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理论知识详解考研辅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本章要点:本章主要讲述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即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反映论、认识的发展规律,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论和价值论。
理论知识详解
第一节认识的发生、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和中介,实践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1.所谓主体,是指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主体活动对象的总和,是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
所以,客体并不等于客观事物,而是纳入到人的对象性活动中的客观事物。
客体有三种基本类型,即自然形式的客体、社会形式的客体、精神形式的客体。
2.主体和客体是实践活动的两极,在主体与客体之间还有一个将这两者现实地联结起来的中介,这就是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3.主体、客体、中介三者之间相互联结,构成了一个实际的实践活动体系,因此三者都是历史性的范畴,是随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4.实践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及其实质
(1)从特点和实质看,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是限定和超越或限定中的超越关系;
(2)从内容和结果看,这种相互作用是通过主体对象化和客体非对象化的双向运动实现的。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1.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基本来源。
人的正确思想、科学认识都是由于实践的需要,并且在实践中产生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发展成为认识发展和科学进步的直接动力,人的认识正是在实践的推动下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不断发展的。
实践还不断地给人们提出新的课题;实践创造出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和其他物质条件,使认识的发展成为可能,使人们能在新的广度和深度上认识世界。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与归宿。
实践也需要科学理论来指导,没有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
实践只有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才能自觉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
2.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又有反作用。
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表现在:(1)认识对实践有导向作用
实践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本身就包含着认识的因素,需要以正确的认识作为先导。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只有以正确的理论来指导的实践才能充分发挥人对世界的能动的改造作用。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当今时代,认识对实践的导向、预测、促进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2)认识有相对独立性
认识是主体以观念的形式把握客体的活动,认识遵循着自己特有的逻辑和规律。
由于认识的相对独立性,认识可以与实践同步进行,也可以不同步进行,这是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的体现。
(3)认识与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就认识的来源和基础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决定认识;就认识的功能和作用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以正确的认识来指导实践;就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知与行、实践与认识的统一,强调二者的紧密结合和相互促进。
只有正确处理好实践与认识、知与行的关系,才能有效地从事实践活动。
二、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
(一)唯心主义的认识论
1.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
2.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的精神的产物
无论是主观唯心主义还是客观唯心主义,尽管对于认识的说法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本质上并没有差别,都否认认识论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反对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坚持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1.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
它的缺陷在于: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不能把认识看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
表现在:(1)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2)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
它全面地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性质,把认识看成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种能动反映具有如下特点:(1)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它总是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
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
(2)反映具有创造性。
反映的摹写性绝不是对对象的直观描摹或照镜子式的原物映现。
如果把人对于对象的反映过程看做是一种信息活动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接受,而且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分析、选择、运用、重组、整合、构建和虚拟。
因此,人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还能进一步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
规律;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在,而且能够进一步揭示事物的过去和未来;不仅能够反映现实中事物,而且能够塑造出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事物。
创造性从根本上把人的反映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活动区别开来,它是反映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的辩证运动,是实践和认识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具体的历史的展开,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的发展过程,首先是由实践到认识,即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它们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
所以,“熟知不等于真知”,“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
(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
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
(2)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
理性认识的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有联系的: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2)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相互交织、互相渗透的。
