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有效阻断“人传人”的传播链条是关键。
于是,机器人承接了消毒清洁、送药送餐、诊疗辅助等“一线工作”,在线娱乐、在线教育等也成为大众居家必备之选。
这些“非接触式”服务的变革,催生了新的经济模式——“非接触经济”。
随着企业陆续复工复产,工作场所该如何做好疫情防控?同时满足人脸识别身份核验和体温检测的双重需求,是当下测温产品的主要研发趋势。
目前,已有部分企业在此基础上利用测温机器人完成巡检、消毒、配送、诊疗辅助等工作。
这些机器人能够实现对戴口罩状态下人员的有效识别与溯源,能更有效地进驻抗疫前线,提供各种“非接触式”服务。
“所谓‘非接触式’,就是指人和人,以及人和具体的实物保持一定的距离,不发生直接接触。
”中国自动化学会模式识别与机器智能专委会副秘书长、合肥工业大学贾伟博士告诉记者,此次疫情期间,“非接触式”技术应用呈现出一些亮点,除了上文提及的非接触式体温检测、机器人外,还有在线教育、远程办公、无人机大量应用、线上义诊、零接触电梯等,甚至有一些“非接触式”服务通过高清直播来完成,如火神山和雷神山的“云监工”。
(摘编自叶青《疫情带火“非接触式”服务产业前景取决于技术成熟度》《科技日报》2020年4月17
日)材料二
材料三
3月中旬开始,位于北京顺义区双丰街道的泰和宜园社区,开始启用一套全新的社区疫情管理系统,通过无接触体温检测、视频智能分析预警以及门禁管控等技术,在“无感知”“不停留”的体验下,完成体温检测和对小区隔离期人员出入的技术管控。
北京千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介绍,只要进入小区,必须通过防疫门禁管控系统的识别测试,“外地进京”“密切接触者”“疑似患者”“确诊病患”等都会被系统有效识别出来。
千方科技发布的“重点场所疫情防控云平台”已应用到北京、河北、湖南、江苏等地的社区、企业、交通枢纽等场所。
3月27日,腾讯健康新冠疫情模块国际版正式开源,供全球开发者和服务机构快速搭建疫情查询服务。
疫情发生以来,百度向各基因检测机构、防疫中心及全世界科学研究中心开放线性时间算法LinearFold,并通过百度大脑开放平台开放了240项AI技术能力。
根据《人工智能助力新冠疫情防控调研报告》及有关专家分析,人工智能应用中还存在一些影响未来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此次突发疫情下,人工智能技术在有数据积累的场景能快速落地,而在其他场景下,例如病毒传播扩散途径检测、病毒溯源等,由于缺少充足的已标注行业数据,人工智能技术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随着疫情的发展,越来越多企业提供抗疫的人工智能产品服务。
由于开发周期短、技术实力和成本等原因,市场上每个类型的产品同质化、质量良莠不齐等鱼龙混杂的问题大量存在,缺乏相关评估规范对产品功能、性能进行约束。
多数医疗服务机器人在路径规划、柔性控制、多模信息精准感知与可视化、人机交互等核心技术方面尚未满足智能化水平。
相关企业对人工智能基础理论、核心关键技术积累,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还相对薄弱,核心算法、芯片及基础元器件的掌握与国外差距较大,缺乏重大原创科技成果。
(摘编自李斌、阳娜、郭宇靖《战“疫”中,中国人工智能开启“快进键” 》,新华网2020年4月22日)
1. 下列不属于“非接触式”服务的一项是( )
A. 利用机器人进行消毒清洁、送药送餐
B. 在线娱乐、在线教育、远程办公。
C. 人脸识别身份核验和体温检测。
D. 火神山和雷神山的“云监工”。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要有效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就必须有效地阻断“人传人”的传播链条。
随着企业陆续复工复产,这种要求显得更为迫切。
B. 在疫情催化下,20年中国互联网医疗服务市场规模将139.4亿元,全年增速预计达107.3%,近几年增速不断提高
C. 中国医药电商市场规模从2013到2020年不断扩大,预计2020年医药电商市场规模及增长举均明显超过前五年水平。
D. 伴随疫情在全球蔓延,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在国内疫情防控、复工复产中发挥重要作用,也在中外合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3. 结合材料,说说在新冠肺炎病毒疫情下我国人工智能应用还需做哪些改进?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1935年的羊
徐建宏
找到学校,老旺看见曹老师正在巴掌大的操场上给学生们布置下午上山打柴的事。
冬天的阳光把曹老
师的脸照得暖洋洋的。
山里太穷,孩子们读不起书,只能隔三差五地到山上打些柴,然后到镇上卖了弄点钱。
老旺看到自己的孩子狗娃一狗娃二也在中间。
等学生散了,老旺急忙把曹老师拉到一边,哆哆嗦嗦地从破棉袄里掏出一个布包。
大概是午后的阳光显出了力量,曹老师注意到老旺的额上微微出了点汗。
老旺说:“曹老师你看看这里面写的啥?”
