
甲~戊中基因型相同的有( )
续表
后代表现型亲本组合黄
色
圆
黄
色
皱
绿
色
圆
绿
色
皱
粒粒粒粒
11
③乙×丙00
34
3
④丁×戊004951
A.甲、丙B。
甲、戊
C.乙、丙、丁 D。
乙、丙、戊
解析:对于两对相对性状的自由组合问题,已知子代表现型及比例求双亲基因型时,应将自由组合问题转化为分离定律问题,并注意特殊分离比的灵活运用.组合③中,乙×丙→全为绿色且圆粒∶皱粒=3∶1,则可推出双亲均为yyRr;组合①中,甲×乙(yyRr)→黄色∶绿色=1∶1且圆粒∶皱粒=3∶1,则甲为YyRr;组合②中,甲(YyRr)×丁→黄圆∶黄皱∶绿圆∶绿皱=1∶1∶1∶1,符合测交实验,则丁为yyrr;组合④中,丁(yyrr)×戊→全为绿色且圆粒∶皱粒=1∶1,则戊为yyRr。
由此可见,乙、丙、戊的基因型相同.
答案:D
13。
导学号52240010一批基因型为AA与Aa的豌豆,两者数量之比是1∶3.自然状态下(假设结实率相同)其子代中基因型为AA、Aa、aa的数量之比为()
A。
3∶2∶1 B。
7∶6∶3
C。
5∶2∶1 D.1∶2∶1
解析:豌豆在自然状态下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故只能自交。
根据题意,亲本是1/4AA、3/4Aa 分别自交,1/4AA自交后代仍是1/4AA,3/4Aa自交,后代是3/4(1/4AA、1/2Aa、1/4aa),最终两种情况合计=(1/4+3/16)AA∶(3/8)Aa∶(3/16)aa=7∶6∶3.
答案:B
14.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甲、乙容器分别代表某动物的雌、雄生殖器官,小球的颜色和字母表示雌、雄配子的种类,每个容器中小球数量均为12个,则下列装置正确的是( )
解析: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两个容器中分别装有等量不同颜色的小球,代表Aa和Aa 双亲均产生A和a比例为1∶1的配子。
答案:D
15。
豌豆种子圆粒(R)对皱粒为显性,子叶黄色(Y)对绿色为显性.两株豌豆杂交,F1表现型如下图。
让F1中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F2的性状分离比为()
A.1∶1∶1∶1
B。
2∶2∶1∶1
C。
3∶1∶3∶1
D。
9∶3∶3∶1
解析:分析柱状图可知圆粒∶皱粒=3∶1,黄色∶绿色=1∶1,则亲本基因型为RrYy和Rryy,F1中黄色圆粒豌豆基因型为RRYy或RrYy,二者比例为1∶2。
由此可计算出F2性状分离比为2∶2∶1∶1。
答案:B
16。
喷瓜有雄株、雌株和两性植株,G基因决定雄株,g基因决定两性植株,g—基因决定雌株。
G 对g、g—是显性,g对g—是显性,如:Gg是雄株,gg-是两性植株,g-g-是雌株.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Gg和Gg-能杂交并产生雄株
B。
一株两性植株的喷瓜最多可产生三种配子
C。
两性植株自交不可能产生雌株
D。
两性植株群体内随机传粉,产生的后代中,纯合子比例高于杂合子
与Gg-均为雄株,不能杂交产生后代。
两性植株(gg—)只能产生g与g—两种配子,但gg—自交后代会出现gg、gg-、g—g—三种基因型的子代,子代表现型分离比为3(两性植株)∶1(雌株)。
基因型为gg的两性植株自交子代均为纯合子,gg-与gg杂交或gg-自交子代中有1/2为纯合子,所以子代中纯合子多于杂合子。
17。
控制玉米株高的4对等位基因,对株高的作用相等,分别位于4对同源染色体上。
已知基因型为aabbccdd的玉米高1 m,基因型为AABBCCDD的玉米高2。
6 m。
如果已知亲代玉米是1 m 和2.6 m高,则F1的表现型及F2中可能有的表现型种类是( )
A。
1。
2 m,6种
B。
1.8 m,6种
C。
1.2 m,9种
D。
1。
8 m,9种
,亲代基因型为aabbccdd和AABBCCDD,F1为AaBbCcDd,高度为(2.6+1)÷2=1.8(m),F2的基因型中可能含0~8个显性基因,F1可能有9种表现型。
18。
假定五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则杂交组合AaBBCcDDEe×AaBbCCddEe产生的子代中,有一对等位基因杂合、四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所占的比例是()
A.1/32
B.1/16
C。
1/8 D.1/4
19.已知豌豆红花对白花、高茎对矮茎、子粒饱满对子粒皱缩为显性。
控制它们的三对基因自由组合。
纯合的红花高茎子粒皱缩植株与纯合的白花矮茎子粒饱满植株杂交,F2理论上为( )
A.12种表现型
B.高茎子粒饱满∶矮茎子粒皱缩为15∶1
C。
红花子粒饱满∶红花子粒皱缩∶白花子粒饱满∶白花子粒皱缩为9∶3∶3∶1
D.红花高茎子粒饱满∶白花矮茎子粒皱缩为15∶1
