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概述2012修改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在学术界,对于“民俗”的概念存在着 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概念认为,民俗学是一门综合性 学科,是以城乡民间生活为研究对象的; 就民族而言,既研究文明民族的民间生 活,也研究后进民族的民间生活。 狭义民俗学对民俗概念的理解主要有四 种:一是认为民俗是文化遗留物,是一 个已发展到较高文化阶段的民族中所残 存的原始观念与习俗的遗留物。二是认 为民俗是精神文化;三是民俗为民间文 学;四是认为民俗为传统文化。 正因为存在着众多和重大的分歧,所以 有的学者认为民俗是一个难以界定的概 念。
17
民族性。民俗是民族的标志,是民 族构成的一个要素,每个民族都有 它自己特殊的民俗。这里所说的民 族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同一 类民俗事象在不同的民族中产生不 同的表现形式;二是指不同的民族 由于各自的历史条件、地理条件和 经济条件的不同而产生的区别于其 他民族的独特民俗。 地域性是民俗在空间上所显示出来 的地理特征和乡土气息。由于所处 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不同,使各 类民俗不同程度地染上了地方色彩。
15
民俗的传承性是民俗文化在时间 上的纵向延续过程,体现了某一 民俗的历史发展。 民俗的播布性是民俗文化在空间 上的横向传播过程,是说一定地 域、一定民族的民俗会随着不同 地域、不同民族的相互往来而向 外扩散。
16
稳定性是 民俗一旦产生,就会随 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稳定 而相对地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 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具有相对 稳定性,往往核心部分的东西多 少年不变或变化很小。 变异性是指民俗文化在传承和播 布过程中引起内容和形式上的变 化。由于民俗是靠集体创造,靠 语言和行为传承和播布的,这就 决定了民俗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 状态之中。
36
2、民俗技巧: 民俗技巧,是指民间形成的各种 与生活有关的生产技术或技巧。 由于人们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不 同、文化背景各异,因此在具体 条件下所采取的生存手段即生产 和生活技术,也会因其独特性和 历史传统内涵而具有浓厚的民俗 色彩。
37
3、民俗艺术: 民俗艺术,是指民间形成的非实用的、 可供人们当做文化欣赏的各种技艺。主 要包括像说唱一类的口头文艺、舞蹈、 民间音乐和戏剧,以及像绘画、雕塑和 雕刻等多种造型艺术形式。 4、民俗竞技: 民俗竞技主要是民俗体育,是指民间性 的各类竞技性活动,既包括有竞技性的 民间运动项目,也包括民间的游戏活动。 5、民俗生活: 民俗生活,是指民间形成的具有特色的 传统化的生活形式,涉及服饰民俗、饮 食民俗、居住民俗、生活礼俗等,范围 相当宽泛,旅游的资源价值最高。
3、稳定性与变异性
4、民族性与地域性
5、原始性与神秘性
14
首先,民俗是集体创造的。也有的民俗是先 由集体中的个别人创造,经集体的认可或加 工而形成的。(它与上层文化不同,上层文 化可以说出某一种理论、学说是谁创造和发 明的,而民俗文化则不是,它不属于某一个 人,而是一种民众的集体文化。)其次,民 俗的流传、完善和创新是依靠集体的行为来 完成的。有了集体的创造,同时有了集体一 代一代的传承和完善,才有可能形成丰富多 彩的民俗文化和人文景观。集体性体现了民 俗的整体意识,也决定了民俗的价值取向, 这是民俗的生命力所在。 民俗的模式性也称为类型性或社会性,是指 民俗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彼此相似性。
20
2、规范功能 民俗的规范功能,是指民俗对 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 束和控制作用。 民俗文化不是法律,没有具体的 刑法,但它总是以一种社会习惯 的力量出现,就像一只无形的手, 无声地支配和调节人们的行动, 人类的社会生活都自觉地遵从民 俗文化的命令。
21
3、娱乐功能 民俗的娱乐功能是指民俗能对 社会成员心理产生愉快的调剂作 用。人类创造民俗,目的是为了 享用它。广大民众在生活中既有 紧张的劳作,也有通过参与和欣 赏民俗活动,以休息和放松,调 剂精神,享受劳动成果的娱乐活 动。
民俗学
1
第一章 民俗概论
2
第一节 民俗的定义与分类
一、民俗的定义 二、民俗的分类
3
一、民俗的定义
——Folklore
Folkloristics(民俗学)
民俗一词作为专门学科术语,是对英文“folklore” 的意译。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1846年创用的, 他将萨克逊语的“folk”(民众、民间)和“lore” (风俗、知识、学问)合成为一个新词,既指民间 风俗现象,又指研究这门现象的学问。民间是指民 众中间。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 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对应于官方,风俗 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 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 的集体习惯。
9
