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初一下册期末复习阅读理解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初一下册期末复习阅读理解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1 一、七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润雨
郑若瑟
①室外讨厌的绵绵阴雨,增添我几分烦躁,时已接近黄昏,该是妻下班、儿放学来医院探望的时候,这是一天仅有的聚会,可得到片刻的幸福感。

老天不作美,恐怕盼了整天的希望又落空了。

不过,娇妻爱儿就是冒雨而来,我也会嗔怪:雨淋伤风感冒,不值得。

②整天看到的是不顺眼的各式病人,碰到的是带口罩冷漠的医生护士。

房中的来苏水味太刺鼻,谁说入芝兰之室久之不闻其香,但房里的药味却越来越浓重,令人欲呕,特别是心绪烦时。

很想到房外去吸点新空气,可是,躺在床上身不由己。

③同房是个被电触的儿童,做了多次手术,切去了坏死肉,植皮补伤口。

除了吃和睡就是痛楚的哭声,护理他的父亲整天陪流泪,恨不得把爱儿的痛楚移在他身上,就是再加十倍,他也乐意接受。

他买了不少玩具,讲了不少神话离奇故事,企图减少爱儿的哭声。

虽然帮不了什么忙,他仍然不遗余力地做。

④今天要做大型手术,得输血。

因为多天来医药费用太多,他再也付不起买血的钱,要求医生把自己的血输给儿子,医生见他虛弱,怕引起虚脱,他跪下求医生,只要医好儿子,自己就是死了也不悔。

窗外雨势渐猛,簌簌地溅落下来,打在隐约在灰暗中的建筑上,打在形色匆匆的雨伞上。

⑤天下父母心皆同,这是天性。

自己又何尝不是。

对儿子的爱心唯天可表,剖开来是十足真挚、毫无半点虚假。

就是现在有病住院,也渴望能睹儿子一面,仅仅片刻相晤,也是感到心满意足,超值安慰。

⑥“父亲无微不至呵护儿女,随处可见。

儿子回报年老父母的孝行,相对起来,有一半就叫人赞不绝口。

”我摇摇头感叹,心中浮上内疚。

⑦自从自己能够独立经营,自讨生活,且稍有发展后,对没有给他传下财富的老父亲看得有点碍眼,有时见解不同甚至会发脾气,父亲唯唯,不敢吭声。

⑧难道天下做儿子的都是应该合情合理地从父母身上得到爱,而不必回报孝敬吗?自己的儿子将来也是这样待我么?我陷入深思。

⑨“今天稍好些吗?”父亲低沉而亲切的声音阻断了我的思路。

“孙儿今天功课紧,天又下雨,暂不来,明天会来。

”父亲像犯罪似的小声安慰。

父亲知道孙儿没来,我会郁气,胡乱发泄。

他会像犯错的学生一样,任由我训责,只要我心绪平静,他什么都不介意,甘心充当替罪羔羊。

⑩“爸,没关系。

”他一改口吻,“多亏你老人家冒雨而来,父亲对儿子与儿子对父亲,真情有别。

”父亲一愣,接着是泪下如雨,比窗外还大粒。

(1)阅读全文,简要概括文中病房里两对父子的故事。

(2)联系全文,写出第①段“嗔怪”一词所包含的“我”的情感。

(3)文中的我对待父亲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4)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文中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5)这篇小说的结尾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述。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我的老师董秋芳先生
季羡林
①想得最多的是董秋芳先生。

②董先生是我在济南高中时的国文教员,笔名冬芬。

胡也频先生被国民党通缉后离开了高中,再上国文课时,来了一位陌生的教员,个子不高,相貌也没有什么惊人之处,一只手还似乎有点毛病,说话绍兴口音颇重,不很容易懂。

但是,他的笔名我们却是熟悉的。

他翻译过一本苏联小说——《争自由的波浪》,由鲁迅先生作序。

他写给鲁迅先生的一封长信,我们在报刊上读过,现在收在《鲁迅全集》中。

因此,面孔虽然陌生,但神交却已很久。

这样一来,大家处得很好,也自是意中事了。

③在课堂上,他同胡先生完全不同。

他不讲什么“现代文艺”,也不宣传革命,只是老老实实地讲书,认真小心地改学生的作文。

他也讲文艺理论,却不是弗里茨,而是日本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出了象牙之塔》,都是鲁迅先生翻译的。

