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剂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药剂学
第一章绪论
掌握中药药剂学的定义、剂型、制剂等基本概念与术语;中药剂型选择的原则;药典、药品标准的性质与作用。

熟悉药物剂型的分类。

了解中医药剂学再要学实践中的地位与作用、中药药剂学的发展、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与药物非临床质量管理规范。

第一节概述
一、中药药剂学的定义、性质与常用名词术语
1、中药药剂学定义
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

制剂学–研究制剂生产工艺和理论的学科
药剂学
调剂学–研究方剂调配、服用等有关技术和理论的学科
2、性质
3、常用名词术语
药物――凡用于治疗、预防、诊断疾病的物质(总称)。

药品――原料药物经过加工制成的可直接应用的成品。

剂型――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用于临床应用的形式。

制剂――根据药典、药品标准或其它规定的处方,将原料药加工制成具有一定规格的药物制品。

(研究制剂生产工艺和理论的学科称为制剂学)
调剂――根据医师处方,专为某一患者配制,并规定有用法用量的药剂。

调剂一般在医院的药房中进行。

(研究方剂调配、服用等有关技术和理论的学科称为调剂学)
成药――大量生产、公开销售的药品(规格、用法用量、主治)。

处方药(Prescribed drugs,PD)凭执业医师处方调配、购买。

非处方药柜台发售药品(over the counter drugs,OTC)
中成药――以中药材为原料,按中医药理论组方、制备、应用的成药。

3、中药药剂学的任务
1、学习与继承――传统理论与经验(技术)
2、吸收和应用――现代制剂工艺理论技术与方法(包括新型辅料)
3、研究和创制―――中药(复方)新制剂新剂型
普通制剂――缓释制剂――控释制剂――靶向制剂――脉冲式释药系统(第一~五代)4.基础理论研究――阐明中药及其制剂在体内的作用机理和量变规律;中药复方有效物质基础的确认、提取分离方法及其制备技术
5、临床应用研究――参与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4、中药药剂学各分支学科:
工业药剂学( Industrial Pharmacy ) 论述药物制剂工业生产的理论与实践的一门分支学科。

物理药剂学( physical Pharmacy ) 以物理化学原理与实验方法为主导,研究和阐述现代药物制剂设计、成型和质量评价基本理论和技术的一门分支学科。

生物药剂学( Biopharmaceutics ; Biopharmacy ) 研究药物剂型施与体内后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阐明药物剂型因素、人体生物因素与生物效应关系的一门分支学科。

药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 )应用动力学原理,研究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生物转化(代谢)、排泄过程量变规律的一门分支科学。

生物药剂学--药物动力学姐妹学科临床药学( Clinical Pharmacy ) 研究合理用药以防病治病的一门学科。

血药浓度检测了解和判断临床用药是否合理,向医师推荐用药方案
第二节中药药剂学沿革与发展
传统剂型(Traditional Dosage Forms )
丸pills 酒wine 胶Gelatin 钉
散powders 露distillate 粬线
膏Extractum 汤decoction; 茶Tea 条
丹Dan 饮drink; fluid retention 锭棒

新剂型(New Dosage Forms)
片剂Tablets
颗粒剂Granules
胶囊剂Capsules ( Hard capsules Soft capsules Micro capsules )
栓剂Suppositories (suppository of two-layer)
注射液Injections
糖浆剂Syrups
气雾剂Aerosols
环糊精包合物CYD Inclusion Compounds
固体分散体Solid Dispersion
缓释给药系统Sustained-release drug delivery systems
控释给药系统Controlled-release drug delivery systems
靶向给药系统Targeted Drug delivery systems
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
脉冲型控制释药系统Pulsatile controlled release systems
一、传统制剂的沿革
先秦时期
●汤、酒(醪醴)、丸、散、膏
●1.《黄帝内经》(素问;灵枢)共18卷162篇,14万字。

●――医学理论基础;“药剂”字眼出现
●“病势深也,必用药剂以治之”
●酒剂――药剂之源(2140 BC 仪狄作酒禹
●(“后世必有亡其国者”)
●粮食、野果――造酒原料“猿猴喜饮酒” 酿酒之时,发现粬(557 BC)
2.伊尹(商朝宰相,善于烹调)《汤液醪醴论》
汤剂药酒
●秦汉三国时期(221 BC~AD 265 )
●煎、浸、丸、散、浸膏、糖浆、洗、软膏、栓、脏器制剂十多种。

