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广西省贵港市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广西省贵港市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在我的家乡,所有的村庄都长满了树,从远处看,除了一片茂密的树林,你根本想象不到哪里是村庄。

②在北方,走进村庄,其实也就是走进了树林。

因为,没有树的地方,就没有村庄的存在。

很难想象,没有树的村庄,必然给人一种荒无人烟的感觉。

哪怕是大漠,只要有村庄,就会有树。

就连庄户人家,如果房前屋后没有种几棵树,村人就会说:这家人呀,太懒了,门前连棵树也长不起来。

在乡村人的观念里,树与村庄是密不可分的。

人们把树看得很重,他们认为,没有树的村庄,那里肯定人丁不旺,村庄就没有生机;而没有树的庄户人家,家道是会败落的。

③北方的乡村,不仅仅每个村子里都长满了树,而大多的村子里,都有一棵树王。

树王务必是历经岁月沧桑洗礼,树龄在百年以上,积淀了一定的村文化,否则就没有封王的资格。

树王一般都是挂有果实的树种,像银杏树、核桃、梨树之类的品种,象征着一个村子人丁兴旺,子孙盈门。

在我的印象中,我们村子里的树王,是一棵槐树,树很老,树干上长满了粗糙的裂痕,就像一张饱经风霜的老人的脸。

④至于为什么选取一棵槐树而不是银杏或梨树做树王,这里面还有一个插曲呢!“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数百年来,这首民谣在我国北方各地,祖辈相传,妇孺皆知,甚至有只知大槐树而不知其始祖者。

据说,我们村是个移民村,祖籍山西洪洞县,当时移民来此时,在洪洞县的老槐树下集合后,来到了我们此刻的居住地。

大概是为了纪念吧,家家户户都在自家门前种了一棵槐树。

这棵被封为树王的槐树,就是当年种下的其中一棵。

⑤树是村庄的标志,也是生命的标志。

我见过一棵长在石头上的树王,那是一棵长在一块巨石上的松树,犹如一幅画。

树在我面前,鲜活、生机勃勃,充满生命的张力。

粗壮的松枝上,根根松针坚挺向上,饱含着对生命的渴望,显示着向生命的挑战。

我不明白,这棵树是如何长在光秃秃的石头上的。

几百年前,也许是从飞鸟的嘴里坠落的,也许是从昆虫的身上遗留下来的,或是随风飘落而来的。

巧合的是,这粒种子留在了石头上;更为巧合的是,石柱的上面有点土壤,种子就落在这点儿土壤上。

一场雨后,种子就发芽了,它把细小的根扎在土壤里,由树苗变成了小树;成了小树的松,为了生存,表现出无法理解的力量,它把根扎进石头内,使石头一块块地裂开,在坚硬的岩石上杀出一条血路,将根须延伸到土壤里,吸取营养,最终在石头上安了家。

⑥最能体现树与人们亲密关系的季节还是夏天。

炎热的夏天,树绿的浓密,树冠遮天蔽日,为村人带
给最佳的歇息乘凉的场所。

人们带着劳作后的汗水,坐在树阴下乘凉,身上的汗水立马会被化解而去,顿时浑身凉爽。

更多的时候,人们坐在树下,或打扑克、下棋娱乐;或是闲话麻桑、聊些奇闻轶事。

在树下,乡邻之间的距离拉得很近,那么的亲切。

⑦在乡村,没有树的村庄是不可想象的,不要说人无法承受,鸟也不来筑巢。

一个没有鸟的村庄,那将是多么的寂寞!因此,人们对鸟来不来村庄筑巢,往往与村庄里树的多少联系在一起。

其实,在乡村人的眼里,树是村庄的风景,而鸟是点缀风景的最美的亮色。

说透了,一个村庄的组成,就是人、树、鸟的完美。

⑧只有绿树生长的地方,才能诞生美丽的家园。

在北方,在我的家乡,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就长满了各种各样的树。

而凡是长满绿树的地方,就是人们居住的村庄。

因此,当我写下这些文字时,我的心中,对树充满了尊敬。

1. 对第①段句子“你根本想象不到哪里是村庄”的原因,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 因为所有的村庄都一样,都长满了树
B. 因为村庄都在地底下
C. 因为村庄太多
D. 因为树太茂密
2. 依据第②段内容,对树与村庄的关系,判断最准确的一项是()
A. 村庄就是树林
B. 树与村庄密不可分
C. 树是村庄存在的前提
D. 村庄是树存在的条件
3. 以下不是乡村人把树看得很重的原因的一项是()
A. 有了树,才有子孙盈门
B. 有了树,村庄才有生机
C. 有了树,家道才会兴盛
D. 树象征着家庭财运和财富
4. 对第③段划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比喻
B. 拟人
C. 夸张
D. 对比
5. 以下不是树“封王”的必备条件的一项是()
A. 历经岁月沧桑洗礼
B. 树龄在百年以上
C. 必须是能结果的树种
D. 有一定的村文化积淀
6. 在文中找出与下列解释相对应的成语。

