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寒假文化常识《古代宗法制度》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世位于始祖的左方,朝南,称昭;三世、 五世、七世位于右方,朝北,称穆。简而言 之,昭穆就是宗庙、坟地和神主的左右位次, 左为昭,右为穆,故亦称左昭右穆制。
二、宗法制度与家族文化 家庭是社会的基石或细胞,东西方概莫如此。 (一)中国家族文化兴盛的背景 1、农耕文明局限。 以农耕文明著称于世的中国是家族文化蓬勃兴 盛的主要原因。在血缘(家族血亲)、地缘(部 落乡社)和业缘(农耕经济)三大特征的共同作
三、宗法制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 1、保障社会安定。宗法制以血缘为中心纽 带,高度重视“家庭”这一社会细胞,有力地促 进亲人间的深厚感情和互相帮助,是中国几 千年“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基石,在保障 全社会的安定平和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家家安则一村安,村村安则一乡安,乡乡安 则一县安,县县安则一郡安,郡郡安则国安, 国国安则天下安。(儒家修、齐、治、平)
2、宗庙主(昭、穆、祠)。 宗子权力的 象征是他们所主持的宗庙。在周代,大宗是
宗族成员共同宗庙的宗庙主。小宗也是各自 范围内近亲共同宗庙的宗庙主。普通族人祭 祀祖先,一般须在大宗或小宗所主持的各级 宗庙中进行,并由大宗或小宗主持祭祀仪式。 其他大事如冠、婚娶、盟誓等,都必须在宗 庙里进行。西周时期,从政治上讲,一国无 二君;从宗法上讲,一庙无二祭主。各级宗 族成员,都要以各级“宗子”为中心,表示“尊 祖”和“敬宗”,这就成了维护宗法制度的基本 信条。除祭祀、盟誓外,宗子还有权掌管本
(二)负面影响 1、西周宗法制规定的天子至上的观念,导 致历代王朝在虽然废除了或者弱化了西周的 宗法分封制度的同时,反而变本加厉地尊崇 皇权。秦汉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几乎都 是围绕着如何加强君主集权和加强中央集权 这一趋势发展。它是现代民主、法制社会建 设的最大绊脚石。 2、父权统治一切,严重的男尊女卑思想。在 西周宗法制里,突出地表现为“父权统制,
(二)分封制。宗法制规定:社会最高统治 者“天子”,是天帝的长子,奉天承运,治理天 下土地臣民。君王之位,由嫡长子继承,其 余王子(嫡系非长子和庶子)则封诸侯;诸 侯之位由嫡长子继承,余子封卿、大夫;卿、 大夫之位由嫡长子世代继承,余子土封士; 士亦由嫡长子继承,余子成为平民;平民家 长也由嫡长子继承,余子沦为奴隶。
《礼记.昏义》记载:“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 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
妻多儿女多,财产(包括权力地位等)继 承就得立规矩,这就是“嫡长子继承制”产生的 主要原因。嫡长子继承涵盖全社会: 天子—嫡长子(二代天子)—嫡长子(三代) 诸侯—嫡长子(二代诸侯)—嫡长子(三代) 大夫—嫡长子(二代大夫)—嫡长子(三代) 士—嫡长子(二代士)—嫡长子(三代士) 家长—嫡长子(二代家长)—嫡长子(三代)
(二)家族文化的基本内容 1、族祠:同一宗族人祭祀先祖祠堂。 2、族谱:记载同一宗族每个人(一般为 男性)的姓名字号、生卒年月、辈份排列、 婚娶繁衍、迁徙移居、功德事业等的史书。 (史学上称谱谍学) 3、族规:同一家族中关于教育训诫、奖励 惩罚本族人的种种规定。(简称家法)第一 部族规是三国魏人田畴所作。唐前族谱只是 族规或家规;宋后成为国家规定、法律法的 补充。