信仰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 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 方面的民俗。主要包括民间信仰、 民间巫术、民间禁忌等等。由宗 教信仰派生出来的信仰民俗已经 融入日常生活的迷信与俗信。
10
游艺民俗,指民间传统的文化娱 乐活动。主要包括口头语言民俗、 民间歌舞民俗、游戏竞技民俗等 等。
11
2、钟敬文
28
2、政治的原因 当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之后,民俗 又不可避免地受到阶级的和政治的影 响。剥削阶级为了达到政治目的,一 方面利用落后民俗愚弄人民;另一方 面用强制手段,改变原有的民俗,以 适合自己的需要。我国是一个具有几 千年封建社会发展历史的多民族国家。 封建统治对民俗的形成发展曾产生巨 大的影响。由于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 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所以 他们总是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将民 间原有的风俗,加以改造,纳入统治 阶级的思想范畴。
5
但是,无论诸学者有多大的分歧, 他们也有其共识性的东西。第一, 民俗存在于民众之中,民众既是民 俗的承受者和创造者,又是民俗的 载体。第二,民俗是被民众传承的 一种文化现象。第三,民俗的核心 在于传承。 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指一 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在长期的 历史生活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并传 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文化。
6
二、民俗的分类
1、乌丙安 (1)经济民俗
(2)社会民俗
(3)信仰民俗
(4)游艺民俗
7
经济民俗,指人们在创造和消费 物质财富过程中所形成的民俗。 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 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 交通民俗等等。
8
社会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 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 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 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 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 的集体行为方式。主要包括家庭 乡里民俗、人际交往民俗、人生 礼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等等。
22交通运输的民俗传承交通运输的民俗传承46464747第三章第三章服饰民俗服饰民俗4848494911衣着衣着22附加装饰品附加装饰品44佩戴物品佩戴物品33对人体自身对人体自身的装饰的装饰50501212审美观念因素审美观念因素1111样式因素样式因素1010工艺技术因素工艺技术因素99色彩因素色彩因素88质料因素质料因素77季节因素季节因素66民族差别因素民族差别因素55实际用途因素实际用途因素44社会地位因素社会地位因素33职业因素职业因素22年龄因素年龄因素11性别因素性别因素515152521以遮身蔽体防寒御暑为主要目的2除遮身蔽体外还适应生产需要为主要目的3服饰成为社会角色和等级身份的标4服饰反映出某些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的变化53531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2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因生活条件和社会观念的改变而影响到服饰的改变5454555556561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2求吉心理3表示民族的自我意识4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5757第四节第四节中国服饰民俗举例中国服饰民俗举例58581衣料的发明发现和创造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随着磨制和钻孔技术的出现人类发明了骨针利用骨针穿引兽线冬天缝兽皮夏天缀树叶树皮草叶为衣裙
26
一、民俗的构成
1、民俗质: 构成民俗事象最基本的质材
2、民俗素: 若干民俗质构成的民俗单位
若干民俗素构成的民俗组合 3、民俗链: 同类民俗的所有民俗链 4、民俗系列: 民俗系列根据同类题材和 5、民俗系统:
内容的相关性加以概括和 归纳,形成更大的系统
27
二、民俗的形成
1、经济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是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民俗作 为一种文化事象,属于社会的上 层建筑,它的产生总是受到经济 基础,即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制约。 经济基础对民俗的产生,起着最 后的决定作用。
24
6、社会调节和控制功能。是指 民俗通过自身所具有的不成文程 式化规矩属性,对其流行范围内 的群体成员的行为和意识所具有 的约束作用,通过对社会各种关 系和行为及意识进行规范,以维 护这种民俗所流行区域内民众群 体利益的一种社会管理效应。
