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历史事件类试题答案及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语文历史事件类试题答案及解析
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9分)
车夫
有车夫载重登坡,方极力时,一狼来啮其臀。
欲释手,则货敝身压,忍痛推之。
既上,则狼已龁①片肉而去。
乘其不能为力之际,窃尝一脔②,亦黠而可笑也。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
【注释】①龁[hé]:咬;②脔[luán]:成块的肉。
【1】解释加点的词(2分)
①方极力时 ( ) ②亦黠而可笑也( )
【答案】①正②狡猾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
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注意“黠”狡猾之意。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对文中画线的句子,用现代汉语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车夫又担心翻车毁了货物,把自已也压在下面,只好忍住疼继续推车。
B.车夫又担心狼毁了货物,把自已也压在下面,只好忍心把车推倒。
C.车夫又担心翻车毁了货物,狼也会被压到,只好忍住疼继续推车。
D.车夫又担心狼毁了货物,狼也会被压到,只好忍心把车推倒。
【答案】A
【解析】出题思想: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
是重点词的翻译。
注意句中“则”的意思。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3】文中狼“亦黠”体现在哪里?作者为什么认为其“可笑”?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4分)
【答案】(4分)狼的狡黠体现在它利用了车夫用力推车上坡而无能为力时偷吃了一块肉(2分)。
作者认为其可笑是因为狼“啮其臀”的举动就是一种禽兽伎俩,没有实际本领,只会趁人不备,攻
其不意,实为小人之举(2分)。
(译文:有一个车夫,推着辆沉重的车子正在爬坡。
当到最吃力的时候,一条狼窜来咬住了他的
屁股。
车夫想放下车子,又担心翻车毁了货物,把自己也压在下面,只好忍住疼继续推车。
等上
了坡,狼已经从车夫屁股上咬下片肉逃走了。
趁车夫无能为力的时候,偷尝他一片肉,这条狼也
算是狡猾可笑了。
)
(本文寓意为:讽喻那些趁人应接不暇之际,夺人之利的小人之举。
)
【解析】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大致翻译短文,然后针对狼“亦黠”的行为作评价。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
2.物破自有时(9分)
韩魏公知北都①,有中外亲②献玉盏一只,云耕者入冢而得,表里无纤瑕可指,盖绝宝也!公以
百金答之,尤为宝爱。
乃开燕③,召漕使显官,特设一桌,覆以恿衣,致玉盏其上,且将用之酌酒,遍劝坐客。
俄为吏将误触台倒,玉盏俱碎,坐客皆愕然,吏将伏地待罪。
公神色不动,笑谓
坐客曰:“物破亦自有时。
”谓吏将曰:“汝误也,非故也,何罪之有?”公之量,宽大厚重如此。
【注释】①知北都:在北都做知州。
②中外亲:中表亲。
③开燕:开设宴席。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3分)
(1)云耕者入冢而得()(2)乃开燕()(3)玉盏俱碎()
【答案】(3分)(1)说(2)于是,就(3)都
【解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你)不是故意的,有什么罪呢?B.不是这个原因,(你)有什么罪呢?C.(你)不是故意的,何必怪罪你呢?D.不是这个原因,何必怪罪呢?
