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考题】中考九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第一次模拟试题(及答案)(4)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考题】中考九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第一次模拟试题
(及答案)(4)
一、选择题
1.穆罕默德建立了穆斯林公社,公社成员都以兄弟姐妹相待,赢得了人心。

将一盘散沙的阿拉伯各部落熔铸成一个强大的民族统一体的纽带是
A.政治口号
B.经济实力
C.个人魅力
D.宗教信仰
2.“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材料中的措施出自
A.梭伦改革B.法兰克王国土地改革C.大化改新
D.明治维新
3.坂本太郎编写的《日本史》记载:“公元645年,中大兄皇子联合他人诛杀了苏我入鹿,消灭了代表旧势力的苏我氏一族,孝德天皇即位,开始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下列有关这次改新的表述正确的是
A.仿效了中国秦朝的典章制度B.建立了天皇为国家象征的民主制度C.建立的新政权基本实现了全国统一D.此后大和正式改称日本国
4.据下图推知阿拉伯人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体现在
A.处在世界中心B.沟通东西方文明C.科技水平先进D.文学成就巨大5.645年,孝德天皇在日本史上第一次使用年号“大化”。

第二年,他发布了《改新之诏》,在各个领域进行了制度改革。

下列关于这场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A.是一次封建性质的改革B.仿效英国建立共和制度
C.改革后,大和政权开始统一日本D.倡导文明开化,大力发展教育
6.在大和统一日本时期,王室和贵族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从事农业的成为
A.农部B.田部C.海部D.文部
7.“君士坦丁堡陷落后,当初将古希腊学术保存下来并仔细研读的基督教学者,亲自带着这些珍贵手稿逃到了意大利。

他们在此受到热烈欢迎,因为文艺复兴学者正四处搜寻古典文献。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拜占廷帝国保存了古代希腊文献
②拜占廷帝国的灭亡是因为信奉基督教
③这些古代希腊文献对文艺复兴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④闭关自守导致落后,开放创新促进发展
A.②③④
B.②④
C.①③
D.①③④
8.“日本地方豪强崛起,他们占有大片土地,建立庄园。

为保护自己的庄园,地方豪强建立军事集团,特殊的武士阶层逐渐形成。

”以上材料体现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是()A.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B.庄园的形成与壮大
C.幕府统治开始D.西方殖民者入侵日本
9.12世纪末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后,其中央政权的鲜明特点是
A.武士效忠的对象是国家而非其主公B.武士阶层控制中央政权,实际上天皇大权旁落
C.孝德天皇掌握中央大权D.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
10.下面这幅漫画的主题应是()
A.文明交流B.民族融合
C.习俗差异D.国家冲突
11.孙立祥在《日本三次社会转型及其历史启示》中指出:日本通过三次“开国”成功实现了社会的全面转型。

日本完成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历史事件是
A.发动宫廷政变B.实行幕府统治C.建立庄园D.大化改新
12.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日本出现许多大庄园。

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其直接结果是
A.促成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B.最高统治者放弃“大王”称号,改称“天皇”
C.出现一种以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武士集团
D.日本进入了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13.阿拉伯帝国时期,政府鼓励吸收东西方文明的优秀成果,进而创造出独特的阿拉伯文化。

由此可知,阿拉伯帝国奉行的文化政策是
A.开放B.封闭C.扩张D.保守
14.“中世纪西欧城市向封建领主纳税,封建主放弃对城市的统治权和司法权…城市管理人员由市民选举产生。

”材料反映了中世纪西欧城市
A.封建社会等级森严
B.初步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C.完全摆脱了封建统治
D.是一个相对自治的共同体
15.历史事实是指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对历史事实的看法和态度。

下列表述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A.释迦牟尼创立佛教B.封臣要无偿地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钱等C.阿拉伯人是东西方交流的桥梁D.《马可波罗行记》介绍了东方
16.从646年开始,日本的孝德天皇颁布新诏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这里的“新”指的是()
A.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B.大和正式改称为日本国
C.每六年授田一次给“田部”居民D.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
17.古印度创造的“计数法”、中国发明的指南针都由“他”传到了欧洲,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被誉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使者”。

“他”指
A.希腊人B.阿拉伯人C.罗马人D.苏美尔人18.2018年4月3日,俄罗斯总统普京抵达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对土耳其进行工作访问。

本次访问是普京再次成为俄罗斯总统后的第一次出访,也让土耳其一度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围攻君士坦丁堡,灭亡了哪个帝国
A.罗马帝国
B.阿拉伯帝国
C.拜占庭帝国
D.亚历山大帝国
19.一条“丝绸之路”,驼铃声声,岁月悠悠。

