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青岛第三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青岛第三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解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秦的儒家和道家都长于直觉的辩证思维,后期墨家与名家(主要代表人物为惠施、公孙龙)则特别发展了理性的逻辑思维,提出了一系列富于思辨精神的逻辑命题。

但两汉魏晋以来,儒、道、释三家互补成为影响中国文化的主流,而三家都主张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

儒家的道德直觉、道家的艺术直觉、佛家的宗教直觉,都把主客体当下冥合的高峰体验推到极致,认为对于宇宙本体,不能依靠语言、概念、逻辑推理的认知方法去认识,只能靠直觉、顿悟加以把握。

由此,也就形成了中国文化重直觉思维、轻逻辑思维的特点,一般缺乏严格的推理形式和抽象的理论探索,更欣赏和满足于在模糊笼统的全局性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中,去追求和获得某种真理和领悟。

如钱穆所说:“东方人好向内看,而西方人则好向外看。

……因此太抽象的偏于逻辑的思想与理论,在中国不甚发展,中国人常爱在活的直接的亲身经验中去领悟。

”中国文化重直觉感悟、轻逻辑思维的传统既有优点也有缺点。

其长处是对世界、对事物容易进行整体、系统的把握,具有较长远的历史眼光,不狂躁,不玄想,重经验,好历史,民族心态总的讲比较冷静、沉稳,能够比较从容地应付历史的大灾大变,使民族文化不断延续、发展。

其短处则在于由于轻逻辑思维,不善于作抽象的思辨,缺乏穷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和一丝不苟的精确性,不容易形成科学的观念,不容易建立起对世界、对事物的有理有据的科学认知。

(摘编自《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特色》)材料二:
儒家在许多方面都是自命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无需客体认可。

所以,儒家从学理依据周礼之外,其余的内容不是客体社会需要,而是自我命名,先规定,后存在的。

儒家的学理错误是自命无证。

这会导致错误的学风,只要主观意志,而无需客观实践。

重言轻行,君子动口不动手。

这种学风也与现代性格格不入。

现代性的认知是创造性推动的,现代性的实践是积极协作,恰恰是动手动口的结合。

主观的东西必须被客观证实,自命无效,证实才能有效。

这样从古典时期的权威独霸脱离群众,演变成大众认证、客体认证、监控认证,说明自命都是无效的。

现代性在学理上是客体认证大于主体自命。

凸显客观性认证,把认知变成客体化的,这是现代性的特点。

本质而言,主体性必须经过客体认证,才能检测主体性是不是适合现实。

儒家的心学实际是自命无证
的。

这正是佛教指责的,“想入非非”,舍弃客体,无法正心诚意。

朱熹格物致知说基本导向客体认证。

对知识进行客体认证,会使知识成为真实的知识。

传统思想走的是权威主义之路,圣人之言无需客体认证。

现代性恰恰与此相反,科学知识就是被客体认证的知识,这种知识是确定性的,才能使人信服。

传统文化历经三个阶段:第一是远古时代,文字初创,人文初建的时期,以原始人文意识、宗教为特点;第二是秦始皇之后的封建社会,文明开启,文字统一,历史演义家天下大一统;第三是元宋明清时期,晚清时期,客观性认识不断增加,自我认识开启,对域外文明的接纳。

从古典时期的自命无证,到晚清时期追求知识的客观化标准,接纳了西方的科学技术,现代性更是把客观化的标准作为知识的尺度,思想的依据,认识的来源。

所以现代性的自命无证被淡化为客观认证。

现代性必须经过客观认证才能反思知识作为自身的合理性,从实践认识知识的可行性。

最终以事实作为知识的结果,以客观化作为自我意志的标准(可行性)。

现代性虽然看似缺少了古人所谓的诚信,但是总体上建立了个人认知的可信度。

这种现象也就是所谓的现代年轻人“未老先衰”,他们没有古人少年时期的疏狂,但是整个传统文化因为自命无证而变成整体性的谎言。

古人的言辞散漫正是自命无证造成的,因为拥有无须客观化的认知,自己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这就会造成言辞与现实的背离,而古典时期一直不顾这种背离。

这是认识论的历史——不断增强的客观化,不断使思想回到现实,工具理性和客观化的理性不断完善。

(摘编自《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材料三:
道与器的相互促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一个“道”字和一个“器”字,对宇宙万物的生发及其关系进行了高度的概括。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这宏大非凡的概括力,展现了中华文化卓越的思维魅力。