制孕育于商代,定型于西周。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严格的宗庙祭祀制度,共同构成宗法制 的基本内容。
(一)嫡长子继承制。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 子以贵不以长”; “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
原因:父权家长制普遍实行“一夫多妻制”,妻 分嫡庶。据《独断》记载,三代(夏商周) “天 子娶十二,夏制也,二十七世妇(婕妤、美人、 才人)。殷人又增三九二十七,合三十九人,八 十一部御女”。也就是,在夏代天子已拥有了 121人,后世越来越多,传说始皇有3600多。
宗财产、掌管宗族成员的婚丧等事务(宗族成员 每有大事必须禀告宗子)、对宗族成员进行教导 和惩罚等特权。
周代特别强调尊宗敬祖。《左传》记有“周之 宗盟,异姓为后”,“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 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父)庙”。
3、宗庙制度。宗庙通称祠堂。宗庙制度产生 于周代,《礼记·王制》中已记载了 帝王贵族的 宗庙制度 。天子七庙太祖、三昭、三穆,诸侯 五庙太祖、二昭、二穆,公卿三庙太祖、一昭、 一穆。秦代“尊君卑臣,无敢营宗庙者。汉世多
建祠堂于墓所”。士大夫不敢建宗庙,从此宗 庙成为天子专有。宋代朱熹提倡建立祠堂法: 每个家族建立一个奉祀高、曾、祖、祢四世神 主的祠堂四龛,而且,初立祠堂时,计现田每 龛取1/20以为祭田,亲尽则以为基田。由宗 子主之,以给祭用。清代,祠堂已遍及全国城 乡各个家族,祠堂是族权与神权交织的中心。
昭、穆的分别:昭穆在我国古代宗法制度中, 指帝王贵族宗庙、墓地或神主的辈次排列。古 人在室内座次以东向为上,其次才是南向、北 向和西向。故以始祖居中,东向;二世、四世、
嫡长子继承制与宗法分封制结合十分紧密, 如下图示:
(三)宗庙祭祀。 《说文》:“宗,尊祖庙 也。”会意,从宀示。示,神祇;宀,房屋。 在室内对祖先进行祭祀。本义:宗庙,祖庙。
1、大宗与小宗。 从政治关系而论,天子 是天下共主;从宗法关系而论,天子是天下 大宗。诸侯相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自己 的领地范围内又成为了大宗。卿、大夫相对 诸侯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中又是大宗。 士至平民也是如此。(大宗、小宗相对而言)
族谱基本内容: (1)强制性尊祖; (2)维护等级制度,严格区分嫡庶、 房分、 辈分、年龄、地位的不同; (3)强制实行儒家伦理道德,必须尊礼奉 孝; 4、族产:同一家族的公共财产。 5、族长:同一家族中的最高领袖。 以上五个方面的内容及其有关活动综合为 一体,维持着一个姓氏宗族的制度和运转。
2、家族文化的内涵 (1)为家族而活的人生观。光宗耀祖 (2)尊祖敬宗的团体意识 。尊宗睦族 (3)上慈下孝的孝道思想。三个方面 :第一、 生养、死葬、祭祀;第二、出人头地,光宗耀祖; 第三、传宗接代。一、三最为重要。第一点人 生必须经历,第三点人人看重。“卖身葬父”、 “子欲养而亲不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4)孝与忠的交融。尽孝于家尽忠于国,移 孝作忠,忠孝不能两全 (5)长幼有序,等级森严,强调服从与统治。
用下,同一家族成员长期生活和劳作在同一地 区,世代繁衍,自然形成根深蒂固的家族本位思 想和群体意识。这就是西周宗法制产生的基础。
