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湖南邵阳中考物理提分训练:内能(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中考物理提分训练: 内能
一、选择题
1.液体很难被压缩,主要是因为()
A. 液体分子不停地运动
B. 液体分子间存在引力
C. 液体分子间存在斥力
D. 液体分子间没有空隙
2.关于同学们去三峡旅游遇到的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岸上能闻到花香,是因为分子不停地无规则运动
B.三峡的船闸是利用阿基米德原理工作的
C.大坝放水时,听到震耳欲聋的声音是由于音调高造成的
D.船上的声呐设备利用次声波工作
3.小明用煤气灶烧水时,进行了如下思考,正确的是()
A.煤气燃烧越充分,其热值越大
B.加热过程中水的比热容变大
C.壶内水温度升高的过程中内能增大
D.水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
4.关于温度、内能、热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温度越高,含有的热量越多
B.物体运动越快,内能越大
C.热传递能改变物体的内能
D.0℃的冰块,其内能为零
5.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的是()
A. 红墨水在水中散开
B. 美味佳肴香气扑鼻
C. 扫地时尘土飞扬
D. 嗅气味鉴别物质
6.下列事例中,通过做功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 金属勺放在热汤中
B. 食品放入冰箱
C. 取暖器旁的物体温度升高
D. 反复弯折铁丝
7.对生活中的有关物理现象,其说法正确的是
A. 利用斜面搬运物体,既可省力也可省功
B. 建筑工地上尘土飞扬,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作无规则运动
C. 开车要系安全带,是为了在紧急刹车时减少驾驶员的惯性
D. 刮大风时窗户有时会被向外推开,这是由于室外的大气压强大于室内的大气压强
8.关于温度、内能和热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相同的物体内能一定相等
B.物体的温度越高,所含的热量越多
C.汽油机做功冲程燃气的内能增加
D.温度相同的物体接触时不发生热传递
9.关于分子动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打开香水瓶,不久就满屋子都能闻到香气,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B.打扫教室地面时,看到灰尘在空中飞舞,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C.酒精和水混合后体积减小的实验,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D.堆在墙角的煤会使墙体内部变黑,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10.下列事实不能作为相应观点的证据的是()
A. 尘土飞扬,说明分子是运动的
B. 电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说明分子是可分的
C. 气体被压缩后体积发生了较大变化,说明气体分子间的距离大
D. 将两个干净平整的铅柱紧压在一起会结合起来,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11.下列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B.60℃的水一定比30℃的水含有的热量多
C.热传递过程中,热量由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
D.物体的内能增加,一定从外界吸收热量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钻木取火是根据做功的方式改变内能的
B.汽油机压缩冲程中是将内能转换成机械能
C.核电站利用核裂变获得能量
D.0.5kg的氢气完全燃烧放出J的热量(氢气的热值是J/kg)
二、填空题
13.当严寒即将来临时,为了预防果实结冰,果农会用水喷洒果树.请你解释这种做法的道理:________.
14.在四冲程汽油机工作过程中,实现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是________冲程,汽油机产生2.3×107J的热量需要完全燃烧________kg的汽油(汽油的热值为4.6×107J/kg)
15.质量为50kg的水温度从20℃升高到50℃吸收的热量是________J,这些热量如果完全由煤气燃烧来提供,至少需________kg的煤气。
(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煤气的热值4.2×107J/kg)。
16.夏天,将厚衣物和樟脑丸装入带有排气孔的塑料收纳袋内,用抽气筒向外抽气,收纳袋在________作用下体积缩小,如图所示,抽气时,抽气筒壁因摩擦而发热,这是通过________的方式改变了它的内能,冬天打开收纳袋,会闻到樟脑的气味,说明了分子________;
17.宋词《解语花·上元》中写道“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其中“箫鼓喧”是由于发声体________产生的,“满路飘香麝”是由于分子在不停地做________。
18.如图所示,用力将空气压缩引米仪的活塞迅速下压,玻璃筒底部的干棉花冒烟燃烧,压缩过程能量的转化方式是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能。
19.太阳能在利用过程中对环境无污染或污染很小,属于________能源(填“清洁”或“非清洁”);利用太阳能电池可以把太阳能转化为________能,还有一部分太阳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根据能量________定律可知,转化的总能量和接收的太阳能数量相同.
