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上海卢湾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上海卢湾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参
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距离
安晓斯
接到儿子从那座大城市打来的电话,张叔和张婶就没睡好过。
儿媳生了个大胖孙子,这在农家可是大事。
说啥也得去看看我们那大胖孙子。
张叔和张婶没事就唠叨这话题。
儿子张晖真争气。
大学毕业后,顺利在城市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
听说那个城市很大,距离张叔和张婶有五百多公里。
工作了一年多时间,儿子就报喜来了。
说在那个城市找了个对象,叫楚雪,家里就她一个女儿,条件很不错。
张叔就说,那我和你妈去看看,替你把把关。
张晖就说爸妈你们别来了,这么远的路,回头我带她回老家一趟。
张叔和张婶就一直等啊等,到底没等来。
终于等来消息了。
是儿子准备结婚的消息。
张叔和张婶就告诉儿子准备去一趟。
儿子说,爸妈你们别来了,回头我带她回老家一趟好了。
还有,把咱家的旧房子拆了再盖一次,人家是城里的姑娘,回去也得有个干干净净的地方不是?
从此,张叔和张婶比以往起得更早,睡得更晚。
张叔还一咬牙,卖了猪卖了粮食,就拆了旧房盖了新房,还更换了所有的家具。
儿子电话来了,说结婚就不回去了,楚雪家把啥东西都准备好了,房子、车子也都买好了,不用咱家花钱。
张叔不听,那咋行,咱必须得拿点钱。
两天后儿子打来电话,楚雪家把在地下停车场买车位的事让给咱了,爸妈你们就寄五万元钱好了。
后来,张叔和张婶才知道,他们花五万元购买的车位,实际上就是用白漆画的一个长方形框。
儿子终于打来电话,说结婚日子定下了。
楚雪家里人说,路太远,爸妈你们就别过来了。
结过婚,我抽时间带楚雪回去一趟。
张叔和张婶就在家里等。
每天,老两口除了干农活儿,回到家就开始收拾房间,扫啊擦啊,虽然累点,可是心里很高兴。
儿子终于又来电话了,怎么坐车,怎么出站,在哪等,都一一记下了。
坐在火车上,张叔和张婶兴奋得没法说,张婶就提醒张叔,别忘了那俩红包,听着火车上来回吆喝的卖饭声,他们只是喝一口从家里带
来的凉开水。
下了车,儿子已经在出站口等了。
到了一家宾馆。
张叔说,咱不住这里,我和你妈就在你那住一夜,看看孩子就走。
儿子的双眼就湿湿的。
饭后,张叔和张婶就和儿子一起去看孙子。
进了门,张叔和张婶就看见一个衣着讲究、戴着金边眼镜的女人。
亲家,都来了。
很亲热的声音。
楚雪,快来,你爸妈来了。
还是那个女人的声音。
张叔和张婶就知道一定是亲家母了。
换了拖鞋,儿子就拉着张叔和张婶在一个紫光灯下照了一会。
有了孩子,我们从外面回来都要照一会儿,杀菌效果很好的。
还是那个女人亲热的声音。
坐下来喝茶的时候,张叔就拿出那两个红包来。
张婶就说,楚雪啊,这是给你的,10001元,在咱农村老家叫万里挑一。
这是给孩子的,8800元,咱老家叫宝贝蛋蛋。
别嫌少,是爸妈的一点心意。
闲聊了一会,张叔和张婶就提出想看看孩子。
