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修水县李阳斗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省修水县李阳斗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陶和平(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赣西北大队,江西九江332000)
【摘要】【摘要】本文在阐述李阳斗金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初步分析了矿床控矿因素,进而对矿床成因进行了探讨。
矿床产于中元古代双桥山群中,双桥山群安乐林组为成矿提供物质来源,晋宁运动、燕山运动形成的北东向、北西向断裂为控矿、容矿构造,矿床是由晋宁期区域变质热液和燕山期岩浆热液成矿作用形成,工业类型属构造蚀变岩型金矿。
【期刊名称】低碳世界
【年(卷),期】2015(000)034
【总页数】2
【关键词】【关键词】地质特征;矿床成因;李阳斗;修水县
李阳斗金矿位于湘东北—赣西北的北东向成矿带上,1958~1999年,先后有江西地矿局区调大队、中国地质大学、赣西北大队进行过1:20万及1:5万区域地质测量、1:10万水系沉积物测量、1:5万修水西部金矿普查和金矿踏勘调查等地质找矿工作。
2006~2008年赣西北大队开展了矿区普查工作,发现并圈定了金矿体11个,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成果。
1 区域地质背景
矿区位于扬子板块(Ⅰ),江南地块(Ⅰ2),九岭隆起(Ⅰ21)的南西端。
基底为中元古界双桥山群浅变质岩系,为一套泥质板岩、变沉凝灰岩、变质细粉砂岩夹变火山岩系组成的中一低级绿片岩相复理石建造。
盖层由震旦、寒武、白垩、第三及第四系组成。
区内基底褶皱为铁炉湾-李扬斗背斜,为九岭复背斜的西倾伏端。
该背斜轴迹呈
北西-东西向波状弯曲,两翼倾角20~80°,枢纽呈舒缓波状向西倾伏。
断裂构造有东西向、北西向、北东向及南北向四组区域岩浆活动频繁,主要形成燕山期东渡港岩体、相公坳岩体和李杨斗岩体。
东渡港岩体岩性为二云母花岗岩;相公坳岩体岩性为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李阳斗岩体岩性为黑云母花岗闪长岩。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矿区地层比较简单,有中元古界双桥山群安乐林组一~三段,震旦系下统莲沱组(图1)。
双桥山群安乐林组一段广布于整个矿区,二、三段分布于矿区东南;震旦系下统莲沱组分布于矿区北部和南部。
安乐林组三段岩性为粉砂质板岩、变余细砂岩;二段为粉砂质板岩、变余粉砂岩;一段为变余粉岩、细砂岩。
震旦系下统莲沱组岩性为长石石英(含砾)砂岩、石英(含砾)砂岩、长石砂岩。
地层主要微量元素含量,见表1。
2.2构造
2.2.1 褶皱
矿区位于基底褶皱李阳斗-铁炉湾背斜核部,此背斜卷入地层为中元古界双桥山群,核部地层为安乐林组一段,轴向近东西,轴面倾向南,倾角40~60°,枢纽起伏状,向西侧伏。
受李阳斗岩体影响,矿区地层走向由北西转南西至北东,倾向岩体外侧,并向北东倾伏,倾角5~44°此背斜区域上为一延伸百余公里之紧密线状复式背斜,形态较为复杂。
矿区盖层不发育,仅见震旦系下统莲沱组,为东渡港向斜之南东翼。
地层走向
北东,倾向由北西至南东,倾角由缓变陡,10~74°,呈“~”型。
2.2.2 断裂
矿区断裂构造较发育,以北东向和北西为主,次为近南北向,长度100~1000m,宽度1~20m。
前两组断裂与金矿化关系密切。
北东向主要断裂有F1、F2、F3、F4,F4断裂金矿化较好,北西向主要断裂有F6、F7、F8。
现将区内主要断裂分述如下:
F4断裂:出露于矿区中部,走向北东,倾向南东,倾角45~60°,局部反倾;长大于1000m,宽3~30m。
多为碎裂岩夹变余粉—细砂岩,局部为角砾岩。
具硅化、褐铁矿化。
属先张、后压扭性断层。
金矿化局部达边界品位(1~1.91×10-6)。
Au6、Au7、Au8矿体即赋存于该破碎带中。
F7断裂:出露于矿区西南双桥山群安乐林组下段变余变粉-细砂岩中,走向北西,倾向北东转南西,倾角48~71°;长大于150m,宽约1~4m。
岩性为碎裂岩、角砾岩。
并具片理化、硅化特点,弱褐铁、黄铁矿、黄铜矿、镜铁矿矿化。
具张性和压扭性特点。
Au1矿体即赋存于该破碎带中。
2.3 岩浆岩
矿区为中细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产于铁炉湾-李阳斗复背斜核部,面积1.8km2,总体呈近东西向不规则长条状。