一方面,道是最高的哲学范畴,是宇宙的总根源,或一切事物运动的总体规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宇宙观。

另一方面,与无形的道相对的是有形的器。

在道与器的关系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是以道驭器、重道轻器,由此形成传统文化特别注重探究道理、道路、方向、原则等重大问题的特点,但也具有忽视科技等器的因素的一面。

究其原因,问题不在于道,而在我们未能摆正道与器的关系,只看到道高于器、统御器的一面,没有充分重视道生于器、寓于器、依赖于器的一面。

所以,正确的做法应是以道御器、道器并重。

以道御器就是在充满竞争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道文化的优势,驾取器物之用,引导人类役物而非役于物;道器并重就是道与器协力,使传统文化道的优势和现代化器的优势,形成互补互进的良性状态,促进经济建设、生态建设、科技创新等更好更快发展。

(摘编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协力共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重直觉思维,强调对世界、对事物进行整体、系统的把握,而不是穷根究底,所以民族心态总是冷静沉稳。

B.材料二可以从学理上解释材料一中的现象,并指出现代性的特点是主观的东西必须被客观证实才能有效,客体认证大于主体自命。

C.在现代性体系下的年轻人“未老先衰”,没有古人少年时的疏狂,也没有古人的诚信,但总体上建立了个人认知的可信度。

D.材料三认为应发挥道文化的优势来驾驭器物之用,这里的“道”与材料一中“穷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在内涵上一致。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道释主张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把主客体当下冥合的高峰体验推到极致,否定用语言、概念、逻辑推理的认知方法。

B.墨家与名家虽发展了理性的逻辑思维,但缺乏严格的推理形式和抽象的理论探索,因此没有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C.笼统的全局性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的方法,是被中国主流文化肯定和推崇的追求和获得真理的重要因素。

D.古人拥有无须客观化的认知,这往往会形成他们言辞散漫甚至自己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的荒谬结果。

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中国文化特点”的一项是()
A.《周易》中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意思是天道运行,刚强劲健,君子观此卦象,从而以天为法,坚强振作,不断努力。

B.《周易》中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

”意思是大人的德性,要与天地的功德、日月的光明相契合。

C.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即便不合口味,也要吃下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满足身体对营养的需求。

D.中国医学理论将人体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认为人体内部各个部分及各个组成要素之间既是相互联系的,又是相互制约的。

4.结合对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请简述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如何看待用“工具理性和客观化的理性”来评判传统文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丝绸之路是中西文化频繁接触、交流的主要途径,唐代诗歌中的诸多西域名物品类以及文化现象均是这种交流过程的反映,丝路文化对唐代诗歌产生了重要影响。

空间之于文化,不仅仅只是地理概念,还应当包括时间观念和思想空间。

唐代诗歌的地理延伸从“阳关”“安西”到“葱岭”“西海”,直至“条支”“拂林”,正是汉代之后丝绸之路的发展与延伸。

唐代承续汉事,积极
开拓西北,经营西域,藉保关陇安全。

唐诗以汉喻唐,包含了对古人英雄业绩的向往、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更重要的是表达了对民族历史的崇敬和对国家实力的强烈自信。

如果地域性和时间性是向外的延伸,思想性就是向内的省视,而对于唐代诗歌而言,外来的思想影响莫过于佛教。

佛教于汉晋之间自西域传入,我国僧人又赴天竺求法,得佛教真传而使中国也成为佛教中心,至唐代达到鼎盛。

唐代文士礼佛及与佛教僧徒交往之风盛行,细密精深的佛理、意味幽远的禅意也使得唐代诗歌中弥漫着浓郁的佛学气息。

这种自觉自愿的能动选择、直指内心的深层体验,激活了诗人创作的灵感,他们借助长于抒情达意的古典诗歌,深刻表达出了心灵深处的生命意向和对生存状态的终极关怀。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并存、多元文化共生的国家。

20世纪80年代,费孝通先生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概念和理论,并认为这个不可分割的民族统一体是历经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

唐王朝加强对西域的经营,通过一系列羁縻州府的设置巩固了与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其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了西北诸族的拥护,唐太宗还被尊奉为西北各族共同的首领“天可汗”。