昔日阿拉伯商人留下的足迹,至今依旧令世人向往探寻。

下列关于这个民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阿拉伯人发明了阿拉伯数字
B.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
C.穆罕默德开创了地跨三洲的阿拉伯帝国
D.《天方夜谭》是欧洲文学塊宝
20.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这一改革在政治方面的主要内容是
A.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B.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
C.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
D.统一赋税
21.阿拉伯为世界文化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帝国时期,其文化发展的有利条件不包括A.伊斯兰教的多神崇拜
B.国家与社会发展繁荣
C.哈里发重视知识人才
D.吸收和消化外来文化
22.“花刺子密改进印度数字、‘0’符号和十进位法,被改进的数字系统后来传入欧洲,代替繁杂的罗马数字,使人类的计算体系发生深远变革,”材料评述的是( )
A.公历由来B.阿拉伯数字
C.罗马数字D.计算机网络
23.罗马法中有很多法律原则、诸如公民权利平等原则、重视证据原则、法人制度原则等一直被现代法律所采用,这表明罗马法
A.是现存第一部完备的成文法典
B.对后世的立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C.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性文件
D.莫定了近代西方民主制的基础
24.古代世界出现了一些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下面哪幅图展示了阿拉伯帝国的疆域A.
B.
C.
D.
25.如下图所示,公元2世纪,发展进入黄金时期、版国达到最大的国家是
A.古埃及
B.古希腊
C.古巴比伦
D.罗马帝国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穆罕默德统一阿拉伯各部落的重要纽带,而正是穆罕默德创立的宗教伊斯兰教,号召人们信仰真主,才统一了阿拉伯半岛,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故选D。

2.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内容“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大化改新,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参照中国隋唐制度实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
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C符合题意;梭伦改革与“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分给公民”无关,A排除;法兰克王国土地改革与“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分给公民”无关,B排除;日本明治维新使日本从封建制度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与题干内容无关,D排除。

故此题选择C。

3.D
解析: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7世纪中期以后(大化改新后),大和正式改名日本国,意为“日出之处的国家”,D符合题意;大化改新模仿的是隋唐制度,A排除;大化改新建立了封建制度,B排除大化改新发生在日本统一之后,C排除。

故此题选择D。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大化改新的相关内容。

4.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的图片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他们在不同文明之间搭建了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这些地区文化和经济的发展,被誉为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所以据图推知阿拉伯人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体现为沟通东西方文明,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的内容与题干的图片内容无关,排除;故选B。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掌握阿拉伯人的贡献,结合图片的中国四大发明的内容以及阿拉伯数字的传播解答问题。

5.A
解析:A
【解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实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主要内容有,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大化改新是一次封建性质的改革,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A项符合题意;排除B项;5世纪在本州中部兴起的大和政权统一了日本,排除C项;日本明治维新改革,倡导文明开化,大力发展教育。

排除D项;故选择A。

【点睛】
“645年”“孝德天皇”年号“大化”。

“第二年”“《改新之诏》”是解题的关键,即646年日本孝德天皇进行的改革,据所学,这次改革被称为大化改新。

6.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在大和统一日本时期,王室和贵族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从事农业的成为田部,故B符合题意;农部、海部、文部与题干无关,故ACD排除。

故选B。

7.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将古希腊学术保存下来”,结合课本所学,君士坦丁堡是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的都城,据材料“君士坦丁堡陷落后,当初将古希腊学术保存下来并仔细研读的基督教学者逃到了意大利”,可知拜占廷帝国保存了古代希腊文献;根据材料“文艺复兴学者正四处搜寻古典文献”,结合所学可知,新兴资产阶级通过弘扬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方式,反对教会的说教,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文化运动。

这些古代希腊文献对文艺复兴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①③项正确,C项符合题意;拜占廷帝国的一些学者虽然信奉基督教,但拜占廷帝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信奉基督教,而是被奥斯曼土耳其灭亡,②项错误;AB 两项不合题意;材料中并没有拜占庭帝国闭关自守的相关信息,④项错误;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8.B
解析: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大化改新,日本转变成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地方豪强崛起,建立庄园,为保护自己的庄园,地方豪强建立军事集团,特殊的武士阶层逐渐形成,因此,武士集团形成源于庄园的形成与壮大,故B符合题意;武士集团形成是中央集权弱化的结果,故A不符合题意;幕府统治的基础之一是武士集团,故C不符合题意;西方殖民者入侵日本使幕府统治面临深刻的危机,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B
解析:B
【解析】
【详解】
12世纪晚期,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并设幕府于镰仓。

镰仓幕府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日本由此进入了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当时幕府与
天皇朝廷并存。

幕府首领“征夷大将军”名义上由天皇任命,但天皇实际上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

国家大权基本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

故B符合题意。

A是武士道的特点,但不是中央政权的特点,故A不符合题意。

CD是7世纪日本大化改新时期,此时幕府统治尚未建立,故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印度人用梵文的字头表示数字,创造了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