他出作文题目很特别,往往只在黑板上大书“随便写来”四个字,意思自然是,我们愿意写什么,就写什么;愿意怎样写,就怎样写,丝毫不受约束,有绝对的写作自由。

④有一次,在董先生的作文课堂上,我在“随便写来”的启迪下,写了一篇记述我回故乡的作文。

感情真挚,自不待言。

在谋篇布局方面却没有意识到有什么特殊之处。

作文本发下来了,却使我大吃一惊,先生在作文本每一页的空白处都写了一些批注,不少地方有这样的话:“一处节奏”“又一处节奏”,等等。

我真是如拨云雾见青天:“这真是我写的作文吗?”这真是我的作文,不容否认。

“我为什么没有感到有什么节奏呢?”这也是事实,不容否认。

我的苦心孤诣连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却被董先生和盘托出。

知己之感,油然而生。

这决定了我一生的活动。

从那以后,六十年来,我从事研究的是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与文章写作风马牛不相及。

但是感情一受到剧烈的震动,所谓“心血来潮”,则立即拿起笔来,写点什么。

至今已到垂暮之年,仍然是积习难除,锲而不舍。

这同董先生的影响是绝对分不开的。

我对董先生的知己之感,将伴我终生了。

⑤五十年代初,在民盟一次会议上,完全出乎我意料,我竟见到了董先生,他已垂垂老矣。

我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他也非常激动。

但是我平生有一个弱点:不善于表露自己的感情。

董先生看来也是如此。

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揣着一把火,表面上却颇淡漠,大有君子之交淡如水之概了。

⑥我生平还有一个弱点,我曾多次提到过,这就是,我不喜欢拜访人。

这两个弱点加在一起,就产生了致命的后果:我同我平生感激最深、敬意最大的老师的关系,看上去有点若即若离了。

⑦不记得是什么时候了,董先生退休了,离京回到了老家绍兴。

这时大概正处在十年浩劫期间,我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自顾不暇,没有余裕来想到董先生了。

⑧又过一些时候,听说董先生已经作古。

乍听之下,心里震动得非常剧烈。

一霎时,心中几十年的回忆、内疚、苦痛,蓦地抖动起来,我深自怨艾,痛悔不已。

然而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是无法挽回的。

看来我只能抱恨终天了。

等我们两个隔世相遇的时候,我相信,我的两个弱点经过地狱的磨练已经克服得相当彻底,我一定能向他表露我的感情,一定常去拜访他,做一个程门立雪的好弟子。

⑨然而,这一些都是可能的吗?这不是幻想又是什么呢?“他生未卜此生休”。

我怅望青天,眼睛里溢满了泪水。

(1)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我”与董秋芳先生相识相惜过程中所发生的事。

A________→ 董老师认真批改我的作文→B________→我获悉董老师的离世
(2)初识董秋芳先生给我的印象和相处下来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请分析其作用。

(3)联系上下文,说说加下划线词的含义以及作用。

①我的苦心孤诣连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却被董先生和盘托出。

②我怅望青天,眼睛里溢满了泪水。

(4)下列句子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又过一些时候,听说董先生已经作古。

乍听之下,心里震动得非常剧烈。

一霎时,心中几十年的回忆、内疚、苦痛,蓦地抖动起来,我深自怨艾,痛悔不已。

(5)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最让你难忘的老师以及他(她)对你的影响。

(只能写×老师,不能写老师的真实姓名)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丑娘
李兆权
在村里,没有人不说我娘长得丑的,或许就是这个缘故,在她嫁到李家之后,人们先是叫她丑媳妇,在生下我以后,不管长辈小辈的又都改称她做“丑娘”。