பைடு நூலகம்
25
第三节 民俗的构成与形成
一、民俗的构成 二、民俗的形成
38
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分类
1、按民族分类 2、按地域分类 3、按行业(职业)分类 4、按语言分类 5、按信仰分类
39
三、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 1、历史性 历史性是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民俗事象 的形成和发展乃至消失,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环 境或历史过程中完成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 历史性,就是指它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历史产物。 2、现实: 现实性,指民俗传统的现在性和可实现性。包 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民俗的现在性。其 次是民俗的可实现性。 3、可理喻性 所谓可理喻性,指作为文化旅游的民俗事象, 从内容到形式,可以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一 般不会产生理解障碍或者是引起反感,否则就 失去了民俗文化旅游的意义。 4、相对稳定性 5、变异性
29
3、宗教的原因 宗教信仰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极为 重要的精神现象,因此作为包括 物质生活文化和精神生活文化的 民俗,在其形成和发展中,也必 然地会与宗教的因素产生极为密 切的联系。后世的有些民俗就是 由原来的宗教仪式演变而来的。
30
4、地域的原因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指的就是由于所处的山川地理环 境不同,而产生和形成不同的风 俗和习惯。这表现出民俗对自然 环境具有很强适应性和选择性, 有什么样的自然环境,就会形成 什么样的民俗。居住地域、生活 方式和生产方式的不同,往往形 成某一地区的人们,所遵循的民 俗也不相同。这种不同,有时相 差很远。
18
民俗的原始性和神秘性是密不可 分的。中国的许多民俗产生的历 史比较悠久,有的民俗可以追溯 到人类社会初期,虽然经过不断 的传承和变异,但依然有原始民 俗的存在,形成了民俗的原始性 特点。与此相联系,由于民俗的 原始性,使得有些民俗表现出一 种神秘的象征。人们进行某些民 俗活动时,常带着一种神秘的心 理,认为这些民俗具有一种神秘 的力量,使民俗具有神秘性的特 点。
一、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范畴 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分类
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
三、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35
一、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范畴 1.民俗信仰: 民俗信仰包括迷信信仰与 俗信信仰两个方面。 迷信信仰是由原始的万物有灵论形成的 一种现在看来是消极而落后的信仰,包 括诅咒他人、乞求祈福、念咒诵符、算 命打卦、测字相面、看袓坟风水、通灵 术等等。 俗信信仰,是约定俗成的一些观念和行 为模式,没有迷信那样执着和欺骗性, 更没有专门的司事者。其外延包括民间 气象谚语如祸殃征兆、年节书写对联、 放鞭炮、盖房子讲究风水、日常生活中 所谓不吉利征兆、讲究幸运号码与吉祥 数字等等。
(1)物质民俗
生产、商贸、饮食、服饰、居住、交通民俗
(2)社会民俗
社会组织、社会制度、岁时节日、民间娱乐民俗
(3)精神民俗
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禁忌、民间艺术
(4)语言民俗
民俗语言、民间文学
12
第二节 民俗的特征与社会功能
一、民俗的特征 二、民俗的社会功能
13
一、民俗的特征
1、集体性与模式性
2、传承性与播布性
19
二、民俗的社会功能
1、教化功能 民俗的教化功能,是指民俗在个人 行为过程中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作 用。人是社会集体成员之一,人的 一生都生活在民俗中。 具体的民俗活动,不仅可以使人熟 悉自己祖先创造的历史文化,培养 人尊老爱幼、热情好客、大公无私、 乐于助人等美德,而且由于潜移默 化的作用,可使人产生强烈的民族 自豪感和爱国心。
31
第四节 民俗的调查与研究
一、民俗的调查 二、民俗的研究
32
一、民俗的调查
1、田野作业方法 2、文献学方法
33
二、民俗的研究
主要民俗学流派 (1)神话学派 (2)语言学派 (3)人类学派 (4)心理学派 (5)社会学派 (6)历史地理学派 (7)结构学派
34
第五节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22
4、审美功能 民俗的娱乐功能和审美功能是 紧密相联的,民俗的审美功能指 民俗能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悦耳 悦目和悦神悦意的审美作用。
23
5、维系功能 民俗的维系功能是指民俗统一人们的行 为与思想,使社会成员保持向心力和凝 聚力。在社会生活的世代交替中,民俗 作为一种传承文化代代相传,保持着社 会的连续性和社会稳定。民俗文化的作 用,就是根据特定的历史、地理、文化 条件,将群体所选择的某一种行为方式 予以肯定,成为一种标准的行为模式, 统一大家的行动,维系社会生活有规则 的进行。除了统一群体的行为之外,民 俗文化同时还维系着群体的心理过程: 社会成员从同一类型或模式的文化环境 中得到教化,形成相同或者相似的思维 方式和价值观念。
