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磨炼 收获快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历磨炼收获快乐
作者:曹星海
来源:《新校园·中旬刊》2015年第07期
摘要:在对一节课的选择、试讲、调整、展示、反思过程中,笔者真正尝到了磨课的艰辛,品味到了“上好一节课真不容易”的滋味,同时也享受了“在磨炼中成长”的快乐。
关键词:经历磨炼;收获快乐;公开课
一、抉择课题与模式
首先是选课题。
我翻看了六年级的课本,不知上什么课好。
因为要在别的学校借班上课,如果选择连续性较强的课题,就要请原任老师把课留着,又要让对方先上一些相关的课,增加他人负担。
思前想后,最后确定上相对独立的六年级教材中的数学广角内容――“鸡兔同笼”一课。
课题确定后,我思考了几个问题:怎么上?有什么新教学内容?于是,我翻看了《教师用书》,详细阅读了这一部分的内容,明确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及相关的教学建议。
又从网络上看了不少网络视频,如江苏南通特级教师许卫兵教师的一节录像课,特级教师华应龙的一节视频课,还有内蒙古一位教师在福建上的一节比赛课。
我将这几节课进行了比较,虽然这些课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教师,但他们都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深度挖掘,从不同角度进行教学设计,使课堂呈现出不同的特色。
我重复观看了许卫兵教师的课,他给我的启示是,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主要的是一节课围绕“问题-方法-模型-应用”这一主线推进,逐步引导学生建模,突出数学模型在数学学习上的重要作用。
从基本问题的解决到相近问题的对比,找到相关因素,明确方法,建立模型,再到不同事物的拓展延伸,得到应用广泛的深度认识,层层递进,又带给人“润物细无声”的感受。
其次,通过比较练习,培养优化意识,给人“水到渠成”的感觉。
这种教授风格我比较喜欢,也比较切合新课标提倡的理念,于是,我决定以这种模式来设计这节课。
二、磨砺内容与过程
经过半个多月的准备,教学设计初稿基本成型,我提前邀请了教研室的教研员前来试听、指导。
大约用了47分钟上完课。
课堂上有几个地方我觉得很满意:(1)学生能在教师安排下进行讨论、交流。
(2)学生能探索方法,如列表法,画图法,假设法。
(3)能对这些方法进行比较、选择,得出比较通用的方法。
在试讲过程中,也有让我无法理解的情况:(1)学生不善发言。
不管是否知道答案,学生对教师的提问几乎无动于衷。
(2)不愿交流。
不管学生的想法如何,都不善与他人交流。
本人认识到这堂课也存在一些设计的不足,譬如,课件没有设计链接,使得每一种方法讲解后都必须返回到第一张去;对学生探索的时间估计不足,花时太多;各环节不够连贯。
我开始反思我的设计与教学。
我坚持了这节课的设计意图,仍以“从技能与方法的获取中,注重建模思想的渗透”为主线;上课时,注意教学时间的安排,缩短学生的谈论时间,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建模”;通过展示学生的学习方法,结合课件,引导他们理解各种方法。
周末,我进行了教案、课件的修改。
可是,第二次试上的情况更加不理想,课堂上出现的几个问题:(1)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不如前一节课,课堂气氛冷到了极点。
(2)学生对方法的探究无从下手,没几个人能说出“假设”。
一节同样的课,包括做思想工作,上了一节半的时间。
“还得调整。
”“是否把方法的探究提到课前?”于是我找到了同事,与其交流了我的思路与想法。
我们共同设计了课前预习要求:(1)读懂课题。
(2)读懂例题。
(3)探究他法。
(4)感悟价值。
这天下午,我非常自信地走进教室,开始了我的第三次试上。
一开始,我就让学生汇报预习的情况。
可是,学生的状态又一次令我失望:没几个学生有认真预习或是完成预习要求的,我只好让有预习的学生与他们交流收获。
再按新的思路进行教学,即交流展示—演示讲解—归纳建模—深化应用。
最后,课基本上完了,但效果还是不够理想。
课后经过思考,我发现问题主要出现在:(1)预习问题太粗,学生吃不透。
(2)方法讲解太多,拖了时间。
(3)有些素材离现实生活太远。
最后的修改方案形成了。
按照既定设计理念,进行适当细化。
把课前预习要求调整如下:(1)读一读课题,想一想“鸡兔同笼”是什么意思?(2)读一读例题,完成表格。
(3)想一想,例题的第二种方法,列出算式。
(4)通过各种途径,找出一种或几种解决例题的方法。
(5)想一想,“鸡兔同笼”问题有什么独特的魅力(研究的价值)?
发现了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1)如何让学生开口发言?(2)如何简化探究方法的过程,但又能保证他们了解到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3)习题素材怎样才能更贴近学生?于是,我删掉了课件中的“画图法”演示过程,删掉了延伸变化衔接的题目。
后来经过思考,觉得删掉的做法是错误的。
因为“画图法”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也是简单的方法。
而5分和2分的硬币这种素材,学生生活中很少使用,改为5元和2元的纸币更合适。
对此做了课前的最后一次修改。
终于将这节课搬上了讲台,虽然只是一个县级课题研讨活动,二十多个单位、几十人参与听课,场面不大,但对我来说机会十分难得。
由于高度的重视和时间上的保证,课前准备比较充分,几次的思考与调整,也使它的思路更清晰,主题更明显。
该堂课得到了听课领导和教师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