唐代诗人岑参两度西域入幕,远驻北庭、轮台,对边疆民族习俗感受至深,其诗歌就有对边疆和平安定、胡汉和睦相处的赞颂,《赵将军歌》:“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

将军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袍。

”岑诗凸显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发展对各少数民族所产生的向心力与凝聚力,这种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也使得唐代成为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历史阶段。

西域独特的自然景观、文化艺术、丰富物产及民俗风情为唐代诗人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现实内容和想象空间,唐代诗人作为时代精神的代表,及时地将这些文化养料有选择地吸收到具体作品中去,创造出后世难以企及的“一代之文学”。

另一方面,西域宗教艺术对唐代诗歌形式的演变也有重要的影响。

佛教传播不仅影响了诗歌创作的思维方式,扩大了创作题材,佛教经典的传播还促成了四声的发现以及格律诗体的形成。

总体而言,唐代律诗与曲子词从某种程度上也许可以说是中华文化吸收西域文明所孕育出的瑰丽的艺术奇葩。

(摘编自郭文庭《唐诗中的丝路文学》,有删改)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丝绸之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唐代诗歌中出现的西域名物品类以及文化现象等方面。

B.汉代之后丝绸之路的不断发展与延伸,可从唐代诗歌中出现的“阳关”“安西”到“葱岭”“西海”直至“条支”“拂林”等地理名词中找到印证。

C.唐代诗人常常以汉喻唐,不只是因为他们对唐王朝国家实力的自信和对民族历史的崇敬,更是因为他们有建功立业的雄心。

D.唐代诗人有选择地吸取了西域独特的文化艺术、民俗风情等文化养料,创作出大量的文化诗篇,创造出中
华民族文学史上的文学高峰。

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从向外延伸和向内省视两个层面论证了古代丝绸之路及佛教对唐诗产生的影响,笔墨到最后集中在佛教的影响上。

B.文章列举了岑参两度西域入幕,远驻北庭、轮台的事例,是为了论证我国自唐代以来就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和管理。

C.作者为了论证唐王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了西北少数民族的拥护这一论点时,使用了事实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

D.第四段阐述了西域风土人情、文化艺术以及宗教艺术等对唐代诗歌的影响,特别是佛教,不仅影响了诗歌创作的思维方式,甚至促成了四声的发现和格律诗体的形成。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诗人用自己内心的深层体验来激活诗歌创作的灵感,进而表达他们对自我生命生存状态的终极关怀。

B.岑参的“将军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袍”写出了边境无战事,将军沉溺赌博的情景,也反映了边疆地区民族友好和睦的气氛。

C.唐代律诗与曲子词深受西域宗教艺术的影响,是中华文化吸收西域文明所孕育出的瑰丽的艺术奇葩。

D.费孝通先生在他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认为,我国是历经几千年的历史过程逐步形成的不可分割的民族统一体。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聆听水墨江南
寅公
①绍兴,除了具有以石文化为特色的青山绿水的自然景观外,还有建筑殿宇散发着古老文化的芳香,更有炎黄英杰的活动遗址分布于街巷郊野。

寻幽专访,无不极富魅力。

许多游人都被这“山清水秀之乡,历史文物之邦,名人荟萃之地”醉倒。

②抵达绍兴城外古河道边宽阔的大道时,古老的绍兴城还笼罩在茫茫的晨雾之中。

清晨的绍兴是宁静的。

她的宁静使你的心境也像沐浴在晨雾中的水乡一般细雨微澜。

四月的江南,柳絮飘泻,云雾弥漫,心仪的城池浸润在迷蒙的雨雾当中,就好像是一位在雕檐画梁的纱窗口绾发理丝、整理晨妆的俏丽少女,如梦似幻,轻纱曼妙。

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水墨画般迷离秀美的轮廓,雾里望去,远近一片迷蒙,给人以美妙无际的遐想。

③雨雾应该是水城绍兴的精灵。

四月天正是江南雨雾纷飞的时节。

在静静的清晨,浓浓淡淡的雾雨纱
幔一样飘渺。

你伫立在广场的边缘,远处,巍峨雄塔上的飞檐在雾霭里耸立,宝塔山头的丛树在雾海里飘浮;近旁,黄包车清脆的铃声在薄雾里穿行,早茶楼厅堂里透过来的灯火把乳白色的雾霰涂染成一抹橘红——你所看到的,分明是一幅幅素雅但鲜活的水彩画,被雨雾浸染着,描绘着,将水乡古城的早晨渲染得那般静谧、安祥和美丽。

