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管理办法
消毒管理办法(卫生部第27号令)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1989年2月21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修订)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传染病预防第三章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第四章疫情控制第五章医疗救治第六章监督管理第七章保障措施第八章法律责任第九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制定本法。
第二条国家对传染病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
第三条本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上述规定以外的其他传染病,根据其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需要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决定并予以公布。
第四条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需要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实施。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常见、多发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可以根据情况决定按照乙类或者丙类传染病管理并予以公布,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领导传染病防治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制定传染病防治规划并组织实施,建立健全传染病防治的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监督管理体系。
消毒管理办法

消毒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二条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对消毒工作实行统一监督管理。
军队、铁路、交通、民航卫生主管机构依照《消毒管理办法》负责本系统的消毒监督管理工作。
第三条各级卫生防疫机构根据国家有关卫生标准和消毒技术规范,对生产、经营和使用消毒药剂、消毒器械和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卫生用品进行消毒效果的监测管理。
军队、铁路、交通、民航的卫生防疫机构承担本系统内的消毒监测管理工作,并接受当地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卫生防疫机构的业务指导。
第四条国家对生产、经营、使用消毒药剂、消毒器械和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卫生用品实行卫生许可证制度。
卫生许可证的审批和发放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上(简称省级以上)的卫生行政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办理。
第五条本办法适用于医疗、卫生、消毒服务和未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现行版的所有消毒药剂、消毒器械和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卫生用品生产、经营、使用的单位和个人以及需要消毒的场所。
第六条各级医疗保健机构预防医院内感染的管理组织,负责本单位消毒监测和技术指导工作,建立消毒、隔离制度,预防医院内感染。
第七条各级各类医疗、卫生、保健人员,必须接受消毒灭菌技术培训,掌握消毒知识,按规定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第八条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达到灭菌。
各种注射、穿刺、采血器具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
凡接触皮肤、粘膜的器械和用品必须达到消毒。
一次性使用的医疗用品,用后必须及时销毁处理,并记录备案。
第九条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和科研、教学等单位使用的消毒药剂、消毒器械和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卫生用品,必须是获得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卫生许可”的产品,并定期监测消毒效果。
第三章疫源地消毒第十三条乙类传染病中的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脊髓灰质炎、白喉等必须按照当地卫生防疫机构提出的卫生要求,由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消毒处理,或由当地卫生防疫机构组织消毒。
第四章预防性消毒第十四条来自疫区可能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皮毛、羽毛及其收购、运输、加工部门和可能导致人畜共患传染病传播蔓延的物品和场所,必须按照卫生防疫机构的要求进行消毒。
《消毒管理办法》

《消毒管理办法》消毒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规范消毒工作的管理行为,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在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场所等场所进行消毒操作。
