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优质教案+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爬山虎的脚
[教学目标]
1.会认“均、柄”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曲”,会写“虎、操”等13个生字,会写“爬山虎、操场”等16个词语。

2.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

【语文要素】
3.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

【语文要素】
4.学写观察记录。

【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1.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

2.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曲”,会写13个生字,会写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的内容。

3.了解爬山虎生长的环境以及叶子的样子。

(重点)
一、提出学习目标
(一)谜语导入,引出课题
1.猜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

(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

(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

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
2.导语: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缘的植物。

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缘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

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0课《爬山虎的脚》。

(板书课题,对课题质疑)
(二)提出学习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
3.了解爬山虎生长的位置、样子、颜色,并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情感。

(在书中留下你思考的痕迹,批批画画,并在旁边做上读书笔记。

)
4.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完成)
1.这节课我学会了:“均匀、重叠”等词语,明白了“均匀、痕迹、牢固、休想”等词语的意思。

我会用“均匀、休想”等词语说一句话。

2.我会流利地读课文(单独读、合作读、分自然段读等)。

3.我会自主完成课后习题。

(二)学文悟情展示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指名说)
这篇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2.我会悟。

(1)悟文本
生1:从第1自然段中,我知道了爬山虎喜欢在墙上生长。

生2: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中,我明白了“一顺儿”是指同一个方向和顺序。

这两句话概括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绿、整齐。

生3:我知道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的变化:刚开始是嫩红的,后来变成嫩绿的。

生4:我知道“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是静态描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是动态描写。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作者的观察很细致,所以才能看见“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三)创作性展示
1.小组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

2.小组展示自己仿写的一段话。

3.小组展示自己在课外找到的有关写植物叶子的文章。

三、激发知识冲突
爬山虎的叶子为什么一顺儿朝下?为什么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呢? 四、知识拓展延伸
仿照第2自然的写法写一种植物的叶子。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

(重点)
2.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

(重点)
3.学写观察记录。

(难点)
一、复习导入,明确目标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爬山虎的脚》,了解了课文大致的内容,书写了生字,并且了解了爬山虎生长的环境以及叶子的样子。

爬山虎的叶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生回答,读第2自然段。


2.师: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却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这是为什么呢?爬山虎的脚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又是怎样爬的?作者是怎么了解到这些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发现秘密。

二、细读课文,聚焦“观察”
(一)学习第3自然段
1.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师:自由读第3自然段,看看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在句子旁边做简单批注。

(2)生自读思考、批注。

(3)交流汇报: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形状像什么?
2.图文结合,加深理解。

边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边尝试画出它的脚。

3.转换角色,内化理解。

先想一想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再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有条理地介绍爬山虎的脚。

教师帮助学生梳理,要从“位置、形状、颜色”等几个方面介绍。

4.再读课文,想象自己就是爬山虎的脚,感受叶圣陶先生对“自己”的观察多么细致。

(二)学习第4自然段
1.自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想:第4自然段介绍了什么?简单交流,不作出评价。

2.课件出示第4自然段,说说哪些词语引起了自己的注意,在书上标出这些词语。

(触变巴拉贴)说说为什么这些词语会引起自己的注意。

3.边读边模仿一下这些动作,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4.根据这段描写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注意用上这些表示动作的词。

5.合作朗读,再次感受爬山虎“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样子。

教师引读:爬山虎刚长出嫩茎,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六七根枝状的细丝,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6.共同小结,体会作者怎么把“怎么爬”介绍具体的。

(三)学习第5自然段
1.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爬山虎顺利地爬上墙了,那课文的第5自然段作者又想让我们了解到关于爬山虎的什么信息呢?
2.学生自读思考,然后交流,教师小结。

(四)回归整体,讨论交流
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作者为什么要先写叶子?
三、“回味”观察,拓展观察
1议一议,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能将爬山虎的叶子和脚写得那么准确生动?
2.作者的观察给自己哪些启示?(细致地连续观察;抓住事物特点观察;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3.阅读“资料袋”,说说自己一段时间观察的事物,交流自己的观察记录,对比《爬山虎的脚》,想一想自己的观察记录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教学板书]
10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特点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样子:像……像……(细丝)
颜色:嫩红→嫩绿→灰色
爬触→巴→拉、贴(牢固)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根据授课内容的难易程度,分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两个部分。

第1课时提出学习任务后,让学生通过预习和合作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

紧接着,在回顾第1课时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后,顺势提出第2课时新的学习任务,建立起两个课时学习内容和任务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怀着积极的学习期待心理。

在了解爬山虎的脚在什么位置时,结合配图读一读,想象一下,学生便能准确地把握,当他们能用完整的语句来表达的时候,对“脚的位置”又有了更深的了解。

从写了什么到怎么写,就是用课文学语文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先读进去,运用各种语言实践体会写出了什么,为什么能写得这么准确、生动,从而在语言实践活动中体会文本准确生动的表达和作者连续的细致观察。

最后,通过“回味”观察、拓展观察完成了本次教学任务。

学生励志寄语: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要明白时间就像日历一样,撕掉一张就不会再回来。

要懂得“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道理。

要学会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孩子们,踏踏实实的学习,现在启航,展开你自信和智慧的双翼,乘风踏浪,在知识的海洋里去收获无限风光吧!老师坚信你们一定会给自己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加油吧!孩子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