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控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生针刺伤的处理
2.1 伤口局部紧急处理措施当发生针刺伤时立即用流动水冲洗伤口;反复轻轻挤压伤口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伤口用70%酒精或0.5%碘伏等浸泡或涂抹消毒,并包扎伤口。
2.2 进行风险评估和医学观察确定暴露级别、对于暴露源开展针刺伤后感染HBV、HCV、HIV等经血传播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以便根据病人检验报告情况采取相应的预防治疗措施和跟踪检查。
如注射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或采取艾滋病职业暴露处理等。
2.3 报告反馈制度针刺伤发生后启用针刺伤应急处理工作程序,逐级上报到相关部门,由控感科进行现场调查、登记、风险评估、给予指导和帮助,可疑HIV感染时及时与当地CDC 取得联系。
标准预防是指认为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需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预防措施。
标准预防的核心内容包括
1.所有的病人均被视为具有潜在感染性病人,即认为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
均具有传染性,必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完整的皮肤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2.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又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传播;3.强调双向防护。
既要预防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要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
洗手指征为:①直接接触病人前后,接触不同病人之间,从同一病人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接触特殊易感病人前后;②接触病人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之后;③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④进行无菌操作前后,处理清洁、无菌物品之前,处理污染物品之后;⑤当医务人员的手有可见的污染物或者被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后。
手消毒指征1.检查、治疗、护理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之前;2.出入隔离病房、重症监护病房等重点部门前后;3.需双手保持较长时间抗菌活性时;4.为不同病人进行诊疗之间;从同一病人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手部无明显污染物时。
5.接触具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6.双手直接为传染病病人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病人污物之后:
锐器误伤的预防1、锐器及用后的针头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中;2、禁止手持锐器随意走动;3、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帽:如果必须套回一定要单手操作;4、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5、禁止将针等锐器随手传递;6、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7、丢弃的损伤性废物无论是否使用均按损伤性废物处理
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有哪些?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感染源排出并侵入易感人群的途径。
包括⑴接触传播;⑵空气传播;⑶水和食物传播;⑷医源性传播;⑸生物媒介传播。
1、暴露部分的处理医务人员的完整或有破损的皮肤或被病人的血液或血性体液溅到时,应该立即用肥皂和水充分清洗被溅到的部位;如果暴露的部位是粘膜(如果结膜、口腔),
那么应该立即用大量流水冲洗所暴露之处。
当医务人员被可能带有血液的器械扎伤或割伤后,应该及时挤压受伤的局部,鼓励出血,同时在流水下,用肥皂清洗伤口,然后在受伤的局部涂上消毒药水。
2、报告医护人员个人在作好暴露部位处理后,立即、主动向院感科报告,以便尽早征求专家对该次职业暴露的处理意见。
报告的要点包括:暴露的日期及时间;暴露发生的过程;暴露的严重程度;暴露源病人的情况;暴露的工作人员身体状况。
3、评估处理职业暴露的专业人员通过上述信息,明确了暴露的种类、体液类型和暴露的体液量、暴露源的现状、暴露者的易感性,评估该次暴露造成暴露者发生传播危险性的大小,作出暴露者是否有必要采取预防性用药的决定,以及使用基本或强化暴露后预防性治疗方案(PEP),具体用哪些药。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广义地讲,医院感染的对象包括住院病人、医院工作人员、门急诊就诊病人、探视者和病人家属等,这些人在医院的区域里获得感染性疾病均可以称为医院感染,但由于就诊病人、探视者和病人家属在医院的时间短暂,获得感染的因素多而复杂,常难以确定感染是否来自医院,故实际上医院感染的对象主要是住院病人和医院工作人员。
哪些情况属于医院感染?答:(1)对于有明确潜伏的病人,自入院第一天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所发生的感染,即为医院感染。
(2)对于无明确潜伏期的疾病,发生在入院48小时后的感染即为医院感染。
(3)病人入院时已发生的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亦称医院感(4)在原有医院感染的基础上,出现新的不同部位的感染(败血症除外)或在原有感染部位已知病原体的基础上,又培养出新的病原体均属医院感染。
(5)新生儿经过肠道时发生的感染亦称医院感染
哪些情况属于医院感染?1.无明显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3.在原有基础上出现其他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 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 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医院感染按其病原体的来源可分两类:即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
♦ 1.外源性感染也称交叉感染,是指引起感染的病原体来自病人体外,如病人与病人、病人与医务人员、病人与环境。
♦ 2.内源性感染也称自身交叉感染,是指引起感染的病原体来自本人体内或体表的正常菌群或条件致病菌,如肠道、口腔、呼吸道、阴道及皮肤等部位的微生物。
♦
医院感染的诊断依据
♦ 1.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化验检查以及其他的辅助检查方法
♦ 2.包括X线、B超、CT、活体组织检查、针刺抽吸物结果等
♦ 3.判断医院感染是要求有可靠的临床、实验室或其他检查资料
♦ 4.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按感染部位分类全身各器官、各部位都可能发生医院感染,可分为呼吸系统医院感染、手术部位医院感染、泌尿系统医院感染、血液系统医院感染、皮肤软组织医院感染等等。
什么样的病人易发生二重感染?长时间使用广谱抗生素者易感染,多见于老、幼、体弱、抵抗力低的患者。
下呼吸道感染预防控制措施1、坚持病室通风换气 湿式清扫 不在室内及走廊内抖被单等。
2、鼓励、指导并协助术后病人勤咳、深咳、深呼吸、采取体位引流及叩背手法助病人排痰 控制影响病人术后咳嗽、深呼吸引起的疼痛。
3、在接触两个病人之间 在处理呼吸道分泌物和污染物品后及接触另一病人、物品和周围环境表面前 在接触人体污染和清洁部位之间 应更换手套和洗手。
4、直接接触下呼吸道粘膜的物品必须灭菌或用高效消毒法处理。
使用中的氧气湿化瓶每天消毒 内盛无菌液体每天更换。
备用的湿化瓶每周消毒干燥保存。
5、对于气管切开病人 切开部位及其周围应保持清洁干燥 在切开部位的一切操作均应采用无菌技术 吸痰时原则上吸痰管只能提拉一次。
6、有呼吸道感染的医护人员不应直接护理高危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