20.小明在家中用煤气灶将初温为20℃,质量为2kg的一壶水加热到80℃,这是通过________的方式使水的内能________.如果煤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只有60%被水吸收,则至少需要燃烧________kg的煤气[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煤气的热值为4.2×107J/kg].
三、计算题
21.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用炉子将10kg的水从20℃加热至沸腾,燃烧了0.5kg的焦炭,已知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焦炭的热值为3.0×107J/kg。
求:
(1)水吸收的热量;
(2)0.5kg焦炭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
(3)炉子烧水的效率。
22.为响应国家“低碳环保,节能减排”的号召,我市新上线一批以天然气为燃料的新型公交汽车,其参数如图所示某次行驶过程中,汽车搭载人员及物品共3000kg所受阻力为总重力的0.01倍。
在40s时间内匀速直线行驶400m,共消耗天然气0.025kg(天然气完全燃烧,其热值为6.4×107J/kg,g=10N/kg)。
针对此次行驶过程,求:
(1)汽车对地面的压强
(2)汽车的功率
(3)汽车发动机的效率
23.2017年6月10日,作为中国大陆核电的发源地一一秦山核电基地安全运行100堆年(一座核反应堆运行一年为一堆年).从被誉为“国之光荣“”的秦山核电站站1991年12月15日投入运行开始,秦山核电基地一直保持安全稳定运行,目前每分钟的安全发电量相当于少消耗烟煤13.0t,减排二氧化碳约40.6t、二氧化硫约0.2t,氮氧化物约0.8t.秦山核电基地目前共有9台运行机组,年发电量约500亿千瓦时,是目前我国核电机组数量最多、堆型品种最丰富、装机容量最大的核电基地,[下列(1)(2)题答案用科学计数法表示][第(3)题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1)13.0t烟煤如果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多少.(烟煤的热值为29×107J/kg)
(2)假设13.0t烟煤在煤炉中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部分被水吸收,可以使4×105kg的水从20℃升高到100℃,求水吸收的热量为多少J[c水=4.2×103J/(kg·℃)
(3)求煤炉加热水的热效率.
四、实验探究题
24.在研究”不同物质的温度变化与吸热关系”实验中,取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分别装入相同烧杯中,用相同的加热器加热,如图A所示。
(1)图B为某时刻的温度,其示数为________℃。
(2)分析图C可知,吸收相同热量,________液体升温更高;________液体更适合作汽车发动机的冷却液。
(3)若甲、乙液体从图C所示的初温分别升高到40℃和35℃,吸收热量之比为2:1,则甲、乙液体的比热容之比为________。
25.在探究“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的实验中,加热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
比较它们吸收热量的多少,看看这两种物质的吸热情况是否存在差异。
(1)为了得到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在实验室里通常使用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_。
(2)在相同条件下用相同的电加热器分别给水和煤油加热,要使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对________(“水”或“煤油”)加热的时间更长。
(3)根据实验数据,小明作出了水和煤油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知,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是________(选填“a”或“b”),煤油的比热容为________J/(kg•℃)[C水=4.2×103J/(kg•℃)]。
(4)若电加热器上标有“220V,500W“,则一个电加热器正常工作10min。
消耗电能________J。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液体很难被压缩,主要是因为分子间存在斥力。
故答案为:C。
【分析】分子动理论:①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②分子间是有间隙的;③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④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引力和斥力)。
2.【答案】A
【解析】A.由于分子在不停的无规则热运动,人们才能够闻到花香,A符合题意;B.三峡船闸利用的是连通器原理工作,B不符合题意;
C.震耳欲聋的声音是由于响度大造成的,C不符合题意;
D.声呐设备是利用超声波工作,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现象.扩散现象说明分子间有空隙;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连通器的定义是上端开口、底部相连通的容器,认清连通器的结构特点,生活中应用连通器的还有:乳牛自动喂水器、自来水的水塔和水龙头、过桥涵洞、洗手盆的回水弯等等.
