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云服务平台技术要求YDT 3863-202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 次
前言 (II)
引言 (I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1)
3.1 术语和定义 (1)
3.2 缩略语 (2)
4 应用场景 (2)
5 概述 (5)
6 云采集要求 (5)
6.1 视频流前端 (5)
6.2 视频流转码 (6)
6.3 视频源质量 (6)
7 云互联要求 (6)
7.1 带宽要求 (6)
7.2 传输要求 (6)
7.3 质量要求 (6)
8 云分发要求 (7)
9 云共享要求 (7)
9.1 基本要求 (7)
9.2 共享接入要求 (7)
9.3 性能要求 (8)
9.4 存储要求 (8)
10 云分析与应用要求 (8)
10.1 云分析 (8)
10.2 云应用 (8)
引 言
视频云服务平台采用分布式的云架构高清视频交换技术,其将云存储、云转码、云发布和云分析等功能全部整合在一个平台上,从协议层上支持所有视频业务,把视频相关的协议和分析能力进行统一封装。
视频云组网结构简单、扩展容易,能实现海量视频录制存储、多层级的大规模摄像头管理和实时在线分析与历史分析,且将众多互联网应用推向高清视频化。
目前各行业均有多种独立的视频业务系统,迫切需要一种能够将众多视频系统统一融合,连接起来,集中管理的平台。
基于云计算技术,视频云服务平台能够有效解决大规模摄像头接入、跨部门的视频信息互通和共享的问题,并有效利用了前端设备,避免了资源浪费,支持多种监控设备的互联互通,能实现大规模实时通信外,还支持协议层与其他视频业务系统的对接,从而实现以视频云为中心,横向连接多个视频系统、纵向打通层级壁垒功能,从而实现所有视频系统的统一管理的目的。
鉴于视频云服务平台的重要性,相关视频系统互联互通的需求和问题,通过制定视频云服务平台技术要求,明确视频云服务平台技术要求,面对服务提供者提出视频服务平台技术要求,有效地进行视频资源管理,对规范和统一我国视频服务的运行、服务和管理,提高视频云服务的技术服务能力和互联互通能力,规范视频云服务市场,推动我国云计算服务的广泛应用十分必要。
视频云服务平台技术要求
1 范围
本标准给出了视频云服务平台的应用场景,规定了视频云服务平台的云采集、云互联、云分发、云共享、云分析与应用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为视频云服务提供者开展视频云服务平台建设和管理提供指导,并为视频云服务用户选择云服务提供参考依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32400 信息安全技术云计算概览与词汇
GB/T 50198 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YD/T 2883-2015 电信网视频监控系统视音频编解码技术要求
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3.1 术语和定义
GB/T 32400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1
视频云服务平台 video cloud service platform
支持基础设施由某一组织所拥有,面向公众或某一行业提供视频云计算服务所需的视频服务能力,和必要的应用开发接口或服务组件。
3.1.2
视联网协议 video to video protocol
一种实现高清视频数据传输的网络通信协议,包括高清视频实时交换网络的组网架构、号码体系、寻址方式、业务质量保障、异构资源融合、结构性安全。
3.1.3
视联网 video to video network
基于视联网协议和运营商专线构建的、实现大范围覆盖的高清视频实时交换网络,满足海量用户并发的大规模、高品质、实时、双向、安全的高清视频全交换要求,支持视频会议、视频监控、应急指挥、数字电视、视频点播、远程医疗等多种高清视频业务。
3.2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IVR 互动式语音应答Interactive Voice Response
V2V 视联网协议Video to Video Protocol
MCU 微处理单元Micro Controller Unit
VoIP 基于IP的语音传输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
PSTN 公共交换电话网络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
4 应用场景
视频云服务平台通常基于公有云或私有云的基础设施资源,亦可基于运营商专线网络,单独架构云服务平台核心网,对外提供视频资源的云存储、云转码、云共享、云发布和云分析的能力,并具有成本低、扩展性强和灵活性强的特点。
