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瀛天盾——透视日本防空反导实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瀛天盾
—透视日本防空反导实力
新侨联委员
据日本共同社近期报道,日本防卫省首次明确表示,日本自卫队将研究引进美国反导系统“萨德”。

报道称,日本防卫省官员强调,日本引进此类新装备,不只是对日本防卫能力的一剂“强心针”,对美日韩联盟来说也是“有力的选项之一”。

美国从小布什政府撕毁反导条约之后开始强力推进反导体系建设。

2012年3月,美国国防部宣布构建亚太反导体系,这一系统基于两组三边联盟(美日澳、美日韩)来实现。

美国一直希望在亚太地区部署“萨德”系统,2015年闹得沸沸扬扬的美国在韩国部署反导系统一事的主角就是“萨德”系统。

日本研究引进“萨德”系统是其再次主动“示好”美国,深度捆绑日美利益的举动。

防空反导系统是一个国家的防护屏障,作用举足轻重,曾经在二战中饱受空袭之苦的日本战后一直非常重视防空武器的研制和部署,反导系统步入实战后,更是被纳入日本防空武器装备的序列。

近年来,日本积极研制和部署新型防空反导系统,试图打造更为完善的防空体系。

双管齐下打造多层防空体系防空导弹是现代战争反空袭的主要武器装备,因此能力许可的国家通常都会装备不同射程、射高的防空导弹,形成射程衔接、射高梯次覆盖的多层防空体系,以捍卫
自己的天空。

日本认为,国土东西
宽度不足400千米,南北长度却长
达2500千米,纵深短浅,防御正面
过长,战略目标很容易遭受空袭打
击。

二战时期,美国对日本的战略
大轰炸是促使日本投降的重要因素
之一,证明了日本纵深短浅带来的
缺陷。

日本认为,空袭兵器技术的
快速发展和日本地理缺陷等因素要
求日本必须构建远、中、近多层防
空体系,使之成为日本抗击敌人空
袭的最后一道屏障。

为打造严密的防空体系,日本
采取了外购和自研双管齐下的方
式,逐步构建了由远程、中程、近
程、超近程等防空导弹组成的防空
体系。

在20世纪90年代前,日本的
多层防空体系由外购的“奈基”2远
程防空导弹、“霍克”中程防空导
弹、81式近程防空导弹等不同射程
的防空导弹组成。

90年代后,日本
开始外购和研制新型防空导弹,逐
步形成了现在由“爱国者”PAC-2、
03式、81式、93式等防空导弹构建
的新一代防空体系。

“爱国者”PAC-2是一种远程
防空导弹,主要用于拦截远程中高
空飞行器。

20世纪80年代,由于日
本装备的“奈基”防空导弹日渐老
化,日本国内当时研制远程防空导
弹的技术储备和经验都不足以在
较短的时间内支撑其自行研制一
款远程防空导弹,因此日本把希望
日本部署的“爱国者”PAC-3导弹
寄托于美国。

1987年,日本与美国达成联合生产“爱国者”PAC-2防空导弹的协议。

1990年,日本开始正式部署“爱国者”PAC-2防空导弹连。

“爱国者”PAC-2防空导弹系统由火控雷达、交战控制站、发射车、电源车等组成,导弹最大射程160千米。

目前,日本航空自卫队只有第3高射群和第5高射群装备了“爱国者”PAC-2防空导弹系统,其他4个高射群通常混装“爱国者”PAC-2和“爱国者”PAC-3防空导弹系统。

2006年,日本向外界公开了自行研制的03式中程防空导弹系统。

该导弹系统的开发计划虽然自1983年就被提到了防卫厅的议事日程上,但直到1995年才做出自主研发的决定,并于1996年正式开始相关研究。

03式导弹系统由日本防卫厅技术研究与开发所和三菱电气公司合作研制,主要用于替代“霍克”中程防空导弹。

2001年,03式导弹系统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白沙导弹靶场进行了首次实弹试验,2003年起制式化并初始生产。

整个开发过程耗资约1000亿日元。

03式导弹长4.9米,弹径0.32
米,最大射程50千米,最大射高10千米,采用指令制导+主动雷达+红外成像的复合制导方式,抗干扰能力强,命中精度高。

每个火力单元包括4辆发射车、1部多功能相控阵雷达、1个指挥控制中心和1个火控站。

每辆发射车上装有六联装发射系统,导弹封装在运输、发射一体的发射箱内,整个系统由对空作战指挥装置、导弹发射车、雷达和火控系统、无线通讯车、运输装填车等组成。

目前,03式导弹系统装备了日本陆上自卫队下的各高射特科群。

每个高射特科群由4个高射中队组成,每个群的03式导弹系统
种机动式近程防空导弹,航空自卫
队和陆上自卫队都有装备,既可承
担野战防空任务,也可承担要地防
空任务。