亲家母就说,好不容易哄睡了,脚步轻点儿,咱去看看。
轻轻地推开卧室的门,张叔和张婶就看见一个罩着粉红色蚊帐的婴儿车。
距离一米远时,张婶想上前抱抱孙子,亲家母就拉住张婶说,咱今天就不抱了呵,就看看。
哄孩子睡着不容易。
张叔和张婶就隔着那个粉红色的小蚊帐,在朦朦胧胧中看见了孙子红朴朴的小脸蛋儿。
第二天一大早,哭了一夜的张叔和张婶就来到了火车站。
离开宾馆时,张叔没有告诉儿子。
他把儿子交的押金留在了服务台,自己结算了房费。
张叔对张婶说,看出来咱儿子有多难了吧。
张婶流着泪点点头。
哎,老头子,我眼神儿不好,你到底看清楚咱孙子没有?张叔没说话,大把的泪涌了出来。
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张叔和张婶每天唠叨要去看孙子,这既表明了对孙子的牵挂,也暗批了他们传宗接代的传统思想。
B. 小说结尾,张叔和张婶的眼泪令人心碎,小说安排这样的结尾,既感动了读者又巧妙地暗扣了题目,发人深省。
C. 张晖结婚前后,几次拒绝父母的探望,声称要回家看看,并要求翻盖新房,实际这都是小张的借口,他并不真想回去那个农村的家。
D. 张叔和张婶的亲家——衣着讲究、戴着金边眼镜的女人,从骨子里就没看得起张叔张婶,小市民的庸俗心态比较重,不想让刚出生的孙子认亲,也不想让张晖认亲。
2. 小说开篇就写“接到儿子从那座大城市打来的电话,张叔和张婶就没睡好过。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 张叔和张婶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街(节选)
刘育新
头天夜里,刮了半夜大风,早晨,天空阴沉沉的。
凝重的乌云,铅一样的压着高高的房脊。
后来就飘起小雪来,街上寒冷,行人稀少。
坐落在琉璃厂东街路北的韫古斋里,忽然闯进一个黑衣人来。
韫古斋是两间门面的店铺,以经营名人字画为主,也兼营玉石印章、老墨石砚,捎带碑帖。
当时,掌柜萧敬之正和两个徒弟聊天。
萧敬之是个中等身材、圆脸大眼、面目和善的人,他看见那人推门进来,带着一身雪,还带进一股冷气,冷气中暗暗浮动着血腥味儿。
来人肩上搭着褡裢。
右手提着一个深蓝色的包袱。
大徒弟长生赶忙过去,要给地当中的客人掸去肩背上的雪花,被来人用左手搪了一下,只好退向一边。
萧敬之看到那人有一张黑脸,眼神很是古怪。
临街窗下有一张红木罗锅枨方桌,那人把包袱放在桌上,看样子好像包着一个冬瓜罐,一定是来卖什么东西的。
萧敬之想说,我们不收买瓷器。
一想人家大老远来了,怎么也得让人家坐下,暖和暖和,于是就耐心等待那人打开包袱。
来人一脸的晦气,匆匆打开深蓝色的包袱皮———萧敬之看到一颗血淋淋的人头!他摇了摇头,闭上眼睛,睁开来再看,只见桌上的人头双目圆睁,定着幽幽的死光,漆黑的眉毛一根根直立着,铁青的嘴唇紧闭,嘴角上挂着血痕,萧敬之看了,吓得“啊”的一声,倒退一步,双手抖动不止。
不速之客身上积雪逐渐融化,他的肩背、前胸的颜色就随之加重了许多。
那人嘴角上带着一丝冷酷的笑,咳了一声,说到:“我杀了人。
”
说着,撩开棉袍,拽出一把匕首来,阴沉着脸,不错眼珠地看着萧敬之。
萧敬之被盯得头上流出汗水来,他嘴唇哆嗦着说:“好汉……你看……我们素不相识。
”
“人头在此,你我谁也逃脱不了官司!”