AABBcc(红花高茎子粒皱缩)和aabbCC(白花矮茎子粒饱满),则F1的基因型为AaBbCc,F1自交所得F2中,表现型应为8种。
只考虑茎的高度和子粒两对相对性状时,F2中高茎子粒饱满∶矮茎子粒皱缩=(3/4×3/4)∶(1/4×1/4)=9∶1.只考虑花色和子粒两对相对性状时,F2中红花子粒饱满∶红花子粒皱缩∶白花子粒饱满∶白花子粒皱缩=
(3/4×3/4)∶(3/4×1/4)∶(1/4×3/4)∶(1/4×1/4)=9∶3∶3∶1。
三对相对性状同时考虑时,F2中红花高茎子粒饱满∶白花矮茎子粒皱缩为(3/4×3/4×3/4)∶(1/4×1/4×1/4)=27∶1。
20.研究表明:黑色家鼠与白化家鼠杂交,F1均为黑色家鼠,F1中黑色家鼠个体间自由交配,F2出现黑色家鼠∶浅黄色家鼠∶白化家鼠=9∶3∶4,则在F2浅黄色个体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的比例为()
A。
1/8 B。
1/3
C。
3/16 D.1/4
,家鼠体色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独立遗传,F2中浅黄色为单显性性状,基因型设为A_bb,其中纯合子(AAbb)占1/3。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8分)果蝇中灰身(B)与黑身(b)、大翅脉(E)与小翅脉(e)是两对相对性状且独立遗传。
灰身大翅脉的雌果蝇与灰身小翅脉的雄果蝇杂交,子代中47只为灰身大翅脉,49只为灰身小翅脉,17只为黑身大翅脉,15只为黑身小翅脉,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上述杂交子代中,体色和翅脉的表现型比例依次为
和。
(2)两个亲本中,雌果蝇的基因型为,雄果蝇的基因型为。
(3)亲本雌果蝇产生卵(配子)的基因组成种类数为,其理论比例
为。
(4)上述子代中表现型为灰身大翅脉个体的基因型为,黑身大翅脉个体的基因型为。
=(47+49)∶(17+15)=3∶1,可推出亲本的基因组成都为Bb;同理,翅脉的表现型比例为大翅脉∶小翅脉=(47+17)∶(49+15)=1∶1,可推出亲本的基因组成为Ee和ee,即两个亲本中雌果蝇的基因型为BbEe,雄果蝇的基因型为Bbee。
亲本雌果蝇产生配子的基因组成有4种,分别为BE、Be、bE、be,比例为1∶1∶1∶1。
亲本雄果蝇产生的配子为Be∶be=1∶1,所以子代中表现型为灰身大翅脉个体的基因型为BBEe 和BbEe;表现型为黑身大翅脉个体的基因型为bbEe。
1)灰身∶黑身=3∶1 大翅脉∶小翅脉=1∶1
(2)BbEe Bbee
(3)4 1∶1∶1∶1
(4)BBEe和BbEe bbEe
22。
(8分)(2016全国高考理综甲卷)某种植物的果皮有毛和无毛、果肉黄色和白色为两对相对性状,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前者用D、d表示,后者用F、f表示),且独立遗传。
利用该种植物三种不同基因型的个体(有毛白肉A、无毛黄肉B、无毛黄肉C)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
有毛白肉A×无毛黄肉B
↓
有毛黄肉∶有毛白肉为1∶1
实验1 无毛黄肉B×无毛黄肉C
↓
全部为无毛黄肉
实验2
有毛白肉A×无毛黄肉C
↓
全部为有毛黄肉
实验3
回答下列问题:
(1)果皮有毛和无毛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为,果肉黄色和白色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为。
(2)有毛白肉A、无毛黄肉B和无毛黄肉C的基因型依次为。
(3)若无毛黄肉B自交,理论上,下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为。
(4)若实验3中的子代自交,理论上,下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5)实验2中得到的子代无毛黄肉的基因型有。
)(2)实验1:有毛A与无毛B杂交,子一代均为有毛,说明有毛为显性性状,双亲关于果皮有毛、无毛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型均为纯合的(A的基因型为DD,B的基因型为dd);实验3:白肉A与黄肉C杂交,子一代均为黄肉,据此可判断黄肉为显性性状,双亲关于果肉颜色的基因型均为纯合的(A的基因型为ff,C的基因型为FF);在此基础上,依据“实验1中的白肉A与黄肉B杂交,子一代黄肉与白肉的比为1∶1”可判断黄肉B是杂合的,基因型为Ff。
综上所述,有毛白肉A、无毛黄肉B和无毛黄肉C的基因型依次为DDff、ddFf、ddFF。
(3)无毛黄肉B(ddFf)自交,理论上,下一代的基因型为ddFF∶ddFf∶ddff=1∶2∶1,表现型及比例为无毛黄肉∶无毛白肉=3∶1.