【答案】(3分)A
【解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比较各句翻译的区别,尤其是关键字词“故”“罪”的解释,根据原句的含义一一比较,判断正误。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3】“吏将伏地待罪”的原因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3分)
【答案】(3分)俄为吏将误触台倒,玉盏俱碎。
【解析】疏通文字,读懂内容,针对问题在文中搜寻相关情节,抓住文中关键句子理解作答即可。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
3.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后面的题.(17分)
【甲】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
不肯”。
【乙】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
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
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
”乃止。
(《战国策·燕策》)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4分)
①方为秋田之害( ) ②岁以大穰( )
③土人谓之“傍不肯” ()④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
【答案】①正②年成③叫、称④晒(太阳)
【解析】本题考查了文言字词的翻译。
考查的这几个词的特殊意义,尤其是“方”和“谓”这两个字。
对于文言文中的字词一定要注意背诵、积累及运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下列“以”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举一隅不以三隅反B.以刀劈狼首
C.乃以瓦布之D.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答案】D
【解析】ABC三项中的“以”都是“用”的意思,只有D项是“比”的意思,所以选D。
对于文言虚词,一定要多加记忆,联系课内文言虚词,总结其用法。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
【3】翻译句子。
(4分)
①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②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答案】①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子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2分)②它们俩谁也不肯放开对方,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
【解析】第一句中注意“方、以、搏、悉”的翻译,第二句中注意“舍、禽、并”的翻译。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4】出自【乙】文的成语是。
(2分)
【答案】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解析】对于熟知这个故事的学生来说,很容易写出这个成语,而且日常生活中也经常说到,所以并不难。
【考点】筛选文言文的信息。
【5】自然界的生命是相生相克的,请说说两个故事分别给了你怎样的启示?(4分)
【答案】【甲】我们要懂得以物克物的道理,保护生态环境,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利用害虫的天敌消灭害虫,为我们的农业服务。
(2分)
【乙】做事要懂得权衡得失,化解矛盾,互相谦让。
有时互不相让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
【解析】在熟知短文内容大意的情况下,结合内容理解其中能够蕴含的道理,要做到语言通顺,注意甲文“以物克物”的道理,乙文“要化解矛盾,互相谦让”。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阅读《师老马与蚁》,完成下面题目。
(11分)
师①老马与蚁韩非子
管仲②、隰朋③从于桓公④而伐孤竹⑤,春往冬反,迷惑失道。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乃掘地遂得水。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注释】①师:学习。
②管仲:夷吾,春秋时任齐桓公的相国,著名政治家。
③隰(xí)朋:齐桓公时期的左相。
④桓公:即齐桓公,名小白,齐国国君,春秋时第一个霸主。
⑤孤竹:国名,在今河北省东部卢龙县一带。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2分)
春往冬反()乃掘地遂得水()
【2】“以管仲之圣”中的“以”与下列句子中哪一句中“以”的用法相同( )(2分)
A.意将隧入以攻其后B.岁以大穰C.可以为师矣D.以丛草为林【3】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划一处。
(1分)
老马之智可用也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2)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三峡》)
【5】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2分)
5.读《木兰诗》节选,答题。
(16分)
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②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
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③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
骑鸣啾啾。
④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⑤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为画线字注音。
(3分)
⑴溅溅()⑵胡骑()⑶燕山()
2、对句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按东西南北的顺序逐一去买B、操办急切而井然有序
C、家人和木兰分头去买D、出征前的急切心情和紧张操办
3、对句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写北方苦寒,用战场的艰苦环境来衬托出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
B、以写景来表现北方战场的环境气氛
C、描写边塞阴森、凄凉的战场环境
D、运用对偶写环境,衬托出战地生活的艰辛
4、“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两句的含义是什么?(3分)
5、写木兰的征途和战地生活时,诗中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这跟表现木兰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关系?(4分)
6、木兰替父从军表现了()(2分)
A、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
B、古代战争的残酷和对统治阶级战争政策的否定
C、古代人民要求男女平等的愿望
D、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古代人民对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的抗议
【答案】1、⑴jiān⑵jì⑶yān
2、B
3、A
4、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
5、写征途,渲染悲凉气氛,借以烘托木兰思念亲人的感情;写战地生活,渲染紧张森严的气氛,借以烘托木兰的豪情壮志。
6、A
【解析】略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贞观初,有上书请去佞臣①者,太宗谓曰:“朕之所任,皆以为贤,卿知佞者谁耶?”对曰:“臣居草
泽②,不的知③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旨④,则是佞人。
”太宗谓封德彝⑤曰:“流水清浊,在其源也⑥。
君者政源,人庶⑦犹水,君自为诈,
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
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深鄙其为人,如此,岂可堪为教令⑧?”谓上书人曰:“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诈道训俗⑨,卿言虽善,朕所不取也。
”
注释:①佞臣:奸邪的臣子②草泽:民间③的知:确切知道④顺情阿旨:一味顺从皇帝,不
分是非对错⑤封德彝:人名⑥流水清浊,在其源也:流水的清澈和浑浊,在于它的源头⑦人庶:臣民⑧教令:教化百姓的办法⑨诈道训俗:欺诈的方法教化人们,形成风气。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有上书请去佞臣者(距离)
B.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假装)
C.朕之所任,皆以为贤(认为)
D.太宗谓封德彝曰(对……说)
【答案】A
【解析】A中应是“有上书请去佞臣者(斥退)”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下列句中的“以”字与例句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A.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
B.不欲以诈道训俗
C.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
D.以故东徙
【答案】C
【解析】C中“以”与例句都是“认为”;A:表目的的连词;B:用;D:因为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
【3】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上书的人建议皇帝使诈的办法来测试群臣。
B.太宗皇帝没有采纳上书人的建议。
C.文中的太宗皇帝是一位贤明的君主。
D.太宗皇帝很赏识魏武帝的为人。
【答案】D
【解析】D中原文应是“太宗皇帝很看不上魏武帝的为人”
【考点】筛选文言文的信息。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阮裕焚车
阮光禄①在剡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
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
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③?”遂焚之。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阮(ruǎn)光禄:阮裕,曾经做过金紫光禄大夫,所以称他为阮光禄。
②剡(shàn):地名,在浙江嵊县。
③何……为:干什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①意欲借而不敢言()
②借者无不皆给()
③阮后闻之()
④遂焚之()
【答案】①想②都③听到④代车
【解析】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方法: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
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注意“欲”“闻”常考。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凭借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4分)
①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②何不试之以足?
