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酒文化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楚酒文化分析
楚酒文化源远流长,三千年前的楚国酒文化史是有相关文献和文字记载可据可考证的。
据《楚辞》记载,古人饮酒有两种饮法,一种是汁滓一起饮用,另一种是除其糟而存其汁,仅喝其汁水,此汁水称“镵”。
宋玉在《招魂》中所写的称之“挫糟冷饮”。
宋玉是楚王的文学侍臣,湖北宜城人,他在《招魂》一文中描写楚人酒宴的场面很大,而且十分奢华,可见楚国时期酒业繁荣的景象。
三国时曹操将南阳郡郭芝总结的“九酝酒法”详细制酒工艺过程写成奏本《上九天酝法》呈献皇帝,可见南阳“九酝春酒”的名气和地位。
(注:襄阳南阳一度都称南阳郡)。
湖北盛产大米、水系发达,气候宜人。
唐宋文人墨客达官名流在湖北留下的无数赞美酒的诗词文字,充分反映出那个时代湖北酿酒业的发达程度。
李白在安陆住了8年,曾写下“水浓如酒”的诗句,反映了安陆水河两岸酒业的繁荣景象;苏东
坡官贬黄州,酒醉江边,误认赤壁,恰写下千古绝唱《赤壁赋》;辛弃疾曾官任湖北,在一次出行中夜宵农家作坊,乘酒兴赋词,写下“酿成千顷稻花香”的美句;酒中仙李白写诗描述夜游洞庭乘月色催船赶到湖的北岸(今松滋)去沽酒的情景,写了“买酒白云边”的诗句。
“中国白酒自元代始”,这是湖北蕲春人李时珍所修编的明本《本草纲目》一书中首肯的观点,这已经成为我国白酒起源说最重要的论据。
楚酒文化也是中国酒文化的缩影。
纵观全国白酒产品,以文化为主要内涵的高附加值白酒也越来越多。
白酒如今已是人们精神生活需求的消费品,酒文化的作用越来越大。
弘扬楚酒文化,为楚酒增添软实力,定能助推楚酒的新跨越。
古往今来,3000多年的楚地酒文化与楚文化息息相关,并在不断地发展演变中
成为中国酒文化的一个缩影。
千百年来,楚地先民吸收中原华夏先民所创造的先进文化因素,并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别是姬周文明为基础缓慢向前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楚文化。
今天的河南省西南部、湖北省大部均为早期楚文化的中心地区;湖南、江西等地为春秋中期以后楚文化的重心地区;江苏、浙江以及安徽的北部则为晚期楚文化的中心;同时,广东、云南、贵州等地的部分地区也受到了楚文化的影响。
在开拓进取、革故鼎新的民族精神,崇火尚凤、力求浪漫的民族心理影响下,楚人嗜酒、善饮、好客。
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在楚墓中发现的酒器在饮食器皿中所占的比例远高于列国墓中所见。
另外,《楚辞·招魂》还描述了楚人对酒的钟情:“娱酒不废,沈日夜些。
兰膏明烛,华镫错些。
结撰至思,兰芳假些。
人有所极,同心赋些。
酣饮尽欢,乐先故些。
”
楚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文化精髓,是重要的概括。
楚酒文化也是中国酒文化的重要概括。
虽然中部六省区除了山西外,大都曾经是楚国的疆域,但是楚国的建都主要
是在湖北,所以楚国的政治经济中心都在湖北,由此而来长期习惯称湖北为楚。
楚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文化精髓,是重要的概括。
楚酒文化也是中国酒文化的重要概括。
关于楚酒的起源与发展,历史上曾有这样的描述:古时候一宿(即一个晚上)所谓薄,厚薄的薄称为礼。
因为孔子斟酒要加米,并且一天以后就能喝,所以薄酒又称为礼。
在米的基础上,再增加酒精度,这个叫粩,都是带了米,其实这个“米”还包括高粱等其它粮食作物。
之所以三国中有“一壶浊酒”的说法,是因为这个时候的酒都是红颜色的,米粩都是浑浊的。
到了春秋时代后期,中国的酿酒技艺有了提高。
这时改进了粩酒的工艺,即延长观察期,加粮食,再加米,这就是我们看到古井酒厂的广告“九酝酒法”,酒是酝。
怎么酝,加粮食,加米进去,就像我们现在称为加饭酒的绍兴黄酒,道理是一样的。
这个九酝酒法是楚人仿的,曹操就把在九酝酒法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东西进献给汉帝,作为
国家的法律,这就是后世所称的酒法。
到了唐宋时期,因九酝酒法的广泛应用,黄酒定型了,就在现在的绍兴一带。
事实上,这个九酝酒法在楚国非常流行,那时候浙江地区还比较边缘一些。
宋代是我们科学技术较为发达的时代,当时的《北山酒经》里面谈到酿酒技术已经非常讲求科学。
所以,楚国时期酒的历史,从湖北来看,从楚国来看,可以说是一个中心地带。
因为这里粮食、水源都非常好,所以李白在安陆住了十年,写下了安陆“涢水浓于酒”;苏东坡官贬黄州,写下了千古绝唱《赤壁赋》等等。
著名诗人陆游在公元170年,由长江到凤集做画,中间路过藕池镇,就曾因喝到楚酒而诗兴大发。
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
屈原在《离骚》、《九章》、《九歌》中抒发了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表达了对楚国的热爱,体现了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为此九死不悔的精神。
他曾在《楚辞·渔父》写到著名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此后,楚地便又多了一个称谓“惟楚有才”。