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3.【答案】C
【解析】A、热值是燃料的特性,只与燃料的种类有关,A不符合题意;
B、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与温度无关,B不符合题意;
C、物体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剧,内能增大,C符合题意;
D、水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燃料的热值是固定不变的,物体的比热容一般是固定不变的,物体的内能受温度的影响,水沸腾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4.【答案】C
【解析】A、热量是一个过程量,不能说含有多少热量,A不符合题意;
B、内能大小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无关,B不符合题意;
C、做功和热传递都能改变内能,C符合题意;
D、一切物体在任何温度下都有内能,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热量是热传递时转移的能量,不能用含有描述,内能和物体的速度无关,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5.【答案】C
【解析】A、红墨水在水中散开,是分子运动结果。
A不符合题意;
B、美味佳肴香气扑鼻,芳香油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扩散到空气中,B不符合题意;
C、扫地时尘土飞扬,是固体小颗粒的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
C符合题意;
D、用鼻子嗅气味可以鉴别物质,是因为物质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打开时可以嗅到气味,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现象.扩散现象说明分子间有空隙;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6.【答案】D
【解析】A、金属汤勺放在热汤中,温度升高,属于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A不符合题意;
B、食品放入电冰箱,温度降低,属于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B不符合题意;
C、在取暖器旁的物体,温度升高,属于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C不符合题意;
D、反复弯折铁丝,弯折处发烫,属于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物体吸收热量,当温度升高时,物体内能增大;物体放出热量,当温度降低时,物体内能减小.
7.【答案】B
【解析】A. 利用斜面搬运物体,可以省力,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A不符合题意;
B. 建筑工地上尘土飞扬,尘土虽然很小,但与分子相比还属于宏观的物体,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作无规
则运动,B符合题意;
C. 开车要系安全带,是为了在紧急刹车时减少惯性的危害,但不能减小惯性,C不符合题意;
D. 刮大风时窗户有时会被向外推开,这是由于室外的空气流速大,压强小,所以室外的大气压强小于室内的大气压强,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机械功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质量是物体惯性的唯一量度.
流体压强大小与流速关系:在流体中流速越大地方,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越大.
8.【答案】D
【解析】A、温度相同的物体内能不一定相等,因为物体的质量、体积不确定。
A不符合题意;
B、热量是一个过程量,只能说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B不符合题意;
C、汽油机做功冲程中,燃气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内能减小,C不符合题意;
D、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存在温度差,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热量是热传递过程时内能转移的多少,汽油机做功时内能减少,热传递的条件是温度差.
9.【答案】A
【解析】A. 打开香水瓶,不久就满屋子都能闻到香气,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A符合题意;
B. 分子用肉眼看不见,打扫教室地面时,看到灰尘在空中飞舞,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B不符合题意;
C. 酒精和水混合后体积减小的实验,说明分子间有间隙,C不符合题意;
D.堆在墙角的煤会使墙体内部变黑,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结果,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组成物体的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10.【答案】A
【解析】A、分子是用肉眼看不到的,所以尘土飞扬,不能说明分子是运动的,A不能作为相应观点的证据;
B、化学变化可以证明分子可以再分,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属于化学变化,所以可以证明分子是可分
的;
C、气体容易被压缩的原因是气体分子之间的间隔比较大,C能作为相应观点的证据;
D、将两个干净平整的铅柱紧压在一起会结合起来,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能作为相应观点的证据。
故答案为:A。
【分析】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11.【答案】C
【解析】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例如,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A不符合题意;热量是指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是过程量,不能说含有热量,B不符合题意;热传递的条件是存在温度差,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放出热量,低温物体吸收热量,即热量是由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C符合题意;改变内能的方法有两个:做功和热传递。
所以,物体的内能增加,可能是从外界吸收热量,也可能是外界对物体做功,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内能只能说“有”,不能说“无”.只有当物体内能改变,并与做功或热传递相联系时,才有数量上的意义.
