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贱伤农,谷贵伤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谷贱伤农,谷贵伤民
我国农业走出“谷贱伤农,谷贵伤民”
的怪圈
——对整体农业的分析
(微观经济学作业)
姓名
专业:
学号:
日期:
签名:
摘要:“谷贱伤农,谷贵伤民”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它不利于一个国家农业的发展,甚至可能影响到国家经济的发展,本文针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以及提出解决办法。

关键词:农产品价格变动,“谷贱伤农,谷贵伤民”。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农业是弱质产业,相对第二、三产业而言,其经济效益较低,但是作为保障民生的特殊产业,它具有很重要的战略意义。

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农业的扶持工作,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而言,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显得尤其重要。

然而,近年来农产品丰收却又滞销的问题层出不穷,不但给农民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也给本来就不富裕的农民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严重影响到农业生产积极性。

“谷贱伤农,谷贵伤民”现象是经济学中经典案例,主要指农产品获得丰收,但人们却因为销价低或无适销市场而苦恼。

面对农产品丰收而收益反而低的困难,有效化解“谷贱伤农,谷贵伤民”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而这样对于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稳定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谷贱伤农,谷贵伤民”怪圈
(一)谷贱伤农
“谷贱伤农”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经济学现象:在丰收的年份,农民的收入却反而减少了,这在我国民间被形象
的概括为“谷贱伤民”。

(二)谷贵伤民
“谷贵伤民”是说粮食类或是各类物品的价格上涨,超过了老百姓的承受能力导致人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下降,伤害了人民群众的基本的生存利益。

(三)“谷贱伤农,谷贵伤民”怪圈的形成
以“菜贱伤民,菜贵伤农”为例,菜农难赚钱,市民嫌菜贵的真实反映。

虽然蔬菜大量滞销,各地批发价持续走低,但消费者却感觉菜价居高不下,甚至有菜农因为蔬菜价格低而自杀。

一方面,消费者承受着包括蔬菜价格在内的食品价格上涨带来的通胀,嫌菜价贵;另一方面,农民并没有因高菜价而获得相应的利益,市场上蔬菜收购价格出现暴跌,而蔬菜终端销售价格却相对较高的尴尬局面。

换言之,菜价高时,上涨部分由消费者买单,城市消费者固然叫苦不迭,但菜农却未因此赚得盆满钵满;菜价低时,下跌成本大部分会由菜农最终承受,菜农不得不为此付出代价,但城市消费者却未能感到菜价的实质性下滑,最终形成了“谷贱伤农,谷贵伤民”的怪圈
三.“谷贱伤农,谷贵伤民”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学解释
“谷贱伤农”是经济学的一个经典问题。

农民粮食收割后到底能卖多少钱取决于两个因素:产量和粮价,是二者的乘积。

但这两个变量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其关联性由一条向下倾斜的对粮食的需求线来决定。

也就是说,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小。

另外还要注意的是,粮食需求线缺少弹性,也就是说,需求量对价格的变化不是很敏感。

当粮价下跌时,对粮食的需求量会增加,但增加得不是很多。

其基本的道理在于,粮食是一种必需品,对粮食的需求最主要的是由对粮食的生理需求所决定的。

此外,当今对大部分人来说,粮食方面的花费在全部花费中所占比例已很小了,并且还会越来越小,这也导致人们对粮价的变化反应不敏感。

认识到粮食市场的这一特性后,就不难理解下面的现象:当粮食大幅增产后,农民为了卖掉手中的粮
食,只能竞相降价。

但是由于粮食需求缺少弹性,只有在农民大幅降低粮价后才能将手中的粮食卖出,这就意味着,在粮食丰收时往往粮价要大幅下跌。

如果出现粮价下跌的百分比超过粮食增产的百分比,则就出现增产不增收甚至减收的状况,这就是“谷贱伤农”。

农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往往小于1,即农产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农产品的需求往往是缺乏弹性的,图中D是缺乏弹性的。

由于农产品均衡价格的下降幅度大于农产品均衡数量的增加程度,最后只是农民的总收入减少,总收入的减少量为OP1E1Q1与OP2E2Q2的差。

在丰收的年份,农产品的供给增加,则农产品供给曲线向右移动,若此时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状况不发生变化,那么将导致均衡价格的下降.由于一般对农产品的需求缺乏弹性,根据需求的价格弹性与销售总收入之间的关系可知,此时农民的总收入将随着均衡价格的下降而减少.所以就造成了"谷贱伤农"。

(二)内在原因分析
1.农产品供给缺乏弹性
农产品供给的不断增长与需求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是导致“谷贱伤农”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是按照需求定理,一般农产品供给超过市场需求时,价格下降是必然的;二是农产品由于生产周期长且具有季节性,因此农产品的供给也缺乏弹性,一旦市场行情或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农产品的生产很难据此做出相应的调整。

2.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
在经济学中,蛛网理论常用来解释不连续的商品,如粮食、瓜果、猪、羊等农产品价格与产量的波动关系,即一旦今年因为旱涝灾害歉收,农产品供给减少,农产品易于销售并且价格上调,那么受今年的农产品畅销的影响,来年生产该产品的农民人数就多了,并且生产的规模也增大,从而导致来年的农产品供给大大增加,使得农产品价格下跌,销售困难,甚至出现滞销的问题,如此循环反复,并构成了价格-产量不断波动的蛛网状关系。

有的学者把这种现象归结为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即农产品价格上涨,销售顺利
时,作为个体的农户的理性选择便会选择来年增加要素投入,扩大生产规模,但是一旦多数的农户对此做出同样理性的选择时,便会导致群体的非理性,供给总量增加,价格必然面临下跌的趋势。