一方面,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
人们在获得感性认识时,总是以原有的知识为背景,使用已有的概念和逻辑框架,在理性认识参与和指导下进行。
同样接触客观事物,由于理性准备不同,感受就可能大不一样。
所谓“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就是这个道理。
另一方面,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
理论认识不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而且要通过感性的认识来说明。
感性认识丰富的人与经验贫乏的人相比,对事物理解的深度是不一样的。
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错误观点
(1)把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两种基本形式,他们有着质的区别,二者的统一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决定性的飞跃来实现的。
(2)实现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的第一个条件是:必须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
在实践基础上获得丰富真实的感性材料是飞跃的前提。
理性认识只有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才能产生,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完成认识的任务。
(3)实现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的第二个条件是:必须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认识的深化,是对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片面、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向对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的转化,因而必须运用科学的思维方
法,才能实现认识的深化运动。
(二)从认识到实践
由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是否可靠,能否转化为现实,理性认识本身无法回答。
这是认识过程中遇到的又一个矛盾。
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这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
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巅峰必要性和重要性
这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可从两个角度把握:
(1)从实践的角度看,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一个认识指导实践的过程,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指导实践,使认识物化、对象化,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2)从认识的角度看,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一个在实践中检验认识的过程,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使认识受到实践的检验而得到修正、补充、丰富和发展。
2.从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1)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般性的东西,实践所要解决的问题则是个别的、具体的事情。
一般与个别、理论与实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必须从实际出发,把一般理论与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2)要把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同主体需要相结合,形成合理的实践观念。
理论向实践转化,根本目的是为了改造事物,以满足人的需要。
(3)要把理论的正确性与现实的可行性有机结合起来,寻求实现理想客体的具体途径。
(4)理论只有被群众掌握,才能付诸社会实践。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变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要使理论为群众所认同,必须采取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三)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1.认识的发展过程还表现在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上
(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与客观的矛盾。
恩格斯说:“从历史的观点来看,……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
”我们党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就经历了一个曲折反复的过程,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算达到比较完整、科学的认识。
(2)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
2.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决定了认识和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人们的认识和客观过程的符合是在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符合,是在社会实践发展的一定的具体历史阶段上的符合。
人们的认识超越于或落后于客观实践的发展阶段,都是离开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常常是“左”的或右的错误的认识论根源。
(2)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发展理论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的哲学基础
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正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创造性运用。
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认识的主体。
认识从实践中来,主要是从群众的实践中来;认识回到实践中去,也主要是回到群众的实践中去。
辩证法的“个别—一般—个别”、认识论的“实践—认识—实践”、群众路线的“群众—领导—群众”,这三个公式是一致的。
(四)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人的认识过程是十分复杂的,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理性因素。
但这并不意味着否认人的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或者认为非理性因素只起干扰和破坏的作用。
事实上,在人的认识活动中,人的理智、情感、意志是融合在一起的。
认识过程主要是理性思维的过程,同时也包含非理性因素的参与。
1.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含义
在人的知、情、意这三大类意识要素中,“知”包括主体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属于人的理性因素;而“情”(情感)和“意”(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习惯等,一般不以理性思维为基础,在主体结构中属于非理智、非认知的方面,即所谓“非理性”因素。
(1)理性因素主要是指人的理性思维能力。
它在认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一,指导作用。
人的认识活动中无论是认识课题的选择、认识工具的使用,还是认识结果的总结和概括,都不能离开理性因素的指导。
第二,解释作用。
借助科学理论,可以对纷繁复杂的现象作出系统的说明。
第三,预见作用。
以科学理论为依据的科学预见比起以日常经验为基础的检验推测,具有更大的可靠性。
(2)非理性因素是指导情感、意志等非理智、非认知的精神因素。
它们不属于认识能力,而是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渗透到主体的认识活动中。
2.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虽不属于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生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
主要表现在:(1)动力作用。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而实践对认识发生作用,还得通过情感、意志这些非理性因素。
人总是在一定的情感、意志的影响下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
