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第五单元第25课时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必修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5课时 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
的形成
【山东考纲】 1.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5.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课标提示】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4.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5.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经济体制改革
1.(1)方针确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上来的方针,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2)改革 内容
⎩⎪⎨⎪
⎧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指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②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3)意义
⎩⎪⎨⎪⎧
①以包产到户为主要特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②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2.国有企业改革
(1)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2)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
(3)意义: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增加了国有资产,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1)确立
过程
⎩⎪⎪⎨⎪⎪⎧
①提出:1992年,“十四大”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发展:1993年,全国人大将宪法第15条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③创新:1997年,“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
④初步建立:到21世纪初,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
(2)影响:解放了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加快
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1)过程
时间 形 式 表 现
1980年起 经济特区 先后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
特区
1984年 沿海港口城市 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 20世纪80年代 沿海经济开发区 闽南三角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 20世纪90年代
经济技术开发区等
形式多样,开发上海浦东成为重点
(3)意义:有力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时间:2001年12月,中国成为世贸组织正式成员。
(2)意义⎩⎪⎨⎪
⎧
①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②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
③将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1.经济体制改革可归纳为四个“一” 一个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一个目的:解放生产力。
一个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个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四个阶段 提出目标:中共十四大。
立法保障:1993年写入宪法。
发展创新:中共十五大。
初步建立:21世纪初。
全面认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经营方式改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但并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不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
对外开放的“点、线、面”
点:经济特区的建立。
线:东部沿海地区的开放。
面:既有沿海,又有内地,形成一个面。
经济特区与特别行政区的“特”有何区别
经济特区的“特”是说实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政策。
特别行政区的“特”享有特殊法律地位、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生活方式。
一、近五年高考命题角度
1.2011年第13题考查所有制形式的变化
2.2009年第13题考查新时期我国经济建设中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
二、山东历史
1.山东对外开放的格局:烟台、青岛是1984年开放的沿海城市;从1988年起国家先后在山东建立青岛、威海、烟台三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2.海尔集团、青岛啤酒、东阿阿胶、胜利油田等名牌企业强势崛起。
3.2012年,山东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0 013.2亿元,首次迈上5万亿元台阶,目前进入这个“5万亿俱乐部”的省份只有广东、江苏和山东。
重难点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特点及实质
1.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突破的原因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健康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农村改革又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能否得到健康发展。
(2)新中国成立以来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在农村中失误的危害远远大于城市,且已关系到农民的温饱问题。
(3)农村中一些思想束缚打破较早的地区,当地农民和地方领导已经大胆地开始进行改革试验,农村已出现了改革势在必行的趋势。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原因
(1)人民公社体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2)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3)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实行改革开放、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特点及其实质
(1)特点:它以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前提,坚持了农村的社会主义制度;它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它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创举。
(2)实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质上是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的调整,是从根本上解放农村生产力。
【史料印证】
重难点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内容及意义
1.改革原因
史料我国建国三十五年来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已经初步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但是必须指出,这种优越性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其所以如此,……,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模式。
这种模式的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平均主义严重。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4年)
导读:史料指出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其原因是僵化模式造成政企不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平均主义严重。
2.改革内容、意义
(1)内容:管理体制上,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所有制形式上,变单一的公有制为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等。
(2)意义
史料13年前,首钢人做梦也没有想到:改革能给年届花甲、老态龙钟的企业,带来返老还童、生机勃发的巨大变化,……,超过世界500家大企业1953年以来平均增长速度的一倍……
——1992年·江世杰《方向对路子好——
首钢改革与发展纪略》
导读:史料表明经济体制改革使国有大型企业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企业效益显著提高,增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经济快速发展。
重难点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必要性及含义
1.必要性
(1)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2)改革开放以来,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从而积累了实践经验。
(3)邓小平南方谈话,解决了社会主义本质、市场姓“资”姓“社”的问题,冲破了思想束缚,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
(4)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特别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要求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有重大突破。
【史料印证】
2.含义: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指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重难点四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特点
1.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
史料一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
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邓小平文选》《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
(1984年2月24日)
导读:史料表明开办经济特区其“特”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引进技术和人才,发展中国的经济。
史料二今日浦东,不断吸引着世界一流竞技选手。
7家国家级要素市场、130多家中外金融机构、4 000多家贸易公司、30多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80多家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的聚集,每年上百次国际性会展,使浦东初步展示出国际金融中心、物流中心、研发中心、营运管理中心和会展中心的风采。
——邬鸣飞等《伟大构想变成瑰丽现实
——今日浦东走笔》(2002年)
导读:史料表明开发、开放浦东,使浦东现已成为真正的国际化开放区;浦东已成为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世界经济的热点。
2.特点
(1)全方位:指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
我们坚持在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同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双边和多边的经贸合作关系。
(2)多层次:指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了全国性的以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地带、沿边开放地带和内陆省会城市为代
表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3)宽领域:指我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开放。
1.识图
图1 小岗村第一份农村改革合同
思考1:图1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揭开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图2 中国国家邮政局2001年12月发行的纪念邮票
思考2:图2邮票的纪念主题是什么?