④晌午,绍兴是繁华的。

车水马龙,人流如织,徜徉在古城里,你会为步履迅疾的身影所惊诧,为五颜六色的色彩所迷惑,为富丽堂皇的富庶所惊叹,从另一面,你又会感受到这座古老历史名城到处张扬着浓郁的现代商业气息。

作为行者,你当然不会消受到绍兴能给予你的物质财富,反过来你只会是被她消费。

所以我无心也无暇顾及她的现代的繁华与物质的成色,只是醉心于她的水墨般的古朴和优雅。

⑤黑白永远是水乡绍兴无处不在的色彩。

尽管它简朴、素净、淡雅,但我觉得唯此才更能彰显她的华丽与高贵。

端坐在乌篷船里,行进在黑白相间的水道巷陌之间,正午的阳光从黑瓦白墙上映照下来,从道旁巷顶浓密的树荫间穿透下来,彤红的阳光,黢黑的檐瓦,灰白的粉墙,苍翠的绿树,还有外黑内红的乌篷船,黑笠短褂的老艄公,构成一张张画卷在你眼前游移,令你留连忘返。

⑥傍晚,绍兴又是温馨的。

落霞满天,华灯齐放,长廊里的宫灯,小巷里的渔火,用柔和的暖色散发着古城的溫情。

在月圆的夜晚,轻风如丝,月华似水,你会沉浸在忘我的意境中,大有一番“古今光阴疑无异,汉时明月照我衣”的感慨。

⑦音韵当是绍兴摄人心魄的灵魂。

入夜的绍兴是音乐的故园和乐土,不要说耗资数亿、规模宏巨的绍兴大剧院上演的宏篇巨制会让你浩叹,就在最具水城故貌典范的苍桥直街,那金幡招摇的古乐茶坊比比皆是,一间连着一间,仿佛是你走进了一条音乐之街,漫步在一座音乐之城。

那天在“听雨轩”音乐茶楼,一位红衣少女在位于天井里的音乐吧弹奏着古筝曲《春江花月夜》,大红的灯笼挂在天井四周的廊柱上,一蓬茂密的翠竹在井边支离出斑驳的剪影,楼上楼下的茶客大多是当地的爱乐人,不时用好听的音乐般的吴调越腔低声地交谈,无不沉湎在那悠扬婉转沁人心脾的韵律之中了。

⑧绍兴有众多的老屋、胜迹、古桥,散发出古老文化的芳香。

绍兴之旅,其实是一次历史文化之旅。

吴越精深博大的文化积淀,历史悠远,异彩纷呈,诸如建筑、戏曲、雕塑、绘画、园艺,乃至服饰、饮食等等,堪称民族艺术瑰宝,源远流长。

行走在绍兴古城古朴典雅的街头,一处茶舍,一面影壁,一片雕梁,一只画舫,或者一声流韵的越语,一片残破的青瓦,都无不在向你叙说着远去的历史。

走进它,对视它,甚至触摸着它,却又仿佛时光倒流,峰回路转,让你觉得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让你觉得昨天并未走远,古人在与你对话。

古曲在邻家弹拔,橹声在窗外吱呀,一幅幅温润、幽远、宁静的画面将你感动着,一切都是那么熟悉,那么真切,熟悉真切得消弭了时空的距离和情感的陌生,千年的历史燧道让你如同走在故园的长廊一般那样悠然从容,只是此刻内心里一定在涌动着无边的感动。

⑨一个地方靠什么闻名和传世,自有其有形与无形的特色。

绍兴打出的是鲁迅这块无形的金字招牌,
鲁迅路则是绍兴繁华鼎盛的十里商埠。

精明的绍兴人在大宗大把地兜售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悄无声息地经营着古老的精神文明,当然回报也是丰厚的,浩瀚的历史文化在传承、弘扬、“运营”之中获取着巨大的财富,让过去即便是孔乙已那种面呈菜色、穷困潦倒的市井小民在今天也能西装革履、步履轩昂地行进在康庄大道。

