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四年级环境教育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给动物让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动物为什么要穿越公路
2、知道人们保护动物的有关习俗。
3、了解有关部门为保护动物而采取的积极行动。
4、懂得如何保护动物。
5、增强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动物行走(或迁徙)的知识;了解与保护动物有关的习俗;查阅有关部门保护动动物的积极措施。
教学方法:谈话、交流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要求认真倾听,谈出自己心中的感受。
教师读“生活在线”。
二探求新知:
1、猜想动物为什么要穿越马路?(迁徙、公路切割了动物的生活区域)
2、交流:人和动物应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人们的哪些习俗与保护动物有关?
3、你认为应怎样保护动物不受伤害?
4、你了解到哪些保护动物的典型事例?
5、我们能为保护动物做出哪些实际行动?做保护动物的小卫士。
教师总结:动物和人类一样是自然界的重要成员,是地球上共存的生命,人类应该与他们和谐相处,积极保护他们不受伤害。
三、拓展应用
1、用美丽的图画表达人类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2、现在让我们为保护动物写下几份倡议书(或宣传单)吧!
板书设计:
给动物让路
动物为什么穿越公路?
为什么要保护他们?
如何保护他们?
2、《“煮鸡蛋”的思考》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树立节约的意识。
2、启发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极采取节约的方法,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
3、转化思想、培养品质。
教学重、难点:树立节约意识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课件、资料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你会煮鸡蛋吗?指名说。
教师:日本人和德国人是这样煮鸡蛋的:指名读教材。
假如我们在每件事情上都习惯了无所谓和浪费,那么怎么可能会有高效率的人生呢?日本人,办事高效率却是世界一流的,我们是否应当从中学点什么呀。
二、探究新知:
思考:
1、德国人煮鸡蛋的方法给了我们什么启示?(教师:另据专家介绍,
水开以后,五分钟即可煮熟鸡蛋,还不破坏营养成分,煮的时间
长,会有许多浪费。
)
2、现在生活好了还需要节约吗?
3、你知道哪些家庭节约小妙法?
4、节约资源的重要性
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教师总结:我们的生命中,过1分钟就减少1分钟的寿命,珍惜是从点滴做起的。
假如我们在每件事情上都习惯了无所谓和浪费,那么怎么可能会有高效率的人生呢?日本人,办事高效率却是世界一流的,我们是否应当从中学点什么呀。
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板书设计:
“煮鸡蛋”的思考
节约小妙法
节约资源的重要性
3、“游动”的蒙古包
教学目的:
1、认识和理解游牧民的生活方式,。
2、引导学生阅读典型案例,调查当地的环境问题,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3、深刻剖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揭示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口、资源、发展和环境间的辩证关系,树立科学的、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教学方法:阅读、分析、讨论、归纳
教学过程:
1、游牧民的生活方式
蒙古族人民的衣、食、住、行以及家庭、婚姻、丧葬、社交等都有自己的特点。
男女都穿身宽袖长袍,束以腰带,着高可及膝的长筒皮靴。
男子多戴蓝、黑、褐色帽或束红、黄色头巾;女子盛妆时戴银饰点缀的冠,平时则以红、蓝色布缠头。
他们现在的服装式样和鞋子已有较多的改进。
饮食方面,牧区多以牛、羊肉及奶食为主,粮食为辅;农区则以粮食为主,辅以奶食或肉食和蔬菜。
普遍嗜饮砖茶。
居住方面,牧区多住容易拆搭、便于搬运的蒙古包。
这是长期适应草原游牧生活而形成的,以圆形围壁和伞状顶架组成,外部覆以毛毡,通常高约七、八尺,直径约丈余的住室(蒙古包)。
在定居的地区,部分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出现了外形与蒙古包相似的土木结构住屋;农区则多已住汉式平房,并且聚为村落。
男女老幼都善于乘骑,出行不论远近,均以马代步。
2、游牧民的住所
在辽阔的蒙古高原上,寒风呼啸,大地点缀着许多白色的帐篷。
它们
就是蒙古包。
蒙古包是许多蒙古人的日常居住地。
大多数的蒙古人终年赶着他们的山羊、绵羊、牦牛、马和骆驼寻找新的牧场。
蒙古包可以打点成行装,由几只骆驼运到落脚点,再起帐篷。
古族传统民居。
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牧区。
一圆形天空,通烟气。
包门小,朝南或朝东南。
具有制做简便,便于搬运、耐御风寒,适牧等特点。
多用在族“家”、“屋”的意思。
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纳600多人;小者可以容纳20个人。
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搭建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蒙古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便可以开始按照圈的大小搭建。
蒙古包搭好后,人们进行包内装饰。
铺上厚厚的地毯,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
现在一些家具电器也进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畅欢乐。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
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板。
一顶蒙古包只需要40峰骆驼或10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20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族居住和使用。
3、游牧民的禁忌
内蒙古高原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当地居民多以畜牧业为生。
由于
人口的增长,对消费的需求大增,有些地区便开垦草原,种植农作物,使牧区的范围大为缩小了。
被开垦的地区,冬春季节地表没有植被,此时风力又很大,地表遭受风蚀,表层土壤被吹走,逐渐变为沙漠。
牧区缩小之后,有些草地超载严重,植被同样受到破坏,也会导致土地沙化,这些都会破坏生态平衡,致使生态环境恶化。
去冬今春肆虐的沙尘暴,就与内蒙古草地开垦、沙化有关。
(提问)
1、阅读开垦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图,并思考:
目前扩大耕地的方式有几种?分析各种方式引起的恶性循环过程是怎样的?