提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读表
近代中国对外开放与现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区别
开放浦东这一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成为全国除港、澳、台地区外第一个相当于世界中等收入国家(地区)水平的省级地区。
这段材料实质说明了什么?
提示:说明我国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
(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4)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热点材料:2012年11月8日,中共十八大在北京开幕。
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思考:材料中“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质说明了什么?
提示:实质是加强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建设,健全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的现代市场体系。
高考考什么
从概念内涵、特征、本质、属性角度命题
高考考过什么
◆2012安徽文综: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本质
◆2011福建文综: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的内涵
◆2011上海单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涵
【体验高考1】(2012·安徽文综,18)下表是依据龚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有关数据编制的。
该表反映出( )。
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
收入
农村(家庭收入) 17.6%
城镇(职工货币工资) 8.0%
消费水平
农村8.9%
城镇 4.5%
A.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启动
D.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
解析A项在1992年以后,C项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1984年已经启动,均排除;1979~1984年农村收入及消费水平增长率高于城镇,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B项正确;D项不符合实际。
答案 B
高考再考什么
【预测题1】 2011年12月11日,胡锦涛同志在某论坛上高度评价某事件,称其“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历史新阶段,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推动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
”该事件是指( )。
A.建立深圳特区
B.开发上海浦东
C.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限定词“进入了历史新阶段”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可以确定该事件为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而A、B、C三项是对外开放过程中的重大事件,不能称其为进入新阶段。
答案为D项。
答案 D
高考考什么
从历史起因、条件、规律、趋势、影响、意义角度命题
高考考过什么
◆2011江苏单科: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趋势
◆2011山东文综:改革开放后,所有制形式的多样化趋势
◆2010四川文综:新时期广告形式的出现对经济的影响
【体验高考2】(2011·江苏单科,11)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
A.土地的使用权 B.土地的用途
C.土地的所有权 D.土地的规模
解析三幅图依次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化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土地归集体或国家所有,土地所有权、土地的用途都未发生变化,土地规模变化不明显。
故选A项。
答案 A
高考再考什么
【预测题2】德国经济学家路德维希·艾哈德指出“在现有条件下,国家必须有计划和有调节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原则……想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和单纯的执行机器,那就必然毁灭一切人格价值并剥夺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
”这表明他主张( )。
A.实行大规模国有化改革 B.取消市场调节作用
C.放弃对经济的干预 D.市场与计划相结合
解析题干反映了德国经济学家主张国家对经济实行计划性管理,反对完全有国家管理控制。
即国家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答案 D
高考考什么
从知识比较、联系、概括、归纳等综合能力角度命题
高考考过什么
◆2011福建文综:比较同一时期的不同历史事件
◆2011课标全国:归纳国企改革的主要目的
◆2009福建文综:根据材料归纳国有企业改革内容
◆2009山东文综:比较不同时期农、轻、重比重的变化
【体验高考3】(2011·福建文综,20)据下图判断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的年代,与此同步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
A.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开发上海浦东地区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图片显示出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是在1984年,这主要得益于当时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对外开放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A、C、D三项分别发生在1980年、20世纪90年代、2001年,均与题干所要求的时间不符。
答案 B
高考再考什么
【预测题3】导致人民公社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败一成的关键因素是( )。
A.是否坚持土地公有制
B.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实际状况
C.是否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是否从根本上改变生产关系
解析人民公社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成功的关键要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
人民公社化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时农村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人民公社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坚持土地公有制,A项错误。
C、D两项不能作为关键因素。
答案为B项。
答案 B
高考考什么
从认识、启示、评价、评述、新史观、新情境创设角度命题
高考考过什么
◆2012课标全国:引入1992年后的“下海潮”,考查市场经济改革
◆2011福建文综:以中国进出口总额增长图示,考查对外开放
◆2011广东文综:经济体制改革的表现及历史启示
◆2010广东文综:以社会热点“农民工”为切入点,考查社会主义建设与探索