曹老师疑惑地打开布包,从里面露出一张缺角的纸条。
由于年深月久,纸条已经清黄不堪,上面不规则地分布着一些细洞。
曹老师展开纸条,只见上面写着:
借条
兹借到瓦村邢元富家羊20只,俟革命成功后以两倍奉还。
此据。
红军指挥员叶××
1935年10月25日曹老师抬头看看老旺,此刻老旺的眼睛像两把钳子钳住了他,曹老师说:“老旺,这东西你从哪儿找到的?”
“俺家的一个破墙洞里。
”老旺急切地说,“上面写了些啥?”
曹老师莞尔一笑说:“邢元富是你家什么人?”
“俺爷爷哪。
”老旺说,额上的细汗已经变成了颗粒。
“老旺,恭喜你啊,”曹老师一巴掌拍在老旺的肩上说,“你家发财了。
”
消息从这天午后开始像花朵一样开遍了整个瓦村,到黄昏时老旺家的院子里已挤满了人,没有谁对老旺怀里的40只羊持怀疑态度。
整个瓦村似乎隐隐听到了从1935年传来的羊叫声。
瓦村虽然偏僻,但历史上也是个弹痕累累的地方。
离村不到一里,马蜂窝似的弹坑足以印证瓦村昔日的荣光,应该说,这张借条对老旺的确太重要了,它的重要性甚至超出了我们想象的范围,老旺一家六口人,妻子长年捧着一只酱黑的药罐,加上自己腿脚不灵便,儿子狗娃一狗娃二还是因为曹老师才读上书的,靠着几只咩咩叫的羊养家糊口,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
这天夜里,瓦村的所有家庭都在斑驳的泥墙上寻找历史的破洞,1935年的羊叫声弥漫了整个瓦村。
根据曹老师的指点,老旺第二天一大早就翻山越岭到镇上去了。
曹老师关于纸条的一些看法,在镇政府的办公室里得到了证实。
一个干部模样的人打着手势对老旺说,这张借条非同一般,我们一定要认真核查。
尤其是首长的签字,需经专家鉴定。
老旺听了这番话,心里像冬天的风紧一阵松一阵的。
这时候恰巧镇长进来,镇长把老旺请到自己的办公室,还给老旺泡了杯茉莉花茶,这使老旺在茉莉花的清香中毫不犹豫地把那张借条留在了镇长那儿。
冬去春来,日子的流云在漫长而煎熬的等待中随风而逝。
老旺日复一日地把羊群赶到山坡上,看远处山梁上腾起的黄尘,也看曹老师带着狗娃他们上山打柴的情景,老旺的心里酸了又湿,涩了又酸。
据村里人说,曹老师的父亲是个烈士遗孤,战争年代被寄养在瓦村。
后来曹老师是从遥远的大城市来到瓦村教书的,几十年的青
春在黄尘古道中悄无声息地献给了瓦村,老旺记得,几十年间曹老师才回过五次家。
后来的消息是曹老师从镇上带回来的。
那天曹老师和几个学生挑着柴火到镇上去卖,归路上顺便去了趟镇长办公室。
镇长答复说,经多方鉴定,现在已经确认了那张借条,首长的签字也真实无讹,再过几天县里就会派人把折合的1万块钱送到瓦村去。
镇长的叙述让曹老师喜出望外,以致在走出办公室时曹老师一脚踩空把脚崴了。
县里派人在镇长的陪同下来到瓦村是在几天以后。
那是个令人难忘的日子,整个瓦村到处尘土飞扬。
人们看到腿残又老实巴交的老旺从县里同志的手里接过一个大红包,那鲜艳的色彩在灿烂的阳光下让人热血沸腾。