2、阅读漫画“毁灭”,作者取名为“毁灭”的含义是什么?
3、讨论:类似这样的的不合理利用资源的方式还有哪些?会产生什么环境问题?
4、游牧民的环保意识
游牧民的思维观念与生态环境都有着密切的关联,其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作用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游牧民把自己看成是自然之子,人和自然有着天然的亲和情感。
对于生存在茫茫草原的游牧民来说,生态环境赋予了他们以畜牧业为生计的主要手段,使他们为之倾注全部心血,情感,技术,期望,从而获得感情上的满足,精神上的享受,经济上的收获。
因此,人在保护生态环境的文明不仅仅落实到行动上,还要表现在意识与精神的寄托上。
游牧民忌讳举杯就唱,端起碗就吃,甚至吃水果,品尝点心也必须是先敬天,敬地,敬祖先,否则他们认为这是“秃尾的驴,缺牙的猪,是牲畜。
”众所周知蒙古族举起酒杯首先要用无名指点三遍酒盅里的酒来敬天,敬地,敬祖先。
同样游牧民一日三餐的喝茶,吃饭,都必须先敬天,敬地,敬祖先。
他们用此行动来进行意念的沟通。
人类文明告知我们游牧民的孩子从出生之日起就热爱大自然,他们认为我生的土地像金子,哺育我的水像神水。
孩子们看着长者们以实际行动保护环境的举动而长大成人。
因此他们对苍天,对大地,对祖先有着一中感恩之情。
一生一世不知不觉的为自然环保做着贡献。
他们通过心理上的精细表述,再从形象上渗透到实际行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拨下了环保意识的种子。
这也是蒙古高原的生态环境与大自然所培育的蒙古游牧文化,心理素质,审美观念等所具有的特定感情。
必然使其将崇拜苍天,崇拜大地,崇拜祖先,同样也是蒙古游牧民的民族精神,心理与审美价值取向的一个心灵象征。
由于人口素质的低下,不仅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产生各种环境问题,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而且有时为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采取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同样会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教后记:
4、一次婚礼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一次婚礼上给我们的生活环境带来的危害的一些数据,然孩子们认识奢华的婚礼对环境的危害。
2、通过调查、收集数据等实践活动提高孩子们的社会实践能力。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对孩子们进行环保意识的思想教育,争做一名环保小卫士。
教学重点:认识奢华婚礼对环境的危害
教学难点:以实际行动捍卫“环境小卫士”的责任
课前准备:调查一次婚礼的经过,了解婚礼的花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豪华的婚礼喜宴。
师:你看了以后有什么感想?
生1:这样的婚礼时很好,但我觉得很浪费。
生2:我觉得他们这次婚礼给周围的环境带来了还大的污染,我不提倡举行这样盛大的婚礼,应该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
生3:我也认为他们的婚礼对环境危害很大——烟火、鞭炮、长长地汽车队伍、丰盛的喜宴等。
师:是呀,婚礼时一个人一辈子的一件大事,固然重要,但作为地球母亲的一员,我们更应该考虑到,我们的环境问题,可以举行简单而富有意义的婚礼,这样可以一举两得。
二、探究新知:
组织学生对一次婚礼进行调查:
1、都会引起哪些环境污染?
2、通过访问的形式,算一算大约会浪费多少钱?
3、有没有可以预防的好办法?
