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气阴阳五行演示文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阴阳具有可分性
【原文】 1205 帝曰:善。愿闻阴阳之三也(1),何谓?岐伯曰: 气有多少,异用也 (2) 。帝曰:阳明何谓也?岐伯曰: 两阳合明 (3) 也。帝曰: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 也(4)。(素问· 至真要大论) 1205 三阴三阳划分方法 (“阴阳之三何谓”“两阳 合明,两阴交尽”条) (一)阴阳之气的多少,作用不同,是划分三阴三阳 的依据 (二)阳明、厥阴名称来由 (三)对哲学阴阳学说的发展


【原文】 1103 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1), 其致一也(2)。张介宾注 :“此言万物之始终散布,本同一气。” (素问· 五常政大论) 1103 精气生化万物的过程(“气始而生化”“气终而象变”条) (一)气动而始生→气散而赋形→气布而蕃茂、繁育→气终而物 象衰变 (二)精气化物:周而复始;有机自然;其机在精气内部
中国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 医学理论形成的基础。 气,是形成世界包括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也是理解 中医理论概念内涵的基础。 阴阳和五行是对事物属性的概括,代表着宇宙万物包 括人体生命活动的运动规律。

第一节 精气学说 第二节 阴阳学说 第三节 五行学说

第一节 精气学说
(二)水谷在体内的生化运动 水谷之轻清者属清,向上向外,布于头面五官七窍、肌肤、四肢; 水谷之浓浊者属阴,或为精血津液入于内脏,或为糟粕从前后二阴排出。

临床意义


人体清阳、浊阴之气的分布规律,即清阳之气向上向 外,浊阴之气向下向内。对后世治疗法则的设立发挥 了巨大的指导作用: *用益气升阳法治疗耳目失聪:李东垣的益气聪明汤 (黄芪、人参、升麻、葛根、蔓荆子、芍药)等。 *用辛温发散法治疗表证和皮肤病。 *用攻下法治疗肠胃积滞,如大承气汤、枳实导滞汤; 用逐水法治疗水肿,如十枣汤等。


李某,男,50岁。初诊:1985年8月30日。主诉:在旅途中左耳陡 然失聪,嗡嗡鸣响,听力下降。2个月之后,耳鸣由微转亢,听 力比平时差。血压正常,大便偏稀。检查:双耳鼓膜(-)。音叉 试验:任内氏:左耳气导大于骨导。施瓦伯氏:左耳缩短。韦伯 氏:偏向右耳。右耳(-)。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平。证属旅途劳 顿,起居失常,致气血不和,阴阳失调,浊阴蒙蔽清道。治用升 清开窍法,意在挥戈一击。药用:升麻3g,柴胡3g,菖蒲3g,路 路通10g,葛根10g,漏芦6g,马兜铃10克,丹参10g,益母草 10g 。药进5剂,耳鸣大减,听力上升。原方加减,连服40剂, 鸣声平息。 项楠,干祖望变通应用“冲击”法的经验。中医杂志,1987, (2):13 南京 耳鼻喉大家



精气之用,天人相应
【原文】
1107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 而生者也。(灵枢· 本神) 天德:天之气提供给生命活动的基础,如阳光、雨 露等;地气:大地提供给生命活动的物质条件,如五 味、五果等。

【原文】 1108 天食(同饲)人以五气(此指寒暑燥湿风)(1),地食人以五味。 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 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五脏之气)(2),气和而生(3),津 液相成,神乃自生。(素问· 六节藏象论) 1108 天以精气生人、养人,维持人的生存(“天食人以五气, 地食人以五味”条) (一)天地五气、五味养人,是人生存与生命活动的基础 (二)精化气、气生神。精气神乃人之三宝,是生命的物质、能 量、信息三大要素。 (三)中医学理论建立在唯物、唯实基础之上
一、哲学阴阳 (一)概念:范畴,抽象属性,是宇宙自然与世界万物发生、变化、衰亡的内在 根据。 (二)运动规律:互根、互动、互制、交感、消长、转化、胜复等关系。 二、医学阴阳 (一)医学方法论 1、认识人体生命活动规律 —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 指导疾病的诊治、预防和对药物作用机理 2、构建医学理论体系 — 学术体系构架 — 形成天人观、形神观、“四时五藏阴阳”整体观等 (二)表述医学概念与术语 (三)丰富和发展哲学阴阳:三阴三阳