黑衣人的声音尖锐沙哑,十分刺耳。
他一边说着,一边不住地用手中的匕首蹭那颗人头。
萧敬之看到闪烁的刀光,有些头晕。
他不敢看死人的脸,却看到他的断颈下一片血迹。
血浆洇湿了的包袱皮儿,呈现出粗糙的暗紫色。
萧敬之不敢再看,这人命关天的大事令他恐惧,肮脏晦气的人头又让他恶心,他希望赶快把黑衣人请走,于是就先说好话:“咱们往日无冤,近日无仇……好汉,你还是请走吧。
”
“我们小店,唉……”萧敬之又说。
黑衣人隔着玻璃,向街道扫了一眼。
萧敬之也跟着向外看了一眼。
他害怕有人闯进来,看到桌上放着一颗人头,说不清道不明的。
萧敬之心神不安,他听到黑衣人说:“让我走可以,不过得先拿大洋!”
“大洋好说……长生,快把昨天卖画的二百大洋拿来!”
“笑话!二百大洋就能买一条人命吗?”黑衣人大声尖叫起来。
正在取钱的长生,瓷在那里不动了。
“实不相瞒,小店真的拿不出太多的钱,请好汉多多包涵。
”
“那好。
”黑衣人说着,把门推开,冷气忽地灌进屋来。
萧掌柜赶忙抢前一步关严了门,他生怕此时碰巧有熟人进来,随后他又壮着胆。
掂起蓝色包袱皮的一角,盖上死人的脸。
摸了包袱皮的手,特别不得劲儿,他使劲往棉袍上蹭了蹭两个指头。
黑衣人呼地掀开蓝布包儿,死人头又露出狰狞的面孔。
那人稳稳地坐在黄花梨木方凳上,高高地翘起了二郎腿,从腰里摸出一个洒金星玻璃鼻烟壶,打开红色的珊瑚盖儿,轻轻倒出少许鼻烟,用拇指尖儿送到鼻孔吸了,打了两个大喷嚏,好像在自己家里一样。
萧敬之直想哭,他知道敢杀人的人,什么事儿都干得出来。
可咱们买卖人胆小,让人看见屋里有个死人脑袋,以后这买卖就别想做了。
贼咬一口,入骨三分,要真的吃了官司,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赶快给他拿大洋把他打发走算了。
于是他说:“再加二百,再加二百怎么样?”
“两千,少了不行!”黑衣人威胁道。
萧敬之吃惊不小,这人的胃口太大了。
他害怕是害怕,也真心疼钱,这回轮到萧掌柜沉默无声了。
黑衣人却稳不住架了,他从凳子上站起,对着萧敬之大叫:“快,快拿一千块来!”
萧敬之本想给他一千五,看他着急,倒省了五百,忙从腰上取出钥匙,银柜里拿出一千大洋,一一码在枨桌上。
黑衣人早已站起,一手提着褡裢,一手抓大洋,他装大洋时,眼睛留意着店门,装好后,从容地把深蓝色包袱对角系好,临走,没忘了和萧掌柜点点头。
萧敬之眼瞅着黑衣人开门出去了,门重重地关上。
门声使萧敬之一惊,他如梦方醒,嘴里喃喃地说:“破财免灾,破财免灾!”
萧敬之愣了一会儿,郑重地对两个徒弟说:“今天这件事,对谁也不许说!”
两个徒弟异口同声地说:“是,师傅!”