●1.《神农本草经》(东汉)第一部药学专著
●神农(药王菩萨)尝百草(尝断肠草而丧命)
●上药――滋补强壮药;中药;下药-毒性、烈性药
●“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煎者、宜酒渍者、宜煎膏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


●2.东汉张仲景
●《伤寒论》《金匮要略》收方314首,成药60多,
●剂型十余种。

●载有动物胶汁、炼蜜、淀粉为丸剂赋形剂。

●晋唐时期( AD 165~960 )
●1、晋• 葛洪《肘后备急方》
●(“便、廉、验”;著名炼丹家)
●第一次提出“成药剂”的概念
●2、隋唐• 孙思邈(药王)
●《千金药方》《千金翼方》
●3、梁代陶弘景《神农本草经集注》
●“疾有宜服丸者、宜服散者、宜服汤者、宜服酒者、宜服煎膏者、亦兼服参用所病之源以为其制耳”
●4.唐《新修本草》
●我国(世界)第一部药典
●唐代由政府组织编纂并颁布
●宋元时期(AD 960~1368)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第一部中成药规范(煮散)
●我国历史上由官方颁发的第一部制药规范
●明清时期(AD 1368~1911)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对世界医药学的伟大贡献
●记载药物1892种,方剂11096种,译成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日文、俄文、西文,七种译本流传。

●清郭佩兰《本草汇》“肠溶衣”;
●吴师机《理瀹骈文》“膏药”;
●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白喉吹药”。

●二、中药药剂学发展时期新中国成立后
●1.重视中医药教育,制定法规和法定标准
●中医药院校规模
●药典( Pharmacopoeia )
●药事法规
●2.创制新制剂,剂型品种多样化
●国内新制剂品种,截至2002年中成药品种已有9900多个。

●3.工艺技术的改进
●粉碎:超微粉碎技术
●提取:多功能提取、逆流缸组提取技术、药酒恒温循环提取技术;
●分离与纯化:如絮凝沉淀法、大孔树脂吸附法、高速离心法等;
●浓缩与干燥:喷雾干燥、冷冻干燥;
●制粒:流化床一步制粒技术;
●包衣技术:肠溶衣、结肠靶向(pH、时滞);
●固体分散技术:提高难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包合物技术:β-环糊精包合物。

●4.学科发展
●分支学科:工业药剂学、物理药剂学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第三节药物剂型的分类
●药物剂型的重要性
●(一)给药途径与药物剂型
●给药途径:口腔、舌下、颊部、胃肠道、直肠、子宫、阴道、尿道、耳道、鼻腔、咽喉、支气管、肺部、皮内、皮下、肌肉、静脉、动脉、皮肤、眼等。

●药物剂型必须根据这些给药途径的特点来制备。

●(二) 药物剂型与药效
●①剂型可改变药物的作用性质
●②剂型能改变药物的作用速度
●③改变剂型可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
●④剂型可产生靶向作用
●分类方法:
●一.按物态分类
●二.按制法分类
●三.按分散系统分类
●四.按给药途径与方法分类
●一.按物态分类
●固体剂型:散剂、颗粒剂(冲剂)、丸剂、片剂、胶剂等
●半固体剂型: 内服膏滋、外用膏剂、糊剂等
●液体剂型: 汤剂、合剂、糖浆剂、酒剂、酊剂、露剂、注射液等
●气体剂型: 气雾剂、喷雾剂等
●这种分类法在制备、贮藏和运输上较有意义,但是过于简单,缺少剂型间的内在联系,实用价值不大。

●二.按制法分类
●将主要工序采用同样方法制备的剂型列为一类。

●浸出药剂用浸出方法制备的汤剂、合剂、酒剂、酊剂、流浸膏剂与浸膏剂等
●灭菌制剂:用灭菌方法或无菌操作法制备的注射剂、滴眼液等
●这种分类法有利于研究制备的共同规律,但归纳不全,有一定局限性。

