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林业研究所简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介绍
一、发展历程
1962年,时任中国林科院秘书长的陶东岱同志签署《关于成立“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试验场”的通知》,在海南岛西南部乐东黎族苗族自治县的尖峰岭成立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试验场,后更名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中国林科院热林所)。
1981年,经林业部批准、广东省政府同意,热林所大部分人员由海南岛迁往广州。
1982年,林业部部长会议正式确认中国林科院热林所所址设在广州市天河区龙眼洞,海南岛尖峰岭原址保留为所属试验站。
2002年,热林所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盈利性科研机构。
二、中心任务
面向我国热带、南亚热带地区,重点开展森林生态与环境、林木遗传育种、森林培育、城市林业、防护林、林木生物固氮及共生微生物、特殊用途森林资源开发、农用林业等方面的研究,为林业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林改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
三、研究方向
热林所在建所的50年间,研究方向虽然在不同时期有所侧重,但育种、生态、营林(森林培育)三大学科一直是热林所的主要研究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研究成果,在《热林所“十一五”和中长期发展规划》中被确定为优先发展的三大重点学科。
目前热林所共设有12个首席专家组、3个独立专家组,研究领域包括:森林培育理论与技术、景观工程及观赏园艺、经济林栽培、森林遗传学、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估、林木良种选育、应用微生物、种子和苗木培育理论与技术、热带林木种质资源和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经营与管理、森林水文及水资源管理、保护区研究与管理、分子生物
学、林木转基因与快繁技术等。
四、科研成果
从1962年建所至今,热林所共鉴定成果46项、认定成果39项。
获得各级成果奖励78项,其中获得国家级三等奖以上或省部级二等奖以上重大成果奖励共29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国家科委发明一等奖1项、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8项,省部级二等奖9项。
获得发明专利2项。
制修订标准7项(国家标准2项,地方标准5项)。
登记林木良种5种。
出版学术专著28部(包括参编),共发表学术论文约1800篇。
作为主要协作单位完成的“海南粗榧治疗白血病”科研成果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主持完成的“柚木培育技术的研究”获1986年度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198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联合主持完成的“海南岛尖峰岭热带林生态系统的研究”获1989年度林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主持完成的“海南岛尖峰岭热带树木园的建立与研究”获1990年度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199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主持完成的“棕榈藤的研究”获得1994年度林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9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主持完成的“桉属树种引种栽培的研究”获得1995年度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199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主持完成的“五个相思树种纸浆材种源和家系选择研究”获得1997年度林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9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主持完成的“热带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规律的研究”获得1998年度国家林业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9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主持完成的“海南蝴蝶资源调查与开发利用研究”获得1999年
度海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主持完成的“红树林主要树种造林和经营技术研究”获得200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主持完成的“柚木组培苗微扦插移植技术”、“根瘤菌与解磷芽孢杆菌共培养发酵方法”、“黄藤无性系组培繁殖方法”、“运用无瓣海桑控制互花米草入侵及恢复红树林生态的方法”等得到了国家专利局颁发的专利证书。
五、人才队伍建设
热林所现有在职职工142人,其中:研究员17人,副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24人;博士生导师5名,硕士生导师21名。