第三条消毒何为?消毒就是采用物理、化学等方法,对被污染的环境、器械、物品或人员进行杀菌、灭菌、滴虫等措施。
第四条消毒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并取得资质才可从事消毒工作。
第五条消毒工作应当遵循“防止病菌传播、防止交叉感染、预防医源性感染”的原则,并应注意环保、节能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第二章预消毒第六条进行任何医疗和诊疗操作之前,应当进行预消毒操作。
包括消毒工作前对需要消毒的环境、器械、物品进行清洗,去除污垢和有害物质,保证消毒操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第七条预消毒应当采用合适的物理、化学方法进行,如洗消法、膜拜法和喷雾法等。
第三章消毒操作第八条根据消毒操作对象和要求,应当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进行消毒。
消毒方法包括物理消毒、化学消毒、生物学消毒和辐射消毒等。
第九条消毒剂的选择应当符合国家规定,应当考虑使用效果、安全性、经济性等方面。
第十条消毒工作应当遵循标准操作程序,保证消毒剂浓度、时间、方法和温度的合适,并进行必要的质量控制。
第十一条消毒操作人员应当佩戴符合卫生要求的个人防护装备,并保证自身的健康和安全。
第四章消毒标准第十二条消毒后操作对象上不能留存活菌、局部可见污迹和异物。
第十三条消毒后操作对象表面应当无刺激气味和损伤,无残留物,且表面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不应受到影响。
第五章监督检查第十四条消毒行为由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场所等所在地的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监督检查和抽样检测,不符合标准的一律进行整改或者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六章法律责任第十五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未经培训和资质认证的人员从事消毒作业,或者执行消毒作业时不依照要求进行消毒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以罚款或者吊销资质。
第十六条督促检查机构未履行职责或者违反法规参与滥用职权的,由上级主管部门或者有关机关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给予相应的处分。
《消毒管理办法》(2022年修订)

《消毒管理办法》(2022年修订)消毒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消毒工作,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合用于进行消毒的场所、设施和用品的管理。
第三条消毒工作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管理、科学管理、公开透明的原则。
第四条消毒工作应当坚持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综合管理、群防群控的工作方针。
第二章消毒场所、设施和用品的管理第五条消毒场所、设施和用品供消费者使用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消毒。
第六条消毒场所、设施和用品的消毒周期应当根据不同使用现场、设施和用品的特点和消毒效果要求,合理确定。
第七条消毒场所、设施和用品的操作应当严格按照国家强制性标准,消毒工艺和消毒剂的使用,应当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
第八条消毒设备的选择和使用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第九条对于因防疫,体育比赛等,需要进行集中消毒的场所,应有专门的消毒队伍第三章消毒人员的管理第十条进行消毒工作的人员应从事过相关培训,并持有相关消毒证书。
第十一条消毒人员要定期接受健康体检和消毒技能的培训和考核。
第十二条进行消毒工作的消毒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保守作业机密,熟悉消毒操作规程和消毒剂的性能、作用和用途,切实履行消毒责任。
第四章监督和管理第十三条建立消毒效果评价标准和效果考核体系。
对消毒场所、设施和用品的消毒效果进行监督和评价。
第十四条对违反消毒管理规定者,应当依法进行处理,并记录相关记录。
第十五条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消毒工作的督导、检查和评估,不定期进行现场检查。
第五章处罚规定第十六条违反消毒管理规定,对公共卫生、人民群众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或者严重后果者,相关职能部门可以依法予以罚款或者责令停业整顿等处罚。
第六章附则第十七条本办法解释权归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简要注释:1. 消毒周期:指对消毒场所、设施和用品定期消毒的时间安排。
2. 消毒效果:指对消毒场所、设施和用品消毒后达到的杀菌效果。
3. 消毒证书:指进行消毒工作的人员应从事过相关培训,并经过考试获取的操作证书。
消毒管理办法(2017年修正)

