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第1课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课时检测 新人教版选修4-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学生用书P101(单独成册)])
(建议用时:30分钟)
一、选择题
1.在一次探究活动课上,A、B、C、D四位同学分别分析了秦王嬴政灭六国实现统一的根本原因,你认为哪一位同学的表述最准确()
A.商鞅变法比较彻底,使秦国具备了完成统一的实力
B.秦王嬴政广泛搜罗人才,统一的战略得当
C.战国末期诸侯国数目的减少利于统一
D.广大人民渴望统一,秦王嬴政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
解析:选D。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战国后期中国出现了统一的历史潮流,而秦王嬴政又顺应了这一趋势。
2.秦王嬴政采纳了李斯的统一方略,该方略是()
A.先难后易,首先进攻强国,后灭弱国
B.先易后难,首先进攻弱国,后灭强国
C.先灭弱小的韩国,再扫除两翼,最后灭齐
D.首先灭强大的齐国,再扫除两翼,最后灭韩
解析:选C。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时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战术,即先从弱小的韩国开刀,再扫除两翼,最后灭齐。
3.下列措施中,属于秦始皇首创的是()
①推行郡县制度②规定皇帝称号
③实行三省六部制④承认土地私有
A.①②③B.①②
C.①②④D.②
解析:选D。
郡县制度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故①错误;秦始皇首创皇帝称号,制定了皇
帝制度,故②正确;隋唐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故③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变法开始承认土地私有,故④错误,选择D项符合题意。
4.“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统一大业并建立秦朝。
历史专家认为:秦朝的建立,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的形成。
下列说法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①蒙恬率军队收回河套②在岭南设郡管辖③在西南夷任命官吏④修筑从某某到各地的驰道
A.①②③B.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解析:选D。
所谓“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的形成”,即中国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①②③④都属于秦统一全国的表现或巩固统一的措施。
5.秦《峄山刻石》中说:“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
”秦始皇为使“兵不复起”所采取的措施是()
A.灭六国B.推行郡县制
C.实行分封制D.北击匈奴,修长城
解析:选B。
解答本题抓住关键信息“分土建邦,以开争理”“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判断。
秦朝建立后认为原先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的原因是实行了分封制,故推行郡县制以防止重蹈覆辙。
6.以诗证史,是历史研究的一种方法。
“粤岭限南天设险,秦通舟楫凿嵯峨。
”该诗句所反映的水利工程的主要历史作用在于()
A.关中地区成为千里沃野
B.某某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C.基本解除黄河水患
D.便于秦始皇平定岭南
解析:选D。
由题目中的信息“粤岭限南”“秦通舟楫凿嵯峨”即可知此事应为公元前214年,秦朝开凿灵渠。
秦朝开凿灵渠的目的是为平定岭南提供必要的兵员和军需物资,故D项正确;X国渠工程使关中地区成为千里沃野,与题目中的“灵渠”不符,故A项错误;都江堰
工程使某某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与题目中的“灵渠”不符,故B项错误;东汉时期,王景治理黄河,基本解除了水患,晚于题目中的时间“秦”,故C项错误。
7.右图
“秦始皇陵兵马俑”反映的历史信息正确的有()
①展现了两千多年前秦军的磅礴气势
②表现了秦始皇横扫六合,统一全国的恢弘气势③体现出秦朝高超的雕塑水平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秦朝的徭役沉重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选A。
①②③容易判定,修建如此规模的兵马俑,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所以④的说法也是正确的。
8.开创了大一统帝国的秦朝仅存约15年的时间。
造成秦朝二世而亡的主要原因是() A.武将篡权B.苛法暴政
C.外族入侵D.诸侯争霸
解析:选B。
结合相关史实可知秦朝并未出现武将篡权的现象,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采用法家思想治国,实行严刑峻法激化了社会矛盾,因此而灭亡,故B项正确;秦始皇时期派名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了长城,因而减轻了匈奴对秦王朝的威胁,故C项错误;秦朝实行郡县制,因而不会出现诸侯争霸的局面,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卢生说始皇曰:“……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
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则害于神。
……愿上所居宫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殆可得也。
”……乃令某某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帷帐钟鼓美人充之。
各案署不移徙。
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
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
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
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
”案问,莫服。
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
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
听事,群臣受决事,悉于某某宫。
——《史记·秦始皇本纪》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为什么对丞相车骑的多少如此在意?这则故事反映了什么问题?
(2)根据材料,秦始皇愤怒并杀人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中又反映了什么问题?