●三.按分散系统分类
●按剂型分散特性分类
●(1)真溶液类: 如芳香水剂、溶液剂、醑剂、甘油剂及部分注射剂等
●(2)胶体溶液类: 如胶浆剂、火棉胶剂、涂膜剂等
●(3)乳浊液类: 如乳剂、静脉乳剂、部分搽剂等
●(4)混悬液类: 如合剂、洗剂、混悬剂等
●(5)气体类: 如气雾剂等
●(6)固体类: 如散剂、丸剂、片剂等
缺点:
不能反映用药部位与方法对剂型的要求,甚至一种剂型由于辅料和制法的不同而必须分到几个分散系统中去,无法保持剂型的完整性,如注射剂中有溶液型、混悬型、乳浊型及粉
针剂等。

●四.按给药途径与方法分类
●优点:与临床用药结合较紧密,能反映给药途径与方法对剂型制备的特长要求。

●缺点:往往一种剂型,由于给药途径或方法的不同,可能多次出现,使剂型分类复杂化。

第四节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
●1.根据防治疾病需要(中医临床用药要求)
●急性病(急救)―注射剂(清开灵);气雾剂(宽胸~);栓剂(小儿解热栓);粘膜给药(鼻腔、含化等);硝酸甘油贴剂
●慢性病―――丸剂、散剂、片剂、胶囊剂
●皮肤病―――膏剂、巴布剂、凝胶剂、搽剂、洗剂、涂膜剂、海绵剂等
●“疾有宜服丸者、宜服散者、宜服汤者、宜服酒者、宜服煎膏者、亦兼服参用所病之源以为其制耳”
●2.根据药物本身性质需要(中药药料的理化性质、配伍变化)
●不宜水煎―――天花粉蛋白(制成粉针等)
●具有不良嗅味―――良姜、细辛(环糊精包合等)
●具有刺激性、毒剧―――巴豆、马钱子(制成缓释制剂:糊丸等)
●三黄片(黄连、大黄、黄芩不宜制成液体制剂)
●“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煎者、宜酒渍者、宜煎膏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


●3.根据市场需求和三小、三效、五方便的要求
●三小―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
●三效―高效;速效;长效
●五方便―服用方便;携带方便;生产方便;运输方便;贮藏方便
第五节中药药剂工作的依据
药剂是一类特殊物质,其质量优劣直接关系到人体生命与健康。

为此必须保证质量,达到安全有效。

●药剂工作必须遵从药典、部颁药品(卫生)标准、药品管理法规。

●一、药典
(一)药典的性质与作用
●药典( Pharmacopoeia )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质量规格、标准的法典。

由国家组织药典委员会编纂,并由政府颁布施行,具有法律的约束力。

●药典中收载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质量稳定的常用药物及其制剂,规定其质量标准、制备要求、鉴别、杂质检查、含量测定、功能主治及用法用量等,作为药物生产、检验、供应与使用的依据。

●1. 中国药典
新修本草公元659年; 中华药典193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53;1963;1977;1985;1990;1995;2000年; 现行版2005年版(一部)(二部)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颁布全国性药典的国家。

●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就编篡并颁布了〈新修本草〉,又称(唐新修本草〉,是我国由政府颁布的第一部药典。

●比欧洲1498年出版的地方性药典(佛洛伦斯药典)早800年,比欧洲第一部全国性药典(法国药
典)早1100多年。

●凡例-原则性的规定:体例;说明(名词、度量衡、溶解度、药筛的分等等)(使用者必读)
●正文―药物及其制剂:名称、来源、标示量、制法、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规格、贮藏
●附录-剂型;测试方法;试剂配制;索引(中文、汉语拼音、拉丁)等
●2.其他国家的药典简介
●美国药典(Pharmacopoeia of the United States, U.S.P)
●英国药典(British Pharmacopoeia ,B.P)
●日本药局方(The Pharmacopoeia of Japan, J.P)
●国际药典(Pharmacopoeia Internationalis Ph.Int)
●欧洲药典(European Pharmacopoeia)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意大利、西德、瑞士等8个国家共同撰写,现已作为欧洲19国统一法典。

●《美国药典/国家处方集》(U.S. Pharmacopeia / National Formulary,简称USP/NF)由美国政府所属的美国药典委员会(The United States Pharmacopeial Convention)编辑出版。