【答案】①我有了车子却使别人不敢来借,还要它干什么?②(你)为什么不用脚试试鞋子的大小呢?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
翻译。
注意关键词的含义的解释。
注意1句中的“而、何以”的含义,2句中的“以”的含义。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这个故事表现了阮裕怎样的性格?(2分)
【答案】(2分)即使是他没有责任的事,只要这事跟他有关,他也要十分严格地要求自己,他容不得自己有一丝一毫的欠缺。
【解析】要求学生仔细阅读短文,根据对其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即可。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
8.比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按要求完成后面小题。
(14分)
【甲】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
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乙】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4分)
(1)遽契其舟(2)不亦惑乎
(3)求剑若此(4)涉江
【答案】雕刻糊涂这样渡
【解析】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方法: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
进行重点识记。
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先读懂全文,再思考所学过的这
几个字语有哪些含义,根据句意推断。
注意“契”的含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下列各组句子中,下划线上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遽契其舟/因释其耒而守株
B.是吾剑之所从坠/至之市
C.舟已行矣,而剑不行/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D.楚人有涉江者/宋人有耕者
【答案】D
【解析】A项的“其”解释为:他所坐的;他的。
B项的“之”解释为:结构助词,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到。
C项的“而”解释为:转折连词,然而;然后。
D项的“者”解释为:
的人。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是吾剑之所从坠。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答案】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兔子是不会再得到了,自己却被宋国人所耻笑。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
翻译。
注意关键词的含义的解释。
注意句中的“是、复得”的含义。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4】甲乙两文后来分别演化成了什么成语?这两则寓言都讽刺了哪种人?(4分)
【答案】刻舟求剑;守株待兔。
讽刺的都是种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
实际采取灵活策略的人
【解析】则两个成语很简单,答出两个成语,围绕“不知变通”回答即可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9.误认(10分)
卓茂①尝出门,有人认其马。
茂问之曰:“子亡马几何时矣?”对曰:“月余日矣。
”茂有马数年,心
知非是,解以与之,而自挽车去。
将去,顾而谓曰:“若非公②马,幸至丞相府归我。
”他日,马主
别得亡马,乃诣丞相府归马。
【注释】①卓茂:人名。
②公:对人的尊称。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
⑴子亡马几何时矣⑵对曰:“月余日矣。
”
⑶若非公马⑷乃诣丞相府归马
【答案】亡:丢失对:回答若:如果乃:于是
【解析】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比如“亡”是古今异义字中,不要望文生义。
对于所学课文注释中
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心知非是,解以与之。
【答案】(2分)心里知道不是这人丢的马,但还是卸下马来给了他。
【解析】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
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
的调整。
如:解、以、与、之等。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3】选出下列选项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个的一项()(2分)
A.茂问之曰B.解以与之
C.何不试之以足D.故时有物外之趣
【答案】D
【解析】 ABC三项的“之”解释为:指示代词。
D项的“之”解释为:的。
故选D。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
【4】这件小事表现了卓茂的品质,表现了“马主”的品质。
(2分)
【答案】(2分)表现了卓茂宽容大度的品质,表现了“马主”讲究诚信的品质。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段的理解和把握,要求学生能够大致翻译文段,然后根据文段意思,
评价人物即可。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
10.阅读文言文《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
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
为众人而已耶?
