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姐妹》主要剧情内容简介及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舞台姐妹》主要剧情内容简介及赏析
(最新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
《舞台姐妹》主要剧情内容简介及赏析
【导语】:
《舞台姐妹》 1965 彩色片 11本中国天马电影制片厂摄制导演:谢晋编剧:林谷徐进谢晋摄影:周达明陈震祥主要演员:谢芳(饰竺春花) 曹银娣(饰邢月红) 冯奇(饰邢师傅) 上官云珠(饰商水
《舞台姐妹》
1965 彩色片 11本中国天马电影制片厂摄制导演:谢晋编剧:林谷徐进谢晋摄影:周达明陈震祥主要演员:谢芳(饰竺春花) 曹银娣(饰邢月红) 冯奇(饰邢师傅) 上官云珠(饰商水花) 李纬(饰唐经理) 邓楠(饰阿鑫) 本片获1980年伦敦国际电影节英国电影学会年度奖;1981年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鹰奖;1983年菲格腊·达·福日国际电影节评委奖
【剧情简介】
这是个描写越剧演员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1935年的浙东山区,穷乡僻壤里有个戏班子叫“阳春舞台”,演戏的都是刚成年的女孩子。

她们只学了三个月的戏,就踏上舞台来谋生了。

这天,唱小生的邢月红正在唱戏,邢月红的父亲邢素梅在台侧照料着。

突然台下大乱,这倒不是因为赌徒闹事,谁都知道这儿数班主和尚阿鑫最大,没有人敢和他争执。

原来是有人在捉
童养媳。

在那时候,富人家养个把童养媳并不奇怪,童养媳的命最苦,有些性子烈的童养媳拼死拼活也要逃,这个叫竺春花的就是那无数苦难童养媳中的一个。

竺春花逃到戏班子的厢房里,恶人穷追不舍,她无处可逃,便躲到行头箱里,在邢月红及其父邢素梅等人的帮助下总算躲过了恶人的追捕。

月红和春花都是同命相连的苦命人,不同的处境,一样的命运,使她们自打见面就分外亲热。

在月红和邢素梅的恳求下,阿鑫同意收留春花,阿鑫是为了日后的“收成”才把颇有姿色的春花留下的。

从此,戏班里便多了一个唱花旦的竺春花。

时光在春花练功、练唱中流逝过去。

其中的艰辛与欢乐,恐怕只有春花自己和月红体会最深了。

月红和春花在共同的坎坷遭遇中变得更加亲密和友爱。

在台上,她们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台下,她们是同被共眠的姐妹。

一次次演出的成功,一次次旅途的辗转跋涉,她们共同感受着生活的艰难和情趣。

一天,班子到了万年台,遇上了恶霸倪三。

这倪三见了月红和春花就动起邪念,月红和春花坚决不依。

倪三便同当地警察勾结,闹戏场,打伤了邢素梅并要抢走月红。

春花掩护月红等人逃走后,自己却被警察抓住,绑在大石桥头带枷示众。

为救春花,月红跪在关帝庙唱化缘戏,地痞的铜钱砸在月红的脸上、额上,使她满脸鲜血淋漓。

就是这样,钱还没有凑足,她只能把多年唱戏的积蓄和父亲用来养老的性命钱都搭上;又借了阿鑫一笔钱,总算换回了春花的性命。

而邢素梅此时已如一条卷入风暴的漂零小船,他再也无力承受这生活的重负,他经历太多、磨难太深了。


月红和春花结成同胞手足以共担人生风险,是他临终唯一的心愿。

班主和尚阿鑫的眼里却只认得钱。

当时上海是个大都会,越剧名角商水花正在走红,阿鑫就借给邢素梅举丧花钱为名,威逼姐妹俩再到上海唱三年戏还债。

姐妹俩无力逃出他的魔掌,就随戏班到了上海。

在上海春花和月红越唱越红,名气越来越大,而昔日越剧皇后商水花却如同被吸光了血的干尸,再无人过问。

她最终在化妆室里上吊自缢。

姐妹俩的演艺如日中天,成包的银元滚滚而来,春花漠然置之,她依然记着邢素梅师父临终的叮嘱:“认认真真演戏,清清白白做人。

”而月红则变得势利起来,她经不住剧院唐经理的诱惑,一步步走向自己曾不愿走的路,成了唐经理夫人,而她的内心深处很难说不是在滴血!但是,姐妹俩的分歧却不可避免地加大了。

时光如水。

抗战胜利后,春花结识了进步记者江波,她一步步地认识社会,思想上逐渐觉醒,感情上也逐步变化。

春花深为鲁迅先生的《祝福》所感动,不顾一切威胁地要上演它并要亲饰祥林嫂,她要以这一悲苦女性形象去感染观众,控诉整个社会的黑暗。

而唐经理等人则逼迫月红占剧场,阻挠《祝福》的正常上演。

月红虽然善良,且忘不了自己和春花的旧情,但她的软弱却使她不能站起来反抗,她还是那种逆来顺受的旧女性。

然而《祝福》还是冲破了层层压力隆重上演了。

面对此剧,赞之者有之,畏之者亦有之。

唐经理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派人用石灰伤了春花的脸,这引起新闻界极大的愤怒和谴责。