这个中午,我们的农民兄弟老旺像一颗挂在秋天树上的红柿子引人注目。
1935年的羊叫声又一次回荡在瓦村的天空。
第二天,老旺找到学校时天刚蒙蒙亮,曹老师扶着墙壁出来开门。
看到一脸土色的老旺,曹老师开玩笑说:“老旺,你的脸是不是被钱烧了?”
老旺站在门口,从门外进来的光线照出曹老师房间里的摆设简陋又寒酸,灶上的白烟袅袅散开。
老旺迟疑了一下,从怀里掏出一个纸包塞到曹老师手上说:“俺想了整整一宿,这2000块钱就送给学校吧,往后你和孩子们不要再上山打柴了。
”
曹老师张了张嘴,一时无从说起。
老旺粲然一笑说:“狗娃这几年全靠了你才念上书的,还有俺们家……你的恩情俺们忘不了,留下的那几千块钱,够俺们还债和添些羊啥的了。
”老旺慈厚的笑脸在逆光中灿烂而令人心动。
曹老师凝视着老旺一瘸一拐地走入晚春的早上,眼前一片模糊——他仿佛看到了有许多可爱的羊簇拥在老旺身后,老旺就像站在洁白的云彩上,在他耳边,1935年的羊叫声如水而来。
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多次提到1935年的羊叫声在瓦村回荡,渲染了悠远的氛围,使小说更具历史的厚重感,同时也起着串连故事情节的作用。
B. 老旺“毫不犹豫地把那张借条留在了镇长那儿”,这一细节表现了老旺对政府的信任,同时也表现了老旺急切摆脱贫困的心理。
C. 小说用第三人称来叙事,从全知全能的视角出发,客观地描写,从而使老旺和曹老师两个人物形象更真实丰满。
D. 作者以敏锐的感悟,细腻的笔触,既真实地表现了历史生活,又充满着时代的气息,蕴含深刻的主题,散发着艺术的魅力。
5. 小说以那张缺角的“借条”为中心展开叙事,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 小说中的曹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公鸡
岑燮钧
杨瑞凤曾是剡剧界的头牌老生。
在舞台上,她气场极大,任是怎样的名角,都得喊她一声“爹爹”或者“老爷”,看她行事。
她一开腔,声若洪钟,丹田震动,喷口激越,气势磅礴。
可是,到了台下,卸了妆,人们发现她只是一个小老太。
晚年的杨瑞凤已很少登台,因力她身体不好,眼睛也不好。
剡剧是小生小旦戏,清一色的女演员。
女孩子自然不大喜欢演老生,所以,来杨瑞凤处拜师的不多。
目下倒是有个学生,是自己剧团的,叫李敏。
可惜李敏先天不足,长得太秀气,声音也不够洪亮,表演时有雌声,是为大忌,这让她很是操心。
每次来上课,她都逼着学生喝人参汤,希望她能长壮些。
偏是李敏对气味过敏,捏着鼻子,喝参汤如喝毒药。
渐渐地,她来得不如以前勤了。
杨瑞风一个人过活,住在底楼因为眼晴不好,很少出门。