古轩亭口行色匆匆的人流,咸亨酒店古色古香的佳肴,会让你感慨古老绍兴的变与不变,历史故道的不变与变。

⑩匆匆数日,绍兴已在昨日的余晖里与我作别,但她的轻烟、墨彩、律韵……已经在我倾心地聆听当中化为了永恒的记忆。

⑪水墨江南的绍兴,你何日唤我再来?
(有删改)
9. 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引用“山清水秀之乡,历史文物之邦,名人荟萃之地”一句,简明准确地说明绍兴的特点,揭示出文章的内容。

B. 文章写作者“端坐在乌篷船里,行进在黑白相间的水道巷陌之间”,沿途景物五颜六色,仿佛一张张游移的画卷。

C. 文章引用诗句“古今光阴疑无异,汉时明月照我衣”,是由街头所见引起的诗意联想,表现出作者沉浸在忘我的意境中。

D. 文章写绍兴打出鲁迅这块无形的金字招牌,兜售现代物质文明,获取着巨大的财富,表现出作者对绍兴人的强烈批判。

10.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比喻精妙,比如以“在雕檐画梁的纱窗口绾发理丝、整理晨妆的俏丽少女”来比喻雨雾中的绍兴,写其如梦似幻的特点,可谓形神兼备。

B. 文章写景绘声绘色,写“黄包车清脆的铃声”,“乳白色的雾霰涂染成一抹橘红”,形象优美,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素雅但鲜活的水彩画”。

C. 文章写绍兴为历史文化名城。

最显著的文字特点是大量堆叠同类词语或词组,以此形成繁复恣肆的修辞效果,充分表现了“古老文化的芳香”。

D. 文章是一篇记游散文,作者始终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徜徉在绍兴的街巷水道之间,沉浸在自我的感受之中,语调冷静,叙述客观。

11. 本文对绍兴的称呼有何变化?原因是什么?
12. 文章②-⑦段行文结构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赏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今家诫叙
苏辙
老子曰:“慈故能勇,俭故能广。

”或曰:“慈则安能勇?”曰:“父母之于子也,爱之深,故其为之虑事也精。

以深爱,而行精虑,故其为之避害也速而就利也果,此慈之所以能勇也,非父母之贤于人,势有所必至矣。


辙少而读书见父母之戒其子者谆谆乎惟恐甚不尽也恻恻乎惟恐甚不入也曰呜呼此父母之心也哉!师之于弟子也,为之规矩以授之,贤者引之,不贤者不强也,君之于臣也,为之号令以戒之,能者予之,不能者不取也。

臣之于君也,可则谏,否则去。

子之子父也,以几谏不敢显,皆有礼存焉。

父母则不然,子虽不肖,岂有弃子者哉!是以尽其有以告之,无憾而后止。

《诗》曰:“泂①酌彼行潦,挹②彼注兹,可以餴餴③,岂弟④君子,民之父母。

”夫虽行潦之陋,而无所弃,犹父母之无弃子也,故父母之于子,人伦之极也。

虽其不贤,及其为子言也必忠且尽,而况其贤者乎?
太常少卿长沙孙公景修,少孤而教于母,母贤,能就其业。

既老而念母之心不忘,为《贤母录》,以致其意。

既又集《古今家诫》,得四十九人,以示辙,曰:“古有为是书者,而其文不完。

吾病焉,是以为此。

合众父母之心,以遗天下之人,庶几有益乎。

”辙读之而叹曰:“虽有悍子,忿斗于市莫之能止也,闻父之声则敛手而退,市人之过之者亦莫不泣也。

慈孝之心,人皆有之,特患无以发之耳。

今是书也,要将以发之欤?虽广之天下可也。

自周公以来至于今,父戒四十五,母戒四。

公又将益广之未止也。

”元丰二年四月三日,眉阳苏辙叙。

注:①泂:从远处。

②挹;舀。

③餴餴;煮饭,烹煮泰稷。

④岂弟:即恺悌,和乐平易。

13.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可则谏,否则去去:离开
B. 父母则不然,子虽不肖肖:孝顺
C. 为《贤母录》,以致其意致:表达
D. 吾病焉,是以为此病:遗憾
14.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父母之于子也/不知东方之既白
B. 皆有礼存焉/然力足以至焉
C. 无憾而后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以遗天下之人/但以刘日薄西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