三、环保金点子
同学们在班内集体交流,你们设想的一举两得的“意义婚礼”
组1、骑自行车的集体婚礼。
避免汽车尾气污染。
组2、在网上下请柬。
避免纸张浪费。
组3、可以在婚礼的那天植下“婚姻树”非常有意义。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一次婚礼
变浪费、污染——节约、环保
5我的环境我爱护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在环境保护方面我国与日本的巨大差别。
2、列举身边不文明的现象,懂得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3、知道环境保护重在行动。
4、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懂得自觉保护环境。
教学准备:调查了解居住小区周围的环境状况;调查日本在保护环境方面的策略。
教学方法:谈话、交流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环境,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说说你小区的环境状况。
小组交流。
二、探求新知:
1、你相信是真的吗?教师阅读“生活在线”。
2、交流:你调查了解到日本在保护环境方面的有哪些好的做法?
3、阅读课本“绿色冲浪”。
4、交流:我们身边有哪些破坏环境的不文明现象?
5、七嘴八舌: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环境?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对环境保护问题有什么新的认识?
三、拓展延伸
制一个家庭绿色旅游计划。
四、板书设计:
我的环境我爱护
我们身边的不文明现象:
环保行动:
6、一张纸的“旅行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树立节约的意识,不浪费纸张。
2、了解一张纸的来历。
2、引导学生勤俭节约,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
3、转化思想、培养品质。
教学重、难点:
树立节约意识、不浪费纸张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课件、小学生用纸调查资料
教学过程:
一、小学生用纸调查
1.除学校集体发的作业本外,99%的学生让家长重新掏钱买自己喜欢的
作业本使用。
2.在用纸时,能把整页写满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35%。
3.只写半页就撕掉丢弃的占调查人数的40%。
4.只写几个字,或者根本没写字就撕掉丢弃的,占18%。
5.用洁白的纸张折叠物品,擦灰尘,包物品的占14%。
6.有50%的人认为用纸是自己的事,和别人没有关系。
7.没有学生知道造纸的工序。
8.没有学生使用作业本背面演算或写字。
9.没有老师对学生进行节约用纸教育。
10.没有家长检查学生使用后的作业本。
二、对上述资料你有什么感想?
三、纸是怎样造出来的?说说看。
1、伐树做材料
2、裁切成适当的长度
3、剥去树皮
4、切成碎片
5、切成薄片
6、将薄片集中处理,运往造纸厂
7、以药水和蒸气做成纸浆
8、用药水冲洗
9、去除杂质
10、漂白纸浆
11、在纸浆中加入药水
12、用网子沥乾水分
13、放在毡子上吸水
14、以高温烘乾水分
15、以压光机做压光处理
16、做成纸卷
四、结合纸的来源和同学们用纸的情况你想说什么?思考交流。
五、教师小结:节约用纸,珍惜资源
人的生存离不开大自然,一片白纸要经过许多人的劳作才能形成,生产一张薄薄的白纸,同样需要国家资源,我们知道不合理利用和开采会对大自然造成严重的破坏,所以,我们小学生应该从自我做起,从节约用纸做起,节约用纸就是珍惜国家资源,浪费纸张就是破坏生态环境。
我们要提倡“节约每片纸,反对浪费每片纸”,并且呼吁全校的同学们,增强生态意识,坚决不再浪费纸张。
节约纸张就是节约地球的资源.
六、板书设计:
一张纸的“旅行”
纸的来源
节约用纸,珍惜资源
6、一张纸的“旅行”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树立节约的意识,不浪费纸张。
2、了解一张纸的来历。
2、引导学生勤俭节约,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
3、转化思想、培养品质。
教学重、难点:
树立节约意识、不浪费纸张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课件、资料
教学过程:
一、小学生用纸调查
1.除学校集体发的作业本外,99%的学生让家长重新掏钱买自己喜欢的作业本使用。
2.在用纸时,能把整页写满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35%。
3.只写半页就撕掉丢弃的占调查人数的40%。
4.只写几个字,或者根本没写字就撕掉丢弃的,占18%。
5.用洁白的纸张折叠物品,擦灰尘,包物品的占14%。
6.有50%的人认为用纸是自己的事,和别人没有关系。
7.没有学生知道造纸的工序。
8.没有学生使用作业本背面演算或写字。
9.没有老师对学生进行节约用纸教育。
10.没有家长检查学生使用后的作业本。
二、纸的制造过程
1、伐树做材料
2、裁切成适当的长度
3、剥去树皮
4、切成碎片
5、切成薄片
6、将薄片集中处理,运往造纸厂
7、以药水和蒸气做成纸浆
8、用药水冲洗
9、去除杂质
10、漂白纸浆
11、在纸浆中加入药水
12、用网子沥乾水分
13、放在毡子上吸水
14、以高温烘乾水分
15、以压光机做压光处理
16、做成纸卷
三、节约用纸,珍惜资源
人的生存离不开大自然,一片白纸要经过许多人的劳作才能形成,生产一张薄薄的白纸,同样需要国家资源,我们知道不合理利用和开采会对大自然造成严重的破坏,所以,我们小学生应该从自我做起,从节约用纸做起,节约用纸就是珍惜国家资源,浪费纸张就是破坏生态环境。
我们要提倡“节约每片纸,反对浪费每片纸”,并且呼吁全校的同学们,增强生态意识,坚决不再浪费纸张。
节约纸张就是节约地球的资源.