●USP于1820年第一版,1950年以后每5年出一次修订版,到2005年已出至第28版。

●NF1883年第一版,1980年15版起并入USP,但仍分两部分,前面为USP,后面为NF。

●美国药典是美国政府对药品质量标准和检定方法作出的技术规定,也是药品生产、使用、管理、检验的法律依据。

NF收载了美国药典(USP)尚未收入的新药和新制剂。

正文药品名录分别按法定药名字母顺序排列,各药品条目大都列有药名、结构式、分子式、CAS登记号、成分和含量说明、包装和贮藏规格、鉴定方法、干燥失重、炽灼残渣、检测方法等常规项目,正文之后还有对各种药品进行测试的方法和要求的通用章节及对各种药物的一般要求的通则。

可根据书后所附的USP和NF的联合索引查阅本书。

●美国药典最新版为USP28-NF23。

●英国药典(BP):
●《英国药典》是英国药品委员会(British Pharmacopoeia Commission)的正式出版物,是英国制药标准的重要来源。

●英国药典不仅为读者提供了药用和成药配方标准以及公式配药标准,而且也向读者展示了许多明确分类并可参照的欧洲药典专著。

英国药典出版周期不定,最新的版本为2004年的第21版。

●该药典由三卷组成。

其中两卷为英国药典、一卷为英国兽药典(兽医药品部分)。

各条目均以药品名称字母顺序排列,内容包括药品性质、制法、血产品、免疫产品、电磁药品制法及外科材料等部分。

英国药典书后附有全部内容关键词索引。

●英国药典最新版为BP2004。

●欧洲药典(EP):
●欧洲药典委员会1964年成立。

1977年出版第一版《欧洲药典》。

从1980年到1996年期间,每年将增修订的项目与新增品种出一本活页本,汇集为第二版《欧洲药典》各分册,未经修订的仍按照第一版执行。

●1997年出版第三版《欧洲药典》合订本,并在随后的每一年出版一部增补本,由于欧洲一体化及国际间药品标准协调工作不断发展,增修订的内容显著增多。

●第四版《欧洲药典》于2002年1月生效。

最新版为第五版,即EP5.0,主册EP5.0于2004年夏天出版;增补版EP5.1和EP5.2于2005年出版。

●日本药典(JP):
●日本药局方:(The Japanese Pharmacopoeia)由日本药局方编集委员会编篡,由厚生省颁布执行。

●分两部出版,第一部收载原料药及其基础制剂,第二部主要收载生药,家庭药制剂和制剂原料,日本药典最新版是2000年出版的第十四改正版。

●二、部颁药品(卫生)标准标准(国家卫生部颁布的药品标准和药品卫生标准)
●三、药品管理法规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和新药审批办法。

●《条例》分总则、药品生产企业管理、药品经营企业管理、医疗机构的药剂管理、药品管理、药品包装的管理、药品价格和广告的管理、药品监督、法律责任。

附则,共10章86条。

实施《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经营许可证》、《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等核发制度。

GLP、GMP、GCP、GAP(中药材)、GSP(销售)
明确法律责任:规定违反本法以致造成伤害或损失时,应承担法律责任。

包括行政处罚、损害赔偿和刑事处罚。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
●①企业主管药品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的负责人资质。

●②药品生产管理部门和质量管理部门的负责人资质。

●③药品生产管理部门和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不得互相兼任。

●④药品生产企业必须有整洁的生产环境;
●⑤厂房应按生产工艺流程及所要求的空气洁净级别进行合理布局。

●⑥在设计和建设厂房时,应考虑使用时便于进行清洁工作。

●⑦进入洁净室(区)的空气必须净化。

●⑧洁净室(区)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应与药品生产工艺要求相适应。

无特殊要求时,温度应控制在18~26℃,相对湿度控制在45%~65%。

●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
第一章组织机构和工作人员
第二章实验设施
第三章仪器设备和实验材料
第四章标准操作规程
第五章研究工作的实施
第六章资料档案
第七章监督检查和资格认证
第八章附则
●药品临床实验管理规范(GCP)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临床实验前的准备与必要条件
●第三章受试者的权益保障
●第四章实验方案
●第五章研究者的职责
●第六章申办者的职责
●第七章监查员的职责
●第八章记录与报告
●第九章统计分析与数据处理
●第十章实验用药品的管理
●第十一章质量保证
●第十二章多中心实验
●第十三章附则
●参考书籍:
●药剂学陆彬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1
●药剂学屠锡德等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0
●现代药剂学平其能等编著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7
●工业药剂学张汝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
●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陆彬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现代实用中药新剂型新技术董方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药新制剂开发与应用谢秀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药物制剂汇编顾学裘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药制剂汇编曹春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药制剂注解曹春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药用高分子材料学郑俊民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第二章制药卫生
本章要求
掌握各种灭菌法的含义特点与应用;常用防腐剂的特点与应用。