阿拉伯人学会这一方法,对它加以改造,12世纪初传入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

阿拉伯数字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结果。

BC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11.D
解析: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646年开始,日本仿照唐朝制度,进行了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故D符合题意;发动宫廷政变,孝德天皇即位,确立了大化改新的推动力量,故A不符合题意;幕府统治是日本封建社会的一种特有形式,是天皇大权旁落的表现,故B不符合题意;建立庄园,并形成武士集团,为随后幕府统治的出现提供了基础,故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2.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日本出现许多大庄园。

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

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了控制能力,社会局势动荡。

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武装起来,出现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武士集团,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与题干无关。

故选C。

13.A
解析:A
【解析】
【详解】
根据“政府鼓励吸收东西方文明的优秀成果,进而创造出独特的阿拉伯文化”可知,阿拉伯帝国奉行了开明文化政策,A符合题意;BCD项题干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择A。

【点睛】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
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4.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中世纪西欧城市向封建领主纳税,封建主放弃对城市的统治权和司法权…城市管理人员由市民选举产生。

”可知,此内容反映了中世纪西欧城市是一个相对自治的共同体,故D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西欧城市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初步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完全摆脱了封建统治,故ABC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D。

15.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阿拉伯人是东西方交流的桥梁属于对历史事实的看法和态度,属于历史观点,C正确;ABD都属于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历史事实。

故选C。

16.A
解析: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国家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选项A符合题意。

大化改新后,,大和正式改称为日本国,B排除;每六年授田一次给“田部”公民,属于大化改新的经济措施,不符合题意,C排除;12世纪晚期,源氏武士集团击败平氏武士集团,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D排除。

故此题选A。

17.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古代著名连接欧亚大量的是“丝绸之路”。

在这些商路上奔波的商人中间,有不少阿拉伯人。

他们把中国的古代发明,如指南针等,辗转传入西亚和欧洲等地,也给中国带来阿拉伯的天文学和医学知识,以及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

他们把古印度创造的“计数法——阿拉伯数字”传到世界各地。

他们在不同文明之间搭起了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这些地区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由此可知,被誉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使者”的是阿拉伯人,故选B。

18.C
解析: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4世纪初,拜占庭帝国受到新崛起的奥斯曼土耳其人的不断进攻。

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拜占庭帝国最终灭亡,因此C项正确;4世纪末,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

476年,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人的打击下灭亡,1453年,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被奥斯曼土耳其灭亡,因此A项错误;1258年,蒙古人攻陷巴格达,阿拉伯帝国灭亡,因此B项错误;亚历山大帝国于公元前323年灭亡,与题干时间不符,因此D项错误。

故选C。

19.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故B表述正确,符合题意;阿拉伯人把古印度创造的“计数法”传到欧洲,所以习惯上称为阿拉伯数字,其实创造者是古印度人,故A表述错误,不合题意;穆罕默德的后继者开创了地跨三洲的阿拉伯帝国,故C 表述错误,不合题意;《天方夜谭》是阿拉伯的文学塊宝,故D表述错误,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B。

20.A
解析: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646年,日本效仿中国唐朝的规章制度,进行了大化改新的改革,在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的内容不是政治方面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掌握大化改新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

21.A
解析: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7世纪早期,分散的阿拉伯部落以宗教信仰为纽带形成了统一帝国,他们信奉的是伊斯兰教,故A项说法错误。

阿拉伯帝国时期,其文化发展的有利条件包括国家与社会发展繁荣、哈里发重视知识人才与吸收和消化外来文化,B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点睛】
结合所学分析选项,排除错误选项,进而得出答案。

22.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花刺子密改进印度数字、0符号和十进位法”可知评述的是阿拉伯数字。

最初印度人用梵文的字头表示数字,创造了从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阿拉伯人学会这一方法,对它加以改造,12世纪初,这一简便的计数法传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B 符合题意;ACD项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

故选B。

23.B
解析:B
【解析】
【详解】
根据“一直被现代法律所采用”可知,题干表明罗马法对后世的立法产生了深远影响,B 符合题意,ACD项均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24.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图A展示了阿拉伯帝国的疆域,阿拉伯帝国定都巴格达,穆罕默德逝世后,他的继承者继续扩张。

穆斯林军北进叙利亚,东灭波斯,进而征服阿富汗和印度西北部,控制了中亚大部分地区;在西线,他们攻克埃及,横扫北非;在西南欧洲的战场上,阿拉伯人长驱直入,占领了西班牙,至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形成,它的版图横跨亚、欧、非三大洲,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伴随帝国的扩张,伊斯兰教向阿拉伯半岛以外广泛传播,A正确;B是罗马帝国的疆域,C是亚历山大帝国的疆域,D是拜占庭帝国的疆域,排除。

故选A。

25.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2世纪罗马帝国进入黄金时期,帝国的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为罗马帝国的“内湖”。

D项符合题意;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东征,故埃及、古希腊、故巴比伦被灭掉。

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