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跑官”都经历了什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愈“跑官”都经历了什么
韩愈“跑官”都经历了什么
提起韩愈大家都会想起他是唐代的大文豪,也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文学认知以及文学造诣还是非常高的,不过这样的一位文学大师,谈起他的仕途之路却不尽人意。

许多有名的文人在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时便拔得头筹,为官的道路很顺利,并且能够再官场上大显身手。

没曾想过韩愈却曾经三考三落,他人生的仕途之旅也是变得非常的坎坷,曾经多次落榜的他,可以说是非常的郁闷,倘若没有继续坚持,可能他所引领的古文运动也将不再存在,今天就来了解一下韩愈仕途为何如此坎坷?
韩愈“跑官”都经历了什么
韩愈20岁左右就参加科举考试,但时运不济,连续三次都名落孙山。

25岁时他参加了第四次科举考试,中了进士。

唐代的科举与明清等朝不同,中进士不能直接授予官职。

还必须参加吏部的考试,这样他又考试了三次,然而都失败了。

对于韩愈来说,连续的考试失败,他感到通过考试获取官职路子行不通了,因此他不想再考了,考试让他付出的心血太多太多,这条路太苦了。

经过思考他又选择了另一条路――跑官。

首先,他连连向当时的执政大臣三位宰相上书,展示自己的才能,发表政见,但毫无效果。

于是他又求其次,投奔地方军事集团。

然而又选择不当,先后投奔两个地方军阀当幕僚。

但两次都未真正展示自己的才能其幕主就死了。

此时韩愈真是“靠山山倒,靠水水干”啊。

万般无奈,韩愈又回到了京城,经过深入思考,他重新实施跑官的策略。

这一次他选中了京兆尹李实。

按照老办法,他先给李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我在京城已经待了15年了,所见的公卿大臣不可胜数,但他们都是些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平庸人,没有一个能够与您相比,忠于皇上,忧国为民的.。

今年天气大旱,一百多天没有下雨,种子下不了地,田野寸草不生,可是,京城盗贼不起,谷价不涨,百姓家家户户都受到您的关怀。

而那些一贯为非作歹的奸狡之徒,也都
丧魂落魄、销声匿迹。

如果不是您亲自处理镇服,宣示天子的恩德,怎么会有这样好的形势呢。

我从青少年时代便读圣贤之书,颂圣贤之事,凡见到您这样忠于君孝于亲的人,总是从内心十分敬慕,更何况亲逢阁下您这样的人,我怎么能不渴望侍奉在您的身边以报效我的忠心呢。


这封信,李实看到了,当时李怎么想的,我们无法知道。

但从此后,韩愈确实经过李实的帮助当上京官,后又做了监察局御史。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是,李实是不是如韩所说的那样。

据史书记载,唐德宗贞元二十年,关中地区大旱,赤地千里,此事连皇帝也深感不安。

而身为京兆尹的李实则不顾百姓疾苦,竟当着皇帝的面讲:“今年虽然旱了点,但庄稼长得还好,收成是没有问题的。

”这样本来应当减免的赋税也不再减免。

对此,官民都言其奸。

以韩愈的见识,能不知道吗。

不是的。

在他当了监察御史后,立即上书唐德宗,反映了关中地区的旱灾情况,实际上不点名的告了李的状。

韩从阿谀奉承到告李的状,前后时间不过半年。

有人认为韩愈做人有些问题。

对此韩愈自有一番理论,他认为为了能够当官,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可以急不择人,急不择路,不用管对方是正是邪,自己心里有数就行了。

并总结成一种叫“上下相须”的理论,他说:“布衣之士,出身低微,不借王公贵族,是实现不了自己的志向的;王公贵族,功业显著,不靠布衣之士,他们的名声也传播不出去。

因此,王公贵族与布衣之士应互相帮助、互相利用,这样才能各得其所。

”韩愈正是以这种理论为他到处“摇尾乞怜”的跑官,寻求一种心理平衡。

后世跑官的人,既写不出韩愈那样的文章,也想不出韩那种平衡心理的理论。

他们更直接、更露骨:我给你钱,你给官,钱权交易,两厢情愿。

在这种情况下,更可以急不择人,也可以急不择路了。

在唐代,有这么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他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美誉,他与柳宗元、欧阳修、苏东坡更是被后人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苏轼对其更是推崇备至:“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匹
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

”他,就是韩愈。

说起韩愈,其文章成就卓著,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凡读书人可谓是耳熟能详。

“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

”、“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

”、“文虽奇而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

”等千古名句皆出自他之手。

韩愈晚年官居京兆尹(相当于今北京市市长)、兵部侍郎,死后谥“文”,获赠“礼部尚书(相当于现在中宣部部长)”。

然而,韩愈一生仕途坎坷。

特别在年轻时,虽登进士第,然一度不为朝廷所用,终日为柴米油盐所累,困窘潦倒,“冬暧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

”就是他当时的生活写照。

学而优则仕。

受儒家思想影响,韩愈虽贫寒交迫,却终不改报效国家之志。

然而,登攀仕途之路又何其艰难!韩愈幻想“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而现实是,欲为朝廷所用,须得身居高位、德隆望重者推荐。

俗话说,朝里有人好做官。

报国无门、背无大山可靠的韩愈怎么办?路只一条:即“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

用民间俗话说,那就是。

说起,其实质就是行贿于有司,以期拔擢。

说白了,就是孔方兄开道。

韩愈却是另辟蹊径,别具特色------书信开道。

他数次怀揣文章登门拜访被拒后,三次上书当朝宰相,以期获得擢选。

书信中,韩愈呈送自己所写诗文,以展其才。

并在信中引经据
典,或以阐述宰相“教育英才”职责的角度,或以陈述自己困窘之状,希望对己施以援手,走上仕途,报效朝廷。

前两次书信如泥沉大海,未获答复。

于是就有了第三次书信,信中,韩愈引周公一食三吐哺、一沐三握发之典故,站在道义的高度,文气激荡,据理直言,委婉指责宰相在天下未大治之时,对“有忧天下之心”的自荐士人置之不理,是尸位素餐不作为。

并对其晓以大义,以期天下英才为国所
用,不致归身泉林,隐迹岩穴。

结果可想而知。

遭到自荐碰壁后的韩愈,怀着“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

”的哀叹,怅然离开了长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