81式导弹系统从1960年开
始研制,研制过程波折不断,1981
年最终定型。

该导弹采用正常气动
布局,弹长2.7米,弹重100千克,最
大射程10千米,最大射高3千米,采
用惯性制导+被动红外制导,配有
一枚重9.2千克的高爆破片战斗部。

81式导弹系统由导弹发射车和火控
车组成,发射装置采用四联装发射
架,火控车上装备了相控阵雷达,能
同时跟踪处理6批目标。

81式导弹
系统是世界上第一种配备相控阵雷
达的近程防空导弹系统。

构筑费用约为470亿日元,比同等
的“爱国者”PAC-2防空导弹少约
400亿日元。

截至2010年,03式中
程地空导弹已经装配14个高射中
队,总购买费用达5600亿日元。


2009年开始,日本开始对03式导弹
系统进行升级,目的是降低生产
成本,更有效地对付敌人高空巡
航导弹和空地导弹,以及连接对
空作战指挥装置和对空作战指挥
系统,进而实现与航空自卫队自动
警戒管制系统的数据传输,提高
作战能力。

预计改进型导弹系统
将于2016年实现装备化。

日本的低空近程防空任务主要
由81式防空导弹系统负责。

这是一
03式中程防空导弹
81式近程防空导弹
完善的空情预警系统
虽然上述防空导弹系统都配备了搜索雷达,但在现代战争条件下,完善的空情预警系统是充分发挥防空导弹系统作战能力不可或缺的部分。

经过20余年的努力,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建立了由陆基预警雷达和预警机等探测装置组成的空情预警系统。

随着新型雷达和预警机的不断入役,日本自卫队装备的空情预警系统的完善程度和性能处于持续提高的状态。

从1969年起,日本在美国的
援助下开始建立基本防空系统(BADGE),将日本分为4个防空区,布置了至少28个雷达站,起初配备的是美制AN/FPS-20预警雷达,形成了覆盖日本及周边区域的警戒雷达网。

1982年,日本制定BADGE-X计划,对防空雷达网进行了全面升级,用国产的J/FPS-1和J/FPS-2雷达替代原来的美制雷达,其中J/FPS-1雷达是日本第一种国产远程警戒雷达,最大探测距离达600千米,先后部署了7部。

随着日本雷达技术的发展,日本后来又陆续部署了J/FPS-3、J/FPS-4雷达。

目前,日本正在研制J/FPS-7雷达,重点强化了对隐身飞机和高速巡航导弹的探测能力。

陆基警戒雷达由于不受气象条件的限制,具备全天候、常态化警戒监视能力,是空情预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固定部署的雷达也存在对低空目标探测能力弱、探测距离有限等缺点,因此装备空中预警机是完善空情预警系统的重要举措。

20世纪80年代,日本陆续采购了13架E-2C预警机,前8架配备的是AN/APS-125雷达,后5架配备的是AN/APS-138雷达。

20世纪90年代,日本为进一步强化空中预警能力,引进了性能更为强大的E-767大型空中预警机。

E-767是E-3“望楼”的发展型,采用AN/APY-2型机载预警雷
达,该雷达是E-3所用AN/APY-1
型雷达的第二代产品,因而E-767
的技战性能明显比E-3“望楼”更
加优越,对高空目标的探测距离
达600千米,可同时跟踪数百个空
中目标,并能自动引导和指挥30批
飞机进行拦截作战。

2006年,日本
航空自卫队决定对E-767预警机
进行改进,改进后该机的电子战
能力、可靠性和维护性得到了有
效提高。

除了升级E-767预警机,日本
还将现役的13架E-2C预警机升
级到E-2C“鹰眼”2000的标准。

相对于E-2C,升级后的E-2C“鹰
眼”2000的最大变化是换装了AN/
APS-145雷达、新一代任务计算机
和Link-16号数据链。

AN/APS-145
雷达采用精确的视角同步技术,提
高了雷达在陆地杂波环境下的探
测能力,对大型、高空目标的探测
距离可以超过600千米,对低空小
型战斗机大小目标的探测距离也
可以接近270千米,可以监视2400
万立方千米范围内的2000个目标,
性能已经接近E-3的AN/APY-1雷
达。