2、儒家的推波助澜、帝王对集权的迷恋。 西周宗法制度是周公创立的。它的创立, 反过来更有力巩固和强化了家族文化。由于 孔子、孟子、荀子和董仲舒,以及宋代程、 朱、明代王阳明等一系儒学思想家大力提 倡,更加之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的建议,使家庭文化深深扎根于中华 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5、宗法制强调家国同构,在很多情况下实质 上是要求广大平民百姓舍弃自己的小家、甚至生 命,去捍卫一家一姓的帝王的大家(九族内)。
6、过分强调宗族观念,常常形成地方力, 并凌驾于法律之上。
7、宗法制也是造成家族制长盛不衰的原因。
以上七个方面,大都与现代民主、法制社 会不相适应。
2、尊老爱幼传统。宗法制“以长为尊”的观念 是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优秀传统的基石,也是现 代社会必须继承和发扬光大的。
3、群体凝聚力强。宗法制强调的是一种群体 意识,它的“家国同构”这一特征,在增强民族凝 聚力方面在特定时期(特别是外族欺侮),不少 仁人志士往往能够“移孝作忠”,舍小家为大家, 奋起反抗外侮。抗日战争国共两党同祭黄帝陵就 是典范的例证。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杨家 满门忠烈成为千古不衰的美谈(《杨家将》)。
沦为臣属,大部落领袖群雄 2、私有制苗头出现逐渐蔓延。 (三)奴隶社会(夏、商两代) (1)私有制苗头出现与蔓延,形成私有制。 (2)夏朝是第一个私有制国家(家天下) (3)最早和私有制国家是最野蛮的奴隶制 (4)商朝前期承夏制,后期向分封制过渡 (四)宗法分封制(西周、春秋战国)
(五)君主集权(兼分封,秦汉——清) 1、君主集权的必然:部落酋长——西周国 君为天下“共宗”——君主集权(春秋战国诸 侯造反) 2、汉以后宗法文化依然保存,分封兼顾, 在“削蕃”(削减诸侯权力)与“屏蕃”(封同姓 诸侯拱卫王室)问题是反复纠缠。 二、西周的宗法制(分封制) 宗法制源于氏族社会父家长制公社成员间 的亲族血缘联系。作为一种庞大、复杂又井 然有序的“血缘一政治”社会构造体系,宗法
唯书是从,在当今社会依然极其严重。《阿Q 正传》鲁迅“怒其不争,哀其不幸”
4、宗法制过分强调血亲关系,一方面导致中 国古代的法律以维护尊长利益和家庭族利益为中 心,二则导致了十分严重的任人唯亲现象。裙带 关系至今长盛不衰。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人犯 法诛连九族(九族:高祖、曾祖、祖父、父亲、 己身、子、孙、曾孙、玄孙。十族:加门生)
一中国古代国家制度变迁二西周的宗法制分封制三宗法制与家族文化一中国古代国家制度变迁原始公社部落酋长制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君主集权兼分封制一原始公社父系氏族社会帝尧1部落林立部落内部生产资料公有号称原始共产主义
中国古代宗法制度
一、中国古代国家制度变迁 二、西周的宗法制(分封制) 三、宗法制与家族文化
一、中国古代国家制度变迁 原始公社——部落酋长制——奴隶社会——
男尊女卑”的观念及夫妻不平等。宗法理论及宗 法社会有“出妇”之道,汉儒高祭起“夫为妻纲”的 大旗,总结出妇有“七出”的原则,这七条都是因 为违反了宗法原则。休妻、传宗接代等流毒延续 至今。(西方很女皇、市长,中国古代只出现
一个武则天,地方官吏也几乎没有) 3、森严的等级制度,上下之间绝对统治与绝 对服从,导致了高度集权的变种的封建社会延续 两千多年;完全泯灭了个人的自主意识、平等权 利和创造思维,培养了一代代的奴性人格,唯上、
封建 社会——君主集权(兼分封制) (一)原始公社(父系氏族社会——帝尧前)
1、部落林立,部落内部生产资料公有,号 称原始共产主义。
2、部落间相互争战、相互联系,地位平等。 3、少数部落发展壮大,别的部落被消灭或 沦为臣属(如蚩尤——炎帝——黄帝之关系)
(二)部落酋长制(尧 舜两代) 1、少数部落发展壮大,别的部落被消灭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