具有博士学位的33人、硕士28人。
国家级中青年突贡专家3名,全国百佳青年科学家2名,享受政府特贴人员11名。
有2人在国际学术组织任职。
已初步建成一支学科齐全、布局合理、专业配套、结构优化的员工队伍。
热林所1992年开始自主培养硕士研究生,1997年开始自主培养博士研究生,2004年开办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班,2005年开办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班,2010年开展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并接收一名博士后研究人员。
截止2011年底已培养博士研究生22名、硕士研究生47名、农业推广硕士学位研究生20名。
目前,在读研究生共有61名
七、成果推广与产业建设
50年来,热林所通过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技术咨询活动、建立试验示范林以及推广基地等一系列措施,使70%以上的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并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991年,热林所在广东省阳西县建立800亩的桉树速生丰产林试验示范基地,并以该基地为样板推广种植桉树速生丰产林,极大地推动了华南地区桉树速生丰产林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由于科研成果的及时推广应用以及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热林所于1994年被原林业部授予“科技推广先进单位”。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棕榈藤的研究”先后在广东、广西、海南和福建等省推广应用,推广总面积逾万公顷,使林地平均增益30-50%,为华南山区实行多种经营和解决我国制藤工业原料严重短缺问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
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桉属树种引种栽培的研究”已在华南地区建立各类试验、示范林3000多公顷,直接组织和指导推广应用面积逾万公顷,辐射推广应用面积逾10万公顷,每年可为国家和社会创纯利超亿元,经济效益极为显著。
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五个相思树种纸浆材种源和家系选择研究”成果,辐射推广应用面积数万公顷,通过辐射推广创造的新增产值就达数亿元。
热林所还利用其丰富的种质资源优势,推广柚木、花梨、紫檀、西南桦、土沉香等珍贵树种种苗以及优良园林绿化树种的种苗。
最近十几年来,热林所提供的柚木、花梨、紫檀、西南桦、土沉香等种苗已在海南、广东、福建、云南、贵州等省推广种植了10万亩以上的人工林,为我国热带珍贵树种资源的培育作出了重大贡献;提供的塞楝、海南红豆、海南蒲桃、火焰木、绿楠、吊瓜、酸豆等优良园林绿化树种种苗,已推广到海南、广东、福建、广西、香港等省区,为华南诸省区城市绿化和生态公益林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八、科技支撑与行业服务
全所科技人员在不同的层面、以多种形式为林业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服务。
不但承担了“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等一批国家林业重点工程的多项科技支撑项目,而且通过院省合作和横向合作,加强与广东、福建、广西、海南、浙江、湖南、江西、贵州、云南等省区的交流与合作。
在广东省“五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广东”的工程中,热林所发挥了重要的科技支撑和先导作用。
自1985年开始,积极响应广东省
委、省政府的号召,全力配合各地、市(县)林业部门,印发技术资料,开展技术培训,推广科研成果,提供了大量速生、耐瘠簿种苗,如桉树、相思、木麻黄等,并深入一线指导造林。
1993年,广东省提前两年实现绿化广东的宏伟目标,有效地改善了全省生态环境。
时任广东省林业厅厅长的梁星权同志高度评价了热林所的工作:“在广东省实现‘五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广东’的宏伟目标实践中,热林所功不可没!”
最近十几年,热林所在桉树、相思、柚木、西南桦以及棕榈藤等南方主要造林树种良种选育和组培快繁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尤其是桉树、相思、柚木优良无性系组培和嫩枝扦插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实现了优良种苗工厂化批量生产;并与南方诸省区的地方林业局、森工企业以及大型跨国浆纸公司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其大面积营造速生丰产林和珍贵用材林提供优良种苗和技术支撑。
根据对热带和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长期观测和研究,热林所为海南全省范围内停止对热带天然林的采伐、实施热带天然林保护工程,为广东省制定和实施生态公益林补偿等重大决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热林所科研人员利用快速营建红树林群落的技术成功控制大米草的入侵,使广东省红树林退化生态系统得于快速恢复。
2008年,百年罕见的特大冰雪灾害发生后,热林所迅速组织6个考察组分赴广东、湖南、江西、广西、贵州等省区开展灾情考察和救灾减灾工作,并在相关媒体开辟“科技救灾减灾专家系列谈”,为灾区提供及时、急需的技术支持。