熟悉药品卫生的标准和微生物污染的途径,无菌操作法的特点。

了解空气净化洁净室的卫生与管理;F与Fo在灭菌中的意义;无菌检查法的检验方法。

第一节概述
一、制药卫生的概念
➢药品生产管理的一项内容
➢确保药品质量的重要手段
➢实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具体要求
二、中药制剂的卫生标准
●口服药品:
1g或1ml不得检出大肠杆菌,含动物药及脏器的药品同时不得检出沙门菌。

不得检出活螨。

●外用药品:
1g或1ml不得检出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创伤溃疡阴道用制剂同时不得检出破伤风杆菌。

不得检出活螨。

细菌和霉菌
三、预防中药制剂污染的途径
●原辅料与包装材料
●原药材:洁净处理,避免或减少微生物污染
●辅料:洗涤和溶剂用水应选用饮用水去离子水蒸馏水;注射剂选用注射用水
●包装材料:适当的方法清洗洁净灭菌
●生产过程与储藏过程
●环境卫生和空气的净化
●制药设备和用具的处理
●操作人员的卫生管理
第二节制药环境的卫生管理
一中药制药环境的基本要求
●生产厂区的环境
●厂区的合理布局
●厂房设计和设施装备要求
(一)厂房与设施
(8 - 30条)
◆1. 总体分布及分区分布的要求
●环境整洁,厂区地、路面及运输等不污染生产
●生产、行政、生活、辅助区布局合理,不互相妨碍
●厂房按空气洁净级别合理布局
●特殊药品(高致敏性、激素类、抗肿瘤类、避孕药品,人血液制品等)生产区域独立
●前处理与制剂生产严格分开
●中药炮制通风、除烟、除尘、降温设施
2. 厂房内部的要求
●–能防止昆虫、其它动物进入
●–便于清洁表面平整光滑、无
●裂缝、接口严密、无颗粒物脱落,耐受清洗和消毒,墙壁与地面的交界处宜成弧形等
●–适应的生产和储存面积、空间
●安置设备、物料,便于操作,便于存放物料、中间产品、待验品和成品
●–最大限度地减少差错和交叉污染
3. 洁净室(区)的要求
●–各种连接部位密封,各种设施易于清洁
●–内设称量、备料室,洁净级别与生产一致,
●有捕尘、防止交叉污染设施
●–照明主要工作室300 勒克斯;特殊需要设置
●局部照明;有应急照明设施
●–水池、地漏不得产生污染
●–特殊生产区域相对负压或采用独立净化系统
●–静压差洁净级别不同的相邻房间静压差大
于5帕;与室外大气静压差大于10帕
●–适宜的温度和相对湿度一般:18~26℃RH45%~65%
●–洁净室(区)内人、物流走向合理
●–不同洁净级别区域间设置缓冲设施,
人员出入、物料传输不交叉污染
4. 空气净化的要求
●–根据生产工艺要求划分空气洁净级别
●–进入洁净室(区)的空气必须按规定净化
●–与药品直接接触的空气和惰性气体必须净化
●–定期监测空气中的微生物数和尘粒数并记录存档
●–特殊药品的排出空气应处理并不得循环使用
二空气洁净技术与应用
1、非层流型洁净空调系统
特点:
1)紊流状气流
2 )空气中夹带的混悬离子迅速混合,有小粒子聚结成大粒子;可使室内静止的微粒重新飞扬;室内部分空气出现停滞
2、层流型洁净净化系统
●一种粒子流连续稳定的运动形式,使一切粒子保持在层流层中运动
●特点:
●1)粒子成流体连续不断地运动,不易聚结
●2)室内空气不会出现停滞状态
●3)外界空气已净化,无尘埃带入室内,可达无菌要求
●4)新脱落尘粒可随气流自行排除
●5)避免不同药物粉末的交叉污染
洁净室分类
●按气流方向分:
➢水平层流洁净室
➢垂直层流洁净室
➢层流洁净工作台(垂直)
●按洁净度的不同
三、空气过滤器
●高效空气过滤器
●中效袋式滤器
第三节灭菌方法与无菌操作
●灭菌(sterilization):杀死或除去物体或药剂中所有微生物的繁殖体和芽孢的方法
●芽孢:菌体内细胞浆液脱水
浓缩,外层结构致密,对光线
、温度、化学药品抵抗力强
●防腐(抑菌) (antisepsis) :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防止和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操作。