为摆脱罪责,他竟然强迫月红出庭,承认是姐妹恩怨促使她下此毒手的,想以此掩盖其卑鄙的政治目的,同时使姐妹俩就此反目为仇,达
到一石二鸟的目的。

春花和江波等人识破了唐经理的阴谋诡计,不但未上诉,而且收回了起诉书,使月红不致代人受过,做无辜的牺牲者。

解放后,曾经是十里洋场的上海又回到了人民的怀抱,春花穿上解放装,显得更加成熟,干练了,她的内心还像过去一样关怀着月红等众舞台姐妹。

她同《白毛女》剧组一起又回到了久别的故乡。

山水依旧,人却不同了,往事历历在目。

人世沧桑更加激起了春花演好《白毛女》的创作激情,她多么希望能在这时见到过去曾经相依为命的那个月红!而月红,此时也已告别了过去那种半死不活的生活,孤寂而平静地生活在故乡偏僻的角落,通过剪报关注着春花的消息。

终于,春花到农村演出《白毛女》时,与月红相逢了。

这对历经坎坷的姐妹感慨万千。

姐妹俩互诉衷肠,醒悟人生。

姐妹俩以新的姿态,继续着她们的舞台生涯。

【鉴赏】
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可以说,没有其他任何一种艺术形式拥有和戏曲一样广大的接受者群。

上至王室成员、封建官吏、文人雅士,下至农夫田女、市井细民、贩夫走卒,其中都不乏戏曲的忠实欣赏者。

尽管如此,由于“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种观念的根深蒂固,“观戏”依然摆脱不了被界定为与读书相对立的“无益之事”的命运(明·刘宗周《人谱类记》卷下),甚至被冠以“妨人读书之功”、“消人高明之意”和“浸淫渐渍,引入于不善而不自知”等种种罪名(明·《高攀龙家训》)。

至于艺人(戏子/优人),则被编排在传统社会秩序的第十等,地位卑下,为人不屑。

在某种意义上,戏曲的发展
史,就是一代代艺人血泪斑斑的辛酸史。

《舞台姐妹》把一对“舞台姐妹”的跌宕命运,放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至50年代初——同时也是戏曲发展流程中的一个特定阶段的社会语境中加以表现,描绘出风云激荡的历史背景,再现了旧时代艺人的悲惨遭遇,揭示了“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这一颇具哲理性的命题。

影片以“平静内含激荡,悲怆中显高昂”的风格,鲜明夺人的时代特色以及深刻犀利的思想锋芒,获得了“历史铭文”的意义。

结构严谨,整体性强是该片的一大特色。

影片以春花、月红两姐妹的“合”(情投意合) ——“分”(各奔东西)——“合”(走向新生)为主线,抓住一个“变”字,展开人物之间的感情冲突,展示人物所走的不同道路,把情节向纵深推进。

长期的患难与共(影片里表现为“进班”、“堂会”、“示众”、“结拜”等镜头段落),使春花和月红情同手足,亲密无间。

可是,到了大上海这个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之后,隐藏在“合”下面的性格差异开始显露出来,进而导致了两人的情感分野。

春花意志顽强,出污泥而不染,她牢记师父“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唱戏”的教诲,走的是自尊、自强、追求光明的希望之路。

月红性格脆弱,爱慕虚荣,经受不住名利的引诱,终于堕落而不能自拔。

在表现两人分歧时,影片安排了诸如“月红练签名”、“春花拒行头”、“更衣室争执”、“姐妹俩分手”和“两人堂上见”等一系列情节,冲突由小至大、由隐至显、由缓至烈,最后激化到了高潮。

这一层层递进的处理方式,强化了影片的戏剧效果,具有摄人魂魄的艺术感染力。

月红的人生轨迹,在旧社会艺人当中是有着相当代表性的。

她的悲剧固然主要源于自身的性格弱点,但是,黑暗的社会现实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马不能落磨坊,人不能落戏房”的世俗观念的压抑下,她的内心深处积淀着浓厚的自卑意识。

即使成了新的越剧皇后,她也轻松不了,反而发出了“心强命不强,谁叫我们是戏子”的悲叹。

受制于传统的依附人格,她以青春为资本把归宿托付予人,并希望借此获得一个体面的位置。

然而,她与唐经理之间是不存在平等的可能性的:唱戏时,她是他实现敛财目的的工具;结婚后,她是他满足生理欲望的工具;法庭上,她又是他玩弄政治把戏的工具。

一个失去了做人权利的人,顶多是一个“坐得稳的奴隶”,又何谈地位?!商水花是编导设置的一个“标示性人物”,她具有很强的隐喻性,为月红的结局作了必要的铺垫。

沧海桑田,物是人非。

经过风风雨雨的洗礼,分道扬镳的姐妹俩终于聚首了。

如果说,从前“合”的基础是朴素的阶级感情,那么,现在“合”的前提则是对生活真谛的透彻领悟。

大团圆的结局不是一次简单的轮回,而是完成了一个意识形态上的飞跃。

情感真挚、以情动人,是影片的又一特色。

情是文的根,电影艺术也不例外。

一股浓浓的阶级情谊,贯穿《舞台姐妹》的始末,小至一个细节,大到镜头段落,都不难寻觅其无所不在的踪迹。

难怪谢晋称它为“一个抒情正剧”。

在“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旧社会,情,这种闪光的人性之美,既像寒冬里的一团篝火,又如漫漫长夜中的一缕曙光,给人温暖和希望,并化为苦难人生中的前行动力。