—日,天蒙蒙亮,忽听得公鸡的叫声,她立马来了精神,想起多年前自己模仿公鸡的叫声.对着“狮子短缸”,(一种盛物的瓷器)练嗓,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终于练成剡剧界最苍劲的老生腔。
看来,李敏也得试试这一绝招。
她沿着小区细细探听,原来是不远处的邻居家传来的。
她一连敲了几次门,都没反应,直到晚饭时分,才等到主人。
她在院中果然看见了一只金黄威武的大公鸡,原来是邻居家乡下的客人送来的。
杨瑞风说明来意,邻居似乎脸有难色。
杨瑞凤出了高价,邻居才舍得,她抱到家里,很是高兴,因为市场上很难买到大公鸡。
没有鸡笼,只得散养。
结果,院中到处都是鸡屎。
每天早上,她听到公鸡的鸣叫,就如公鸡看到母鸡而颈毛奓起一样,也是热血上涌,以至于一度还产生了眩晕。
公鸡一声长鸣,她也一声长鸣,公鸡听到应和,更加叫得欢。
于是,院中叫声此起彼伏,仿佛有一群公鸡在打鸣,引得四邻“侧耳”。
可惜,李敏一直不来上课。
她等得心急,就打电话过去,那边李敏说,身体不爽,杨瑞凤只能徒呼奈何。
这天晚上,她实在等不住了,看月色如昼,街灯如市,觉得自己固然目力有限,似乎仍可一试。
于是,缚了公鸡,放到藤篮里,一手提着,一手搭着人行道内墙,摸索前往。
一则看看李敏身体怎样,二来也与她深入探讨一下女子老生的唱腔问题。
这些年,偶有她出席的会议,她必振臂高呼剡剧须重视老生当,可惜应者寥寥。
倒不是她难耐寂寞,她是寂寞惯的,只是艺不传人,心有不甘,就仿佛做婆婆的总不见媳妇肚子大起来心里着急一样。
她高一脚低一脚地走在城市平坦的大道上,不敢走路中央,就是人行道也是靠边站。
有几个小孩子看看她古董般的藤篮和一只雄鸡,感觉遇到了魔法世界的巫婆。
好不容易总算摸到了李敏家。
这一路足足有好几公里吧。
“李敏在家吗?李敏在家吗?”
她的喊声在夜空中显得特别铿锵有力,带着舞台腔,完全像一个老头。
过了半晌,李敏下来了,脸蛋又是苍白又是红扑扑。
“先生,你怎么走来了?”剡剧界管老师叫先生,无论男女。
“我来看看你,你看我给你买了什么。
”
“一只鸡?先生你又破费了。
”
“哈哈,这不是一只普通的鸡,这是一只大公鸡,它是先生的先生,是你的太先生!杨端凤说话时带着职业性的舞台夸张。
过了会儿,李敏的老公下来了,让她们落座,看着杨瑞凤忘情地给李敏讲老生唱腔,他只能讪讪地退下。
杨瑞风带着李敏发声,只可惜公鸡还不到报晓时分。
她一边自己亲自示范,一边叮嘱李敏明晨早点起来,观察公鸡怎样发声。
“你看小小一只公鸡,它的声音这么饱满,可为什么你的声音在舞台上推送力不强?我们戏曲界有一句行话,叫字字送听,你要好好练习。
这一教就是三个小时,李敏的老公几次下来又上去。
终于,他耐不住了,说今晚就到这里吧,否则要累着杨老师了。
“不妨,不妨!”杨瑞凤依然沉浸在舞台上。
“你送送先生吧。
”李敏对老公说。
送到半路,杨瑞凤不再让李敏老公送,说自己来得就去得,并教育不是剡剧中人的李敏老公多担待,让李敏多吃些,养胖些,才有力气唱戏。
“杨老师,李敏她怀孕了,吃不下!”