消毒管理办法(2017年修正)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已撤销)•【公布日期】2017.12.26•【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令第18号•【施行日期】2017.12.26•【效力等级】部门规章•【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传染病防控正文消毒管理办法(2002年3月28日卫生部令第27号公布根据2016年1月19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令第8号《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修改〈外国医师来华短期行医暂行管理办法〉等8件部门规章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17年12月26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令第18号《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修改〈新食品原料安全性审查管理办法〉等7件部门规章的决定》第二次修正)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消毒管理,预防和控制感染性疾病的传播,保障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医疗卫生机构、消毒服务机构以及从事消毒产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其他需要消毒的场所和物品管理也适用于本办法。
第三条国家卫生计生委主管全国消毒监督管理工作。
铁路、交通卫生主管机构依照本办法负责本系统的消毒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消毒的卫生要求第四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消毒管理组织,制定消毒管理制度,执行国家有关规范、标准和规定,定期开展消毒与灭菌效果检测工作。
第五条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应当接受消毒技术培训、掌握消毒知识,并按规定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第六条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达到灭菌要求。
各种注射、穿刺、采血器具应当一人一用一灭菌。
凡接触皮肤、粘膜的器械和用品必须达到消毒要求。
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用后应当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
第七条医疗卫生机构购进消毒产品必须建立并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
第八条医疗卫生机构的环境、物品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范、标准和规定。
排放废弃的污水、污物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
消毒管理办法2023年版全文

消毒管理办法2023年版全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和规范消毒管理工作,有效防止疾病传播,保障公众健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各类单位和个人进行消毒管理活动。
第二章:消毒流程规范第三条对于公共场所、医疗机构和食品生产经营场所等必须进行定期消毒。
第四条消毒操作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了解各类消毒产品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五条消毒过程中应根据不同场所的情况选择适当的消毒方法和消毒剂,确保杀菌效果。
第六条消毒完成后,应有专人进行检查,确保消毒效果符合相关标准。
第三章:消毒设备管理第七条消毒设备应定期检查、维护,确保正常工作。
第八条消毒设备的使用应符合相关规定,严禁私自改动。
第九条消毒设备的维修和保养应由专业人员进行,确保设备安全可靠。
第四章:消毒产品管理第十条消毒产品的购买和储存应符合相关标准,确保产品质量。
第十一条消毒产品的使用应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严禁过量使用或混用不同产品。
第十二条消毒产品的废弃应按照规定进行处理,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
第五章:监督检查第十三条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消毒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第十四条单位和个人应配合监督检查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配合。
第六章:处罚规定第十五条违反本办法的单位和个人,将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第十六条对于严重违反消毒管理规定的单位和个人,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七章:附则第十七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生效,之前发布的有关消毒管理规定与本办法不符的,以本办法为准。
第十八条本办法解释权归消毒管理部门所有。
消毒管理办法全文

消毒管理办法全文消毒管理是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和个人健康的重要措施,正确的消毒管理办法能有效防止病原体传播,保障环境卫生。
以下是消毒管理的一般原则和具体操作细则。
一、消毒管理的原则1.科学性: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和方法,按照规定的浓度和时间进行消毒。
2.全程管理:从消毒前的准备工作、消毒操作到消毒后的监测和评价全程管理。
3.定期更新:消毒管理方案应根据最新的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进行定期更新和调整。
二、消毒管理的具体操作细则1. 消毒前准备工作•对消毒区域进行清洁,清除杂物和污垢,确保消毒剂能充分接触到目标物。
