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期末资料整理(唐-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士风
1.心态:自信与豪迈(国力强大、文化进步、入仕自主权)
2.生活:(1)漫游之风(田园诗,山川神道,边塞诗,市井题材)
(2)入幕—入仕—贬谪
(3)读书山林
唐代思想的基本特点:儒释道融合
唐代文学风貌:
内容壮阔、情调昂扬、音韵和谐、意境圆融、整体雍容浑厚;
外向、抒情,富于理想色彩、浪漫情调;
“声律与风骨俱备”,文质斌斌,尽善尽美。
唐代诗派:
山水田园诗派:
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歌颂山水田园的宁静温馨,抒写隐逸生活的情趣;
边塞诗派高适、岑参,侧重描绘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抒发边塞战士不畏艰苦、英勇报国的英雄气概
元白诗派白居易和元稹新乐府诗人,继承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揭露中唐社会政治的各种弊端,反映时弊民疾,在诗歌形式上只要求浅显平易通俗。
韩孟诗派韩愈孟郊,追求奇崛险怪的诗风,并且通过个人的遭遇来反映社会的黑暗。
白话诗派
唐代散文:中唐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以恢复儒学为旗号而进行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革新,以清新质朴的散体文代替华美空洞的骈体文,使文体革新取得成功。
唐代小说:唐传奇,即文言短篇小说,得名于晚唐裴铏所编《传奇》小说集。
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小说进入了成熟阶段。
唐人开始有意识地从事小说创作。
取材于社会现实生活。
其小说不仅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而且塑造了十分形象生动的人物形象。
唐五代词:
词----曲子词的简称,隋唐以后出现的新文体,随着燕(宴)乐的兴起而出现。
保存于敦煌石窟的“敦煌曲子词”,是最早的词。
唐代文人词的创作,始于中唐白居易等人。
到晚唐五代,词逐渐成熟。
有两大创作中心。
★西蜀,“花间词人”——以温庭筠、韦庄为代表;
★南唐,“二主一臣”——李璟、李煜与冯延巳。
初盛唐干时用世——慷慨激昂、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中唐忧时拯世——面对社会危机的忧患意识(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
晚唐愤世嫉俗——无力挽狂澜于既倒,用文学痛心国事、哀伤时局、讥刺政治,作最后的抗争。
(内忧外患、黄巢起义)
基础方面:《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楚辞》的浪漫主义传统、汉魏乐府的叙事抒情手法、六朝以后山水田园题材的开拓以及对声律、对偶等艺术技巧的运用初唐诗坛:深受齐梁诗风的影响,宫廷诗的时代。
从作家来讲,主要是以李世民为代表,包括李百药、虞世南、魏征、上官仪作家群.而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为这一时期的代表。
中心问题是要批判地继承六朝文学,融合南北文风。
初唐四杰:题材:从宫廷---市井,从台阁---江山与塞漠,感情基调也清新健康起来;
沈佺期、宋之问确立了”律诗”新形式
★“初唐四杰”
是指高宗武后时期出现在文坛上“以文章名天下”的四位“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的作家,即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贡献:
反对绮错婉媚,提倡刚健诗风。
第一,有变更文坛绮艳诗风的自觉意识,十分明确的审美追求,提倡刚健骨气的文风。
(P186)
第二,在诗歌内容方面,突破了宫廷诗的狭小范围,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把诗歌从宫廷移到了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塞漠,诸如离别、怀乡、边塞、市井生活、山川景物,都成了他们歌咏的对象,使诗歌有了充实的社会内容、严肃的思想和真实的感情,显示了诗歌创作的健康方向。
第三,在诗歌的感情基调上,他们的诗歌变得更加充实,或在诗歌中渲泄抑郁不平的牢骚,或写追求功名的热望,都具有一种昂扬、壮大、浓烈的情感。
第四,初唐四杰在诗歌的形式方面也有贡献。
王、杨擅长五律,五言律诗由他们初步定型。
卢、骆以七言歌行见长,歌行体诗在他们手中获得改善与发展。
★陈子昂
1.诗歌风貌: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
特色:复古风雅政治倾向壮伟豪侠