“什么,李敏怀孕了?太早了吧……”杨瑞凤想说说什么,终于咽下,“啊哟,那我应该送一只老母鸡!”
这一晚,杨瑞凤半夜进的门。
小区里有人听到,凌晨两三点,有公鸡报晓。
(选自《2015中国年度小小说》)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通过剡剧界头牌老生杨瑞凤用公鸡教徒弟李敏练嗓的事情,写出了剡剧老生这一优秀传统戏剧行当逐渐衰落,即将失传的严峻现实。
B. 当杨瑞凤跟邻居说明想买公鸡的意图后,邻居“脸有难色”,等到杨出了高价,邻居才肯卖,说明杨的邻居很会借机挣钱。
C. 买回公鸡后,“院中到处都是鸡屎”“引得四邻‘侧耳’”说明杨瑞凤尽管老生唱腔造诣很高,但生活不讲卫生,不会处理邻里关系。
D. 小说结尾“小区里有人听到,凌晨两三点,有公鸡报晓”写出小区里无人关心杨瑞凤的生活,侧面写出剡剧老生行当的衰落。
8. 结合全文,分析概括杨瑞凤的形象特点。
9. 小说以“公鸡”为题目,请分析“公鸡”在小说中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俞通海,字碧泉,其先濠人也。
父廷玉徙巢。
元末,盗起汝、颍。
廷玉父子与赵普胜、廖永安等结寨巢湖,有水军千艘,数为庐州左君弼所窘,遣通海间道归太祖。
太祖方驻师和阳,谋渡江,无舟楫。
通海至,大喜曰:“天赞我也!”亲往抚其军。
通海为人沉毅。
治军严而有恩,士乐为用。
巢湖诸将皆长于水战,而通海为最。
从克宁国,下水阳,因以师略太湖,降张士诚守将于马迹山,舣舟胥口。
吕珍兵暴至,诸将欲退。
通海曰:“不可,彼众我寡,退则情见,不如击之。
”乃身先疾斗,矢下如雨,中右目,不能战,命帐下士被己甲督战。
敌以为通海也,不敢逼,徐解去。
由是一目遂眇。
友谅大举围南昌,从太祖击之。
遇于康郎山,舟小不能仰攻,力战几不支。
通海乘风纵火焚其舟二十余,敌少挫。
太祖舟胶,友谅骁将张定边直前犯太祖舟。
常遇春射中定边,通海飞舸来援。
舟骤进水涌,太祖舟得脱。
而通海舟复为敌巨舰所压,兵皆以头低舰,兜鍪尽裂,仅免。
明日复战,偕廖永忠等以七舟置火药,焚敌舟数百。
逾二日,复以六舟深入。
敌连大舰力拒。
太祖登舵楼望,久之无所见,意已没。
有顷,六舟绕敌舰出,飘摇若游龙。
军士欢噪,勇气百倍,战益力。
友谅兵大败。
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衢友谅不敢出,居湖中一月,食尽,引兵突走,竟败死。
是役也,通海功最多。
师还,赐良田金帛。
从徐达平安丰,又从克湖州,略太仓,秋毫不犯,民大悦。
围平江,战灭渡桥,捣桃花坞,中流矢,创甚,归金陵。
太祖幸其第,问曰:“平章知予来问疾乎?”通海不能语。
太祖挥涕而出。
翌日卒,年三十八。
太祖临哭甚哀,从官卫士皆感涕。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二十一》) 10. 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衢
B. 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衢
C. 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衢
D. 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衢
11. 下列对文中有关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另外祖父的父亲也称太祖。
B. 金陵,即现在的南京,史上曾是吴、东晋、宋、齐、梁、陈的都城,被称为“六朝古都”。
C. “幸其第”中的“幸”特指皇帝亲临某地,“幸其第”的意思就是皇帝到他的宅第去。
D. 卒,在《礼记》中指大夫的死;另外天子死称“崩”,诸侯死称“薨”,士死称“不禄”。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俞通海擅长水战,深受太祖信任。
他归顺太祖之后,太祖喜出望外,高兴地说“天赞我也!”