解析(1)材料中秦始皇对丞相车骑的在意,反映出皇权的不可僭越,依据皇帝制度的特点概括即可;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以及秦始皇的个性特点分析其本质。
(2)材料中关键信息“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则害于神”,从中概括秦始皇愤怒杀人的原因;从秦朝法律的严酷和秦始皇对方术的迷信两个方面分析问题所在。
答案(1)原因:秦始皇认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丞相作为百官之首,排场过大,有损皇帝的权威。
问题: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事无巨细,皇帝独裁;秦始皇猜忌、残暴的个性。
(2)原因:秦始皇相信要成仙人,需避俗人;泄露皇帝去处不仅某某,而且影响皇帝修炼成仙,因此秦始皇才愤而杀人。
问题:反映了秦始皇对方术的迷信以及成仙的决心;同时也是法律苛严、秦始皇残暴的明证。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某某。
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
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太史公曰: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痊,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
——《史记·蒙恬列传》材料二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
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
如古北、喜峰口一带,朕皆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清圣祖实录》
材料三始皇虽无道,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与大禹之治水等。
由今观之,倘无长城之捍卫,则中国之亡于北狄,不待宋明而在楚汉时代矣。
……而当时之筑长城者,只为保其一姓之私、子孙帝皇万世之业耳,而未尝知其收效之广且远也。
——孙某某《建国方略》
(1)据材料一、二,概括司马迁和康熙帝批评秦始皇修筑长城所持的共同理由及其目的。
(2)据材料三概括孙某某对秦始皇的评价,并结合时代背景回答其目的。
解析(1)从材料一中“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和材料二中“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的信息中概括其理由,其目的从他们的阶级立场来分析。
(2)从材料三中“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与大禹之治水等”“倘无长城之捍卫,则中国之亡于北狄,不待宋明而在楚汉时代矣”可以看出孙某某认为修筑长城有助于稳定北方边防;从“始皇虽无道”“只为保其一姓之私、子孙帝皇万世之业耳,而未尝知其收效之广且远也”的信息可以看出孙某某否定其暴政和专制。
联系孙某某所处的时代,从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以及孙某某资产阶级的阶级属性来分析其目的。
答案(1)共同理由:忽视德政,不顾及民生。
目的:缓和矛盾,维护封建统治。
(回答任意两点即可)
(2)评价:肯定修筑长城有助于稳定北方边防;否定其暴政、专制。
目的:强化民族危亡意识,鼓吹建立资产阶级某某某某制度。
教材答疑·名师指津
一、学思之窗(教材P6)
你认为过于严酷的法律对百姓和社会会产生什么影响?
提示严酷的法律,一方面会给社会带来许多重大问题,如残疾人增多,使他们丧失劳动能力,减少了社会的劳动力,增加了社会的负担;另一方面,严酷的法律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但也造成了阶级矛盾的逐渐激化,是导致秦朝短命而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本课测评(教材P7)
1.谈一谈秦始皇为什么能统一六国。
提示(1)商鞅变法为秦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了统一的条件。
(2)战国时代久经战乱的人民都渴望统一。
(3)秦始皇的个人作用:招贤纳士、重用人才;统一方略得当;具体的统一策略正确等。
2.秦统一后采取了哪些加强中央集权制的措施?怎样评价中央集权制的历史作用?
提示(1)主要措施:建立皇帝制,创建三公制;推行郡县制;颁布秦律;实行文化专制,焚书坑儒。
(2)评价:①积极作用:随着中央集权制的确立,秦朝国力增强,北击匈奴、南攻百越,疆域不断扩大,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央集权制的确立使国家能够集中力量,修驰道、筑长城、开灵渠、统一度量衡、大规模移民等重大工程和项目得以进行,从而促进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
固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该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所沿用,且不断完善和发展。
②消极作用:秦朝依靠秦始皇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尖锐,秦朝终于短命而亡。
三、学习延伸(教材P7)
1.探究活动
读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试从这篇想象力丰富的文学作品中,总结秦亡的教训。
提示主要从秦朝修建阿房宫所耗费的资财、对人民的奴役、侵夺农时等角度进行探究总结。
2.阅读与思考
如果你是客卿,你会留在秦国为秦王嬴政效力吗?试抒己见。
提示答案一:留在秦国。
秦国国君在关键时刻采纳了客卿的建议,说明他非常重视发挥客卿的作用。
在这样的环境中,客卿容易充分展现才能,实现自己的宏伟大志。
答案二:离开秦国。
秦王对X国的最初态度,说明他的心胸是比较狭窄的。
虽然他后来接受了李斯的建议,取消了逐客令,但这是由于维护和扩大其统治基础的需要。
一旦其统治得以稳固,再待在秦国会非常危险,所以,不如及早离开秦国,另寻能够实现自己抱负的其他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