视频云的应用场景主要包括互联网视频云分发、视联网、公共视频联网、视频云会议等,具体描述如下。
应用场景1:视频云分发
视频云分发是实现视频在互联网传输业务的桥梁和纽带,可将不同的视频流通过分发至全网加速节点,配合调度和缓存,提高用户收看视频流的响应速度和可用性,应用场景如图1所示,视频云基于公有云部署,云应用可为视频点播、在线直播和互动直播等,强调视频的流畅性、低延时和海量缓存能力。
图1 视频云分发应用场景
应用场景2:视频融合指挥
视频融合指挥是满足扁平化、高效率、大融合的现代化指挥要求的技术手段,在云平台上基于视联网协议将视频会商、视频监控、指挥调度、三维展示等多种功能进行融合,采用分布式分层组网结构实现“横到边纵到底”的大规模网络化指挥体系。
视频融合指挥能够将多种视频服务全部整合在一个平台上,通过多种终端设备实现高清品质视频通信实时互联互通,应用场景如图2所示,具有成本低、兼容性强、功能丰富、支持大规模组网的特点,强调视频应用集成性、高清质量、实时交互、多级组网、海量资源联网以及兼容性。
图2 视频融合指挥应用场景
应用场景3:公共视频联网
公共视频联网基于云计算技术为基础由视频采集、网络传输、共享平台、基础支撑、应用平台、视频解析中心、安全系统和运维系统等组成,并实现各级以视频监控资源整合与共享为主,提供数据汇聚、交换与共享,并能通过安全边界实现同级平台间的视频传输,为视频图像信息的跨区域、跨部门提供共享应用,应用场景如图3所示。
图3 公共视频联网应用场景
应用场景4:视频云会议
视频云会议是以云计算为核心,服务提供商建设云计算中心,企业无需购买MCU,无需大规模改造网络,无需配备专业IT人员,通过租用服务的形式,实现在会议室、个人电脑、移动状态下进行多方视频沟通。
强调动态负载均衡、会议稳定性、安全性、可用性,应用场景如图4所示。
图4 视频云会议应用场景
5 概述
视频云服务平台是基于云计算平台,运用视频图像处理、电信网络互连等技术,对音视频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控制,满足不同业务场景需求的基础服务平台。
视频云服务平台由云采集、云互联、云分发、云共享、云分析和云应用服务组成,实现视频流云化处理,各部分可以独立利用云基础设施开展视频云服务,各部分可以组合提供按需获取的视频云服务,并提供统一调度、资源共享、全时可用的能力。
从服务交互和数据流转方面,平台层次可分为四层,包括:基础设施层、访问层、支撑层和服务层,其中基础设施层可直接利用现有云计算基础设施,并使用现有的视联网提供多种视频服务,通过对视频数据资源的采集、传输、存储、分析和应用功能,面向用户能够支撑多种应用场景,包括但不限于:视频云分发、视联网、视频融合指挥、公共视频联网、视频云会议等,如图5所示。
图5 视频云服务平台基本架构
6 云采集要求
6.1 视频流前端
前端数据采集包括以下要求:
a) 视频流前端的设备和主要材料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并经检验或认证合
格;
b) 应有保持采集数据的原始完整性的措施;
c) 视频图像信息叠加的字符信息应不遮挡视频图像上重要目标和关注区域;
d) 网络校时应支持统一校时;
e) 应具备在特殊环境下的关键信息识别能力,如低环境光照、尘雾、雨雪、光照度变化范围大
或强逆光等情况;
f) 宜支持声音采集和广播;
g) 特定视频源应支持人员聚集,越界报警的布控和逐级上报功能,支持视频结构化以备云分析
平台根据“特征库”进行智能分析应用;
h) 视频流前端设备宜支持远程通信能力,通信协议应支持基于IP互联网的通信协议、V2V视联网
协议、专用的视频通信协议。
6.2 视频流转码
视频转码包括以下要求:
a) 应对采集设备/系统、联网设备、分析设备/系统、控制设备和用户终端等进行统一编码,编
码规则应符合YD/T 2883-2015的规定;
b) 视音频编解码应支持AAC、G.711、H.264、H.265等编解码标准。
6.3 视频源质量
视频源质量包括以下要求:
a) 图像尺寸宜满足视频云服务需求的最低分辨率,如1280*720;
b) 视频帧率应不低于25fps;
c) 在环境光照允许的情况下应能具备较好的色彩还原能力;
d) 实时图像质量的主观评价应采用GB 50198的五级损伤制评定,在环境光照不低于300lx时,主
观评价应不低于5级;存储回放视频图像质量主观评价不低于5级;
e) 图像质量的主观评价应采用GB 50198的五级损伤制评定。
7 云互联要求
7.1 带宽要求
带宽容量包括以下要求:
a) 向视频云平台传输视频图像数据时,其需要的传输带宽容量按照所推送并发摄像机数量带宽
计算;
b) 条件允许的行业单位向视频云传输视频图像数据时,可采用更大容量的专网接入带宽;
c) 支持设备能力和带宽配置和冲突管理功能。
7.2 传输要求
网络传输包括以下要求:
a) 网络时延应满足视频应用的需求,不能影响视频播放的流畅性;
b) 时延抖动应不影响交互式通信的体验;
c) 应提供必要的网络管理功能和运维监控手段,有监测、统计链路流量的功能;