①形容地方偏僻荒凉,见不到人家。

②妇女和小孩都知道,指某件事物众所周知,流传得很广。

7. 最不可能是第⑤段中松树的种子的来源的一项是()
A. 飞鸟嘴里坠落
B. 昆虫身上遗留
C. 人们有意种植
D. 偶然随风飘落
8. 最能概括第⑧段内容的句子的一项是()
A. 只有绿树生长的地方,才能诞生美丽的家园。

B. 在北方,在我的家乡,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就长满了各种各样的树。

C. 而凡是长满绿树的地方,就是人们居住的村庄。

D. 因此,当我写下这些文字时,我的心中,对树充满了尊敬。

9. 给本文拟一个标题。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今日(1月22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新型冠状病毒的来源是武汉一家海鲜市场非法销售的野生动物。

根据目前的流行病学认知,新型冠状病毒对于儿童等年纪小的人来说不易感。

而在此之前,网上流传出一张武汉华南海鲜市场里名为“大众畜牧野味”店的菜单,显示有活狗狸獾、活猪狸獾、活竹鼠、竹鼠肉、活果子狸、果子狸肉等野生动物,令人不寒而栗。

多少年来,已经有无数的科普,反复强调野味的营养价值无甚特异之处,大多属于“智商税”食物,抑或是展现某种特权的炫耀性消费。

也早有专家指出,野生动物是冠状病毒的常见宿主,且野生动物远离人类,人类对其病毒与细菌的研究并不充分,往往难有特效药。

在科学上,“吃野味”已被否定,却并没有内化成全体民众的认知共识,变成全民的基本科学素养。

在文化上,“吃野味”在神秘主义叙事与营销技巧鼓吹的加持下,反而有被美化的倾向,变成了可艳羡之事。

如今,面对不断更新的病例数字,可见“大补”“特效”的顽固信念是何其荒诞与愚昧,今天疫情的出现又令人何其心痛。

痛定思痛,“吃野味”必须有一场深入社会心理层面的反思。

这不能只局限在执法层面对非法野味的打击,也不能只是停留在所谓规范市场、确保卫生的整治措施,必须从民众心理彻底瓦解“吃野味”的合理性。

十几年间,从SARS到新型肺炎,两次沉痛教训应该得出一个社会共识:吃野味,就是与健康为敌,与文明为敌。

(摘编自“光明网”《是时候彻底反思“吃野味”了》)材料二:
现行野生动物保护法明确禁止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禁止出售、购买、利用国家重点保
护野生动物及其制品。

我国有国家一级保护陆生野生动物98种、国家二级保护陆生野生动物308种,还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1591种以及昆虫120属所有种等都纳入保护范围,禁止包括食用在内的上述所有行为。

但是,包括蝙蝠、鼠类、鸦类等约1000种陆生脊椎野生动物未列入野生动物保护管理范围。

“动物防疫法中对动物防疫的范围规定,针对的是家畜家禽和人工饲养、合法捕获的其他动物。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法研究中心主任杨朝霞说,虽然蝙蝠在野生动物保护法中是“自由之身”,在动物防疫法中却处于模糊地带。

由于缺乏相应的检疫规程等因素,实际操作中根本无法实施检疫。

蝙蝠,或许还真是监管的真空地带。

除了蝙蝠,穿山甲、果子狸、蛇等都曾是一些食客餐桌上出现的“野味”。

很多野生动物中都存在大量病毒、细菌、寄生虫等有可能危及人类健康的隐患。

滥食野生动物不仅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而且会对野生动物资源和整个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从而引起整个生物链的崩溃。

“野生动物”这一概念,不仅指自然状态下的野生动物,还包括人工繁育的除家畜家禽之外的所有动物。

因此,同样是一种动物,如果捕食自然野生状态下的就可能触犯法律,但如果是人工养殖的则没有问题。

据统计,我国以供应食品、毛皮、药用原料、科研试材为目的人工繁育野生动物种类约100种,养殖企业及养殖户约50万家(户),从业人员超过100万人,年产值约500亿元。