与换装新型雷达相配套的是,
E-2C“鹰眼”2000采用新一代任
务计算机,与E-2C早期的中央战
术计算机相比,它的体积和重量下
降一半以上,但是处理能力提高了
14倍,可以生成更好、更大范围内
的战场态势图形。

E-2C预警机的升级进一步提
高了日本航空自卫队的空中预警能
力,并且随着LINK-16数据链、协
同交战系统的引入,日本航空自卫
队和日本自卫队的整体作战也达到
了一个新高度。

不遗余力构建多层反导系统
随着弹道导弹威胁的不断增
加,日本正将原有以防空为主的防
空体系升级为防空反导一体化防空
系统。

日本在美国提出“星球大战”
计划时期就开始探讨和研究弹道导
弹防御系统,海湾战争结束后,日本
开始正式论证、研制本国的反导系
统。

1998年,朝鲜“光明星”1号卫星
事件发生后,日本以此为借口正式
研制部署反导系统。

在美国的支持
下,目前日本已经逐步构建了由“爱
国者”PAC-3导弹和“标准”-3导弹
组成的双层反导系统。

“爱国者”PAC-3导弹系统是
末端反导的主力,日本装备的“爱国
者”PAC-3导弹系统一部分由“爱
国者”PAC-2导弹系统升级而来,一
部分是全新的“爱国者”PAC-3。


导弹系统采用探测性能更好的AN/
MPQ-65雷达和高精度的Ku波段主
动雷达制导,加上弹体前部装备的
180个小型姿控火箭和动能弹头,

E-767预警机
AN/TPY-2雷达具有很强的探测能力
在50千米内精确拦截弹道导弹。

日本计划部署16个“爱国者”PAC-3火力单元,主要用于防御首都东京及其他大城市等重点目标。

中段反导任务主要由“标准”-3导弹负责。

目前,日本海上自卫队拥有4艘“金刚”级和2艘“爱宕”级“宙斯盾”驱逐舰,这些驱逐舰都配备了“标准”-3反导拦截弹。

据悉,未来日本还将采购2艘“爱宕”级“宙斯盾”驱逐舰,进一步增强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反导能力。

日本装备的是“标准”-3 Block 1A,拦截射程约为500千米,拦截高度约为250千米,可有效拦截3500千米左右的弹道导弹。

未来日本将装备射程更远、拦截高度更高的“标准”-3 Block 2A导弹。

“标准”-3 Block 2A导弹的研制工作由美国雷神公司和日本三菱重工共同承担,研制工作从2006年开始正式展开。

2009年6月,雷神公司宣布美国导弹防御局和日本国防部已经通过“标准”-3 Block 2A导弹系统联合设计方案的评审,导弹在2015年进行了首次飞行试验。

除了海基中段反导系统,日本目前正在酝酿打造陆基中段反导系统,引进的导弹锁定为美国战区高空导弹防空系统。

“萨德”系统是美国研制的一款陆基高层反导
系统,最大射程超过200千米,最大拦截高度超过150千米。

该系统主要和“爱国者”-3低层反导系统组成一个双层的陆基反导系统。

AN/TPY-2雷达是美国满足大气层内外拦截3500千米内中程弹道导弹而研制的一型X波段固体有源相控阵多功能雷达,探测距离最远可达2300千米,对1平方米雷达反射截面积的目标探测距离达1700千米,是世界上最大、性能最强的陆基移动弹道导弹预警雷达。

AN/
TPY-2雷达强大的探测能力将使中国华北、东北地区都处在日本的监视范围之内。

在导弹防御预警系统方面,日本部署了4部J/FPS-5雷达,并正在将7部J/FPS-3雷达升级为具备局部反导能力的J/FPS-3UG雷达。

J/FPS-5雷达是一种多面有源相控阵雷达,主体呈六棱形,三面设置了直径为18米和12米的雷达,具备360°监视能力,探测距离超过1200千米。

除了自身的预警系统,日本还可以使用美国的战略预警系统提高早期预警能力,美国战略预警系统包括预警卫星、海基X波段雷达、陆基FBX-T雷达等。

结 语
综上所述,日本自卫队在冷战后更加重视防空反导能力的建设,通过自研和外购等措施拥有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防空反导装备,防空反导实力进一步
增强。

责任编辑:葛 妍
日本4部JFPS-5雷达的部署地点示意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