2.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从分子动理论的观点来看,温度是分子热运动激烈程度的标志,对同一物体而言,温度只能说“是多少”或“达到多少”,不能说“有”“没有”或“含有”等.
3.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其实质是内能的变化量.热量跟热传递紧密相连,离开了热传递就无热量可言.对热量只能说“吸收多少”或“放出多少”,不能在热量名词前加“有”或“没有”“含有”. 12.【答案】B
【解析】汽油机共有四个工作过程,分别是吸气冲程—没有能量转化,压缩冲程—机械能转化成内能,做功冲程—内能转化成机械能,排气冲程—没有能量转化,所以B选项错误,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分析】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物体吸收热量,当温度升高时,物体内能增大;物体放出热量,当温度降低时,物体内能减小.
内燃机可分为汽油机和柴油机,它们一个工作循环由吸气、压缩、做功和排气四个冲程.一个工作循环中对外做功1次,活塞往复2次,曲轴转2周.
核能获取的途径有两条:重核的裂变和轻核的聚变(聚变也叫热核反应).原子弹和目前人类制造的核电站是利用重核的裂变释放能量的,而氢弹则是利用轻核的聚变释放能量的.
利用公式Q=mq可计算放出的热量.
二、填空题
13.【答案】水的比热容大降温时能放出更多的热量,且水结冰时会放出热量,可以减慢环境温度的降低,从而保护果实.
【解析】:由Q放=cm△t知当m、△t相同时c越大Q放越大;水凝固的过程中放出热量减慢环境温度的降低。
故答案为:水的比热容大降温时能放出更多的热量,且水结冰时会放出热量,可以减慢环境温度的降低,从而保护果实.
【分析】根据Q放=cm△t、水的比热容较大和液体凝固时放出热量分析得出答案。
14.【答案】压缩;0.5
【解析】在汽油机的压缩冲程中,两气门关闭,活塞向上运动压缩气体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所以在四冲程汽油机工作过程中,实现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是压缩冲程;
根据计算需要完全燃烧汽油的质量为:
故答案为:压缩;0.5.
【分析】内燃机可分为汽油机和柴油机,它们一个工作循环由吸气、压缩、做功和排气四个冲程.一个工作循环中对外做功1次,活塞往复2次,曲轴转2周.
再利用Q放=mq的变形公式可求汽油的质量.
15.【答案】6.3×106;0.15
【解析】(1)水吸收的热量:
Q吸=cm(t﹣t0)
=4.2×103J/(kg•℃)×50kg×(50℃﹣20℃)
=6.3×106J;(2)由题意可知,煤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Q放=Q吸=6.3×106J,
由Q放=mq可得完全燃烧煤气的质量:
m′= = =0.15kg。
故答案为:6.3×106;0.15。
【分析】利用吸热公式Q吸=cm(t-t0)求出水吸收的热量;煤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Q放=Q吸,再根据Q放=mq求出燃烧煤气的质量.
16.【答案】大气压;做功;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或在运动)
【解析】:将厚衣物和樟脑丸装入带有排气孔的塑料收纳袋内,用抽气筒向外抽气,由于袋内气压减小,收纳袋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体积缩小。
抽气时,抽气筒壁因摩擦而发热,这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了它的内能。
冬天打开收纳袋,会闻到樟脑的气味,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或在运动)。
故答案为:大气压;做功;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或在运动).
【分析】大气压的应用主要是利用气压差产生的压力差,常见的有吸管吸饮料、吸盘吸玻璃、注射器吸药液、钢笔吸墨水、活塞式抽水机抽水等,这类题目其实说“吸”是不准确的,应该说“压”,是内外气压产生的压力差的“压”的作用
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物体吸收热量,当温度升高时,物体内能增大;物体放出热量,当温度降低时,物体内能减小.