但人工养殖的“野生动物”,仍面临检疫等现实问题。

蛇是后来发展起来的产业,有些地方没有检疫部门受理,更没有检疫标准,发不了检疫合格证。

进入市场的大部分野生动物也都没有检疫标准,如竹鼠等。

动物疫病防控是农业农村部门的职责。

但由于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情况复杂,防疫检疫目前在实际操作中很难监管到位。

检疫缺失的现实下,的确很难说,食用人工养殖的“野生动物”是安全的。

(摘编自“环球网”《吃蝙蝠谁来管?》)材料三:
吃野生动物危害有多大?
国家卫健委网站曾于2003年发布文章解读食用野生动物的危害。

时任海南省卫生厅副厅长白志勤指出,野生动物中有许多传染病,由于平时人类与野生动物没有接触,一般不对人造成危害,一旦人类频繁地与野生动物接触、食用野生动物,野生动物身上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就有可能传给人类,而且这种细菌、病毒、寄生虫都是新的属种,人群普遍易染,这样造成的传染性就会很强,病死率也会很高。

白志勤称,SARS病毒已初步证实冠状病毒是从野生动物身上来的,又如青海等地,鼠疫的流行就与捕食旱獭有关。

而目前全世界流行的疯牛病、口蹄疫、禽流感、布氏杆菌病等,无不与动物有关。

哥伦比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对冠状病毒进行了历时5年的研究,最终将研究成果发表在2017年的《病
毒进化》( Virus Evolution)杂志上。

该研究显示,蝙蝠是全球冠状病毒的主要宿主。

根据对1200种蝙蝠的研究,科研人员推测全世界的蝙蝠种类中,共携带了3204种冠状病毒,其中大部分尚未被发现和描述。

(摘编自“央视网新闻”《野生动物引发的疫情,知多少?》)
10.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爆发,可能由人们食用野生动物引起,我们应对此深刻反思。

B. 野生动物既指自然状态下的野生动物,还包括人工繁育的除家畜家禽之外的所有动物。

C. 野生动物中有许多传染病,人类一旦频繁地接触、食用野生动物,就会感染冠状病毒。

D. 研究显示,蝙蝠是全球冠状病毒的主要宿主,它会传染给其他动物,进而传染人类。

1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次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首先在武汉爆发,与当地喜欢食用野生动物的陋习密不可分,武汉也为此付出了非常惨重的代价。

B. 现行野生动物保护法把重点放在了一级、二级等稀少或濒临灭绝的动物上,说明我们当前对自然和野生动物的认识还很有限。

C. 我国人工繁育养殖的野生动物种品类繁多,为食品、毛皮、药用原料、科研试材等提供了支持,但就疾病预防而言,仍然存在隐患。

D. 蝙蝠是全球冠状病毒的主要宿主,只要我们人类远离蝙蝠,在预防病毒上不懈努力,就能有效减少甚至杜绝冠状病毒疫情的发生。

12. 经过这次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我们应该对“吃野味”做哪些反思?请结合材料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在中华文明中,足以担当精神价值之任的是中、和、乐三种价值。

也就是说,中华道术、道德及艺术所体现的对人的精神生命最具关切性和重要性的属性分别是:道术中,道德和,艺术乐。

在中华文明中,道术主要表现为对人道的探索,而“中”便是中国人人道真理观的最高体现。

“中”即不偏不倚、适中、中庸。

从《论语·尧日》篇看,早在尧舜禹时代,“中”就被当作核心价值与最重要的政治智慧代代相传。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

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舜亦以命禹。

《论语·尧日》对尧、舜、禹传道过程的记述,已经充分表明儒家对“中”的重视,其提出“中庸”“中和”等观念绝非偶然。

至于老子的“守中”、庄子的“养中”等学说,无疑也是对早期“中”思想的继承与弘扬。

还有,佛家以中道为最高真理,大大丰富了中华中道观。

“和”即和合、协同、合作、亲和,是中华文明中的最高道德理念。

在先秦早期,“和”的价值是在与“同”的比较中凸显出来的。

“和”即不同事物和美整合,“同”是同一事物简单积累。

后来,孔子进而将“和”“同”引
申为道德范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所谓“和”,是指不同的事物、观念结合,又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

所谓“同”,是指同一种事物或观念的相加,显得十分单调。

因而,和而不同又意味着兼容并包与追求平和。

《周易》乾卦《彖》更是将“和”提升为宇宙法则,提出“太和”这个重要概念。

“和”也是道家和佛家的基本价值范畴。

老子一方面以“和”为宇宙法则,“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另一方面又以之为常道,即最高道德法则,“和日常,知和日明”。