四、分组讨论
(1)一张白纸来的容易吗?它要经过多少人的辛勤劳动才能形成?
(2)通过自己的亲身调查和了解,今后应该怎样正确用纸?
(3)说一说通过这次活动自己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7、污水变清
教学目的
1.理解水的处理方法。
2.知道水的循环再利用。
3.了解水的污染、保护水源的重要意义,进行环保意识和国情教育。
教学重点
1. 理解水的处理方法,知道水的循环再利用。
2.知道防污染、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意义;
渗透内容
1.在复习地球上水的分布的基础上介绍我国水资源概况、人均占有量在全世界的地位,进行国情教育。
2.介绍我国七大水系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的情况,组织学生讨论黄浦江、苏州河以及自己生活区中河流受污染、黑臭状况改善的过程,意识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保护水资源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地球是太阳系中独一无二的多水星球,地球上的水主要分布在哪里?淡水占地球总水量的多少?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占地球总水量的多少?
淡水主要指地下淡水、河湖水,由于200米地层下的淡水目前还无法利用,
淡水更加稀少而珍贵;是否所有的天然淡水都能被人类直接利用呢?今天我们学习《应用水的处理》。
我们已经知道了水在自然界的分布情况,更需要了解我国的水资源概况,请阅读课本23页第4段。
多媒体出示
我国水的人均占有量只相当于世界平均值的
1/4;跟巴西相比,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巴西,但水的人均占有量却只有巴西的1/20。
我国的地理自然条件复杂,降水量的分布不均衡,造成了水资源分布的不均匀,加剧了缺水状况。
特别是北方和大西北地区,每年受旱农田达3亿亩,农村每年有5千万人和3千万头牲畜饮水供应不足,全国有183个城市缺水(包括首都北京),其中40个城市属于供水危机城市。
我国的水资源是比较紧张的,节约用水,保护水源不受污染是关系到子孙万代生存的大事。
水质是如何被污染的?阅读课文。
讨论:生活中我们看到过哪些污染水质的现象?
多媒体出示
全国七大水系已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它们流经的15个主要城市河段有13个水质污染严重,几乎成了污水河,高青的情况如何呢?
同学们讨论了我们周围的小清河、黄河被污染情况,其实以前小清河水质清澈,鱼虾成群,水质符合饮用标准。
现在逐年受到较大污染。
政府已经和正在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治理污水,保护水源,目前小清河的黑臭情况已经有了改善。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为了使我们的天空更蓝,水更清,同学们应当运用了解的环保知识在社会上作宣传,为环保工作尽一份力量。
我国水资源比较贫乏,我们要科学地、合理地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水源不受污染。
污水是怎样“变清”的?