•根据消毒对象的特点和感染传播途径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和消毒剂。
2. 消毒操作步骤•溶液制备:按照消毒剂的说明书准确配制消毒溶液,控制浓度和有效成分的稳定性。
•涂敷消毒:采用拖布、刷子等工具将消毒溶液均匀涂敷在消毒目标表面上,确保每个部位都得到充分消毒。
•喷雾消毒:针对较大的区域或空间,可以使用喷雾器将消毒剂均匀喷洒,确保消毒均匀覆盖。
•浸泡消毒:将消毒目标完全浸泡在消毒溶液中,时间根据消毒剂的说明书确定,确保消毒彻底有效。
3. 消毒后监测和评价•观察:消毒后要对消毒区域进行观察,确保消毒效果符合要求。
•检测:可使用生物学指标或化学指标对消毒效果进行检测,确保消毒效果达标。
•记录:消毒管理应建立健全的记录制度,记录消毒的时间、地点、方法、消毒剂浓度等信息。
三、消毒管理的注意事项1.安全第一:在进行消毒操作时,要佩戴好相应的防护用具,避免直接接触消毒剂。
2.避免混用:不同种类的消毒剂不宜混在一起使用,以免产生有害物质。
3.定期培训:对从业人员进行消毒管理相关知识的培训,使其具备正确的消毒操作技能。
消毒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措施,通过正确的消毒管理办法,可以有效防止病原体的传播,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和个人健康。
希望以上内容能对消毒管理工作有所帮助。
→消毒管理办法(2017年修订)

→消毒管理办法(2017年修订)(2002年3月28日卫生部令第27号公布根据2016年1月19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修改〈外国医师来华短期行医暂行管理办法〉等8件部门规章的决定和2017年12月26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修改〈新食品原料安全性审查管理办法〉等7件部门规章的决定》修订。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消毒管理,预防和控制感染性疾病的传播,保障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医疗卫生机构、消毒服务机构以及从事消毒产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其他需要消毒的场所和物品管理也适用于本办法。
第三条国家卫生计生委主管全国消毒监督管理工作。
铁路、交通卫生主管机构依照本办法负责本系统的消毒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消毒的卫生要求第四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消毒管理组织,制定消毒管理制度,执行国家有关规范、标准和规定,定期开展消毒与灭菌效果检测工作。
第五条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应当接受消毒技术培训、掌握消毒知识,并按规定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第六条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达到灭菌要求。
各种注射、穿刺、采血器具应当一人一用一灭菌。
凡接触皮肤、粘膜的器械和用品必须达到消毒要求。
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用后应当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
第七条医疗卫生机构购进消毒产品必须建立并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
第八条医疗卫生机构的环境、物品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范、标准和规定。
排放废弃的污水、污物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
运送传染病病人及其污染物品的车辆、工具必须随时进行消毒处理。
第九条医疗卫生机构发生感染性疾病暴发、流行时,应当及时报告当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并采取有效消毒措施。
第十条加工、出售、运输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或者来自疫区可能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皮毛,应当进行消毒处理。
第十一条托幼机构应当健全和执行消毒管理制度,对室内空气、餐(饮)具、毛巾、玩具和其他幼儿活动的场所及接触的物品定期进行消毒。
消毒管理办法(2018年修订)

消毒管理办法(2022年修订)消毒管理办法(2022年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消毒管理工作的指导,确保消毒工作的质量和安全,维护公众健康,制定本消毒管理办法。
第二章消毒工作的基本要求第二条消毒工作应当按照以下原则进行:1. 预防为主,综合防控。
2. 根据不同场所、不同对象进行分类管理。
3. 安全可靠,符合法律法规和规范要求。
4. 重视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不断提高消毒技术。
第三章消毒工作的组织与管理第三条消毒工作应当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并明确各级责任人员和工作职责。
第四条消毒工作应当建立健全消毒档案,包括消毒记录、消毒剂使用记录等。
第五条消毒工作应当定期进行检查和评估,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
第四章消毒工作的程序与方法第六条消毒工作应当根据不同对象和消毒需求选择适当的消毒方法和程序。
第七条消毒工作应当按照规定的操作流程进行,包括准备工作、消毒剂配制、消毒操作等。
第八条消毒工作应当加强对消毒剂的管理,确保消毒剂的质量和有效性。