(4)实验3中子代的基因型为DdFf,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杂合子自交,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理论上,下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有毛黄肉∶有毛白肉∶无毛黄肉∶无毛白肉=9∶3∶3∶1。
(5)实验2中亲本的基因型为ddFf(无毛黄肉B)和ddFF(无毛黄肉C),其杂交得到的子
代无毛黄肉的基因型有
2种:ddFf和ddFF。
1)有毛黄肉
(2)DDff、ddFf、ddFF
(3)无毛黄肉∶无毛白肉=3∶1
(4)有毛黄肉∶有毛白肉∶无毛黄肉∶无毛白肉=9∶3∶3∶1
(5)ddFF、ddFf
23。
(6分)鸡冠的形状由两对基因(A和a,B和b)控制,这两对基因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与性别无关。
根据下表回答问题。
基因A、B同时
存在
A存在B不存在
(A_bb型)
B存在A不存
在(aaB_型)
A和B都不存
在(aabb型)
组合(A_B_型)
鸡
冠
形
状
核桃状玫瑰状豌豆状单片状
杂交组合甲:核桃状×单片状→F1:核桃状、玫瑰状、豌豆状、单片状
乙:玫瑰状×玫瑰状→F1:玫瑰状、单片状
丙:豌豆状×玫瑰状→F1:全是核桃状
(1)甲组杂交方式在遗传学上称为;甲组杂交F1四种表现型比例是。
(2)让乙组后代F1中玫瑰状冠的鸡与另一只纯合豌豆状冠的鸡杂交,杂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在理论上是。
(3)让丙组F1中的雌雄个体交配,后代表现为玫瑰状冠的有120只,那么表现为豌豆状冠的杂合子理论上有只。
(4)基因型为AaBb与Aabb的个体杂交,它们的后代基因型的种类有种,后代中纯合子比例占.
解析:(1)由甲组表现型甲组基因型为AaBb×aabb后代4种表现型的比例为1∶1∶1∶1。
(2)由乙组表现型F1玫瑰状冠杂合概率为2/3,纯合概率为1/3后代核桃状冠占
1/3+2/3×1/2=2/3,豌豆状冠占2/3×1/2=1/3比例为2∶1。
(3)子一代全为核桃状冠子一代基因型为AaBb。
子一代的雌雄个体交配,则玫瑰状冠的鸡(A_bb)占总数的3/16,共120只,则总数为640只,F2中杂合豌豆状冠的鸡占总数的1/8,则数量为640×1/8=80只。
(4)由亲代基因型子代纯合子占1/2×1/2=1/4。
答案:(1)测交1∶1∶1∶1
(2)核桃状∶豌豆状=2∶1
(3)80
(4)6 1/4
24.(10分)果蝇的黑体(v)与灰体(V)是一对相对性状,某实验小组对果蝇的这对相对性状进行遗传研究。
如果用含有某种添加剂的食物喂养果蝇,所有的果蝇都是黑体,现有一只用含有该种添加剂的食物喂养的黑体雄果蝇,请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其遗传因子组成。
(1)应选择果蝇与待测果蝇交配。
(2)用喂养子代果蝇.
(3)通过观察子代果蝇性状,推断待测果蝇的遗传因子组成:
①若子代,则待测果蝇的遗传因子组成为VV;
②;
③。
答案:(1)多只用不含添加剂的食物喂养的黑体雌
(2)不含添加剂的食物
(3)①全为灰体
②若子代全为黑体,则待测果蝇的遗传因子组成为vv
③若子代既有灰体,也有黑体,则待测果蝇的遗传因子组成为Vv
25。
导学号52240011(8分)已知桃树中,树体乔化与矮化为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D、d控制),蟠桃果形与圆桃果形为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H、h控制),蟠桃对圆桃为显性.下表是桃树两个杂交组合的实验统计数据:
亲本组合
后代的表现型
及其株数
组别表现
型
乔
化
蟠
桃
乔
化
圆
桃
矮
化
蟠
桃
矮
化
圆
桃
甲乔化
蟠桃
×
矮化
圆桃
410042
乙乔化
蟠桃
×
乔化
圆桃
3013014
(1)根据组别的结果,可判断桃树树体的显性性状为。
(2)甲组的两个亲本基因型分别为。
(3)根据甲组的杂交结果可判断,上述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理由是:如果这两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甲组的杂交后代应出现种表现型,比例应为。
(4)桃树的蟠桃果形具有较高的观赏性。
已知现有蟠桃树种均为杂合子,欲探究蟠桃是否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即HH个体无法存活),研究小组设计了以下遗传实验,请补充有关内容。
实验方案:,分析比较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
①如果子代,则蟠桃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
②如果子代,则蟠桃不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
乙乔化
(2)DdHh、ddhh
(3)4 1∶1∶1∶1
(4)蟠桃(Hh)自交表现型为蟠桃和圆桃,比例为2∶1 表现型为蟠桃和圆桃,比例为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