弥漫电影前
半段的悲剧性沉重感,因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化解。

例如,春花进班以后,影片采用平行蒙太奇的手法,通过下列两个镜头——戏班赶夜路,月红把肩上的担子放下歇口气,春花上前挑起担子就走;雪中行路时,春花停下捆扎道具,邢师父疼爱地将自己的围巾给她围上——巧妙地传达出了姐妹间、师徒间“尽在不言中”的感情。

又如“示众”一场。

春花在烈日的灼晒下,精疲力尽地垂着头,几个纨袴子弟挤在面前指指点点。

这时,一个女孩(小春花)端着一碗水挤出人堆,春花见状百感交集,和着眼泪把水喝完。

没有动人的话语,仅仅几个细微的动作,却把心灵间的理解与沟通,把朴素真挚的阶级感情,传达得淋漓尽致。

再如,《祝福》冲破重重阻力上演后,敌人又气又怕。

唐经理派人用石灰伤了春花的脸,企图达到停演的罪恶目的。

可是,以江波为代表的新闻界发出了正义的呼声,对这一事件口诛笔伐;素不相识的群众也义愤填膺,主动前来探视、声援。

在舆论的强大压力下,敌人的处境十分被动。

人间自有真情在,还有什么比这更能使春花激动不已呢?!影片营造的情感世界里,每一朵“情海浪花”都具有相当的情绪冲击力,它们感染着观影者,使其在不知不觉中被“缝合”进叙事本文,与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同荣辱共浮沉,进而达到对影片的整体认同。

电影语言运用自如,善于通过电影元素的撞击(画/画或声/画),揭示人与社会的本质,是该片的一个重要艺术特点。

“进班”一场里,在邢师父的再三恳求下,阿鑫终于“恩准”收留春花。

众人欣喜雀跃之际,画面中化入一张“关书”,上面写着:“生老病死,各归天命,
三年学艺,四年帮唱”。

这实际上是一张卖身契呀!原是为了自由而奔逃,可为了生存又不得不再次付出自由。

生存状态的形式是转化了(童养媳——艺人),其实质却没有丝毫改变。

两个画面的对接,把旧时代女性生存与自由的矛盾和盘托出,具有无情的批判力量。

商水花人老珠黄,“使用价值”不大了,唐经理便一脚将其踢开。

面对她“欺人太甚”的指责,唐经理竟恬不知耻地说:“哎,我又没有叫你吃亏,你有情,我有义,我已经把你捧上越剧皇后了。

”这时,传来了“画外唱”:“我有情来他无义,人不伤虎,他虎伤人呀……”声画对位,把一个表面上道貌岸然,内心里阴险毒辣的伪君子,揭露得体无完肤。

在“邢师父去世”一场戏中,影片通过“邢师父病危/阿鑫戴上围巾准备外出”、“邢师父去世(用“画外音”表现)/阿鑫溜走”等声画组接,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

此时此刻,旧时艺人的“工具性”悲剧命运以及阿鑫那唯利是图的丑恶灵魂,已经昭然若揭。

从这一点来看,《舞台姐妹》具有很强的电影性。

谢晋在继承发扬传统戏曲美学方面极见功力。

南国水乡的秀丽景色,越剧艺术缠绵委婉的腔调,与人物悲欢离合的遭遇融为一体,使影片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影片中,“景”已经超越了“提供一个活动时空”的意义,它仿佛沾染上了灵气,直接参予与“情”的对话:或烘托、或反衬、或抒发、或隐喻,进入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例如“石板纤道”一场戏,在“年年难唱年年唱,处处无家处处家。

只要河流水不断,跟着流水走天下”的深沉旁唱声中,镜头从纤道石板上雨点猛然落下开始,一双沉重、疲惫、湿透了的脚随之踏进画面;
接着,镜头缓缓升起拉远,可以看到背纤人奋力前行的背影,一个,两个……渐渐远去;镜头继续升高拉远,俯瞰茫茫风雨中整条蜿蜒前伸的道路,以及河面上一条缓行的乌篷小船……整个画面,在白茫茫的背景上,只有几个黑影、一条纤道和一叶小舟,如同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

单一的色调、空旷的画面和缓慢的节奏,营造出一种深邃隽永、充满力度的意境,充分展示了流浪艺人苦难深重却又不甘沉沦的精神风貌。

此外,“春花示众”中取得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女孩送别”里创造出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意境,都洋溢着浓烈的民族情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