外面的雪越下越大。
(该作品获第一届老舍文学奖)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黑衣人出场时,“带着一身雪,还带进一股冷气,冷气中暗暗浮动着血腥味儿”的描绘暗示来者不善。
B. 小说善于抓住语言表现人物,黑衣人的话语短促,语气强硬,索求直白,可以看出此人粗野、骇人。
C. 黑衣人虽心狠手辣,贪婪成性,但并非没有善念。
这从他索要完钱财临出门时朝萧掌柜点头可以看出。
D. 小说的故事情节离奇,黑衣人的身份、人头的来历、萧敬之最终的结果,这一切都使小说悬念丛生。
5. 小说开头画线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6. 小说中萧敬之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小题。
霍乱之乱
池莉
霍乱发生的那一天没有一点预兆。
天气非常闷热,闪电在遥远的云层里跳动。
在从事流行病防治工作的三年里,我们每天收到疫情卡片几乎都是肝炎。
肝炎的临床治疗就是那么老一套,枯燥的重复的日常工作消蚀了我的光荣感和积极性,三年过去,我已经变得有一点油滑和懒惰。
秦静不甘平庸,准备改行,她对病毒感兴趣,准备报考一位著名的病毒学家的研究生。
有一天,我和秦静去供应室领设备。
被值班人员敷衍。
我很生气,回来抱怨。
科室主任闻达说:“年轻人,你不能老抱怨,我们事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医疗系读几年?最多四年,可我们卫生系却要读五年乃至六年。
临床医生懂的我们都懂;临床医生不懂的,我们也懂。
我们是什么?我们是研究人员。
我们防患于未然。
我们保护人们免受疾病的侵害。
我请你们想想,孰轻孰重,这不是一目了然吗?”秦静冷笑,走掉了。
五点差五分的时候,科室里的人基本走光,只剩下主任闻达。
闻达猫在大办公室的小套间里,伏案写他永远也写不完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他头发凌乱的脑袋在满满一桌的书本、卡片和资料堆中微微摇晃,嘴唇嚅动,念念有词,从油漆斑驳的办公桌底探出老远的,是他瘦骨伶仃的长腿和那双穿着破皮鞋的大脚。
闻达哪里像马来西亚归国华侨,新中国第一代科班出身的流行病学专家?传说早在一九五六年,闻达只有二十四岁的时候,就西装革履地出过国,被特邀参加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年会。
传说他戴的是金丝眼镜,穿的是乳白色的优质牛皮鞋。
传说他家里有相册证明他过去的翩翩风度和辉煌历史。
现在,闻达主任已经追踪流行性感冒二十年了,同时还不断地增加着追踪研究的项目,如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等。
总之闻达主任对所有的流行病都怀着巨大的兴趣和热情,工作量极大的报告写作使他每天都要推迟约一个小时下班。
霍乱来了,在这个天气恶劣的夜晚,在它的踪影在中国消失了几十年之后。
正在值班的我和秦静对它的一点认识仅限于知道它的厉害和可怕,我们傻了眼。
我接连打通我们站张书记和祈站长家里的电话,向他们报告了霍乱疫情。
他们都大吃一惊,都说马上赶到站里来,并且都问闻达知道不知道。
我提醒他们说闻达主任不够安装电话的级别,没有办法通知他。
张书记大声说:“你赶快去医院的车库带车,把闻主任立刻接到站里来。
”
我赶到闻达主任家时,他正在拖地板。
听着我上气不接下气的报告,他的愁眉苦脸渐渐云开日出。
闻达扔开拖把,用命令的口气让妻子给他收拾两件换洗衣服。
他妻子说:“住单位不回来了,有这么严重?”