诗文革新理论的代表作《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风骨,乃是指作品内在的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简练刚健的特点。
兴寄:兴,指比兴的表现手法;寄,指内容上要有寄托。
抒发作者的情思,使诗歌寓有深刻含义。
要求诗歌批判现实,有鲜明的政治倾向。
风雅:《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
魏正始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正始文学称为“正始之音”。
词旨渊永、寄托遥深。
提出了对于建立新诗风的要求,这就是要“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作品具有丰富深刻的现实内容、昂扬激越的思想感情、雄浑质朴的艺术风格。
《感遇》其二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嫋嫋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彻底清除了南朝诗歌与唐初宫廷诗的弊病,为唐诗注入了生命力,完成了诗风改革的使命。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意义
“吴中四士”: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并称为“吴中四士”。
五言排律《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七言歌行。
“盛唐气象”是南宋文学批评家严羽在他的《沧浪诗话》里提出来的。
“文章四友”宋问之、沈诠期---五律的定型
★山水田园诗派的创作特点:
1.题材:多青山白云、幽人隐士,表现出一种回归自然、向往闲逸的思想。
2.风格:大多偏于恬静雅淡,富于阴柔之美。
3.形式:长于五言,多五古、五律、五绝。
孟浩然诗意境浑融完整,清淡恬远。
(1)行旅山水诗。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宿建德江》
(2)田园诗。
《过故人庄》《夏日南亭怀辛大》《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王维
首创水墨山水画。
精通音乐。
前期思想积极进取,有政治热情,主要是写了一些意气豪迈慷慨激昂的游侠边塞诗,风格雄浑博大。
后期亦官亦隐,思想转为消沉,主要是创作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风格幽邃空静,多禅气。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慷慨激昂的情调,洋溢着壮大明朗的情思和气势。
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主要是描写山水景物,借景抒情。
鹿寨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主要是描写一种幽冷、寂静的境界,是禅宗思想的艺术体现,情调比较低沉。
水田园诗最突出的特色是“诗中有画”。
他的诗具有格外鲜明的色彩美、线条美、构图美,有很强的空间感和立体感,取得了写意的水彩画和水墨画的效果,达到了诗情与画意的融合无间。
以禅入诗在王维诗中具体表现为两点:
⑴表现恬淡的心境和超然出尘的情志。
⑵描写幽静的环境,追求寂静的境界。
把写景与抒情密切结合,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从而创造了一种明秀静美的诗歌意境。
王维孟浩然诗歌的异同都有隐逸生活,风格总体上清新自然,题材大致以山水田园为主,作品并不一味追求柔美之风,也有很多符合盛世高亢格调的壮美的作品。
1.他们生活经历、文化素养和艺术才性有区别。
孟浩然“无奈之隐”,王维“亦官亦隐”,“得意之隐”。
孟浩然是个典型的高士、隐士,王维是个典型的官吏;孟浩然总让人觉得其作品的闲适中有一种怀才不遇的悲戚,王维在隐居中表现得自得、闲静、满足。
2.表现方式上有明显区别,王维倾向于白描,描绘出如画之景,孟浩然趋向于叙事,人物活动所带出的情节。
3.语言上,王维语言倾向于素雅,锤炼功夫易见;孟浩然平淡如话,淡的见不到诗,不见雕饰。
边塞诗派产生的原因
1、国力强盛,时有战事。
2、统治者重视边功,尚武之风盛行,士人关心边塞战争。
3、从军入幕风气盛行。
4、前代边塞诗的有益借鉴。
★边塞诗派特色:主要是描写边塞战争和边塞风土人情,以及战争带来的各种矛盾如离别、思乡、闺怨等,形式上多为七言歌行和五、七言绝句,诗风慷慨而悲壮、气势雄浑、豪迈遒劲,最足以表现盛唐气象。
代表诗人除高适、岑参外,还有王昌龄、李颀、崔颢、王之涣等。
★王昌龄七绝圣手
七绝的艺术特点
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揭示人物刹那间微妙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的思想感情。
构思精巧、新奇,善于概括,能在短小的篇幅中包含深广的内容。
精于炼句,表达凝练含蓄。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高适