“六和”观念,则体现了佛法的基本道德原则。

至迟在夏、商、周三代时期,中国人就赋予了音乐以道德意义和教化功能,甚至将其与“礼”并称,因而中国早期的艺术精神主要体现在音乐之中,而音乐之“乐”与快乐之“乐”又是密不可分的。

音乐的功用是让人快乐,正如《礼记》所说“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

鉴于音乐之“乐”与快乐之“乐”的这种密切关系,对音乐的重视必然带来对快乐的追求,这从早期典籍中大量出现的“乐”字可以窥见端倪。

以《诗经》为例,如“窈窕淑女,钟鼓乐之”“鼓瑟鼓琴,和乐且湛。

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等等。

由此可见,“乐”为中华最高艺术价值。

“乐”也是儒家、道家、佛家的共同价值。

见于《论语》的“孔颜乐处”一直为后儒所称颂,《庄子·至乐》中的“至乐”“天乐”则是一种与道冥合的超然之“乐”,更不用说佛教所描绘的西方极乐世界了。

(摘编自光明网郭沂《中和乐:中华文明的精神价值》)
1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和、乐集中体现着中华文明的精神价值,对于人的生命最具关切性和重要性。

B.早在尧舜禹时代,儒家的“中”就被当做核心价值与最重要的政治智慧代代相传。

C.“和”意味着和谐,“同”意味着单调,“和而不同”意味着和谐与单调应兼容并包。

D.音乐之“乐”和快乐之“乐”密不可分,所以对音乐的重视必然带来对快乐的追求。

1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了中心论点,然后进行论证,采用了“先总后分”的论证思路。

B.文章写先秦早期“和”“同”的比较以及孔子对二者的论述,旨在论证两者截然不同。

C.文章从儒家、道家以及佛家等三个角度,论证了“和”是中华文明的最高道德理念。

D.文章在论述“中、和、乐”是中华文明最高精神价值的体现时,都采用了引证的方法。

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侧重人道观,“和”侧重道德理念,“乐”侧重教化,由此可知三者功能各不相同。

B.若早期音乐未被赋予道德意义和教化功能,早期的艺术精神就不会主要体现在音乐中。

C.从文章内容看,儒家的“中庸”“中和”思想,是对尧舜禹关于“中”的思想的继承发展。

D.由对“道术中,道德和,艺术乐”的阐释可知,儒、道、佛三家的价值观有相同之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嘉贞,蒲州猗氏人也。

弱冠应五经举,拜平乡尉,坐事免归乡里。

长安中,侍御史张循宪为河东采访使,荐嘉贞材堪宪官,请以己之官秩授之。

则天召见,垂帘与之言,嘉贞奏曰以臣草莱而得入谒九重是千载一遇也咫尺之间如隔云务竞不睹日月恐君臣之道有所未尽则天遽令卷帘与语大悦擢拜监察御史,累迁中书舍人,历秦州都督、并州长史,为政严肃,甚为人吏所畏。