●消毒(disinfection) :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将病原微生物杀死的操作。

一、F与Fo值在灭菌中的意义与应用
●F与Fo值
作为验证灭菌可靠性的参数。

●(一)微生物致死时间曲线与D值
微生物死亡速度属于一级动力学过程
lgNt = lgNo – kt / 2.303 (1)
No为原始的微生物数
Nt为t时残存的微生物数
k为微生物致死速度常数,单位是/min
●t= 2.303/k( lgNo – lgNt )--------(2)
●引入D值的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杀死被灭菌物品中微生物90%所需时间。

●D = 2.303/k( lg100 – lg10 ) =2.303/k (3)
●D――在一定温度下降低一个微生物数量级或一个对数值所需时间
(二)Z值
因为升高温度,有助于微生物降解,故需求出杀死微生物90%所需的温度.
logD ~T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D~T存在线性关系
●Z ―――降低一个lgD值所需的温度数
●提出Z值的概念(单位:℃)
设:
t1 –灭菌初始时间计T0
t2――灭菌周期结束时间计T1
L―――微生物致死率(灭菌效率系数) L=D2/D1=10 (T1-To)/ Z ●-----(4)
●欲求:在一定温度下杀死全部微生物所需时间,引入F与Fo值.
●Δt---测量被灭菌物温度的时间间隔
●T1――每个测量温度
●To――参比温度
(三)F与Fo值
●1. F值的定义:
●在一定灭菌温度(T),给定Z值所产生的灭菌效果,与设计的参比温度To给定Z值所产生的灭菌效果相同时所相当的时间(单位min)。

●2. Fo的定义:在一定温度(T),Z值为10℃所产生的灭菌效力与参比温度121℃Z值为10℃所产生的灭菌效果相同时所相当的时间。

●当参比温度为121℃、Z值为10℃时,则
(5)
●操作步骤:
在灭菌过程中,将热电偶的探针插入被测物的内部,设定Δt(如:0.5min、1min),测定灭菌物品的实际温度。

●例:p48
表3-4 灭菌过程中不同时间的温度
●另:Fo也可以是D121值与微生物降低值的乘积。

F =Dr( lgNo –lgNt ) (6)
Fo=D121( lgNo –lgNt ) (7)
微生物数降低值的乘积
●D121――参比温度为1210时的D值
●F值:D值与微生物数降低值的乘积
●Fo值:D值(参比温度为121°)与微生物数降低值的乘积
●设lgNt=lg10-6
Fo =D121( logNo – log 10-6 )
●例:将200个嗜热脂肪芽孢杆菌的5%葡萄糖水溶液,以121℃热压灭菌时,已知D值为2.4min, 则
●Fo =2.4 ( lgNo – lg 10-6 ) =2.4( lg200 -lg 10-6 )=19.92min
●Fo值也可认为是:
相当于121℃热压灭菌时杀死容器中全部微生物所需要的时间。

●Fo值---常用于湿热灭菌法;
●F值---常用于干热灭菌法
●GMP中对产品灭菌效果的F0只作了规定,要求≥8.0
二、常用灭菌方法和应用
●物理灭菌法
●化学灭菌法
一、物理灭菌法
(一)干热灭菌法火焰灭菌法
●干热空气灭菌法
●A 火焰灭菌法
●适用于不易被火焰损伤的瓷器玻璃和金属制品如镊子玻璃棒糖瓷桶等器具的灭菌
B 干热空气灭菌法
●一般繁殖型细菌100℃以上1h;
●杀灭芽孢140℃3h以上,180℃1h以上;
●杀灭热原250℃30min以上或200℃45min以上
●适用于耐高温的玻璃金属制品以及不允许湿气穿透的油脂类材料和耐高温的粉末材料
(二)湿热灭菌法
●利用饱和水蒸气或沸水来杀灭微生物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