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力的大小》的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量力的大小》的说课稿
今日的说课我将打破常规,仅就本节课的教学谈一下如何上好技能课,如何体现学校科学的模块教学思想。

刚才为大家呈现的《测量力的大小》属于学校科学教学多种课型中的“技能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以形成技能为目标,即弹簧测力计如何使用的问题。

像这样的技能课,在3—6班级学校科学教学中还有许多,比如:三班级上册《植物》单元中放大镜的使用;三班级下册《测量水的温度》一课中温度计的使用;四班级上册《分别食盐与水的方法》中酒精灯的使用;《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中天平的使用;六班级下册《用显微镜观看身边的生命世界》中显微镜的使用等等,几乎涵盖每册科学教材。

那么,什么是科学技能课: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技能的核心是形成技能并学会应用。

学校科学技能课简洁地说就是通过同学在观看、熟悉某类工具或材料的基础上经过规范性的再熟悉或指导最终形成使用技能和操作技能为目标的教学活动。

纵观科学技能课这一课型,总的来讲它的结构可以概括为:观看结构、了解特点——规范使用、避开出错——反复操作、形成技能。

本课教学就是在同学熟悉、观看弹簧测力计、了解其结构特点的基础上,老师再引领规范其使用中留意的事项,经过反复操作、反复强化最终达到娴熟的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重力的一节技能课。

整个教学过程同时又遵循了模块教学的思想,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
中都着力突出了模块教学的思想。

李主任在《三谈模块教学思想》中再次提出模块教学的五个详细模块。

依据学校科学学科特点,我将学校科学的教学过程确定为四个模块:提出问题,聚焦问题;
问题引领,分布落实;
整体收获,收获整体;
拓展链接,迁移应用。

其中,“问题引领,分布落实”模块中可穿插“自主学习、解决问题、沟通表达、汇报收获”的过程。

“整体收获,收获整体”模块也可以依据实际教学需要和“拓展链接,迁移应用”模块调换位置。

总的来讲,学校科学的四大模块教学是在李主任提出的模块教学思想的基础上的敏捷应用,其思想与模块教学所提倡的思想完全全都,属于我区大力提倡的模块教学的一部分。

下面我仅就今日我教学的《测量力的大小》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是如何用模块教学思想体现技能课的教学特点的。

一、提出问题,聚焦问题。

科学探究始于问题。

问题的提出与聚焦不仅能激起学习留意力,更能拉住同学思维,引发同学思索。

教学一开头,通过谈话:“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需对物体用力,要使物体运动的更快就必需对物体用更大的力。

除此之外,关于运动和力你还有哪些问题想要进一步探究和了解?”在回顾旧知的同时引出要探究和聚焦的问题:“能让物体运动的力有多大?如何(知道)
测量力的大小?”从而实现问题的聚焦,也引出了课题——《测量力的大小》。

问题来源于同学,探究才有动力。

二、问题引领,分步落实。

(一)、熟悉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同学经受了自主观看弹簧秤、在熟悉弹簧的过程中感知其工作原理的这样一个过程。

这部分是同学“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第一步,也是形成技能的基础。

(二)、规范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重力的留意事项。

1、老师演示如何正确测量物体重力的方法,提示如何提拉提环,如何读出数据。

2、以小组为单位测一个钩码的重力是多少。

在测量这一块,我事先预备好两组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0的位置。

这样让同学去测量,最终得出测量同一物体数值不一样的结果,消失疑问,并让同学带着疑问观看,课堂上同学乐观思索并能说出访用弹簧测力计应当留意的事项。

而对于同学自己得出来的结论总比老师直接灌输给他们效果会来得好。

这也是一个小的“沟通表达、汇报收获”的过程。

(三)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重力并汇报测量数据。

此部分是最终的“沟通表达、汇报收获”的过程。

三、整体收获、收获整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既可以是学问方面的,也可以是技能方面的,还可以是情感态度方面
的。

四、拓展链接,迁移应用。

亲自制作简易的橡皮筋弹簧测力计,同学对此布满了爱好。

用此部分作为本节课的拓展,将所学学问和技能进一步拓展,起到了迁移应用的良好效果。

《测量力的大小》的说课稿2
敬重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学校科学五班级上册第四单元“运动和力”的第四课《测量力的大小》。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预备、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批判指正。

一、说教材分析和同学情分析:
《测量力的大小》是教科版学校科学五班级上册四单元“运动和力”的第四课。

教材从讨论小车的运动开头,转到力的概念熟悉、;然后进入本课的学习。

本课的学问是学习第五课“运动与摩擦力”的基础。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与学校的力学单元联系紧密,为学校同学学习力学学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本课的探究活动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熟悉弹簧测力计。

其次、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第三、制作简易测力计。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对同学学科学、用科学力量的要求及本课特点,本人确定的本课教学目标是:
科学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
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

过程与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本课的难点:制作简易测力计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在教学中主要采纳试验探究法。

让同学通过现象提出问题、推想猜想、设计试验,通过试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同时充分利用各小组的相互合作,使同学之间有更好沟通,让教学更简单突破重难点,再辅以课件教学,激发同学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

学法:与教法相适应,充分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让同学分组试验,相互合作,把大部分时间给同学试验,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老师只作适当点拨,真正做到“以探究为核心,以同学为主体”。

五、说教学预备:弹簧测力计、钩码、橡皮筋、回形针、长条形硬纸板、小塑料袋(装称量物体用)、文具盒等各种待测物体、试验记录单、相关课件及视频资料等。

六、说教学流程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好的开头是胜利的一半,胜利的导入不仅能激起学习留意力,更能拉住同学思维,引发同学思索。

教学一开头,通过谈话:“同学们,上
一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需对物体用力,要使物体运动的更快就必需对物体用更大的力,所以说力是有大小的,那么怎样来测量力的大小呢?今日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新的一课《测量力的大小》。


导入新课强调指出“力是有大小的”。

通过这一引入教学,为同学理解“怎样测量力的大小作好铺垫。

2、熟悉弹簧测力计
(1)提问:弹簧测力计你见过吗?让我们一起来见见它。

(2)出示弹簧测力计。

引导:请你认真观看,你能从弹簧测力计上获得哪些信息?同学观看各小组的弹簧测力计:提环、指针、弹簧、刻度板、挂钩
(3)力的单位:牛顿、千克、克1牛≈100克力
课件出示弹簧秤的几种刻度,同学认读,并感受1N、2N的力有多大。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应留意:
(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在“0”位置。

(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因此要先估量重力大小。

3、设计试验、推想猜想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身边物体的重力,并做好记录
同学沟通汇报并进行试验。

再次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拉动文具袋的力。

这样,通过同学亲身实践来体会怎样使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

4、自制橡皮筋测力计
同学们能使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后,引导同学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

同学活动:用不同的力拉伸一个弹簧,观看弹簧受拉伸的长度感受所用力的大小。

提问:你能用橡皮筋制作一个测力计吗?同学争论沟通试验方案并制作,用自制的测力计测量身边物体的力的大小。

5、课堂小结:同学沟通谈收获,老师总结。

6、布置作业:自制橡皮筋测力计,完成练习册上的作业。

四、说板书设计:
4、测量力的大小
熟悉弹簧测力计:提环、指针、刻度板、挂钩、弹簧等。

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N)1N≈100克力
使用方法:1、2、3
本课板书具有简洁明白,概括性强的特点。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