B. 俞通海作战勇猛,身先士卒。
在胥口作战中,自己先带头迅速战斗,结果被敌军射中右眼。
C. 俞通海忠心耿耿,临危不惧。
太祖在康郎山遇险,俞通海奋不顾身,全力营救太祖脱险。
D. 俞通海治军严明,关爱百姓。
在攻克湖州和攻取太仓以后,秋毫无犯,当地百姓十分欢悦。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方驻师和阳,谋渡江,无舟楫。
通海至,大喜曰:“天赞我也!”
(2)从克宁国,下水阳,因以师略太湖,降张士诚守将于马迹山,舣舟胥口。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寄黎眉州①
苏轼
胶西高处望西川②,应在孤云落照边。
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
治经方笑春秋学③,好士今无六一贤④。
且待渊明赋归去,共将诗酒趁流年。
[注]①作者写这首诗时在密州任上,密州在胶西。
黎錞以尚书屯田郎中出知眉州,故称“黎眉州”。
②西川:四川西部。
苏轼的故乡眉山和诗中提及的瓦屋、峨眉两山都在西川。
③春秋学:黎錞精研《春秋》,当时执政的王安石素不喜《春秋》。
④六一:欧阳修自号六一居士,曾以“文行苏洵,经术黎錞”向英宗推荐二人。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第二句承第一句“望西川”,描述西川景象,“孤云落照”即是对西川景象的实际描写,也是作者内心孤
寂情感的外化。
B.诗的颔联作者通过想象描写瓦屋、峨眉的景象,着意凸显其“寒”和“翠”的特点,想象奇特,笔法新颖,给人以深刻印象。
C.诗的颈联抒写作者的复杂感慨,既包含着对当政者的不满和对黎錞的同情,也表达了对乐于提携士人的欧阳修的怀念。
D.本诗前四句侧重于描写景物,画面感极强;后四句侧重于抒发情怀,感情非常浓烈。
写景与抒情密切关联,全诗章法井然。
15.诗的结尾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雁陈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是《滕王阁序》中的经典语句,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________,_________”也用了同样的意象。
(2)屈原《离骚》中用香草做比喻说明自己遭贬黜是因为德行高尚的两句: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用“________,________”与“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形成鲜明对比,写出了百姓安于异族统治的现状。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正在痴想之间,发现不但云朵的形状变幻着,而且云的颜色也奇异地转换了。
半天朱霞,粲然如焚,映着草地也有三分红意了。
不仔细分辩,就像莽原尽处烧着一片野火似的。
牧羊的孩子不知何时已把他的羊聚拢了,村落里炊烟袅升,他也就隐向一片暮霭中去了。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简化为:“牧羊的孩子已赶着他的羊回家去了。
”但不如原文更有表现力,为什么?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家》的“全集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较“开明本”(开明书店1933年版)有7万多字的删改,巴金主张让“读者们看到我自己修改过的新版本”。
下面写梅为躲避战火再次来到高家的两段文字即出自新旧两个版本,试作比较,简要分析巴金主张看新版本的原因。
【开明本】琴和淑英姊妹起来梳洗好后,便不能忍耐地领着梅到园里各处去看那些和她别了多年的景物,给她指点什么是新近改修或添设的,或是从前这地方是怎样的情形。
一路上淑英们又和梅谈了些别后的景况。
总之在花园里在这一早晨和在平日一样,并没有什么变更。
【全集本】琴和淑英姊妹梳洗完毕,便陪着梅到园里各处走走。
她们一路上谈了一些别后的光景。
园子里没有受到什么大损害,只是松林里落了一颗开花炮弹,打坏了两株松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