娘说我是日本同中国打仗的第6个年头来到这个世上的,在娘身边我一直长到了8岁,后来才由爹送我到城里的一所小学去念书。

当时我不明白丑是什么意思,因为娘待我特别好,临走的时候,她给我做了一双毛边布鞋,一个小书包,书包里除装了一支铅笔外,还塞下了满满一袋鸡蛋。

我依稀记得就在她把我送到村口时,我第一次看见她流下了眼泪,泪水大滴大滴地顺着她的脸颊直落到我的小手背上。

一件事使我开始认识了我的母亲。

学校上体育课,因为舍不得穿娘做的鞋,当我把它脱下挂在凳子上时,恰巧让老师给看见了,他提过鞋左看右看,随即又把鞋举得高高的,兴奋地说,好漂亮的鞋呀!说着,又把鞋底端详了半天,数着一层一层连起来的底,足有8层之多,且针脚细密结实,靠脚掌和脚跟的部分都挑上了花。

之后,他问我:你娘一定最最漂亮吧!殊不知就在我要回答老师的问话时,同村来的一个同学抢上话头:老师,他娘不漂亮,村里人都叫她丑娘。

之后,我仿佛才知道丑是什么意思。

或许老师说的全错了,而那个同学的话是对的。

我的娘确实不漂亮,黑黑的肤色,原本挽成髻的头发在解放的那年她自个改成了齐耳短发,额头上一块大大的胎记,在黝黑的脸上是这样的显眼。

为此,我心里像满含着委曲,在公开场合很少提及她,更不愿把同学领到家里,只是在每次放假时呆呆的看着生我养我的她,而这时娘总是像欠账似的默默地把我揽在她胸前。

临别,又拿出一双同样的毛边布鞋给我,那双分外黑亮的眼睛像是两潭水,即使漆黑的夜也能让人感到它的明亮。

许多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往往需要以后才能得到公正的解释。

到60年代末,我已经是一个大小伙子了,娘已苍老了许多,原来虽黑但还丰满的脸颊已
经凹陷了下去,头发变得稀疏而花白,手背上的骨节兀突出来。

看着娘养我这么大,一辈子在农村吃苦,且作为一个丑女子面对别人的嘲笑从不与人红脸,对于种种伤心话语所表现出的难能的平静,我的心在发酸。

一天,当我把在外边买的几件湖蓝色起暗花的衬衣和两瓶珍贵的雪花膏给她时,她先是一惊,继而情不自禁的又像儿时一样把我拢到她的胸前,嘴里喃喃地说:要那干什么呢?娘是不配了,待以后你相上媳妇了就送给她吧。

娘还说到时一定要把姑娘领回家让她看看。

我是70年代初结婚的,按照她的嘱咐。

婚前几天我和爱人终于赶到家里。

事前我就同爱人讲好,娘一辈子在农村,农村人显丑显老,见了面一定要多说些宽老人心的话。

爱人说,谁还没有老的一天,但娘一定不丑。

到家了,不知怎么,我发现屋里空荡荡的,看着爹和弟弟的眼睛又红又肿,我一问才知道娘已在一个星期前病逝了。

爹说是娘病重时交待他叫不让我们知道的,要不会冲了我们的喜。

望着突然空寂和失去了生气的屋子,我极力控制住自己的感情,当到了娘的床前收拾她的遗物时,我发现一切都是经过精心整理过的,唯见一块红绸布包放在她平时靠头的那一面,我急忙打开一看,原来是两双精致的毛边布鞋,一大一小,显然一双是给我的,一双是给她的儿媳妇的,看着看着,我觉得膝头一阵酸涩。