【1】(2分)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收:扳:
【答案】(2分)收:聚,团结。
扳:通“攀”,牵,引。
【解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
本题中“板”是通假字,“收”为古今异义,要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4分)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答案】(4分)(1)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2)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解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就”“文理”“观”“通悟”“受”,最后疏通句子。
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其原因是什么?(3分)
【答案】(3分)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让他学习)
【解析】本文为所学名文,本问题为学习中老师重点讲解的问题,根据所学所记直接概括文中“不使学”一句作答即可。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
11.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以下问题(12分)
终不知车
越①无车,有游者得车于晋楚之郊,辐②腐而轮败,輗折而辕毁,无所可用。
然以其乡
之未尝有也,舟载以归而夸诸③人。
观者闻其夸而信之,以为车固(固:本来)若是,效而
为之者相属④。
他日,晋楚之人见而笑其拙,越人以为绐⑤己,不顾(顾:理睬)。
及寇兵侵
其境,越人率敝车御之。
车坏,大败,终不知其车也。
注释:①越:越国。
②“辐(fú)”与下文的“輗(ní)”、“辕(yuán)”均是古代大车上的部
件。
③诸:相当于“之于”。
④相属:—个接着一个。
⑤绐:dài,欺骗。
【1】解释下列句子加线词语的意义。
(4分)
①有游者得车于晋楚之郊②以为车固若是
③晋楚之人见而笑其拙④及寇兵侵其境
【答案】①的;②这样;③连词,表承接;④等到。
【解析】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
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划分下面句子的节奏。
(两处)(2分)
观者闻其夸而信之
【答案】观者/ 闻其夸 /而信之
【解析】此题考查对句读的理解和把握,要求学生仔细揣摩语言,理清句子含义,然后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3】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①舟载以归而夸诸人
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刻舟求剑》)
【答案】①用船运回家并向别人夸耀。
②略
【解析】翻译文言文要遵循“信”“达”“雅”三个原则。
翻译文句是各级各类考试的重点类型题之一,掌握翻译技巧是重要的得分手段。
这里注意关键词“夸”“惑”的理解。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4】读了这则故事后,你从越人身上吸取了哪些教训?(2分)
【答案】①不要不懂装懂,胡乱吹嘘②不要轻信,不能盲目模仿③不能凭主观判断事物,应认识事物的本质④不要自以为是⑤要听从劝告,接受正确的建议。
【解析】这道题不设标准答案,但所吸取的教训必须来自于原文,可以是从文章某一部分吸取的教训,可以从全文的主旨中吸取的教训。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1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10分)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①,告臣曰:“我欲②之楚。
”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③多!”臣曰: “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④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注释:①驾:车马②欲:想要③用:路费④御者:车夫
【1】对文中画横线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方/北面而持其驾B.方北面/而持其驾
C.方北面而/持其驾D.方北面而持/其驾
【答案】B
【解析】“方北面而持其驾”的含义是“驾着车向北方行驶”,根据句子含义,可以把这句话分解为“向北行驶、驾着车”,即“方北面/而持其驾”。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2】解释加点的词(2分)
⑴我欲之楚( ) ⑵将奚为北面( )
【答案】(1)到,往(2)为什么,怎么
【解析】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⑴.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⑵.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答案】(1)马虽然好,这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
( 2)这些条件越好,却离楚国就越远罢了.
【解析】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特别是关键词的理解。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4】成语______ 出自本文,比喻(2分)
【答案】南辕北辙行动和目的相反
【解析】从“南辕北辙”的本义去了解这个成语的深刻内涵,也就是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13.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2分)
(1) 期日中( ) (2) 元方入门不顾( )
【答案】⑴约定的时间⑵回头看(2分)
【解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下列“之”的用法与其他选项不一样的是()(2分)
A.下车引之B.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C.择其善者而从之D.曲肱而枕之
【答案】B(2分)
【解析】读懂文章,根据语境,结合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各项中“之”的含义,进行比较。
B句“之”为助词“的”,其它三句中的“之”为代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
【3】翻译下列句子。
(2分)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答案】太丘不再等候便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2分,两处省略的内容均为0.5分,“乃”和“舍”各0.5分)
【解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舍”“去”“至”,最后疏通句子。
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4】“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却“入门不顾”。
元方是否失礼? (2分)
【答案】友人刚刚骂了自己的父亲,元方正在气头上。
这是一种孩子气举动,不应理解为失礼。
(2分)
【解析】根据文中的情节,理解元方行为的原因,也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为人处事的道理来谈。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14.咏雪(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