d) 应支持网络节点的备份,保证网络传输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e) 应支持网络链路的备份,以不同的物理路径实现双链路备份保护、平滑切换,保证网络传输
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f) 宜支持RTP/RTCP协议,V2V视联网协议。
7.3 质量要求
服务质量包括以下要求:
a) 应支持在网络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通过速率和误码控制等处理,做到承诺的服务质量;
b) 应支持对视频数据流进行优先级划分,并保证高优先级视频流的优先传输质量;
c) 应支持动态速率调整能力;
d) 宜提供丢包检测和重传机制保障图像的连贯性。
8 云分发要求
云分发包括以下要求:
a) 应支持灵活的资源调配措施,可实现按需定制;
b) 应支持多样化的调度策略,可实现跨地区、跨运营商的调度以及基于内容、网络逻辑地址、
实际地理位置信息的精准调度;
c) 应支持结合全网实时监控系统以及带宽预测平台,将用户请求精准调度至最优接入节点;
d) 应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确保视频资源分发过程的安全性,包括视频源信息的真实性、视频内
容的完整性和时效性、分发路径的安全性等;
e) 节点资源应覆盖移动、联通、电信及十几家中小运营商,实现本地化资源覆盖;
f) 应支持实时探测网络链路,支持多源链路进行负载均衡,实现链路的畅通和无缝切换。
9 云共享要求
9.1 基本要求
云共享包括如下基本要求:
a) 视音频信息的编解码、显示、存储、播放应具有原始完整性;
b) 应具备多类型信息资源接入管理能力;
c) 应支持对系统内的视频、音频、报警等各种信息资源;
d) 应具有时钟同步能力;
e) 应具有与政府各部门和社会面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对接的视频服务接口;
f) 可通过建立共享目录,对外提供图像信息资源,实现安全受控下的共享应用;
g) 应能实现省、市、县三级平台对接;
h) 应能实现跨层级、跨平台的视频资源实时调用,省级平台单位可以实时调用县级或更低级别
平台单位的视频资源;
i) 应实现视频数据资源的租户间隔离。
9.2 共享接入要求
云共享接入能力包括以下要求:
a) 应具备分级接入视频数据资源的能力;
b) 应对视频数据的汇聚、交换、共享进行统一授权管理;
c) 应能满足跨地域的视频数据的共享需求;
d) 应具有与多级平台的数据接口;
e) 应具有多个异构网络互联互通的能力,融合共享异构网络之间的资源;
f) 应支持与V2V视联网、VoIP、PSTN的对接。
9.3 性能要求
云共享性能包括以下要求:
a) 视频图像单路传输码率不低于2000kbps;
b) 应具有不低于1000万路摄像机级联接入管理和调用能力;
c) 支持在线用户数应不低于2000个;
d) 视频并发操作用户应不低于200个;
e) 应支持1000路视频并发存储;
f) 应支持不低于1亿路视频资源的交换能力;
g) 网络传输的延时和抖动应能满足视频应用需求。
例如,对于时效性要求较高的视频应用,全
国范围网络传输延时应不超过20ms;
h) 应支持全国异地视频资源调用时延小于200ms,业务响应时延小于1s;
9.4 存储要求
云共享数据存储包括以下要求:
a) 视频图像数据存储时间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其他相关技术要求,重
点目标的视频图像数据存储时间应不小于6个月;
b) 视频图像信息的存储时间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其他相关技术要求,
重点目标的视频图像信息存储时间应不小于6个月;
c) 应具备重要数据容灾备份的能力;
d) 应采用开放的集成构架,可兼容业界主流的存储设备。
10 云分析与应用要求
10.1 云分析
云分析包括以下要求:
a) 应利用大数据、深度学习等技术,建立相关智能分析模型的能力;
b) 应具备对于视频图像中涉及人、人脸、机动车、非机动车和物品对象的识别、特征提取、分
析及结构化描述能力;
c) 应具备视频图像中的行为识别、事件分析的识别、特征提取及结构化描述能力;
d) 应具备视频图像中的时空分析能力;
e) 应具备对目标的活动规律、运行轨迹等跟踪能力;
f) 应具备实现对人群行为趋势和事件发展趋势的分析能力。
10.2 云应用
云应用包括以下要求:
a) 应提供与其他应用的数据共享、交换的接口;
b) 应具有视频图像数据分布式存储的管理能力;
c) 应具有视频编目、点播浏览、检索、回放的能力;
d) 应具有用户管理、日志管理、地图管理、转发管理的能力;
YD/T ×××××—××××
e) 应支持视频图像、系统状态、元数据的统计分析;
f) 应能对离线视频图像资源进行处理、分析、编辑、提交审核等;
g) 应具有视频图像数据虚拟计算的管理能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