第五章消毒工作的监督与评估第九条消毒工作应当建立健全监督与评估机制,加强对消毒工作的监督和检查。
第十条消毒工作应当定期进行评估,对消毒工作的效果进行检查并提出改进意见。
第六章附件所涉及附件如下:附件一:消毒操作流程示意图附件二:消毒档案模板附件三:消毒剂使用记录表第七章法律名词及注释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如下:1. 消毒:指使用消毒剂或者其他消毒方法杀灭或者抑制病原微生物的活动。
2. 消毒剂:具有杀菌消毒作用的化学物质或者物理因素。
第八章实际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艰难及解决办法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艰难及解决办法如下:1. 艰难:消毒剂供应不足。
解决办法:加强与供应商的合作,确保消毒剂的供应稳定。
2. 艰难:员工对消毒操作不熟悉。
解决办法:加强员工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消毒操作的质量和效率。
附件:附件一:消毒操作流程示意图附件二:消毒档案模板附件三:消毒剂使用记录表法律名词及注释:1. 消毒:指使用消毒剂或者其他消毒方法杀灭或者抑制病原微生物的活动。
关于消毒管理制度办法10篇

关于消毒管理制度办法10篇1. 消毒管理制度办法消毒管理制度是指针对各种医疗、餐饮、宾馆、交通等场所的消毒管理流程和规定的集合,旨在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
2. 消毒管理制度的基本要求消毒管理制度应包括以下要求:制定消毒计划、确定消毒方式、配置适量且品质合格的消毒剂、建立专人专岗负责消毒管理、加强消毒现场监督等。
3. 消毒计划的制定消毒计划应根据场所的性质、规模和频次制定,包括消毒期次、消毒对象、消毒方式、消毒剂型号及用量等内容。
4. 消毒方式的确定消毒方式应根据不同的消毒对象和环境条件选择最适宜的消毒方式,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等不同形式的消毒方式。
5. 消毒剂的配置和管理消毒剂的配制应按照配方要求,严格控制剂量和质量,确保消毒效果符合要求。
消毒剂的管理应包括储存、使用、更新等多方面内容。
6. 专人专岗负责消毒管理消毒管理应设有专人专岗,负责消毒计划制定、消毒剂的配置和管理、消毒现场的安排和监督等工作,确保消毒工作的规范有序。
7. 加强消毒现场监督消毒管理制度应加强对消毒现场的监督,及时解决消毒中出现的问题和发现的隐患,确保消毒工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8. 消毒管理制度的宣传和培训消毒管理制度应给予足够的宣传和培训,提高人员对消毒工作的认识和意识,增强消毒工作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9. 消毒管理制度的评估和改进消毒管理制度应定期评估和改进,分析消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及时调整和完善制度,提高消毒工作的效果和质量。
10. 消毒管理制度的监督和检查消毒管理制度应有相应的监督和检查机制,对疫情严重的场所进行定期检查和抽样检测,对发现的问题和违规行为及时处理和整改。
消毒管理办法(摘)

消毒管理办法(摘)
消毒管理办法(摘)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预防疾病传播,保障公共卫生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
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各类公共场所、医疗机构、教育机构、食品生产
经营单位等需要进行消毒的场所。
第三条消毒工作应遵循科学、规范、有效的原则,确保消毒效果,防
止环境污染。
第二章消毒机构与人员
第四条消毒工作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消毒机构或专业人员承担。
第五条从事消毒工作的人员应接受专业培训,熟悉消毒知识及操作规程。
第三章消毒程序与方法
第六条消毒前应进行风险评估,确定消毒范围、方法和频次。
第七条消毒方法包括物理消毒和化学消毒,具体方法应根据消毒对象、病原体种类和环境条件选择。
第八条消毒过程中应记录消毒时间、方法、剂量等信息,建立消毒档案。
第四章消毒剂与设备
第九条使用的消毒剂应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具有有效的卫生许可批件。
第十条消毒设备应定期维护和检测,确保其性能稳定、安全可靠。
第五章监督检查
第十一条卫生行政部门应定期对消毒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确保消毒措
施得到有效执行。
第十二条对于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单位和个人,卫生行政部门应依法予
以处罚。
第六章附则
第十三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由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解释。
第十四条对本办法的具体应用问题,可向卫生行政部门咨询。
以上内容为《消毒管理办法》摘录,具体实施时应参照完整法规及相
关指导文件。
消毒管理办法通用

消毒管理办法通用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消毒管理,预防和控制感染性疾病的传播,保障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医疗卫生机构、消毒服务机构以及从事消毒产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其他需要消毒的场所和物品管理也适用于本办法。
第三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全国消毒监督管理工作。