首先,用水管把各家的污水集中起来,利用粗格栅。
把大块的垃圾清除。
粗格栅的空隙是20厘米,所以只要是20厘米以内的垃圾粗格栅都可以清除,然后利用细隔栅把小一点的垃圾清除掉。
细格栅空隙是10厘米,也就是说10厘米以内的都可以用细格栅来清除。
接着到了沉沙池,沉沙池的作用是利用水把沙子沉到水底,再利用鼓机把沙子抽出来送入沙水分离器分离。
再把AB级暴气池,他们的作用是利用吸附降解作用去除水中的有机物进入中间沉淀池。
中间沉淀池的作用是分离活性污泥和污水,之后又送回AB级暴气池。
再分解一次后送入二次沉淀池。
这时水中的污染物已经去除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七十。
二次沉淀池会把没有去除的污泥去除。
这还没有完,还要经过紫外线消毒杀除大肠杆菌,然后就可以出场了,不过还不可以喝,只可以浇花,洗衣服……或流入河流当水再和河水
融合后,把水取出,然后再经过处理后,烧开就可以用了。
我知道了污水变成能用的“清水”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所以我们平日在生活中,要节约用水,尽量减少污水排放。
请少制造污水
为了让大家认识到保护水源的重要性,我们到自来水厂参观了净化全过程。
又对整个污水处理厂进行参观,看看生活中的污水是怎样被“回收利用”的。
走到污水聚集地方便开始闻到臭味了,这是我们生活中产生的污水。
一路走过来,我看到了好多平时都不知道的机器,经过这些复杂机器的运作,污水渐渐变成可以用来浇花、洗东西的水。
在参观中,我了解到污水处理厂已经有10年的历史了。
在10年前,我们高青人就已经认识到水资源的缺乏。
很多人认为水是廉价而且丰富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的。
但通过这次到污水处理厂的参观,我知道了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是非常有限的。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建立污水处理厂,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把生活中产生的污水回收后再利用。
所以,我们何不节约用水,少制造污水呢?
8身边的一次性用品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了解身边有多少一次性用品的基础上,初步知道过多的使用一次性用品,就是浪费资源和增加垃圾的数量。
2.教育学生尽量不使用一次性用品。
懂得节约学习用品也是维护大自然的行为。
课前准备
1.一次性用品:塑胶(或纸)饭盒、杯、筷、餐巾纸、塑胶餐巾、一次性圆珠笔。
2.学生用品:作业本、铅笔……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指导学生了解什么是一次性用品。
谈话:
①妈妈每次买菜,是用什么装回家的?
②你早上或中午在外就餐时,是自身带碗筷吗?
③用了一次就不在用的东西是一次用品,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我们身边多少一次性用品。
新授:
1.指导学生认识身边的一次性用品。
(1)啓发学生回忆身边的一次性用品。
最好学生说一样,教师出示一样,并且将它们固定在黑板上。
(2)统计一组同学一天用过的多少一次性用品。
在黑板上表示出来。
(3)设想:全班、全年级、全校、全市每天要使用多少一次性用品。
2.指导学生分析一次性用品的利弊。
(1)分组讨论: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2)收集各组讨论结果,归纳整理。
可能会有的两种意见认为很方便造成浪费和增加垃圾的现象。
(3)为了协助学生理解浪费可演示:
用方便筷和纸张搭成一棵树,让学生直观的感到生产纸张和方便筷需要大量的木材和人力。
而生产塑胶袋则需要大量的聚乙烯膜。
因此使用一次用品,就是浪费地球上的资源,同时也增加了垃圾的数量。
而节约生活用品,节约学习用品,就是维护大自然的一种行为。
3.指导学生如何规范自身的行为。
看书中插图
分组讨论:谁做的对?并说出原因。
你应该怎么做。
4.全课小结。
5.课后作业:
①在家长的协助下,调查集贸市场的一个菜摊,一天要用掉多少塑胶包装袋。
②调查一家饮食店,一天要用掉多少一次性饮盒和方便筷。
③你有什么方法减少一次性用品?
教学参考
少用一次性制品,节约地球资源。
现代化生活中充满着许多一次性用品:一次性食具、一次性桌布、一次性尿布、一次性牙刷、一次性刮胡刀、一次性笔、一次性照相机……。
一次性用品给人们带来了短暂的便当,却使生态韩国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它们加快了地球资源的耗竭,同时也给地球带来了垃圾灾难。
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多使用耐用品当成为新的社会风气和新生活时尚,选择这种时尚虽然是生活小事,却能体现我们的韩国意识。
因为我们不愿用向后代透支的资源来营造自身一时的方便。
请你多用可重复使用的耐用品,比方说,用可重复使用可换芯的圆珠笔,不用一次性的圆珠笔;出外游玩时自带水壶,减少塑胶垃圾的发生;韩国或出差时,自带牙刷等卫生用具,不使用旅馆每日更换的牙具等;不用普通木杆铅笔,请使用自动铅笔。
少用一次性筷子,出外就餐时尽量自备筷子,或者重复使用自身用过的一次性筷子。
知识卡:
全世界的铅笔年产量是100亿支,其中75亿支铅笔是中国制造的。
制造这75亿支铅笔至关需要10万立方米的木材。
一些发达国家把制造木杆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