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高一必修二学案基因工程及其应用_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章第2节基因工程及其应用
一基因工程的原理
基因工程又叫技术或技术。
通俗地说,就是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提取出来,加以,然后放到另一种里,地改造生物的。
基因工程是在上进行的水平的设计施工,需要有专门的工具。
基因工程最基本的工具有:“”、“”、“”。
二基因工程的工具
1、基因的“剪刀”
(1)它指的是限制性内切酶,简称为,正是伴随它的发现,以人类定向改造生物遗传性状为目的的才应运而生。
(2) 限制性内切酶主要存在于中,限制性内切酶是不是就是一种?
(3) 限制性内切酶的特点是a: ;b:
(4)不同的限制性内切酶切割DNA的切点相同吗?
2、基因的“针线”
把两种来源不同的DNA用同一种限制酶来切割,然后让两者的黏性末端黏合起来,问:
(1)两者的黏性末端能黏合起来遵循的原则是。
(2)DNA连接酶的作用是。
3、基因的运载体
(1)要将一个外源基因,送入受体细胞内,还需要有运输工具,这就是
(2)通常使用的运载体有、和等。
作为运载体必须具备以下条件:①能够在宿主细胞中复制并稳定地保存;②具有多个限制酶切点,以便与外源基因连接;③具有某些标记基因,便于进行筛选,如大肠杆菌质粒中含有基因。
(3)质粒它存在于及等生物中,是细胞染色体(有的细胞中没有染色体)
外能的很小的环状分子。
三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
1、提取
2、与结合
将与结合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同来源的DNA 的过程。
如果以质粒作为运载体,首先要用一定的切割质粒,使质粒出现一个切口,露出黏性末端。
然后用限制酶切断,使其产生相同的。
将切下的目的基因的片段插入质粒的切口处,质粒的黏性末端与目的基因的黏性末端就会因碱基互补配对而结合,再加入适量的,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重组DNA分子。
3、将导入
4、目的基因的表达和检测
基因的表达是指通过和合成的过程。
四基因工程的应用(见书)
一、选择题
( )1、下列哪组均为基因工程技术中常用的基因运载工具?
A、大肠杆菌、噬菌体
B、蓝藻、质粒
C、动物病毒、噬菌体
D、线粒体、质粒
( )2、遗传工程技术中常用的质粒其本质是什么分子?一般取自何类生物?
A、蛋白质、噬菌体
B、蛋白质、动物细胞
C、DNA、细菌细胞
D、DNA、植物细胞
( )3、下列四条DNA分子中,彼此间具有黏性末端的一组是
①②③④
T A G G G G T A C C T T T A C C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 )4、基因工程的设计施工是在什么水平上进行的?
A、细胞
B、细胞器
C、分子
D、原子
( )5、下列属于基因运载体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①具有某些标记基因②具有环状的DNA分子
③能够在宿主细胞内复制④具有多种限制性内切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6、在遗传工程技术中,限制性内切酶主要用于
A、目的基因的提取和导入
B、目的基因的提取和检测
C、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的结合和导入
D、目的基因的提取和与运载体结合
( )7、基因工程中科学家常用细菌、酵母菌等微生物作为受体细胞,原因是
A、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B、繁殖速度快
C、遗传物质含量少、简单
D、性状稳定、变异少
( )8、1976年,美国的H.Boyer首次将人的生长抑制素释放因子的基因转移到大肠杆菌,
并获得了表达,此文中的“表达”是指该基因在大肠杆菌细胞内
A、能进行DNA复制
B、能传递给细菌后代
C、能合成生长抑制素释放因子
D、能合成人的生长素
( )9、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抗虫基因能在棉花的叶肉细胞中准确地表达出来主要是因为
A、目的基因能在植物体细胞核中进行复制
B、不同生物具有相同的一套遗传信息
C、目的基因与棉花DNA的基本结构相同
D、不同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10、不属于基因工程方法生产的药物是
A、干扰素
B、白细胞介素
C、青霉素
D、乙肝疫苗
()11、下列哪一组生物都是通过基因工程方法培育成功的
A、转基因奶牛与无籽西瓜
B、超级小鼠与高产青霉菌
C、超级绵羊与无籽番茄
D、超级绵羊与抗虫棉
()12、1982年,科学家将人的生长激素基因和牛的生长激素基因分别注射到小白鼠的受精卵中,得到体型巨大的“超级小鼠”,此项研究遵循的原理是
A、DNA RNA 蛋白质
B、RNA DNA 蛋白质
C、DNA 蛋白质RNA
D、RNA 蛋白质DNA
()13、下列何种技术能有效地打破物种的界限,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培育新的农作物优良品种?
A、基因工程技术
B、诱变育种技术
C、杂交育种技术
D、组织培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