在深入考察的基础上,率先启动“冰雪灾害受损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开展“冰雪灾害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的监测与评估”、“冰雪灾害受损森林恢复重建”等课题研究;设立冰雪灾害受损森林及不同恢复模式的永久观测试验样地,开展植物、动物、昆虫、微生物、土壤、水文、气象、凋落物等监测、研究工作,获得了灾后宝贵的第一手森林生态系统背景资料,为后续研究和灾后恢复重建奠定了良好基础。
九、国际交流与合作
热林所曾承担和参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国际热带木材组织(ITTO)、国际竹藤组织(INBAR)、国际林业研究中心(CIFOR)、国际科学基金(IFS)、中澳(ACIAR)、中加(IDRC)、中法、中美、中日等国际合作项目,开展各类科技合作项目20多项。
热林所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联合举办“柚木国际研讨会”、“澳大利亚阔叶树种在中国的栽培与利用国际研讨会”、“桉树国际研讨会”、“热带人工林立地管理与生产力国际研讨会”、“第四届国际木麻黄研讨会”等重大国际会议。
十、科研基地和基础条件建设
1、海南试验站
试验站现有职工57人,其中在职职工26人,占地面积724公顷,其中:热带天然林面积423.5公顷,主要保存了热带半落叶季雨林、热带常绿季雨林和热带山地雨林;热带珍贵树木资源引种和造林试验区面积233.3公顷;其余为热带树木园、苗圃以及工作与生活用地。
试验站的中心任务是:管护好站属范围内的热带天然林、热带树木园、气象站、各种试验林、母树林和种子园;参与协助观测和研究工作;繁育和推广热带优良用材树种、园林绿化树种和热带花卉的种苗;开展生态旅游和科普教育工作。
目前,试验站拥有尖峰岭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开发区、海南陈龙沟部级自然保护区、热带树木园等园区。
尖峰岭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开发区是南方国家级林木种苗示范基地的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收集、驯化、保存国内外珍贵树种、优质工业用材树种、园林绿化树种及名贵花卉的优良种质资源,研究开发新品种,开展优化幼化繁育,进行规模化生产。
开发区占地面积80公顷,设有种质资源保存区、大苗区、母树林与种子园区、兰花圃(由温室和荫棚组成)、采穗圃、炼苗区、种苗储藏室等七个功能区。
海南陈龙沟部级自然保护区是2001年8月经国家林业局批准成立的部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620多公顷,其中:核心区380公顷;缓冲区113公顷;实验区和生态经营区127公顷。
陈龙沟部级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是热带雨林、季雨林(包括热带半落叶季雨林、热带常绿季雨林、以及热带山地雨林)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动植物及其栖息环境。
此外,保护区的实验区还保存了热林所40多年来营造的以柚木、紫檀、花梨、塞楝、石梓、母生、棕榈藤为主的具有重要价值的各种试验示范林和母树林。
热带树木园是我国最南端、收集热带树木最多的树木园。
现已收集并保存热带、南亚热带树种1500多种、隶属134科、528属,其中国家级和省级保护树种120多种,濒危树种46种;国外引进树种占20%。
自热带树木园建园以来,一直坚持对树木园主要树种的物候观测工作,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物候观测资料。
2002年,热带树木园被纳入“中国科学院竺可桢物候观测网”。
2、生态定位站
热林所已建成“海南尖峰岭热带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国家重点野外观测台站)、“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系统监测网络台站)和、“珠江三角洲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系统监测网络台站)、广东南岭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热林所已经建成和正在建设中的生态定位站布局合理、代表性强、覆盖面宽,涵盖了热带山地雨林、红树林湿地、城市森林、热带人工林、热带石山季雨林、水源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等华南地区的主要森林类型和特殊森林类型,是我国森林生态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力量。
3、种子园与试验示范基地
热林所除了在海南试验站建立了柚木种子园,紫檀、塞楝、石梓、母生等母树林外;还在广东建立了桉树和相思种子园,在广东、福建、贵州等省建立了拥有自主产权的、总面积超过5000亩的试验示范林。
4、实验室建设
1995年3月热带林业研究实验室被列为林业部第一批重点开放性实验室。
2002年在该重点开放性实验室的基础上组建了“分子生物学开放实验室”、“微生物开放实验室”、“转基因与林木快繁开放实验室”、“理化分析开放实验室”等。
十一、未来发展规划
建立一流的管理运行机制,保证研究资源合理配置和效益最大化;建立一流的人才队伍,完善科研条件建设,为争创一流构建良好平台。
配合我国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获取新的突破,真正成为我国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的林业研究中心,成为这一领域重要的国际研究力量。
建立森林培育学、林木遗传育种学和森林生态学等3个创新团队,争取在2020年整体水平达到热带林业研究国际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