3.农产品市场集中度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
根据哈佛学派贝恩的产业理论,市场结构是决定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重要因素。

在我国农业部门中,由于农产品同质性较强,并且基本都是由一家一户式的传统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显然,这种过度竞争的市场结构类型,使得农民很难获得比较合意的利润回报。

4.政府相关政策的不健全
首先,我国道路收费多而且居高不下,加上油价不断上涨,严重影响了农民或批发商销售农产品的积极性;其次,相对而言,地方政府要比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农民掌握着较为充分的信息,但却没有及时引导农民生产,帮助农民克服个体理性与群体理性的困境,使得农民盲目跟风,一窝蜂的生产行为不断上演;再次,农业生产风险本来就很大,但是在化肥、农药等农业原料不断上涨的情况下,政府对于农业的补贴却少得可怜,其他类似的支持政策也很不健全。

5.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
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也是制约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农民自身文化素质不高,使得他们在生产行为选择方面也习惯于按部就班,埋头苦干,随大流,加上经济社会中影响因素众多并且很复杂,使得农民难以捕捉一些有利于农业生产与销售的信息,由此导致的信息不对称,是生产与销售相脱节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走出“谷贱伤农,谷贵伤民”怪圈的方法
(一)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从经济学理论角度解释, 一般需求价格弹性Ed < 1, 即缺乏弹性的商品, 往往是一些需求量相对稳定的产品。

农产品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并且农产品的同质性很强, 市场竞争相当激烈, 利润率较低。

要改变这种不利的状况, 其措施是: 一要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

当前随着经济的发展, 收入的提高, 人们消费需求层次也随之提高, 因此可以从消费者的健康诉求入手, 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 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生产健
康的绿色产品和有机产品, 从而达到实现产品从缺乏弹性到富有弹性, 从“谷贱伤农”到“薄利多销”的改变。

二要丰富农产品特色和提高农产品质量。

针对农产品同质性强, 竞争激烈的问题, 适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增加农产品的多样性, 实行创新与差异化
策略, 提升产品质量, 增强产品竞争力。

(二)发展产品加工产业
农产品由于生产周期较长, 一旦投入生产, 短期内很难调整生产规模, 进而调节产量
的供给。

这种供给的刚性以及农产品保鲜保质的高要求, 使得农业生产经常处于被动的境地。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政府应该增加农业科技的投入, 加大科技研发力度, 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三)实行规模化经营
当前, 我国农业基本都是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的农户经济, 实行家庭承包制, 这种生产
方式虽然在过去特定的一段时期内极大地刺激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但是随着时间的
推移, 农产品市场竞争的加剧, 特别面对西方现代化农业的竞争, 已变得越来越不适
应经济形势的发展需要了。

相对而言, 欧美许多发达国家都实行了规模化、集约化生产, 大大节约了成本, 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

因此, 应该在原有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 进行重新整合, 改变原来一家一户的小农户各自为战的状态,提高生产效率。

具体方式有:
1.可以通过租赁的方式把原来隶属于每个农户的土地集中起来, 实行规模化生产与经
营。

按这种方式所形成的农场优先照顾出租土地的农户的就业, 这样农户一方面既可以获得租金又可以获得工资, 另一方面既规避了自己耕作所面临的自然风险, 同时又不用担心农产品销售的市场风险。

对于农场主来说, 则通过土地集中的方式, 可以实现规模化经营, 获得规模效益。

2.可以通过土地入股的方式集中土地, 实现真正的集体所有制, 每个农户都是农场的
股东, 农场所获得的收益通过分红的形式发放给每个农户。

这样既实现了规模化经营, 同时又保证了农户生产的积极性。

(四)创设农业协会组织
中国目前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是农户, 单个农户的生产方式与社会化大分工、大生产的农业产业化之间有着根本的矛盾, 因此应该在政府主导下建立农业协会组织, 实行专
业化分工与协作, 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以及销售成本。

如荷兰的农业合作社不仅存在于生产领域, 而且在农产品加工、销售、贸易、园艺品拍卖、农业信贷和生产资料供应等领域都广泛存在, 把农民分散的力量聚集起来,让每个人从事自己最擅长的专业工作。

通过这种分工的方式, 使得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实现生产效率最大化。

更重要的是通过农业协会或合作社这样的中介组织, 在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之间建立
了一个联系的纽带, 有效地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 同时, 也增强了农业
生产抵御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的能力。

(五)完善农业扶持政策
虽然政府以往对农业支持的呼声一直都很高,然而其真正的执行力度事实上并不大。

1. 针对农业利润率较低的问题, 政府应该增加农业财政投入,增加对农业的补贴, 把农业支持政策落到实处。

2.为了稳定农业生产, 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政府应该对农产品实行价格支持政策, 规定最低价格,一旦农产品销售价格低于最低价格, 政府应实行差价补贴。

3. 为了挽回农业丰收所造成的损失, 政府应该参照国外的做法, 对农产品过剩问题实行收购政策, 并向低收入家庭发放食品消费券, 这样既可以保障生产者的利益, 同时又提高了低收入家庭的福利, 而不是让农产品直接腐烂在产地。

4. 政府应适时公布所掌握的关于农产品生产与销售宏观层面的信息, 引导农民根据需求调整产业
结构, 合理安排生产, 尽量规避供大于求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借鉴发达国家经验走农业产业化之路
2.梁小民《西方经济学教程》
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
4.田晓超谷贱伤农:治痼疾需要新思维-新闻频道-和讯网
5.吴德庆,马月才《管理经济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