铁路、交通、民航卫生主管机构依照本办法负责本系统的消毒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医疗卫生机构、消毒服务机构、消毒产品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履行消毒职责,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消毒质量,防止疾病传播。
第五条消毒工作应当遵循科学、规范、安全、经济的原则,采用先进的消毒技术和方法,提高消毒效果,减少消毒剂的使用量和环境污染。
第二章消毒管理组织与制度第六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消毒管理组织,制定消毒管理制度,明确消毒责任人和消毒工作流程,确保消毒工作的落实。
第七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配备适量的消毒剂和消毒器械,定期检查消毒设施和消毒剂的使用情况,保证消毒设施的正常运行和消毒剂的有效性。
第八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定期开展消毒与灭菌效果检测工作,对不合格的消毒产品和服务及时进行整改。
第九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消毒记录制度,记录消毒剂的采购、使用、更换和销毁情况,以及消毒工作的时间、地点、内容、效果等信息,便于查阅和管理。
第十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工作人员进行消毒技术培训,使其掌握消毒知识和技能,提高消毒工作的执行力和质量。
第三章消毒产品生产与经营第十一条消毒产品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取得相应的许可证,按照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和标准从事消毒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
第十二条消毒产品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应当建立健全产品质量管理制度,保证消毒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第十三条消毒产品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应当对其生产的消毒产品进行质量检验,确保消毒产品的消毒效果和安全性。
第十四条消毒产品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应当建立销售记录制度,记录消毒产品的销售时间、地点、数量、规格等信息,便于查阅和管理。
消毒管理办法最新版2023规定文件

消毒管理办法最新版2023规定文件
第一章:总则
为了加强公共卫生管理,维护人民健康,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章:消毒管理的基本原则
1.消毒管理应遵循科学、规范、安全和有效原则,确保消毒工作的及时
性和全面性。
2.按照病原微生物的传播特点和消毒剂的杀菌机制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
3.对不同场所、设施、器具等采取不同的消毒方案,确保消毒达到预期
效果。
第三章:消毒管理的内容
1.消毒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并持有消毒操作证书。
消毒操作人员应严
格按照消毒方案操作,确保消毒效果。
2.不同场所的消毒周期应根据病原微生物的存活时间和传播途径确定,
重点场所应加强消毒频次。
3.消毒剂的选用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具有杀菌、消毒作用,且不会对
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4.消毒设备和器具应定期检测校准,确保消毒剂的浓度和作用时间符合
要求。
5.消毒记录应详细记录每次消毒的时间、地点、消毒剂种类和浓度,以
及消毒效果等信息,确保消毒过程可追溯。
第四章:监督检查与处罚
1.卫生监督部门应定期对各场所的消毒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应及时
指导整改并加强监督。
2.对违反本规定的单位或个人,将依法进行处罚,情节严重者将追究法
律责任。
3.对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当及时上报并严肃处理。
第五章:附则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相关条款及时更新请查看官方网站。
以上为《消毒管理办法最新版2023规定文件》的内容,相关单位和个人应严格遵守执行,共同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消毒管理办法

消毒管理办法(2017)法律修订:2002年3月28日卫生部令第27号公布根据2016年1月19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令第8号《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修改〈外国医师来华短期行医暂行管理办法〉等8件部门规章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17年12月26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令第18号《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修改〈新食品原料安全性审查管理办法〉等7件部门规章的决定》第二次修正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消毒管理,预防和控制感染性疾病的传播,保障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医疗卫生机构、消毒服务机构以及从事消毒产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其他需要消毒的场所和物品管理也适用于本办法。