开元初,因奏事至京师,上闻其善政,数加赏慰。

嘉贞因奏曰:“臣少孤,兄弟相依以至今。

臣弟嘉祜今授鄯州别驾,与臣各在一方,同心离居,魂绝万里。

乞移就臣侧近,臣兄弟尽力报国,死无所恨。

”上嘉其友爱,特改嘉枯为忻州刺史。

时突厥九姓新来内附,散居太原以北,嘉贞奏请置军以镇之,于是始于并州置天兵军,以嘉贞为使。

六年春,嘉贞又入朝。

俄有告其在军奢僭及赃贿者,御史大夫王晙因而劾奏之,按验无状,上将加告者反坐之罪。

嘉贞奏曰:“昔者天子听政于上,瞍赋噱诵,百工谏,庶人谤,而后天子斟酌焉。

今反坐此,是塞言者之路,则天下之事无由上达。

特望免此罪,以广谤诵之道。

”从之,遂令减死,自是帝以嘉贞为忠。

嘉贞又尝奏曰:“今志力方壮,是效命之秋,更三数年,即衰老无能为也。

惟陛下早垂任使,死且不惮。

”上以其明辩,尤重之。

嘉贞虽久历清要,然不立田园。

及在定州,所亲有劝植田业者,嘉贞曰:“吾忝历官荣,曾任国相,未死之际,岂忧饥馁?若负谴责,虽富田庄,亦无用也。

比见朝士广占良田,及身没后,皆为无赖子弟作酒色之资,甚无谓也。

”闻者皆叹伏。

(摘编自《旧唐书·列传四十九》)
16.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嘉贞奏曰/以臣草莱而得入/谒九重是千载一遇也/咫尺之间/如隔云务/竟不睹日月/恐君臣之道有所未尽/则天遽令卷帘/与语大悦/擢拜监察御史
B. 嘉贞奏曰/以臣革莱而得入谒九重/是千载一遇也/咫尺之间如隔云务竟不睹/日月恐君/臣之道/有所未尽/则天遽令卷帘/与语大悦/擢拜监察御史
C. 嘉贞奏曰/以臣草莱而得入谒九重/是千载一遇也/咫尺之间/如隔云务/竟不睹日月/恐君臣之道有所未尽/则天遽令卷帘/与语大悦/擢拜监察御史
D. 嘉贞奏曰/以臣草莱而得入/谒九重是千载一遇也/咫尺之间如隔云务竞不睹/日月恐君/臣之道/有所未尽/则天遽令卷帘/与语大悦/摧拜监察御史
17.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成人,但体还未壮。

后泛指男子二十左右年纪。

B. 官秩:指官吏的职位或依品级而定的俸禄。

秦汉时期,官的等级称秩,以“石”数区分。

C. 开元:唐朝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

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

D. 奢僭:僭,古代地位在下的冒用在上的名义或礼仪、器物,尤指用皇家专用的。

奢僭指奢侈逾礼。

1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嘉贞才华出众,受到侍御史张循宪举荐,认为他的才能可以担当宪官。

张循宪请求把自己的官职让给张嘉贞。

B. 张嘉贞卑恭敬上,在拜见武则天时,自称草莱;上奏玄宗时说希望能够被皇帝早点差使派遣,即便是死也不害怕。

C. 张嘉贞重视亲情,他请求唐玄宗把弟弟调到自己身边任职,玄宗把张嘉祜调到忻州为刺史,以示对他友悌的嘉奖。

D. 嘉贞为官清廉,虽长时间官居要职,却没有田产。

他认为自己享受做官的福利,没有饿死冻死的忧虑,要田产没有意义。

1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反坐此,是塞言者之路,则天下之事无由上达。

(2)比见朝士广占良田,及身没后,皆为无赖子弟作酒色之资,甚无谓也。

20. 唐玄宗因何而越来越看重张嘉贞?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焦山
[南宋]吴潜
铁瓮古形势,相对立金焦。

长江万里东注,晓吹卷惊涛。

天际孤云来去,水际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

远岫忽明晦,好景画难描。

混隋陈,分宋魏,战孙曹。

回头千载陈迹,痴绝倚亭皋。

惟有汀边欧鹭,不管人间兴废,一抹度青霄。

安得身飞去,举手谢尘嚣。

注释:此词为嘉熙二、三年间(1238-1239)吴潜任镇江知府时所作。

21.下列对这首诗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铁瓮”,指镇江古城,是三国孙权所建,十分坚固,当时号称铁瓮城。

“金焦”,金山、焦山,二山均屹立大江中,西东相对,十分雄伟。

B.“长江万里东注,晓吹卷惊涛”二句中“注”“惊”二字力度很大,江水灌注,晨风卷起浪涛,声势壮烈。

此处写江又加强了砥柱中流的金焦形象。

C.上片写景从形势写起,江,天,山,由远而近,层次分明。

览景时,人们往往可以超越时空的局限。

如果
说上片是“视通万里”,那么下片就是“思接千载”
D.这首词由写景、怀古、抒情三者组成,层层生发,一气呵成。

作者用明净、圆熟的语言,创造了一个高远、清新的意境,读来爽口惬心,发人意兴。

22.请简要概括全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2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园田居》中,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性格,同时也是诗人最终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权臣贵戚的鄙弃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3)白居易《琵琶行》中,既表现全诗的主旨,又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共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24.下图是“中国节能认证”标志(内部是蓝色),请写出该标志除文字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25.穆天宇给余爷爷留一张便条,本想写得有点文采,却有4处用词不得体。

请将不得体的词语找出来并进行修改。

余爷爷:
惊悉阁下病了,父亲让我登门造访,未能见面。

现馈赠鲜花束,祝早日康复。

小宇
6月7日
四、写作(6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十九大报告写到: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全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

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你们是见证中国由大到强的一代人,见证中国富强梦想的一代人。

请以“奋斗的青春”为题目,写一篇在新时代你的理想的作文,诗歌除外,文体不限,不要套作抄袭,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