【原文】 1202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 云出天气(1)。故清阳(饮食所化之精微)出上窍,浊阴(糟粕)出下窍(2)﹔清 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3)﹔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4)。(素问· 阴阳应 象大论)


Βιβλιοθήκη 1202 阴阳运动特点(“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清阳出上窍”条) (一) 云雨形成:天地之气升降运动 天气―云 阳受阴冷凝而降 阴受阳蒸腾而升 地气―水


【原文】 1105 天枢(1 ) 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 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 ( 2 ) ,此之 谓也。(素问· 六微旨大论)
天枢气交模型图
500KM

太阳辐射↓
天枢之上



电离层 天气主之:五运阴阳 50KM 部分电离层 太阳辐射↓ 天枢 中性大气(氧氮) 气交之分:大气圈 地球辐射↑ 地平面 地球各种物理效应 天枢之下 (地引力、磁力、地热等) 地气主之 地心
1106 升降出入是精气运动的基本方式(“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条) (一)古代哲学“道器观”,道与气,气的运动 (二)有形之器,其有生在于气的运动;化有大小,期有远近,以此为 常 (三)有生之器均以神机、气立为生存依据;动物-神机,植物-气立

(四)运动方式:上下升降;内外出入-协调为常,逆乱为病

【原文】 1203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 ﹔阴阳者,血气之男女 (1)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2)也﹔水火者,阴阳之征 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能者,胎之借字。《尔 雅· 释诂》:‘胎,始也’。‛能始,即胎始,元始、 本原之意。)(3)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 ﹔ 阳在 外,阴之使(4)也。(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1203 阴阳之大象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阴阳万 物之能始”条) 在自然为天地、水火,在人为男女、血气 阴阳运动,以左右为道路 事物内部阴阳之相互作用,是万物存在与变化之本 始根源


【原文】 1102 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帝曰:冯乎?岐伯 曰:大气举之(1)也。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 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故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 (2),火游行其间(3),寒暑(指一年气候变化)六入(言六气下 临大地如自外而入),故令虚而生化也(4)。(素问· 五运行大论) 1102 精气运动变化四时生态之理(“燥以干之”“虚而生化” 条) (一)太虚为大地创造生化环境,地上大气运动是万物形成基础 (二)六气相互作用之运动,形成四时递迁,周而复始,万物虚 而生化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201阴阳概念特性阴阳者天地之道阴阳反作条?一阴阳为神明之府?普适于天地规律是生物生衰变化之本人病治疗的依据?二以天人之象阐明阴阳概念性质与作用?天地为阴阳所成化气成形生浊生清生长杀藏作用各异异?性质分动静部位有上下运动异升降?原文?1202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第一章 气· 阴阳· 五行


【原文】 1206 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1)。平旦(2)至日中, 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 (3) ,天之阳,阳中 之阴也﹔合夜至鸡鸣 (4) ,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 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素问· 金匮真言论) 1206 以阴阳可分性分析昼夜阴阳 (“平旦至日中, 天之阳,阳中之阳”条) (一)昼夜阴阳的划分 (二)意义:掌握自然阴阳消长规律;用以分析人之 营卫运行阴阳



1109 天人精气相通,精气象变相应(“天气通于肺”“阳之气以天地 之疾风名之”条) (一)大自然天、地、风、火、土、水等各种精气,分别与人脏腑相联 系 (二)以大自然诸象类比于人之生理、病理,原理借鉴、方法启示
(三)疾病防治法于自然:法天则地
第二节 阴阳学说