边塞诗的特点
1.以政治家的眼光冷静分析边塞形势,深刻地揭示边防政策的弊病,以政论的笔调表示自己对战争的意见,议论战争的得失,同时流露自己对士兵的同情。
2.将叙事、描写与议论、抒情熔为一炉,尚质主理,兼有气骨,寓壮气于苍凉之中的慷慨悲歌,风格凝重深沉,苍劲古朴,雄浑悲壮。
3.形式方面,长于七言歌行、五言古诗。
★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1),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主旨在于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利,使广大兵士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同时也歌颂了广大士兵慷慨应征、不畏寒苦、奋勇杀敌、不怕牺牲的爱国精神,对他们久戍边塞得不到体恤的处境,表示了深切的同情,揭露了军中苦乐悬殊的事实。
★岑参
豪迈雄壮色彩瑰丽。
“雄奇壮丽”。
擅长七言歌行、七言绝句。
一是描写战争场面,突出战争生活的雄奇豪迈。
如《轮台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二是表达思乡之情。
如《逢入京使》、《磧中作》。
三是描绘边地风光,反映边地习俗。
着重表现西北边陲雄奇瑰丽的自然风光,以及将士英勇报国不畏艰苦的精神。
这类诗在其诗中最为奇异绚丽,也最能代表其风格。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
特色:一是奇特峭拔,无论是写景、记事、立意、造语,都很奇特
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写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使边塞没有了荒凉之感,反而给人以奇情壮采的魅力。
这就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
岑参与高适边塞诗的异同
⑵风格:高适雄浑悲壮;岑参雄奇壮丽。
⑶抒情方式:高诗多夹叙夹议,直抒胸臆;岑诗则长于写景,多寓情于景。
“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
”
⑺在接受文学遗产方面,高诗直追汉魏,岑诗则吸收融汇了六朝诗歌的成就。
崔颢隐秀清拔
特点:(P208-209)
大气磅礴的狂放气质,高唱入云的雄浑气格
南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物:清丽空远的韵味(南游)
乐府歌行:将豪宕顿挫之气势寄寓于明丽俊逸叙事之中,具有清劲爽丽的特点。
李颀
诗风秀丽而气格雄浑,以边塞诗著称,长于律诗和七言歌行,代表作为《古从军行》。
特点:
阴冷意象—狂生末路的郁勃不平之气,苍凉悲怆
幽奇景象、灵怪事物—玄幽之气
陶翰
五言为主,边塞诗古意苍劲悲壮。
★杜甫
五言古诗的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申述了诗人“窃比稷与契”的用世之志、“穷年忧黎元”的怀抱和“独耻事干谒”的高尚情操,描写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夕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严酷现实,揭露了统治者的腐败和横征暴敛,抒发了忧国忧民的强烈感情。
思想:
1.儒家思想
“奉儒守官”的家庭出身,自幼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他终身不渝的忠君恋阙、忧国忧民的思想。
他接受的主要是儒家的“仁政”、“民本”思想,这正是“少陵有句皆忧国”(宋周紫芝《乱后并得陶杜二集》)的思想基础和杜诗的思想内容特色。
爱国忧民之心,犹如“葵藿倾太阳”,是死而后已的。
最早而且最全面地反映安史之乱造成的大破坏、大灾难的,就是杜甫。
杜甫的律诗
1.扩大律诗表现范围。
*(1)以律诗写实事;
(2)以组诗形式,
五律如《秦州杂诗二十首》,七律如《咏怀古迹五首》,《秋兴八首》。
2.合律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仗工整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1.善于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
如《新婚别》、《月夜》
“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善于叙事,往往寓论断于叙事之中,寄情感于言辞之外。
①对所写人物、故事往往作精到细致的描绘,用一些细节描写来唤起人们的感性认识。
如《兵车行》《丽人行》
②善于用对话或独白的方式叙事。
如“三吏”、“三别”
③叙事力求客观真实,不下断语。
如《石壕吏》
④叙事并非平铺直叙,而是寓褒贬于叙事中。
如《石壕吏》
3.语言凝炼含蓄,准确生动,而又通俗自然。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他的追求,“新诗改罢自长吟”是他的创作态度。