第三条国家卫生计生委主管全国消毒监督管理工作。
铁路、交通卫生主管机构依照本办法负责本系统的消毒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消毒的卫生要求第四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消毒管理组织,制定消毒管理制度,执行国家有关规范、标准和规定,定期开展消毒与灭菌效果检测工作。
第五条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应当接受消毒技术培训、掌握消毒知识,并按规定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第六条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达到灭菌要求。
各种注射、穿刺、采血器具应当一人一用一灭菌。
凡接触皮肤、粘膜的器械和用品必须达到消毒要求。
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用后应当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
第七条医疗卫生机构购进消毒产品必须建立并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
第八条医疗卫生机构的环境、物品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范、标准和规定。
排放废弃的污水、污物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
运送传染病病人及其污染物品的车辆、工具必须随时进行消毒处理。
第九条医疗卫生机构发生感染性疾病暴发、流行时,应当及时报告当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并采取有效消毒措施。
第十条加工、出售、运输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或者来自疫区可能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皮毛,应当进行消毒处理。
消毒管理办法

消毒管理办法(2002年3月28日卫生部令第27号公布根据2016年1月19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修改〈外国医师来华短期行医暂行管理办法〉等8件部门规章的决定和2017年12月26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修改〈新食品原料安全性审查管理办法〉等7件部门规章的决定》修订。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消毒管理,预防和控制感染性疾病的传播,保障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医疗卫生机构、消毒服务机构以及从事消毒产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其他需要消毒的场所和物品管理也适用于本办法。
第三条国家卫生计生委主管全国消毒监督管理工作。
铁路、交通卫生主管机构依照本办法负责本系统的消毒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消毒的卫生要求第四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消毒管理组织,制定消毒管理制度,执行国家有关规范、标准和规定,定期开展消毒与灭菌效果检测工作。
第五条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应当接受消毒技术培训、掌握消毒知识,并按规定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第六条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达到灭菌要求。
各种注射、穿刺、采血器具应当一人一用一灭菌。
凡接触皮肤、粘膜的器械和用品必须达到消毒要求。
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用后应当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
第七条医疗卫生机构购进消毒产品必须建立并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
第八条医疗卫生机构的环境、物品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范、标准和规定。
排放废弃的污水、污物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
运送传染病病人及其污染物品的车辆、工具必须随时进行消毒处理。
第九条医疗卫生机构发生感染性疾病暴发、流行时,应当及时报告当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并采取有效消毒措施。
第十条加工、出售、运输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或者来自疫区可能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皮毛,应当进行消毒处理。
第十一条托幼机构应当健全和执行消毒管理制度,对室内空气、餐(饮)具、毛巾、玩具和其他幼儿活动的场所及接触的物品定期进行消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毒管理办法
--------------------------------------------------------------------------
(1987年9月18日卫生部发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消毒管理,改善卫生条件,防止疾病传播,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各医疗卫生单位和从事医疗卫生用品生产、销售、使用部门以及一切须要消毒的环境。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领导全国消毒管理工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必须把消毒工作纳入医疗卫生发展计划,制定考核检查制度。