“冠心病”患者因胸痛、胸闷就诊,兼
有嗅觉失灵、鼻不闻香臭。王氏以治 “冠心病”为主,方用茯苓杏仁甘草汤 合旋覆花汤加减。 通脉化湿之方药,使湿浊得去 茯苓15 杏仁10 清半夏12 茜草10 红 花10 全瓜蒌12 葛根12 赤芍30 旋复 花10 川芎10 炙甘草6
【原文】 1109 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此指食道)(1),风气通于肝(2),雷气 通于心(3),谷气(山谷土气)(4)通于脾,雨气通于肾(5)。六经为川(6), 肠胃为海(7),九窍为水注之气(言水气之注)(8)。以天地为之阴阳,阳 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 (9)﹔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 (10)。暴气象 雷,逆气象阳(11)。故治(12)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精气为宇宙自然之本原
【原文】 1101 太虚寥廓,肇基化元 (1),万物资始,五运终天 (2 ),布气 真灵(人与万物)(3),总统坤元(指地之功德能生养万物)(4),九 星悬朗,七曜(日月五星)周旋(5),曰阴曰阳,曰柔曰刚(6),幽 显既位,寒暑弛张 (7 ),生生化化,品物咸章 (8 )。(素问 · 天元 纪大论) 1101 总论精气为宇宙自然之本原(“太虚寥廓”条) (一)精气肇宇宙之基:九星、七曜、五运、四时 (二)精气化万物之元:精气布施,地厚载物,以柔刚之性、阴阳 之位,交互感应,生化万物。


阴阳概念与性质
【原文】 1201 阴阳者,天地之道(法则,规律)(1)也,万物之纲纪(2),变化 之父母(本原、根本之意)(3),生(生长)杀(消亡)之本始(4),神(万物 变化莫测)明(物象昭著)之府(5)也。治病必求于本(阴阳)(6)。故积阳 为天,积阴为地 (7)。阴静阳躁 (8);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9)。阳化 气,阴成形 (10)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11)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12)。清气在下,则生飧泄(完谷不化)(13)﹔浊气在上,则生■胀(14)。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1201 阴阳概念、特性(“阴阳者天地之道”“阴阳反作”条) (一)阴阳为神明之府 普适于天地规律,是生物生衰变化之本,人病治疗的依据 (二)以天人之象,阐明阴阳概念、性质与作用 天地为阴阳所成,化气成形、生浊生清、生长杀藏作用各 异 性质分动静,部位有上下,运动异升降
一、精气概念 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又无形可见、其用可征的极细微之物。 二、精气学说内容 1、以气为世界本原之说,论证宇宙万物的整体性、统一性和联系性,是 天人合一的理论基础; 2、以气的运动不息、自然有序的特性,认识宇宙万物发生、发展、消亡 的变化机理和规律,用以推演和把握天体运转、四时气象、万物盛衰。 3、天人合一――同源、同构、同律 三、《内经》精气学说特点 1、运用精气学说的原理和方法,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说明人的生命过程; 2、分析人体生理、病变的机转; 3、指导疾病的诊断与防治。


【原文】 1104 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 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素问· 六微旨大 论)
1104 精气化物的机理(“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 作”条) (一)天地之气的相互作用 (二)相互作用的形式:高下相召,升降相因;“天 地合气,命之曰人” “气合而有形,因变而正名”
关于气机的升降出入理论

1、天地之气的升降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2、人体阴阳之气的升降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 脏。” 脏腑的升降出入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布于表,肾治于里。” 解释疾病的病理: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瞋胀”



精气运动方式
【原文】 1106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1),升降息则气立孤危(2)。故非出入,则无 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3)不 有。故器者生化之宇(4),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5)。故无不出入,无 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远(6),四者之有,而贵常守(7),反常则灾 害至矣。(素问· 六微旨大论)



阴阳属性与分析方法
【原文】 1207 且夫阴阳者,有名而无形(阴阳是对事物属性的高度概括, 并不指代某种具体的有形之物) (1)。(灵枢· 阴阳系日月) 1207 阴阳是事物属性,并非有形之物本身 (“阴阳有名而无 形”) 【原文】 1208 阴阳者,数(2)之可十,推(3)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 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谓阴阳变化的道理)也(4)。(素问· 阴 阳离合论) 1208 阴阳是分析事物的方法,其基本精神是相反相成(“数之 可十,推之可百”“然其要一也”) 【原文】 1209 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5)也。(素问· 五运行大 论) 1209 阴阳应象是运用阴阳的基本方法 (“不以数推,以象之 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