积极的情感情绪给认识活动注入活力,对认识的发展是一种推动力量。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
”意志对人的认识的进行也是一种重要的支撑力量和推动力量。
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
(2)诱导作用。
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会使人产生种种想象和幻想,而想象和幻想是科学创造中极可贵的品质。
列宁说:“以为只有诗人才需要想象,这是没有道理的,这是愚蠢的偏见!甚至在数学上也需要想象,甚至微积分的发现没有想象也是不可能的。
”
(3)激发作用。
在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激发下会导致直觉和灵感,而直觉和灵感这种非逻辑力量可以弥补逻辑思维的不足,激发人的创造力,它是一种重要的认识能力。
3.科学看待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1)现代西方哲学中的非理性主义把非理性因素看做人的本质,把人的情感、欲望、意志、本能等看成是决定性的东西,对非理性、非逻辑的东西作了唯
心主义甚至神秘主义的解释,否定或贬抑人的理性、理性思维的作用。
(2)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面分析了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积极作用和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既肯定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强调非理性因素要受理性因素的制约,同时也承认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从而同非理性主义划清了界限,科学地界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
第二节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具有三个根本特点,即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有时直接成为客观真理、绝对真理、相对真理。
(一)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又称客观真理,指在真理之中包含不以人和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真理的客观性包含两重含义: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即实践也是客观的。
对于同一客观对象的真理,只能有一个。
所谓真理多元论实际上是取消真理。
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坚持了真理问题上的唯物主义。
一切唯心主义都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宣扬主观真理论。
主观真理论有两种典型:马赫主义认为真理是“思想形式”,是“社会的组织起来的经验”,凡是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实用主义认为“有用即真理”,把真理的有用性与真理本身等同起来。
他们的共同的错误都是否定客观真理的存在。
坚持真理看的客观性,必须认清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
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则是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违背的认识。
就一定范围、一定客观对象来说,真理与谬误有质的区别,不能混淆。
真理与谬误又是统一的,即两者在认识过程中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的绝对性
(1)任何真理都是标志着主观与客观的符合,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志的客观内容,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2)人类的认识按其本质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每一真理都是向着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真理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当由实践来检验。
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2.真理的相对性
相对真理即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性的、不完全的。
真理的相对性包含两层意思:(1)任何客观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部分、某一方面、某一具体过程的正确反映,在认识的广度上还有局限性,因而是有条件的、相对性。
(2)任何真理对特定对象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也只是达到一定的
层次、一定的程度的近似的反映,在深度上是有局限性的,因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3.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关系
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1)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对立的。
绝对真理是指真理之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类意志的客观内容,而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是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有局限性的。
它们实际上是真理的两种不同的属性,是人们获得真理性认识的两个不同方面,二者是有区别的。
(2)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又是辩证统一的。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
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之中都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相对是绝对的一个成分,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是相互转化的。
真理是一个过程,是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
接近绝对真理的过程,任何一个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三)真理的具体性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表明真理是具体的。
真理的具体性是指:
(1)主观和客观的一致性总是具体的条件和范围内实现的,离开具体的对象、条件和范围内实现的,离开具体的对象、条件和范围,抽象谈论某一认识是否为真理是没有意义的,以致会变成错误。
(2)真理是发展的,是主观向客观无止境的接近,不存在永恒不变的抽象真理。
(3)真理是全面的。
客观事物存在多种规定,作为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的真理也是多种规定的综合和统一。
把真理的某一方面规定孤立、抽象出来,加以夸大,以偏概全,就会丧失真理性而转化为错误。
(四)真理与谬误
1.真理与谬误的关系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真理与谬误是相互对立的。
真理是表示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谬误是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
真理与谬误的对立在一定范围和条件内是绝对的,真理不是谬误,谬误不是真理,二者有着原则的界限,是不能混淆的。
(2)真理与谬误是相互依存的。
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没有真理作比较,就无所谓谬误。
反之,没有谬误作比较,也无所谓真理。
这就是说,在认识真理的道路上,真理与谬误相伴随而生,相比较而存在。
(3)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贯通、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真理向谬误转化,谬误向真理转化。
真理向谬误转化有三种情况:
①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只适用于一定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变成了谬误。
②真理是一个过程,真理性的认识体现了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无论超越还是落后于事物的发展,真理都会变成谬误。
③真理是全面的,作为全面的真理性的认识,它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其中的各个原理都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
如果把它们彼此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真理就变成了谬误。
2.谬误向真理转化有四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