在学术界,对于“民俗”的概念存在着 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概念认为,民俗学是一门综合性 学科,是以城乡民间生活为研究对象的; 就民族而言,既研究文明民族的民间生 活,也研究后进民族的民间生活。 狭义民俗学对民俗概念的理解主要有四 种:一是认为民俗是文化遗留物,是一 个已发展到较高文化阶段的民族中所残 存的原始观念与习俗的遗留物。二是认 为民俗是精神文化;三是民俗为民间文 学;四是认为民俗为传统文化。 正因为存在着众多和重大的分歧,所以 有的学者认为民俗是一个难以界定的概 念。
17
民族性。民俗是民族的标志,是民 族构成的一个要素,每个民族都有 它自己特殊的民俗。这里所说的民 族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同一 类民俗事象在不同的民族中产生不 同的表现形式;二是指不同的民族 由于各自的历史条件、地理条件和 经济条件的不同而产生的区别于其 他民族的独特民俗。 地域性是民俗在空间上所显示出来 的地理特征和乡土气息。由于所处 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不同,使各 类民俗不同程度地染上了地方色彩。
15
民俗的传承性是民俗文化在时间 上的纵向延续过程,体现了某一 民俗的历史发展。 民俗的播布性是民俗文化在空间 上的横向传播过程,是说一定地 域、一定民族的民俗会随着不同 地域、不同民族的相互往来而向 外扩散。
16
稳定性是 民俗一旦产生,就会随 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稳定 而相对地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 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具有相对 稳定性,往往核心部分的东西多 少年不变或变化很小。 变异性是指民俗文化在传承和播 布过程中引起内容和形式上的变 化。由于民俗是靠集体创造,靠 语言和行为传承和播布的,这就 决定了民俗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 状态之中。
36
2、民俗技巧: 民俗技巧,是指民间形成的各种 与生活有关的生产技术或技巧。 由于人们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不 同、文化背景各异,因此在具体 条件下所采取的生存手段即生产 和生活技术,也会因其独特性和 历史传统内涵而具有浓厚的民俗 色彩。
37
3、民俗艺术: 民俗艺术,是指民间形成的非实用的、 可供人们当做文化欣赏的各种技艺。主 要包括像说唱一类的口头文艺、舞蹈、 民间音乐和戏剧,以及像绘画、雕塑和 雕刻等多种造型艺术形式。 4、民俗竞技: 民俗竞技主要是民俗体育,是指民间性 的各类竞技性活动,既包括有竞技性的 民间运动项目,也包括民间的游戏活动。 5、民俗生活: 民俗生活,是指民间形成的具有特色的 传统化的生活形式,涉及服饰民俗、饮 食民俗、居住民俗、生活礼俗等,范围 相当宽泛,旅游的资源价值最高。
3、稳定性与变异性
4、民族性与地域性
5、原始性与神秘性
14
首先,民俗是集体创造的。也有的民俗是先 由集体中的个别人创造,经集体的认可或加 工而形成的。(它与上层文化不同,上层文 化可以说出某一种理论、学说是谁创造和发 明的,而民俗文化则不是,它不属于某一个 人,而是一种民众的集体文化。)其次,民 俗的流传、完善和创新是依靠集体的行为来 完成的。有了集体的创造,同时有了集体一 代一代的传承和完善,才有可能形成丰富多 彩的民俗文化和人文景观。集体性体现了民 俗的整体意识,也决定了民俗的价值取向, 这是民俗的生命力所在。 民俗的模式性也称为类型性或社会性,是指 民俗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彼此相似性。
20
2、规范功能 民俗的规范功能,是指民俗对 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 束和控制作用。 民俗文化不是法律,没有具体的 刑法,但它总是以一种社会习惯 的力量出现,就像一只无形的手, 无声地支配和调节人们的行动, 人类的社会生活都自觉地遵从民 俗文化的命令。
21
3、娱乐功能 民俗的娱乐功能是指民俗能对 社会成员心理产生愉快的调剂作 用。人类创造民俗,目的是为了 享用它。广大民众在生活中既有 紧张的劳作,也有通过参与和欣 赏民俗活动,以休息和放松,调 剂精神,享受劳动成果的娱乐活 动。
民俗学
1
第一章 民俗概论
2
第一节 民俗的定义与分类
一、民俗的定义 二、民俗的分类
3
一、民俗的定义
——Folklore
Folkloristics(民俗学)
民俗一词作为专门学科术语,是对英文“folklore” 的意译。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1846年创用的, 他将萨克逊语的“folk”(民众、民间)和“lore” (风俗、知识、学问)合成为一个新词,既指民间 风俗现象,又指研究这门现象的学问。民间是指民 众中间。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 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对应于官方,风俗 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 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 的集体习惯。
9
信仰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 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 方面的民俗。主要包括民间信仰、 民间巫术、民间禁忌等等。由宗 教信仰派生出来的信仰民俗已经 融入日常生活的迷信与俗信。