南北两侧接触面总体倾向南,北接触带呈北北东走向,倾角较陡,为70°左右,局部反倾。
南接触带走向从西向东由南东至北东,变化较大,倾角较陡,一般大于60°。
西侧接触带较规则平整,其出露界线呈北西向;南接触带形态极不规则,并有岩脉分枝,总体有向南扩展趋势。
岩体流面产状大致65°∠17°左右。
岩体为灰白色,中细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
主要矿物为石英、钾长石、角闪石、黑云母等,含斜长石及白云母;
副矿物主要为锆石,另有少量金红石、独居石;稀土元素含量较低。
矿物粒度均匀,一般1~2mm,结构致密。
围岩蚀变强烈,为硅化、角岩化,岩体内蚀变主要为泥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
岩体剥蚀浅,其上残留有多处变质砂岩顶盖。
时代为燕山期。
岩浆岩主要微量元素含量,见表2。
3 矿床成因探讨
3.1 控矿因素初步分析
李阳斗金矿具有多控矿因素的特点,受到地层、岩浆岩和构造三方面因素的控制。
(1)地层的控矿性矿区地层比较简单,有中元古界双桥山群安乐林组上、中、下段,震旦系下统莲沱组。
安乐林组地层中含金丰度为10.48×10-9,是区域地层的10倍。
矿区除极个别金矿体,如Au3矿体产于李阳斗岩体中外,矿体基本上都赋存在安乐林组地层中,说明双桥山群地层,是该区主要的矿源层,其为后期热液成矿作用,提供了丰富的矿质来源。
(2)构造的控矿性矿床经历多期构造运动,和成矿活动相关的有晋宁运动和燕山运动。
晋宁运动,矿区形成近东西向铁炉湾-李阳斗复背斜,褶皱之上伴生的北东向、北西向断裂,成为控矿、容矿构造。
燕山运动以断裂活动为主,在矿区外围形成区域北东向大断裂,其与铁炉湾-李阳斗复背斜复它们合控制了燕山期岩李阳斗岩体的侵入和定位。
而矿区内则发育了北东向断裂,它们有些可能是在晋宁期北东向断裂基础上发展而成,部分还派生了北西向次级断裂,两组断裂为成矿作用提供了储运空间,严格控制了
矿体的形成、规模、形态和空间分布。
北西向断裂也会以小的夹角,切割、破坏晋宁期形成的矿体。
(3)岩浆岩的控矿性燕山期岩浆活动和金成矿关系密切,该期李阳斗岩体含金量为2.8×10-9,低于维氏值,显示岩浆提供矿质的能力较小。
但岩浆期后分泌的热液,成为矿质搬运的介质,且岩浆侵入为成矿作用贡献了热动力。
岩浆侵入活动,对金质的迁移富集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
3.2 矿床成因
中元古代,本区沉积的双桥山群为一套深海火山—碎屑岩沉积建造。
金在沉积成岩过程初步富集,形成该区主要的矿源层。
晋宁运动期,矿区形成近东西向李阳斗复背斜褶皱及伴生的北东、北西断裂构造,沉积岩中(OH)矿物经受绿片岩相的区域变质作用,析出富含Na、K、Si、Al元素的变质热液,变质热液使得矿源层中的金活化、迁移,在伴生断裂集中成矿。
燕山运动期,本区侵入了李阳斗中酸性花岗体,稍后在区域应力作用下,形成北东向及派生的北西向断裂。
携带一定金质的岩浆期后热液,在岩浆的热力作用下,沿北东向及派生的北西向断裂运移,将途经变质岩系中的金再次活化迁移,于断裂有利部位富集成矿。
综上所述,李阳斗金矿床,是经历了金的原始聚集,区域变质热液和岩浆热液成矿作用导致的金活化、迁移及富集成矿等一系列过程,而形成的变质热液和岩浆热液两种成因类型的矿床,后者有可能是在同一位置,在前者之上进一步叠加富化形成。
矿床工业类型为构造蚀变岩型。
4 找矿方向
(1)双桥山群矿源层,是本区找金的首选位层;矿区北部震旦系下统莲沱组,金的丰度值为8.07×10-9,是区域地层近8倍,也是本区重要的矿源层,因而值得今后围绕该地层开展找矿工作。
(2)背斜核部易形成虚脱空间和层间破碎带,为含矿热液充填沉淀成矿提供空间,是寻找沉积-变质成因的金矿体的有利部位。
(3)围岩与岩体接触带部位,受岩浆热动力作用影响大,有利于形成富矿,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黄修保,左全狮.岭下湾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成矿地质特征[J].江西地质,1999,15(1):29~34.
[2]张晓华,肖克炎,朱裕生.中国内生金矿成矿规律及控矿因素[J].矿床地质,2004(增):166~169.
[3]翟裕生,王建平,彭润民,刘家军.叠加成矿系统与多成因矿床研究[J].地学前缘,2009,16(6):282~290.
[4]程国满.湘东赣西地区金矿矿源层的初步研究[J].黄金地质,1999,5(2):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