闻达说:“霍乱为什么又叫二号病?它是威胁人类生命的第二号烈性传染病,问题还在于,他们没有谁了解霍乱,只有我,我一直在研究它。
”
五层楼的防疫站蓦然间灯火通明,各个科室的人马全都连夜冒雨赶到了站里,大家对霍乱除了恐惧,其他一无所知。
八大科室的一百多号人在站里挤来挤去。
相互打听情况,雨水在地上被踩得“吧吧”响。
张书记和祈站长见到闻达如见救星,与他紧紧地握手,说:“乱成一锅粥了,现在看你的了。
”
在防疫站的大厅里,闻达看见一把椅子,便一把拖过来,不假思索地蹬了上去,说:“霍乱疫情,如洪水猛兽。
我要赶快讲讲具体方案。
”
闻达异常的简洁、异常的有条理使大家统统折服了,他一口气宣布了八条意见:
第一,以流行病室为核心,组成一个紧急行动小组;其他各科室都听从紧急行动小组指挥,有令则行,无令则止。
第二,化验室立刻复查粪样培养基的菌落,再一次确认霍乱孤菌,具体操作由闻达指导。
第三,流行病室连夜出发,追踪病人,隔离病人并确定疫点。
……
市领导来了,卫生局领导来了,与我们挂钩的这所大医院的院长副院长也来了。
我们很快在郊区找到了感染霍乱的人。
并把他所在的村子封锁。
……
封锁区隔离了总共十四天。
在最后一例带菌者连续三次粪检阴性之后,我们才鸣锣收兵。
第二年夏天,我放弃了流行病医生这一职业,彻底转行。
秦静还在坚持。
十几年后,闻达与秦静合作的关于那场霍乱的论文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年会上宣读。
说真的,我这个人实在是没有勇气为了消灭什么而遭遇什么,为了不可知的结果而长久地等待,为了保存内心而放弃外壳。
但是,在十几年之后,我懂了有一些事情是值得你去这么做的。
闲暇的时候,发生霍乱的那一天经常出现在我的回忆中,我在回忆中为自己寻找生活的道理。
(有删改)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第二段的景物描写简洁生动,既交代了疫情发生前恶劣的天气,也渲染出压抑、紧张的气氛,令人印象深刻。
B. “我”领设备被“敷行”以及秦静听闻达讲述后“冷笑,走掉”,由此隐约可见当时防疫工作不受重视的社会背景。
C. 张书记和祈站长与闻达“紧紧地握手”,这一细节描写生动表现了二人对专家急切期盼又不免推诿责任的心理。
D. 本文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叙事自然,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
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给人以真实生动之感。
8. 文中闻达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9. 霍乱之“乱”表现在哪些方面?给了我们什么警示?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頍,字景文,齐州刺史颁之弟也。
年数岁,值江陵陷,随诸兄入关。
少好游侠,年二十,尚不知书。
为其兄题所责怒,于是感激,始读《孝经》、《论语》,昼夜不倦。
遂读《左传》、《礼》、《易》、《诗》、《书》,乃叹曰:“书无不可读者!”勤学累载,遂遍通五经,究其旨趣,大为儒者所称。
解缀文,善谈论。
年二十二,周武帝引为露门学士。
每有疑决,多頍所为。
而頍性识甄明,精力不倦,好读诸子,偏记异书,当代称为博物。
又晓兵法,益有纵横之志,每叹不逢时,常以将相自许。
开皇五年,授著作佐郎。
寻令于国子讲授。
会高祖亲临释奠国子祭酒元善讲《孝经》頍与相论难词义锋起善往往见屈高祖太奇之超授国子博士后坐事解职,配防岭南。
数载,授汉王谅府谘议参军,王甚礼之。
时谅见房陵及泰、蜀二王相次废黜,潜有异志。
頍遂阴劝谅缮治兵甲。
及高祖崩,谅遂举兵反,多頍之计也。
顿后数进奇策,谅不能用。
杨素至蒿泽,将战,頍谓其子曰:“气候殊不佳,兵必败。
汝可随从我。
”既而兵败,頍将归突厥,至山中,径路断绝,知必不免,谓其子曰:“吾之计数,不减杨素,但坐言不见从,遂至于此。
不能坐受擒执,以成竖子名也。
吾死之后,汝慎勿过亲故。
”于是自杀,瘗之石窟中。
其子数日不得食,遂过故人,竟为所擒。
杨素求頍尸,得之,斩首,枭于太原。
时年五十四。
撰《五经大义》三十卷,有集十卷,并因兵乱,无复存者。
(节选自《隋书·卷七十六》
10.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会高祖亲临/释奠国子祭酒/元善讲《孝经》/頍与相论难/词义锋起/善往往见屈/高祖大奇之/超授国子博士/
B. 会高祖亲临释奠/国子祭酒元善讲《孝经》/頍与相论难/词义锋起/善往往见屈/高祖大奇之/超授国子博士/
C. 会高祖亲临释奠/国子祭酒元善讲《孝经》/頍与相论难/词义锋起/善往往见屈高祖/大奇之/超授国子博士/
D. 会高祖亲临/释奠国子祭酒/元善讲《孝经》/頍与相论难/词义锋起/善往往见屈高祖/大奇之/超授国子博士/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五经,一般指儒家广为流传的五本经典,即《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B. 国子,此处指国子学,中国古代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