10
游艺民俗,指民间传统的文化娱 乐活动。主要包括口头语言民俗、 民间歌舞民俗、游戏竞技民俗等 等。
11
2、钟敬文
28
2、政治的原因 当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之后,民俗 又不可避免地受到阶级的和政治的影 响。剥削阶级为了达到政治目的,一 方面利用落后民俗愚弄人民;另一方 面用强制手段,改变原有的民俗,以 适合自己的需要。我国是一个具有几 千年封建社会发展历史的多民族国家。 封建统治对民俗的形成发展曾产生巨 大的影响。由于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 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所以 他们总是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将民 间原有的风俗,加以改造,纳入统治 阶级的思想范畴。
5
但是,无论诸学者有多大的分歧, 他们也有其共识性的东西。第一, 民俗存在于民众之中,民众既是民 俗的承受者和创造者,又是民俗的 载体。第二,民俗是被民众传承的 一种文化现象。第三,民俗的核心 在于传承。 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指一 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在长期的 历史生活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并传 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文化。
6
二、民俗的分类
1、乌丙安 (1)经济民俗
(2)社会民俗
(3)信仰民俗
(4)游艺民俗
7
经济民俗,指人们在创造和消费 物质财富过程中所形成的民俗。 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 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 交通民俗等等。
8
社会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 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 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 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 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 的集体行为方式。主要包括家庭 乡里民俗、人际交往民俗、人生 礼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等等。
22交通运输的民俗传承交通运输的民俗传承46464747第三章第三章服饰民俗服饰民俗4848494911衣着衣着22附加装饰品附加装饰品44佩戴物品佩戴物品33对人体自身对人体自身的装饰的装饰50501212审美观念因素审美观念因素1111样式因素样式因素1010工艺技术因素工艺技术因素99色彩因素色彩因素88质料因素质料因素77季节因素季节因素66民族差别因素民族差别因素55实际用途因素实际用途因素44社会地位因素社会地位因素33职业因素职业因素22年龄因素年龄因素11性别因素性别因素515152521以遮身蔽体防寒御暑为主要目的2除遮身蔽体外还适应生产需要为主要目的3服饰成为社会角色和等级身份的标4服饰反映出某些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的变化53531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2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因生活条件和社会观念的改变而影响到服饰的改变5454555556561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2求吉心理3表示民族的自我意识4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5757第四节第四节中国服饰民俗举例中国服饰民俗举例58581衣料的发明发现和创造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随着磨制和钻孔技术的出现人类发明了骨针利用骨针穿引兽线冬天缝兽皮夏天缀树叶树皮草叶为衣裙
26
一、民俗的构成
1、民俗质: 构成民俗事象最基本的质材
2、民俗素: 若干民俗质构成的民俗单位
若干民俗素构成的民俗组合 3、民俗链: 同类民俗的所有民俗链 4、民俗系列: 民俗系列根据同类题材和 5、民俗系统:
内容的相关性加以概括和 归纳,形成更大的系统
27
二、民俗的形成
1、经济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是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民俗作 为一种文化事象,属于社会的上 层建筑,它的产生总是受到经济 基础,即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制约。 经济基础对民俗的产生,起着最 后的决定作用。
24
6、社会调节和控制功能。是指 民俗通过自身所具有的不成文程 式化规矩属性,对其流行范围内 的群体成员的行为和意识所具有 的约束作用,通过对社会各种关 系和行为及意识进行规范,以维 护这种民俗所流行区域内民众群 体利益的一种社会管理效应。
பைடு நூலகம்
25
第三节 民俗的构成与形成
一、民俗的构成 二、民俗的形成
38
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分类
