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教案 第十四章 磁现象 7.七、学生实验: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学生实验: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2.了解动圈式话筒的构造和原理。

3.知道发电机的构造和原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研究电磁感应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及归纳、概括能力。

2.通过观察手摇发电机发电现象,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研究电磁感应现象,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

2.通过电磁感应现象的学习,感受到科学对称、和谐的美感。

教学重点
电磁感应现象及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发电机的工作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电磁感应,弄清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教具准备
线圈、导线、电源、开关、灵敏电流表、手摇发电机模型、多媒体课件等。

新课引入
提问:奥斯特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电能生磁)
猜想:既然电能生磁,磁是否能生电呢?
无数科学家为此展开研究,其中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坚信磁一定能生电,于是他开始了艰苦的探索。

经过无数次实验的失败,坚持10年矢志不渝地探索,终于在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知识点电磁感应现象
1.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1)要证明磁能生电,我们的实验必须有哪些基本条件和器材?
思考,由几个学生回答。

①有磁——磁体;②检验电流的仪器——电流表;③电流能通过——闭合电路。

(2)分组实验:尝试连接电路,组装器材。

(3)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实验,教师进行巡回指导,帮学生解决出现的问题。

2.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1)由发现磁生电的同学回答产生电的情况,列举出来,并让没有出现该现象的同学借鉴这些同学的经验,一定要做到有电流产生。

(2)引导学生归纳什么情况下磁能生电,总结规律。

学生小组讨论后归纳总结不同的实验方法中的共同点:①闭合电路;②切割磁感线。

(3)教师根据学生的归纳,讲解电磁感应现象和感应电流的概念。

学生看教材内容,识记概念。

观看模型,说出它的工作原理:电磁感应现象。

观察现象,思考讨论,形成结论:电流方向周期性变化。

3.发电机。

(1)出示手摇式发电机模型,介绍它的工作原理。

(2)演示1:由一个学生上台摇动发电机,使电灯持续发光。

结论:线圈在磁场中转动,可得到持续的电流。

演示2:把发电机跟电表连接,线圈在磁场中转动,看电表指针,产生疑问:指针来回摆动说明产生的电流有什么特点?
(3)教师讲解交流电概念,周期的概念,频率的概念,我国照明电路交流电的频率。

(4)讲解交流发电机和直流发电机构造的不同。

(结合教材P165图14-54和图14-55)
(5)引导学生看教材,认识生产生活中的发电机构造。

(图14-56和图14-57)
(6)多媒体出示动圈式话筒,引导学生说出其构造和工作原理。

板书设计
产生感应
电流的条件⎩⎪⎨⎪⎧电磁感应⎩⎪⎨⎪⎧1.定义2.影响感应电流的因素⎩⎪⎨⎪⎧磁场方向电流方向发电机⎩⎪⎨⎪⎧1.原理:电磁感应2.交变电流:我国交流电频率50 Hz , 周期0.02 s 3.组成:转子和定子
本节课采用了“探究-总结”的模式来进行教学。

在此种教学模式的探索中,我对本节课进行反思:
我觉得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有所突破,一是我尝试丰富知识的发生过程,课堂不再是教师单向的讲授,也不只是实验的单向演示,而是师生互动中产生了知识;二是我的时间与空间赋予得很足,这样学生就有充分思考的时间与机会,虽然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是课堂所需要的想法,但不影响知识的生成,反而能让教师知道学生的真实想法,这对教师上课时把握住学生想法从而对症下药是有好处的;三是科学探究的发生过程,很多时候,由于时间等原因,往往进行得并不充分,而事实上如果充分探究,科学探究能够显示出对学生学习所起的很大作用,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要提醒自己注意,要么不探究,要探究就得真探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