第四条各级卫生防疫部门是贯彻执行本办法的监督管理机构,根据本办法规定履行监督权。
第二章医疗卫生单位的消毒
第五条医疗卫生单位包括:各类医院、血站、疗养院、门诊部、救护站、医务室、卫生防疫保健机构、科研部门的微生物实验室和个体开业诊所等。
第六条各医疗卫生单位须设立由主要负责人负责的消毒隔离管理机构,负责本单位消毒技术指导和监督、监测工作,建立消毒隔离常规,并接受所在地区卫生防疫部门的监督。
第七条医疗卫生人员必须接受消毒灭菌技术培训,掌握消毒知识,牢固树立消毒隔离观念,严格执行消毒灭菌常规。
从事传染病微生物实验室工作的人员必须严格按传染病管理办法进行工作。
第八条伸入组织、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达到灭菌。
接触皮肤、粘膜的器械和用品要达到消毒。
各种注射、穿刺、采血器具必须1用1灭菌。
凡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卫生用品,用后必须及时回收,由单位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或销毁。
第九条医疗卫生单位要使用经卫生部批准的药械进行消毒,定期监测消毒效果。
空气、物体表面和医疗用品必须达到卫生标准。
第十条医疗卫生单位的污水按国家现行医院污水排放标准执行。
污物、运送病人的车辆、工具等必须进行消毒处理。
第三章疫源地消毒
第十一条卫生部门或消毒站接到甲类传染病消毒通知,必须立即赶赴现场进行彻底消毒。
第十二条对必须消毒的乙类传染病,在接到传染病消毒通知后,城区24小时;郊区48小时内由卫生防疫人员进行终末消毒。
对暂不能入院的乙类传染病人,由基层卫生防疫人员负责指导病家自行消毒。
第四章预防性消毒
第十三条皮毛、羽毛的收购、运输、加工部门和可能为疾病传播蔓延提供条件的场所和物品必须消毒处理。
第十四条幼托机构的室内空气、餐具、毛巾、玩具等必须定期消毒,达到卫生标准。
第十五条信托旧衣、旧物必须消毒处理后再出售。
第十六条火葬场和停放尸体场所的污水、污物及运送尸体的车辆必须作消毒处理。
第十七条公共场所(如学校、宾馆、饭店、旅社、招待所、理发馆、浴池、游泳场、娱乐场所、车站、码头、车、船、飞机等)的消毒,按相应传染病管理条例、食品卫生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和国境检疫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章医疗、卫生用品的消毒
第十八条一次性使用的医疗用品产品必须达到灭菌。
卫生用品产品必须达到卫生标准方可出厂。
第十九条生产医疗卫生用品的原料必须清洁、无毒无害。
要严格防止产品再污染。
包装上注明厂名、
批号、消毒日期、消毒方法和有效期,产品需附详细使用说明,介绍产品保存条件和使用注意事项等。
第二十条医疗用品的经销部门,应严格按照产品制造厂提供的说明和规定保存、运输,不得销售过期产品。
第六章消毒监督管理
第二十一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领导消毒监督管理,各级卫生防疫部门执行消毒监督管理工作。
军队、厂矿企业、交通运输部门的卫生防疫机构在管辖范围内执行消毒监督管理职责,并接受地方卫生防疫机构的业务指导。
第二十二条各级卫生防疫部门设立消毒监督机构,负责管辖地区各单位的消毒监督管理工作。
指定专业人员担任消毒监督员,由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发给证书。
第二十三条消毒监督机构的职责是开展对本辖区的消毒监督管理、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对不履行或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单位或个人给予适当处罚。
第二十四条消毒监督员执行任务时,有权向被监督单位或个人了解情况,索取有关资料,进入现场采样检查,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拒绝或隐瞒。
监督人员有义务对所提供的情况保守秘密。
第二十五条消毒监督机构有权对消毒剂、洗消剂、消毒器械和医疗用品实行卫生管理,凡从事该项生产的部门必须由当地省、市、自治区和省会市级以上卫生防疫部门报卫生部批准后,方可投产、刊登广告和销售。
各级消毒监督机构不得参与消毒药械的生产和监制工作。
第七章罚则
第二十六条由于消毒不严造成院内感染,导致疾病流行,医院要及时报告当地卫生防疫部门。
第二十七条对违反本办法的单位或个人,消毒监督机构可给予以下处罚:
1.凡违反本办法,情节较轻者,可提出具体日期,限期改进。
2.凡违反本办法,情节较重或限期不改进者,可给予罚款处分。
款额:100~5,000元。
3.凡屡次违反本办法,或造成严重后果者,责令其停业整顿或吊销卫生许可证。
第二十八条受处罚单位或个人对消毒监督机构给予的处罚不服时,可在15天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但是,对其处罚的决定不履行、而逾期不起诉的,由消毒监督机构申请人民法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规定的程序强制执行。
第二十九条凡违反本办法并造成严重后果的,对其责任人员应追究法律责任。
第八章附则
第三十条"消毒"是指杀灭或清除外环境中的病原体。
第三十一条"灭菌"是指杀灭一切类型微生物。
第三十二条卫生用品包括家用卫生敷料、牙刷、牙膏、牙签、口罩、妇女卫生纸、卫生杯(巾、带)、避孕工具、一次性使用的餐具、餐巾等。
第三十三条本办法消毒药剂的管辖范围为"中国药典"上已收载的消毒药品以外的其它一切消毒药剂。
第三十四条本办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负责解释。
第三十五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发布时间:2004-6-5 21:2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