1、按民族分类 2、按地域分类 3、按行业(职业)分类 4、按语言分类 5、按信仰分类
39
三、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 1、历史性 历史性是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民俗事象 的形成和发展乃至消失,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环 境或历史过程中完成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 历史性,就是指它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历史产物。 2、现实: 现实性,指民俗传统的现在性和可实现性。包 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民俗的现在性。其 次是民俗的可实现性。 3、可理喻性 所谓可理喻性,指作为文化旅游的民俗事象, 从内容到形式,可以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一 般不会产生理解障碍或者是引起反感,否则就 失去了民俗文化旅游的意义。 4、相对稳定性 5、变异性
29
3、宗教的原因 宗教信仰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极为 重要的精神现象,因此作为包括 物质生活文化和精神生活文化的 民俗,在其形成和发展中,也必 然地会与宗教的因素产生极为密 切的联系。后世的有些民俗就是 由原来的宗教仪式演变而来的。
30
4、地域的原因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指的就是由于所处的山川地理环 境不同,而产生和形成不同的风 俗和习惯。这表现出民俗对自然 环境具有很强适应性和选择性, 有什么样的自然环境,就会形成 什么样的民俗。居住地域、生活 方式和生产方式的不同,往往形 成某一地区的人们,所遵循的民 俗也不相同。这种不同,有时相 差很远。
18
民俗的原始性和神秘性是密不可 分的。中国的许多民俗产生的历 史比较悠久,有的民俗可以追溯 到人类社会初期,虽然经过不断 的传承和变异,但依然有原始民 俗的存在,形成了民俗的原始性 特点。与此相联系,由于民俗的 原始性,使得有些民俗表现出一 种神秘的象征。人们进行某些民 俗活动时,常带着一种神秘的心 理,认为这些民俗具有一种神秘 的力量,使民俗具有神秘性的特 点。
一、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范畴 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分类
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
三、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35
一、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范畴 1.民俗信仰: 民俗信仰包括迷信信仰与 俗信信仰两个方面。 迷信信仰是由原始的万物有灵论形成的 一种现在看来是消极而落后的信仰,包 括诅咒他人、乞求祈福、念咒诵符、算 命打卦、测字相面、看袓坟风水、通灵 术等等。 俗信信仰,是约定俗成的一些观念和行 为模式,没有迷信那样执着和欺骗性, 更没有专门的司事者。其外延包括民间 气象谚语如祸殃征兆、年节书写对联、 放鞭炮、盖房子讲究风水、日常生活中 所谓不吉利征兆、讲究幸运号码与吉祥 数字等等。
(1)物质民俗
生产、商贸、饮食、服饰、居住、交通民俗
(2)社会民俗
社会组织、社会制度、岁时节日、民间娱乐民俗
(3)精神民俗
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禁忌、民间艺术
(4)语言民俗
民俗语言、民间文学
12
第二节 民俗的特征与社会功能
一、民俗的特征 二、民俗的社会功能
13
一、民俗的特征
1、集体性与模式性
2、传承性与播布性
19
二、民俗的社会功能
1、教化功能 民俗的教化功能,是指民俗在个人 行为过程中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作 用。人是社会集体成员之一,人的 一生都生活在民俗中。 具体的民俗活动,不仅可以使人熟 悉自己祖先创造的历史文化,培养 人尊老爱幼、热情好客、大公无私、 乐于助人等美德,而且由于潜移默 化的作用,可使人产生强烈的民族 自豪感和爱国心。
31
第四节 民俗的调查与研究
一、民俗的调查 二、民俗的研究
32
一、民俗的调查
1、田野作业方法 2、文献学方法
33
二、民俗的研究
主要民俗学流派 (1)神话学派 (2)语言学派 (3)人类学派 (4)心理学派 (5)社会学派 (6)历史地理学派 (7)结构学派
34
第五节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22
4、审美功能 民俗的娱乐功能和审美功能是 紧密相联的,民俗的审美功能指 民俗能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悦耳 悦目和悦神悦意的审美作用。
23
5、维系功能 民俗的维系功能是指民俗统一人们的行 为与思想,使社会成员保持向心力和凝 聚力。在社会生活的世代交替中,民俗 作为一种传承文化代代相传,保持着社 会的连续性和社会稳定。民俗文化的作 用,就是根据特定的历史、地理、文化 条件,将群体所选择的某一种行为方式 予以肯定,成为一种标准的行为模式, 统一大家的行动,维系社会生活有规则 的进行。除了统一群体的行为之外,民 俗文化同时还维系着群体的心理过程: 社会成员从同一类型或模式的文化环境 中得到教化,形成相同或者相似的思维 方式和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