扑通一声跌跪在地上,我和爱人的眼泪如泉涌般直落下来。

我想起了儿时老师说过的话:你的娘一定是最最漂亮的吧!
(选自《云南日报》,1991年07月27日)(1)在成长的过程中,“我”对母亲的认识和情感也有所变化。

阅读文章,完成表格。

(3)文章以“我想起了儿时老师说过的话:你的娘一定是最最漂亮的吧!”作为结尾,结合全文来看,这样写有什么妙处?
(4)文中多次写到“毛边布鞋”,并对它进行了细致的描写,结合全文谈谈“毛边布鞋”在文中的作用。

4.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在南极绣花的男人
毕淑敏
岸边有几座咖啡色小木屋,悬挂的国旗说明这是阿根廷设在南极的科学考察站。

和我们同行的极地专家道:看到房上的黑色痕迹吗?顺他伸出的食指望去,果见房顶上有斑驳的暗色条缕和团块。

大家猜这是怎么造成的?专家卖个小关子。

众道,遭雷劈?南极常有电闪雷鸣的雨吗?专家揭底,火烧的。

有人嘴快道,估计是厨师改善伙食,不小心走了火。

有人悄声质疑,阿根廷菜系也跟咱中餐似的,讲究烈火烹油吗?专家答,这场火与厨师无关,和医生有关。

大家纳闷,穿白
大褂的如何和火灾掺和到一块儿?
专家细解:阿根廷在这里进行长年科考工作,科考队人员两年一轮换。

到了换岗时间,新人上站,原团队返回家园。

要走的人欢天喜地,不料驻队医生被通知还需在站点继续执守一年。

医生默默解开收拾好的背囊,又开始了寂寞的南极生活。

等啊等,终于又一个两年过去了,好不容易熬到了轮班时间,总算可以回家了。

没想到该医生又接到通知,请他继续留守两年……此人精神崩溃,当天深夜,一把火将科考站点燃,烈焰熊熊……
后来呢?大家僵愣了一会儿,忍不住问。

后来阿根廷科考站就成了现在的样子,焦糊屋顶。

极地专家回答。

大家说,那个医生呢?专家说,医生终于重返了城市,不过住进了监狱。

大家议论纷纷……
南极会让一个正常人的整个机体,处于高度应激反应状态中。

说到底,南极是不适宜人类生存的。

这就是除了早期探险家和科考人员外,南极从未有过真正原住民的原因。

我记起当医学生时,学习到的对人体“应激反应”的解释。

它是个专有名词,最早来自加拿大学者汉斯赛里。

他根据人在寒冷条件下的反应,提出一个重要概念——人体在遭到强烈有害刺激后,会产生一系列紧张状态。

激素分泌增加,免疫系统受损。

严重的甚至导致精神趋于崩溃。

联想到纵火的阿根廷医生,不知现在出狱了没有?能否回归正常生活?也向一代又一代中国南极科考队员致敬,为了祖国,他们将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最寒冷的大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某天,老芦神秘地对我说,嗨!图书馆里有个新闻。

