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孟云卿《寒食》注释翻译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孟云卿《寒食》注释
翻译赏析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译文] 江南的二月,繁花开满了枝头;我却独自在异乡逢此寒食节,远离了家乡亲人,感到很伤悲。
[出自] 孟云卿《寒食》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注释:
寒食,节令名,在清明节的前一天(一说前两天)。
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因为介子推抱木焚死,就定于这天禁火寒食。
子推:即介之推介之推是春秋时期晋国人,跟随晋文公重耳流亡国外19年,曾割下腿上的肉救过晋文公。
晋文公归国执政后大封功臣时忘了他,介之推不愿言功,就与母亲隐居到绵山。
晋文公为逼他出来,便放火烧山,不料他竟抱在树上被活活烧死。
为了纪念介之推,晋文公下令全国在这一天严禁烟火,以后相沿成为定例,这样便有了寒食节。
译文1:江南的二月,繁花开满了枝头;我却独自在异乡逢此寒食节,远离了家乡亲人,感到很伤悲。
贫穷的人家往往没生做饭的烟火(没有饭吃),难道仅仅是明天在因为纪念子推而缺衣少食吗?
译文2:二月的鲜花开满枝头,我却在漂泊他乡过寒食节,这经不住让我伤悲。
破败的房子没有燃起炊烟,这不单单是为了明天祭奠子推。
译文3:二月的江南繁花满枝头,我远在他乡,正当寒食时节,感到十分的悲伤。
我贫困潦倒,经常没有生火做饭,不仅仅是明天为了纪念子推而断炊。
孟云卿,字升之,平昌(商河县西北)人。
约生于725年(唐开元十三年)。
天宝年间赴长安应试未第,30岁后始举进士。
肃宗时为校书郎。
存诗17首。
其诗以朴实无华语言反映社会现实,为杜甫、元
结所推重。
孟云卿与杜甫友谊笃厚。
赏析:
孟云卿天宝年间科场失意后,曾流寓荆州一带,过着极为贫困的生活。
就在这样的飘泊流寓生活中的一个寒食节前夕,他写下了这首绝句。
寒食节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当春二月。
由于江南气候温暖,二月已花满枝头。
诗的首句描写物候,兼点时令。
一个“满”字,传达出江南之春给人的繁花竞丽的感觉。
这样触景起情,颇觉自然。
与这种良辰美景相配的本该是赏心乐事,第二句却出人意外地写出了“堪悲”。
作者乃关西人,远游江南,独在他乡,身为异客;寒食佳节,倍思亲人,不由悲从中来。
加之,这里的“寒食”二字,除了指节令之外,还暗含少食、无食之意,一语双关,因此「他乡寒食」也就更其可悲了。
诗中常见的是以哀景写哀情,即陪衬的艺术手法。
而此诗在写“他乡寒食远堪悲”前却描绘出“二月江南花满枝”的美丽景色,在悲苦的境遇中面对繁花似锦的春色,便与常情不同,正是“花近高楼伤客心”,乐景只能倍增其哀。
恰当运用反衬的艺术手法,表情也就越有力量。
下联承上句“寒食”而写到断火。
寒食禁火的习俗,相传为的是纪念春秋时贤者介子推。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多外出游春,吃现成食物。
野外无烟,空气分外清新,景物尤为鲜丽可爱。
这种特殊的节日风物与气氛会给人以新鲜愉快的感受,而对于古代贤者的追思还会更使诗人墨客逸兴遄飞,形于歌咏。
历来咏寒食诗就很不少,而此诗作者却发人所未发,由“堪悲”二字,引发出贫居寒食与众不同的感受来。
寒食“无烟火”是为纪念子推相沿而成的风俗,而贫居“无烟火”却是为生活所迫的结果。
对于富人来说,一朝“断炊”,意味着佳节的快乐;而对于贫家来说,“往往”断炊,包含着多少难堪的辛酸!作者巧妙地把二者联系起来,以“不独”二字轻轻一点,就揭示出当时的社会本质,寄寓着深切的不平。
其艺术构思是别致的。
将貌似相同而实具本质差异的事物对比写出,这也是一种反衬手法。
此诗借咏“寒食”写寒士的辛酸,却并不在“贫”字上大作文章。
试看晚唐张友正《寒食日献郡守》:入门堪笑复堪怜,三径苔荒一钓船。
惭愧四邻教断火,不知厨里久无烟,就其从寒食断火逗起贫居无烟、借题发挥而言,艺术构思显有因袭孟诗的痕迹。
然而,它言贫之意太切,清点了一番家产不算,刚说“堪笑”、“堪怜”,又道“惭愧”;说罢“断火”,又说“无烟”。
不但词芜句累,且嫌做作,感人反不深。
远不如孟云卿此诗,虽写一种悲痛的现实,语气却幽默诙谐。
其三、四两句似乎是作者自嘲:世人都在为明朝寒食准备熄火,以纪念先贤;可象我这样清贫的寒士,天天过着“寒食”生涯,反倒不必格外费心呢。
这种幽默诙谐,是一种苦笑,似轻描淡写,却涉笔成趣,传达出一种攫住人心的悲哀。
这说明诗忌刻露过火,贵含蓄耐味。
而此诗也正由于命意新颖,构思巧妙,特别是恰当运用反衬手法,亦谐亦庄,耐人咀嚼,才使它成为难以数计的寒食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