始设于晋武帝,与太学并立。
C. 配,指“配流”,在罪犯脸上刺字后,将之押解、发配、流放到荒僻、偏远处,以示惩戒。
D. 竖子,意为“小子”,是对人的蔑称,《荆轲刺秦王》、《鸿门宴》中的“竖子”均是此意。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頍少不读书,成年发奋。
王頍二十岁前都没有认真读书,被兄长责骂后幡然醒悟,昼夜苦读数年,终于取得了一定的儒学成就。
B. 王頍博览群书,辩才出众。
王頍遍读儒家经典和兵法等各类书籍,被称为“博物”,在与国子祭酒辩论时常能使对方哑口无言。
C. 王頍智计出众,料事如神。
王頍看出时机不当、气数不佳,估计会战败,战败后他又告知儿子保全之法,儿子违背,果然被捕。
D. 王頍自负才华,下场凄凉。
汉王杨谅想反叛,于是王頍暗中为他出主意,整顿军备,又多次出奇谋,却因被杨素打败而被捕遇害。
13.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之计数,不减杨素,但坐言不见从,遂至于此。
(2)其子数日不得食,遂过故人,竟为所擒。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苏幕遮·草
梅尧臣
露堤平,烟墅杳。
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
独有庚郎年最少。
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
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
落尽梨花春又了。
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注】庚郎:指南朝梁代时年成名的文士庾信
14.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前四句表现浓郁的春意和蓬勃的生机,为下文少年的出场作铺垫。
B.“窣地春袍”,指拂地的青色官服,这里用来表现宦游少年的风采。
C.作者用拟人手法写;草对王孙的埋怨,表达了自己对投身仕途的厌倦。
D.“翠色和烟老”写诗人想象自己回归故里,在草色与炊烟中慢慢老去。
15.这首咏草词虽不着一“草”字,却将草写得形神(外形特点和内蕴情感)俱备。
请结合具体诗句,写出对草之“形”“神”的理解。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追忆往事,是陆游诗歌中常有的内容,如《书愤》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就是对抗金历史的回忆。
(3)杜甫《登岳阳楼》颔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洞庭湖浩瀚壮阔的景色,千古传诵。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下面是某校一则倡议书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得体不规范,请指出并修改。
亲爱的同学们:
生命重于天。
暑假将至,溺水事故进入高发期,溺水已成当务之急大事。
校学生会倡议:全体同学要充分认识溺水事故的危害,率先垂范,拒绝野泳,并号召家人亲朋远离危险水域。
大家可以通过跑步、打球等安全方式锻炼身体,避免溺水事故不再发生。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下面是介绍“激光雷达技术”的框架简图,其中有①-⑤处空白,请根据图表内容,合理推断,在空白处填入恰当的词语,每处不超过7个字。
四、写作(60分)
19.作文
海明威说: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8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
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一项”,立足考查“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本题,
A项,“也暗批了他们传宗接代的传统思想”分析错误,张叔和张婶每天唠叨要去看孙子,体现出张叔张婶对孙子牵挂关心,“也暗批了他们传宗接代的传统思想”依据不足;
C项,“实际这都是小张的借口,他并不真想回去那个农村的家”理解不正确,拒绝父母探望和不回家原因是多方面,并不能说“都是小张的借口,他并不真想回去那个农村的家”;
D项,“不想让刚出生的孙子认亲,也不想让张晖认亲”分析错误,从亲家的言行举止上只能说这是一个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