我说,图书馆能有什么新闻?
那儿有个老头,低头绣花。

我真惊讶了,问,你没看走眼?老芦道,我盯他好几天了,穿针引线绣个不停。

我说,那老头……多大年纪?老芦说,看起来比我还老。

我不相信,说,不可能吧?你几乎是这船上最老的老头了。

我知道仅有一个男人年纪比你大,不过他眼神不好,估计没法在颠簸船中绣花。

老芦说,你去看看。

在图书馆窗前,有一外国老汉,正低头凝神绣花。

他长满金色汗毛的手指头,粗状如小胡萝卜,寸把长银针,在绣绷上翻飞,绣着一幅直径二十多厘米的圆形十字绣。

外国老汉的绣布,硬挺方正,面料挺刮。

绕线板、鹤形剪等一应家伙事儿,围伺身旁。

他安详地将小小银针自绣布下方扎出,轻盈提线。

还不时用小工具敲敲打打,让绣品更显平整。

哈!原来是船上快七十岁的英国探险队员乔纳森先生。

我说,您绣的这是什么图案?他笑答,企鹅。

我又问,您是觉得船上生活太单调,靠绣花打发时光吗?
乔纳森惊奇地耸耸花白的眉毛,说,船上单调吗?我一点不觉得。

主要是在繁华都市里,太忙,没机会绣花。

到南极来,正好可以绣我喜爱的动物。

只绣企鹅。

每绣好一只企鹅,我就把它送给朋友们。

大家都很喜欢。

他还说今年的绣品打算送给女儿当结婚礼物。

我说,您女儿收到您亲手绣的企鹅,一定特别高兴。

乔纳森说,是啊是啊!所以,每一针我都绣得很带劲。

他眉目间的笑意皱纹深而妥帖,是他经常开怀大笑的证明。

我和老芦告辞了,望着航行中的抗冰船外无尽无涯的南极冰峰,无端想起辛弃疾的一句词:“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


(有删减)【背景】走过80个国家与地区的毕淑敏,对世界仍保持好奇。

66岁这一年,她毅然开启了南极之旅。

其间,接触了在南极绣企鹅、祖孙四代献身极地科考事业的英国人乔纳森。

(1)文章主要叙写了两个故事,文中横线处是个过渡段,请结合上下文,在下面空白处补写一句或几句承上启下的文字。

(2)从选材角度,分析体会作者叙写第一个故事的用意。

(3)“在南极绣花的男人”这个题目拟的很巧妙,请分析体会其妙处。

5.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红棉袄
孙犁
风把山坡上的荒草,吹的俯到地面上,砂石上。

云并不厚,可沉重的怕人,树叶子为昨夜的初霜的侵凌焦枯了,正一片片坠落。

我同小战士顾林从滚龙沟的大山顶上爬下来,再强登那峻峭的山顶时,身上发了暖,但一到山顶,被逆风一吹,就觉得难以支持了。

顾林在我眼前,连打了三个喷嚏。

风还是吹着,云,凌人的往下垂,我想要下雨了,下的一定是雪片吧?天突然的暗了。

远远的在前面的高坡上出现一片白色的墙壁,我尽可能的加快了脚步,顾林也勉强跟着。

这时远处山坡上已经有牧羊人的吆喝声,我知道天气该不早了,应是拦羊下山入圈的时分。

爬上那个小山庄的高坡,白墙壁上的一个小方窗就透出了灯火。

我叫顾林坐在门前的一块方石上休息,自己上前打门。

们很快的开了,一个姑娘走了出来。

我对她说明来意。

问她这里有没有村长,她用很流利的地方话回答说,这里只是一个小庄子,总共只有三家人家,过往的军人有事都是找她家的,因为她的哥哥是自卫队的一个班长。

随后她就踌躇了。

今天家里只有她一个人,妈妈去外婆家了,哥哥还没回来。

她转眼看了下顾林,对我说:“他病得很严重吗?”
我说:“是。


她把我让到她家里,一盏高座的油灯放在窗台上。

浮在黑色油脂里的灯芯,挑着一个不停跳动的灯花,有时并细碎的爆炸着。

姑娘有十六岁,穿一件红色的棉袄,头发梳得很平,动作很敏捷,和人说话的时候眼睛便盯住人。

我想,屋里要是没有那灯光和灶下的柴火的光,机灵的两只大眼也会把这间屋子照亮的吧?她挽起两只袖子,正在烧她一个人晚饭。

我一时觉得我们在这里休息,有些不适当。

但顾林躺在那只铺了一张破席子的炕上了。

显然他已是精疲力尽了。

我摸摸他的额头,又热到灼手的程度。

“你的病不会又犯了吧?”
顾林没有说话,我只听到他的牙齿的“得得”声,他又发起冷来。

我有些发慌,我们没有一件盖的东西。

炕的一角好像有一条棉被,我问那正在低头烧火的姑娘,是不是可以拿来盖一下,她低着头没听完我的话,便跳起来,爬到炕上,把它拉过来替顾林盖上去,嘴里一边说,她家是有两条棉被的,哥哥今天背一条出操去了。

