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河源市中英文实验学校中考语文 文言文复习讲学稿2(无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复习讲学稿
学习目标与要求:
1.掌握掌握文言文中的词语理解、句子翻译和课文内容的理解。

2.熟悉中考的题型。

模块一:温故知新
完成《赢在中考》P48真题快递
模块二:自主学习(独立进行)
学习内容摘记1.认真默读《赢在中考》P88-95“规律技巧“和“备考建议”
2.完成《赢在中考》P50-P88的“课本复习”七上六的文言文的题目。

模块三:交流研讨(小组合作、展示、精讲)
研讨内容摘记请三人小组长组织讨论下面问题,并把讨论的结果在讲学稿上进行记录。

(一)(补充原文最后一段)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
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其.真不知马也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蒙乃始就.学
C.卒.之为众人卒.获有所闻 D.得.为众人而已耶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3.本文借事说理。

叙事部分按照顺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个
阶段;说理部分点明了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表明了作者的观点。

4.请结合方仲永这一事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的认识。

(二)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
②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⑤子曰:“默而识之。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给下列划线词注音,并解释其含义。

⑴不亦说.乎()⑵人不知而不愠.()
⑶学而不思则罔.()⑷思而不学则殆.()
⑸默而识.之()
2.指出下列语句中“之”的用法。

⑴学而时习之()⑵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⑶默而识之()
3. 翻译下列语句。

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⑵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下列语句中表示是学习方法的有()
A.学而时习之B.温故而知新C.学而不思则罔D.思而不学则殆
E.敏而好学,不耻下问F.择其善者而从之
结合小组的展示任务,根据展示建议,请大组长组织组员共同做展示前的准备工作:展板布置,
人员的分工、最终展示答案的确定等。

模块四:精讲梳理
精讲内容摘记注意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用法,重点句子的翻译,还有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把握作者的情感、
写作意图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