【体验高考4】(2012·课标全国,33)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 1 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
这反映了( )。
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解析从时间信息入手,联系南方谈话重要史实来分析,南方谈话带来了一场思想解放,认识到计划与市场仅是一种手段,A项正确;B、C两项与题干所处的历史阶段不符;D项容易错选,说法是错误的。
答案 A
高考再考什么
【预测题4】一漫画中描绘了一个全身穿着中国货的外国人在叫着抵制中国货。
对此漫画认识不正确的是( )。
A.漫画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B.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的改革开放
C.漫画反映了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
D.体现了中国的发展与进步引起了部分国家的恐慌
解析漫画反映了部分国家妄图遏制中国经济的发展,其根本原因应从西方国家自身寻找,B项表述错误。
答案 B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改编题)学者刘迎秋在《我国从大国走向强国的战略思路》中写道:“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我国年度国民经济活动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这主要得益于( )。
A.1978年改革开放的决策
B.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C.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的建立
解析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此走上了以发展经济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创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故选A项。
B项是外部条件,不起主要作用;C项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D项是1992年十四大提出,是改革开放政策的体现,皆排除。
答案 A
2.(2013·哈师大附中模拟)下图为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纪念币,两幅图表明( )。
A.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优先发展农业
B.实事求是,改革开放成就巨大
C.主动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实事求是,已经实现一国两制
解析第一幅图片反映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二幅图片反映的有上海的发展还有拓荒牛,这都反映出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发展,故答案为B项。
答案 B
3.(2013·德州联考)有关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改变了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
B.实现了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多样化
C.打破了吃“大锅饭”的分配方式
D.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解析农村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公有制并未废除,农民得到的是承包使用权。
故B项错误。
答案 B
4.(2013·长沙模拟)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的出现是因为
(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B.中共十三大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巨大作用
C.农村改革取得巨大成就,城市改革刚刚起步
D.加入世贸组织,对外贸易迅速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经济体制改革。
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份是1985年,此时农村改革全面展开,城市改革刚起步,选择C项。
答案 C
5.(原创题)下面是某同学的学习随笔,根据所写内容,我们可以判断其学习的内容是( )。
A.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B.多种分配制度的建立
C.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 D.新中国之初三大改造
解析注意图片中的文字“80年代”、“城市”、“计划”、“来料加工”、“自己展销”、“国家发放”、“利润”等,由此判断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故选A 项。
B、C两项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表现,包含于A项;D项从时间上排除。
答案 A
6.(2013·咸阳模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将延续了五十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表述改为“规划”。
发生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我国( )。
A.全面实行了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政策
B.废弃了计划调控经济的手段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D.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把“计划”改成“规划”说明经济调控上采取了更加宏观的方式,这与市场经济体制密切相关,选择C项。
答案 C
7.(改编题)2012年是邓小平“南方谈话”二十周年,也就是在二十年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有了新的目标。
这个目标就是( )。
A.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B.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建立沿海经济开发区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邓小平“南方谈话”是在1992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是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上,故C项正确。
答案 C
8.(2013·柳州模拟)下图:“从这里开始(Start Here)”,这一简洁明快、凝练而又富有冲击力的句子,被定为深圳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主题口号。
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反映深圳作为改革开放“试验田”的起点价值
B.反映深圳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历史地位
C.反映第26届大运会推进全球青年友谊的愿望
D.反映第26届大运会是大学生运动会的真正开始
解析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大运会主题口号的寓意。
“从这里开始”表明了深圳作为“试验田”和“排头兵”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历史地位。
同时,这一口号也表明了第26届大运会推进全球青年友谊的愿望。
每一届大运会都是真正的大学生运动会,而非从这一届才开始,故答案为D项。
答案 D
9.(2013·漯河模拟)中国GDP及占世界的份额表(单位:百万1990国际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