把被紧紧的盖住了顾林的蜷曲的身体,她才跳下来,临离开,把手按住顾林的头,对我蹙眉说:“一定是打摆子!”
她回去吹那因为潮湿而熄灭的木柴了,我坐在顾林的旁边,从门口向外望着那昏暗的天。

我听见风还在刮,隔壁有一只驴子在叫。

我想起顾林明天是不是能走,有些愁闷起
来。

姑娘慢慢地对我讲起话来。

炉膛里的火旺了,火光照得她脸发红,那件深红的棉袄,便象蔓延着的火焰一般。

她对我讲,今年打摆子的人很多,并问我顾林的病用什么法子治过。

她说有一个好方法,用白纸剪一个打秋千的小人形,晚上睡觉放在身下,第二天用黄表纸卷起来,向东南走出三十六步,用火焚化便好了。

她小时便害过这样的病,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治好的,说完便笑起来:“这样是不是迷信呢?”
夜晚静的很,顾林有时发出呻吟声,身体越缩拢小起来,我知道他冷,我摸摸那条棉被,不只破烂,简直像纸一样薄。

我已经恢复了温暖,就脱下我的军服的上身,只留下里面的一件衬衫,把军服盖在顾林的头上。

这时锅里的饭已煮好。

姑娘盛了一碗米汤放在炕沿上,她看见我把军服盖上去,就沉吟着说:“那不抵事。

”她又机灵地盯视着我。

我只是干笑了一下,表示:这不抵事怎么办呢?我看见她右手触着自己棉袄的偏在左边的纽扣,最下的一个,已经应手而开了。

她后退一步,对我说:“盖上我这件棉袄好不好?”没等我回答,她便转身去断然的脱下来,我看见她的脸飞红了一下,但马上平复了。

她把棉袄递给了我,自己退到角落里把内衣整理了一下,便又坐到灶前了,末了还笑着讲:“我也是今天早上才穿上的。


她身上只留了一件皱折的花条布的小杉。

对这个举动,我来不及惊异。

只是把那满留着姑娘体温的棉袄替顾林盖上,我只是觉得身边这女人的动作,是自己幼年病了时,服侍自己的妈妈和姐姐有过的。

我凝视着那暗红的棉袄,姑娘凝视着那炉膛里一燃一燃的余烬,一时,她又讲话了。

她问我从哪里来,尽走过什么地方,那里的妇女自卫队好。

又问我什么时候妇女自卫队再一次检阅。

一会我才知道,在去年,平山县妇女自卫队检阅的时候,打靶,她是第三名。

(选自《白洋淀纪事》,有删改)(1)第3段中有句话:“云,凌人地往下垂”,“凌人”在该语境中的意思是:________。

(2)“我”面对第3段中“风还是吹着”“云,凌人地往下垂”等天气情况,内心会有什么反应?请补写“我”当时的心理。

(用第一人称,字数不少于60字)
(3)阅读文章后,同学们对文中这位姑娘的形象进行了讨论分析,发言如下:
甲同学:我觉得她很机灵,在第9段对她眼睛的描写中,作者就点明了。

乙同学:我觉得她本领高强,因为在文章结尾说她打靶第三名呢。

老师:“同学们的发言都关注到了细节,但还需要从主要情节出发,结合创作背景,把握人物的形象。


以下是老师提供的背景材料:孙犁(1913—2002)生于冀中平原,七七事变之后他投身于抗日组织和宣传工作。

《白洋淀纪事》主要表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人民的斗争和生活,深情讴歌战争年代的人情美、人性美。

白洋淀地区属于冀中抗日根据地。

“自卫队”是抗战初期,冀中中共党员组织当地农民组成的抗日武装队伍。

下面轮到你发言了,你会怎么回答?请拟写自己的发言。

(100字左右)
6.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孩子最好的朋友
阿西莫夫
(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