语言自然平易而又凝练精警,富丽华美而又生动形象。
4.风格多样,但其基本风格是沉郁顿挫。
吴瞻泰《杜诗提要》:“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
”
沉郁,思想感情深厚、沉重、博大、悲壮;顿挫,音节豪宕,格律精严而又富有变化。
感情表达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其感情基调是悲慨。
6.形式多样,可谓集前人之大成,尤其是擅长五古和七律。
五古“尽有汉魏以来之长”,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三吏”、“三别”
七古被推为“上下千百年第一”,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洗兵马》
五律“千古已还,一人而已”,如《月夜》、《春望》
七律被尊为“七律之圣”,如《秋兴八首》、《登高》
《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通篇从述怀叙起,四句一转,层层跌出:先自叙其自比稷契的壮志,然后写仕既不成,隐又不遂,百折千回。
此即所谓“沉郁”也。
次叙自京赴奉先县道中见闻,而致慨于国奢民困,此正忧端最切处。
而叙事中夹议论,感情激切。
末叙抵家之事,仍归到忧黎元作结。
全诗以议论为主,杂以叙事,议论有所自,续事有所归。
错综的社会现实、复杂的思想感情,都写得形象而层次分明。
篇幅虽长,却相当紧凑,语言洗炼而有概括力,风格沉郁顿挫。
从内容看,本诗是作者长安十年生活和思想的总结,从艺术看,是作者诗风彻底转变的标志。
《唐宋诗醇》云:“此与《北征》为集中巨篇,摅郁结,写胸臆,苍苍莽莽,一气流转。
其大段中有千里一曲之势而笔笔顿挫,一曲中又有无数曲折也。
”
★以古体而论,韩愈的古体诗发展了杜甫以议论为诗、以文为诗的表现手法和“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艺术追求,形成奇崛险峭的风格;
至苏轼,则又与以才学为诗相结合,议论警策,理趣横生,形成汪洋恣肆的风格;
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派,专务字句典故的翻奇出新,力避凡近陈俗,形成瘦硬生新的风格。
以七律为例,“少陵七律,无才不有,无法不备。
义山学之,得其奥峭;遗山学之,得其苍郁;明七子学之,得其流转,佳者得其高亮雄奇,劣者得其空廓”(施补华《岘傭说诗》)。
▲
“小李杜”李商隐和杜牧
“温李”李商隐与温庭筠
“三十六体”李商隐、段成式、温庭筠
★“三元”——开元、元和、元祐。
以江东吴越为中心的地方官诗人群——刘长卿、戴叔伦等。
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台阁诗人群——
【大历十才子】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翊(yì)、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wéi)、夏侯审
李益:中唐边塞诗人之冠
“王、孟、韦、柳四家”之说,即指山水田园诗。
王“清而秀”、孟“清而旷”、韦“清而润”、柳“清而峭”
中唐
1.中唐诗歌特征:
(1)诗歌作者和作品数量多、远远超过盛唐时期。
(2)追求新变。
白居易:“诗到元和体变新”。
(3)多元化格局。
其表现就是创作个性更为鲜明突出,风格流派更为丰富多样。
2.中唐诗歌创作大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1)中唐前期(766—790)代宗、德宗贞元初。
主要为大历诗坛,以王维趣味为趣味。
(2)中唐后期(791—836)德宗贞元、顺宗永贞、宪宗元和、穆宗长庆、敬宗宝历、文宗大和年间。
这一时期出现了两个风格迥异的诗歌流派,即韩孟诗派和元白诗派,前者奇崛险怪,后者通俗平易。
大历诗坛:胡应麟:“气骨顿衰”(《诗薮》)
A概况;1.士人心态:仍关注着社会现实,有着豪气与激情。
痛苦的现实使他们在痛苦之余转向了自身,提倡一种清净、高雅、淡泊的生活情趣与远离尘世、洁身自好、颐养天年的生活态度。
2.总体诗风:善于通过描写山水的恬静、幽远、清冷,来表现孤独寂寞惆怅的心境。
诗歌创作追求幽隽、清雅、淡远的韵致。
诗体上:工五言。
有句无篇。
语言上:省净、精炼、流丽。
山水诗,多静态描述,缺乏灵动与飞扬之气。
边塞诗,多了些哀怨低沉,少了些慷慨与悲壮。
这一时期处于盛唐和中唐中期两个诗歌高潮之间的低谷。
B特色:
(1)大历诗歌的词语色彩
往往带有凄清、寒冷、萧瑟乃至暗淡的色彩,秋风、落叶、夕照、寒雁等冷色调的词语,在他们的诗作中被大量运用。
(2)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
诗人寂寞冷落的情思,主要通过象征性意象或描述意象表达出来。
C风貌:1.冷淡色调的词语
2.寂寞冷落的情思
3.象征性意象和描述性意象
刘长卿“五言长城”
诗多灰暗、寒冷、苍白的意象。
多写荒村水乡,注意锤炼字句。
善于捕捉精巧贴切的自然意象,诗多佳句。