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现象.扩散现象说明分子间有空隙;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17.【答案】振动;无规则运动
【解析】:“箫鼓喧”是由于发声体振动产生的;“满路飘香麝”是由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故答案为:振动;无规则运动。
【分析】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组成物体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18.【答案】机械;内
【解析】:压缩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方式是活塞的机械能转化为空气的内能。
故答案为:机械;内。
【分析】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内能和其它形式能的转化,外界对物体做功时物体的内能增大,物体对外做功时物体的内能减小。
)、热传递(内能的转移。
)。
19.【答案】清洁;电;守恒
【解析】:太阳能时清洁能源;太阳能电池可以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和其他形式的能;根据能的转化守恒定律知转化的总能量和接收的太阳能数量相同.
故答案为:清洁;电;守恒。
【分析】太阳能除了光污染外没有污染;太阳能电池主要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20.【答案】热传递;增加;0.02
【解析】:用煤气灶对水加热时利用热传递的方式增加水的内能;Q吸=cm△t=4.2×103J/(kg·℃×2kg×(80℃-20℃)=5.04×105J,由Q吸=Q放×60%,即5.04×105J=m煤气×4.2×107J/kg×60%,m煤气=0.02kg.
故答案为:热传递;增加;0.02。
【分析】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热传递,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实质是内能和其它形式能的转化,热
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实质是内能的转移;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根据Q吸=cm△t、Q吸=Q放×60%和Q放=mq 求解。
三、计算题
21.【答案】(1)解:1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所以将水加热至100℃,水吸收的热量:
答:水吸收的热量为
(2)解:0.5kg焦炭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
答:0.5kg焦炭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为
(3)解:炉子烧水的效率
答:炉子烧水的效率为22.4%
【解析】【分析】利用水的比热容、质量和温度差计算水吸热的多少,利用燃料的热值和质量计算燃烧产生的热量,利用的热和总的热量的比值可以计算热效率.
22.【答案】(1)解:车、人、货物的总重为:
汽车对地面的压强为:;
(2)解:匀速行驶时,牵引力与阻力为一对平衡力,所以牵引力为:
,
牵引力做功为:
汽车的功率为:;
(3)解:消耗天然气0.025kg ,产生的热量为:
汽车发动机的效率为:。
【解析】【分析】利用压力和受力面积计算物体对地面的压强,结合拉力和距离计算功的大小,功和时间的比值计算功率,利用燃料的热值计算燃烧放出的热量,有用功和总能量的比值计算机械效率.
23.【答案】(1)解:Q 吸=mq =13.0 kg
J/kg =3.77×1011J
(2)解:Q 水吸=c 水m 水 =4.2
J/kg kg
= 1.344×1011
J
(3)解:
【解析】【分析】利用水的质量、比热容和温度差计算水吸收的热量,利用燃料的质量和热值计算燃烧放出的热量,吸收的热量和放出的总量的比值是燃料的利用率. 四、实验探究题 24.【答案】(1)39 (2)乙;甲 (3)3:2
【解析】【解答】(1)图B 为某时刻的温度,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此时温度计的示数为39℃。
(2)相同的加热器,可以保证加热时间相同时,两液体吸收的热量相等,所以分析图C 可知,吸收相同热量,即加热相同的时间时,乙液体升温更高,甲液体升温低; 根据
知,乙的比热容小,甲的比热容大,则升高相同的温度时,甲液体吸收的热量多,散热效果
好,所以甲液体更适合作汽车发动机的冷却液。
(3)若甲、乙液体从图C 所示的初温分别升高到40℃和35℃,
吸收热量之比为2:1,则甲升高的温度为: ;
乙升高的温度为:
;
甲、乙液体的比热容之比为:。
【分析】对比热容这一物理量的理解,我们要能够根据相关的实验数据得出我们需要的知识,涉及到温度计的使用(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内液面平齐,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接触器壁和底部,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物体中拿出来读数),控制变量法(把多变量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变量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变量,而控制其余几个变量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变量对事物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及转换法(通过观察液体温度的变化来研究水和食用油的吸热能力)的应用. 25.【答案】(1)天平 (2)水
(3)a ;2.1×103
(4)3×105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