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望岳》赏析精选三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望岳》赏析精选三篇
望岳(东岳泰山)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赏析【一】
诗中以饱满的热情形象地描画了这座名山雄壮壮观的气概,抒发了作者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

六句实写泰山之景。

开头一句“岱宗夫如何”,以一句设问统领下文。

二句的“齐鲁青未了”自问自答,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绵延、高大。

“青”字是写青翠的山色,“末了”是表现山势座落之宽敞,青翠之色一望无际。

这是远望之景。

三、四句是近望之势。

“造化钟神秀”是说泰山秀美无比,看起来大自然将一切奇异秀丽都集合在那个地点了,一个“钟”字生动有力。

“阴阳割昏晓”,突出泰山的高耸挺立,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与昏暗的两个天地。

“割”字形象贴切,给参天耸立的山姿给予了生命力。

五、六两句是近看之景,并由静转动。

“荡胸生层云”描写山腰云雾层层缭绕,使胸怀涤荡,腾云而起,用“层云”衬托出山高。

“决眦入归鸟”,是瞪大了眼睛望着一只只飞回山林中的小鸟,表现出了山腹之深。

一个“入”字用得微妙传神,仿佛一只只小鸟从远处慢慢而来,又慢慢而去,足见山腹是何等深远了。

最后两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仍是“望”,而不是“登”,是作者由望景而产生了登临的愿望。

“会当凌绝顶”中的“凌”字,表现了作者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

“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象中登上绝顶后放眼四望的景象,其他的山在泰山面前显得低小,以此衬托出泰山的高大。

这首诗的题目是“望岳”,全篇紧紧抓住“望”字写景,写景中又处处烘托着一个“高”字。

从而把泰山的万千景色、高大的气概渲染得纤毫毕现,令人如亲临其境。

故此《望岳》一诗,成为历代描写泰山的佳篇,被人们传颂不绝。

通过这篇望岳赏析,同学们是否对文章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赏析【二】
诗题为《望岳》,“望”字贯穿全诗。

首联为远望:“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

“岱宗”,即泰山。

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

“夫如何”,到底如何样呢?“夫”,在那个地点无实在意义。

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概,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郁,绵延不绝。

“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

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

“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郁,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

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于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壮宏阔的气概。

第一句设问,是诗人初见泰山时又惊又喜,情急之中一时难道找不到恰当的语言来形容,自然免不了心口相商地推敲沉吟起来。

第二句写泰山给予远望中的诗人的突出印象,“齐鲁青未了”五个字可谓别出心裁:那清翠的山色连绵起伏,没有尽头。

由鲁地到齐地,囊括无遗。

这是何等气象!
颔联为近望:“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峻。

那个地点是近望,赞扬大自然把天地间的奇异秀美的景色都集合在泰山了。

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晴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

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

“造化”,指天地自然。

“钟神秀”,天地间奇异秀美皆聚泰山。

“钟”,集合的意思。

此联写走近泰山抬头仰望时所见所感,写出泰山的奇异秀丽和高大宏伟。

一句写山之壮美,看起来大自然把一切奇异秀美都聚拢在泰山之上。

一个“钟”字将上句写泰山宽敞的背景,拉回到泰山本身的千仞峻深上来,给予泰山拔地而起的动感将大自然拟人化,写得格外有情:大自然将灵秀之气全集中于这座山。

,一句写山之高峻,看起来一把利剑劈开了阴阳两个天地,阴暗分明。

那个地点的一个“割”字,表现泰山之雄险奇崛,化静为动,极具匠心。

使本来静止的山峰变得灵动起来,显出山峻峭如刚锋,将山南山北判若晨昏,由此能够想见山色的变幻无穷。

颈联为细望:“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这两句是想像之辞。

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爽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捷,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

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壮壮美及其感人力量。

“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

“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阔。

“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

“眦”,眼眶。

“入”,收入眼里,看到。

诗人的目光集中到“层云”和“归鸟”上,山峰间那飘飞的层云,让人心胸开阔;翱翔的归鸟,消逝在极目远望的心头。

假如说颔联写的是静景的话,那么颈联写的则是动景:层云任飘动,宿鸟归飞疾,画面灵动,一派生气。

在这出神的追望中引出尾联,由所感到所想。

最后的尾联是诗人想象之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结尾两句写由望岳而引起的决心。

表达的是诗人尽快登上泰山极顶的期望。

尽管现在诗人没有登上山巅,但他相信总会有一天登上顶峰,将天下群山尽收眼底!“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诗人心情之急切、飞步攀登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慨。

因泰山之雄壮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

“会当”,应当,一定要。

“凌”,登临,登上。

“绝顶”,最高峰。

“览”,俯视的意思。

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宏伟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诗人在有意无意之间抒发出他的壮志情怀: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给人以无限的启发和鼓舞。

——这确实是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诵、并能引起人们强烈共鸣的缘故。

赏析【三】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

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

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

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充满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距离是自远而近,时刻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今后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快乐得不知如何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赞颂仰慕之情,专门传神。

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

“夫如何”,确实是到底如何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那个地点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专门别致。

那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通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

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样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儿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因此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

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专门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奇异秀丽和宏伟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

“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

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因此说“割昏晓”。

“割”本是个一般字,但用在那个地点,确是“奇险”。

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

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刻聚精会神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

“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

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

“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

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

”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
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假如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能够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这确实是什么缘故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缘故。

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概,于斯可观。

取为压卷,屹然作镇。

”(《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

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

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

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