【大历十才子】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翊(yì)、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wéi)、夏侯审
★韦应物(山水诗人)
风格:清雅闲淡
代表作《滁州西涧》语言简淡,绝去雕饰,风格秀朗,气韵澄澈。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共同点:
1. 诗歌风貌上看,他们缺乏盛唐大家那种经世济民的宏大抱负和执着追求理想的热情,多抒发清冷寂寞之情,有隐逸之思。
2. 从题材上看,内容单一,赠别酬唱、吟咏山水之作最多,约占三分之一以上。
3. 艺术上推崇谢朓,讲究精细的技巧,意境闲淡幽冷。
顾况“华阳真逸”--反映现实生活的诗人
关心民间疾苦、反映社会相识,用古体和写实手法抨击现实弊病。
“俗与奇”--
1.格调通俗明快,语言如白话;
2.怪奇的想象和比喻。
李益中唐时期最有成就的边塞诗人
特色:1.多反映边塞的荒凉寂寞,戍边将士对战争的不满和厌倦,已不再有盛唐边塞诗那种高亢乐观的情调,而是于壮烈、慷慨之中带有伤感和悲凉的情调。
2.多用七绝。
(常被谱入管弦,流传很广。
)
3. 风格悲凉,与盛唐边塞诗相比,少了一些激昂慷慨,多了一些哀怨低沉。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韩孟诗派
中唐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一群诗人,他们注重艺术上的创新,在诗歌审美情趣与艺术风貌上独树一帜,诗风以奇崛险怪为主。
1.主要特点是:
一是把怪奇的审美情趣带到诗歌创作中来,以震荡光怪为美,以枯槁为美,以五彩斑斓为美,以丑为美。
二是重主观,诗歌中意象以主观情思的流动为转移。
三是在诗歌的构辞与语言上的散文化倾向,打破了诗歌旋律的回环往复及对称之美。
2代表诗人:韩愈、孟郊、贾岛、卢仝tóng、马异、李贺、刘叉。
成因:(1)命运和个性相同:狷介孤傲、仕途坎坷。
(2)文学主张相同:“不平则鸣”、“笔补造化”。
(3)创作态度相同:“推敲”苦吟,尚奇求怪。
(4)审美趣味相同:以怪奇怒张为美,追求惊世骇俗的审美情趣。
★3理论主张(P258)
(一)“不平则鸣”:人由于某种环境或人为因素的影响,正常思想情感得不到自由发挥,正常行动受到不应有阻碍,那么,必然要“鸣”。
人的歌唱与哭泣都不是无来由的,正如司马迁所言“此皆人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遂述往事,思来者。
”(《史记·太史公自序》)
(二)笔补造化:既要有创造性的诗思,又要对物象进行主观裁夺。
(三)崇尚雄奇怪异之美:创造出一个集人工与天然于一体的雄奇怪伟的艺术世界,寄托自己的理想,体现“不平则鸣”的思想感情。
他们诗歌题材新异、构思奇特,喜议论,好铺陈,炼奇字,押险韵,多用虚词拗句,从而形成奇崛险怪的风格。
“字向纸上皆轩昂” ,韩愈更喜欢有力度、有分量、有硬度的事物,因而他诗歌的语言也多是有力度硬度的。
如:“强箭穿鲁缟” 、“艳姬踏筵舞,清眸刺剑戟” 。
《苦寒诗》:“啾啾窗前雀,不知已纤微。
举头仰天鸣,所愿晷刻淹。
不如弹射死,却得近炰燖。
”
三是以文为诗。
“韩诗为唐诗之一大变” A 散文章法运用于诗歌创作 B 散文的句法运用于诗歌创作 C 诗中发议论
孟郊 字东野作诗以苦吟著称,注重造句炼字,追求构思奇特超常,以凄苦、幽僻冷涩、奇险为主要风格特征。
1.特色
A 多啼饥号寒,倾诉穷愁失意的不平之鸣,反映百姓的贫苦生活,“寒”。
B 苦吟,注重练字练句,追求构思的奇特超常。
2.艺术特色:
a 从审美情趣上看,爱写一些丑怪、枯槁、惨厉、恐怖的事物。
如《京山行》:“众虻聚病马,流血不得行。
后路起夜色,前山闻虎声。
此时游子心,百尺风中旌。
”
如:《古怨》“试妾与君泪,两处滴池水。
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
”
贾岛 字浪仙“郊寒岛瘦 ”
意境多由佛寺禅院、羸马病雁、落叶枯木、暮钟寒鼓等衰败幽冷的景物组合而成,所表达的也是凄凉苦涩的心情,所以给人意境幽冷的审美感受。
李贺 字长吉“昌谷” 1.诗歌的内容:
(1)宣泄怀才不遇的悲愤,成为他诗歌的重要内容。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南园十三首》其五)
(2)讽刺统治阶级的荒淫奢侈,谴责藩镇作乱等,如《黄家洞》、《猛虎行》 (3)反映民生的疾苦,如《老夫采玉歌》等 2.特色
继承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和艺术手法,又对汉魏六朝乐府、萧梁艳体诗、鲍照、李白诗多所汲取,搜奇猎艳,惨淡经营,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诡异的语言,创造出虚幻荒诞、幽峭冷艳的艺术境界,诗风凄艳诡激。
(1)在意境上:擅用虚幻奇怪的想象,改造神话传说,将仙境、现实、冥界糅合交织在一起,以心造的幻境,表现现实的思想感情。
(2)构思上:以主观的想象思维为建构线索,其想象时空交错,物象频换,境界屡移。
章句之间,忽起忽接,若断若续,起伏跌宕,变幻莫测。
追求硬度和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