楚文化在民族精神层面的特征是积极进取、开放融合、革新鼎故和至死不屈。
据楚文化专家介绍,楚文化在民族精神层面的特征是积极进取、开放融合、革新鼎故和至死不屈。
回顾楚国历史,楚人立国之初,偏僻狭小,但它们不满足于偏安一隅,终于通过“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辛历程而成为泱泱大国。
楚人之所以能成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其根本原因也在于其开拓进取的精神。
在这种民族精神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楚地百姓饮酒的风俗很是特别。
南北朝时期,梁朝宗懔曾撰写一部叫做《荆楚岁时记》的书。
此书是我国最早记录楚地岁时节令、风俗的笔记体专书,里面有几则涉及楚人的饮酒习俗,如:“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
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
进敷于散,脚却
鬼丸。
各进一鸡子。
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
必饮酒次第,从小起。
”其中的意思是说:在农历正月初一,全家老少穿戴整齐,依次
祭祀祖神,祝贺新春。
敬奉椒柏酒,喝桃汤水。
饮屠苏酒,吃胶牙糖。
吃五辛菜,服“敷于散”和“却鬼丸”。
每人吃一个鸡蛋。
做两块桃木板,悬挂在门上,这桃板叫作仙木。
喝酒的次序是从年纪最小的开始。
据了解,这段话中的“椒柏酒”“屠苏酒”,都是楚人常饮之酒。
谈到楚酒不能不提楚人的善饮和好客,但好客的前提也要求客人礼尚往来,否则就会“敬酒不吃吃罚酒”。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九十三》记载了这么一件事:当初,南唐在楚地寿春,强行征收粮食布帛,又兴造营田,当地百姓吃尽了苦头。
等到后来后周的军队到达,当地百姓争相宰牛献酒来犒劳周军,但是后周将帅不仅不体贴安抚,反而掳掠百姓,把他们视为粪土草芥。
结果民风彪悍的楚人聚集起来,操持农具作为武器,拼缀纸片作为铠甲,当时人称之为“白甲军”,抵抗后周军队。
楚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缩影,因为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的文化附加值越来越高。
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根深蒂固,占有一席之地。
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从这一角度来看,饮酒的意义远不止生理性消费,远不止口腹之乐。
在许多场合,酒都是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一种文化消费,用来表示一种礼仪,一种气氛,一种情趣,一种心境。
刚烈、豪气、自强不息、无所畏惧等,都是酒文化的重要性格。
明代著名医学家、药学家和博物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曾对白酒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李时珍提到的白酒是小曲酒。
湖北的小曲酒到现在还有,而且很受市民的欢迎,特别是农民。
解放初期,湖北的小曲酒大约占到酿酒总量的95%。
再往前追溯,小曲酒在楚国源远流长。
湖北现在的小曲酒就是劲酒厂,劲酒一直以来坚持用传统小曲。
从酿酒的角度来讲,小曲酒出酒率高,发酵期短,酿酒最好的是小曲酒。
今天,因为劲酒对楚酒传统工艺的坚持,对于传承楚文化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楚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缩影,因为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地区经济
发展的战略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的文化附加值越来越高。
纵观全国白酒生产,以文化为主要内涵的高附加值白酒越来越多。
楚酒文化源远流长,数千年来对荆楚大地的酒业所产生的传承文化、记忆文化、消费文化、文学文化、民风民俗影响深远。
值得注意的是,黄山头人将博大的楚文化经过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探索和提炼,将其精神归纳为五点:即“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一鸣惊人的创新精神”、“取义成仁的爱国精神”、“抚夷属下的开放精神”和“止戈为武的和谐精神”,简练的五句话就将深远的楚文化进行了全面的概括。
美国管理学大师约翰·科特曾说:“只要你是成功者,你就会有一种企业文化,而没有企业文化的是那些长期以来不断失败的公司。
”因为市场竞争,不仅是市场份额的竞争,更是企业文化深层次、高水平、全方位的竞争。
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
因为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