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技术的实践价值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我国的现状看科学技术的价值
学院:信息与通信学院
姓名:张玲
学号:2012110407
摘要:科学技术是指人类掌握、认识和应用客观自然规律的实际能力.科技成果是指这种实际能力的当期水平。
由于科技水平就是人类认识和应用客观规律的程度所以这一程度每近一步就是一个科技成果。
在新中国成立60年的时间里,科学技术理论在新中国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世界和中国各行各业的发展,当然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弊端。
所以我们在享受科学技术进步的同时也要注意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字:科学技术价值和谐发展
一、什么是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到底是什么?要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并不简单,因为科学技术不同于科学也不同于技术,更不是科学与技术的简单相加。
科学技术是科学与技术的有机结合体系,所以科学技术的概念比起科学和技术的概念具有更高层次的涵义『1』。
传统认为,科学是人类所积累的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知识体系。
我们所说的“科学”指研究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自然科学;技术泛指根据自然科学原理生产实践经验,为某一实际目的而协同组成的各种工具、设备、技术和工艺体系,但不包括与社会科学相应的技术内容。
科学与技术是辩证统一体,技术提出课题,科学完成课题,科学是发现,是技术的理论指导;技术是发明,是科学的实际运用。
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导致新的科学发现与新的技术发明;同时这些新发现与新发明又可以帮助人类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所以说科学技术既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的成果或产物;又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或手段。
人类作为世界整体系统的一部分,要想在世界环境中适应、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同世界环境作斗争,与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这样就必然要与世界环境保持联系,联系的方式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
人类通过认识世界从世界环境中获取大量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同时又通过改造世界把大量的物质、能量和信息释放出并作用于世界环境。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作用于世界并与世界环境保持联系的两个重要环节。
人类正是通过这两个重要环节一方面保持自身体系的相对独立与稳定;另一方面与世界环境保持动态平衡。
正是通过这两个环节的交替作用才在世界环境中适应、生存和发展的。
所以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历史,也是一部掌握和运用科学技术的历史。
因此我们可以给科学技术定义如下:科学技术是指人类及其社会为了在世界环境中适应、生存与发展,并与世界环境保持相联系与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同时也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成果和产物;是介于人类社会与世界环境之间的中介体系。
是科学与技术的辩证统一体系。
科学技术作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成果(产物)与工具(手段),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
科学技术体系正是客观世界系统性和层次性的反映。
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就是由哲学、自然科学技术、社会科学技术、思维科学技术、数学及其交叉、边缘、横向、综合科学技术等学科所组成。
这些科学技术学科作为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基本单位,他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相互结合,共同组合成一个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以及具有一定的时间序列和空间维度的科学技术网络体系。
二、科学技术价值概述
18世纪,一位贵夫人在参观美国杰出科学家富兰克林的实验室时,曾经问道:“您做的这些工作有什么用?”富兰克林反问道:“新生的婴儿有什么用?”,现在看来,这位贵夫人无意中涉及了当时人们普遍不解的一个重大问题——科学的价值。
而富兰克林的回答则正代表了近代科学诞生之初多数科学家们对科学价值的认识——科学的价值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显现出来。
近代科学诞生之初,并没有显示出重大的实用价值。
近代科学家们基本认为,科学是有关自然、社会和意识的系统而合理性的知识体系。
科学研究的本质体现在发现新现象,提出新问题,创造新知识,建树新的理论和方法。
科学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与合理解释上『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放眼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的每一项进步,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尤其是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永无止境的发展及其无限的创造力,必定还会继续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加巨大的贡献。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体系的不断庞大,作为科学技术变化、发展最高理论概括的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辨证法)对现代科学技术的能动的反作用日益凸显,现代科学技术日益社会化、体系化和复杂化都使得科学技术必须纳入到哲学的视域中考察,哲学也就自然对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以往的那种把哲学排斥到科学技术之外的观点应该得到更正。
近现代科学的某些成果,它们的价值也并未都直接体现为现实生产力,而基本体现在认知层面,体现在对真理的追求,对世界的合理性解释。
科学的认知价值,曾经而且依然体现在对人类思想解放的推动。
今天,科学的认知价值仍将对人类的思想进步产生重大影响。
目前人类正在探索的基因组、干细胞、脑与认知以及暗物质和暗能量,正在不断完善的宇宙、生命、人类演化理论和模型,无疑还将引发科学和哲学等发生重大变革,并将进一步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同时,科学中所蕴含的理性思维方式,也影响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现代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越来越重视数学与建模方法等实证研究思路,并且更加走向定量化。
而注重实证性,注重定量化,注重理性、公平、和谐,又恰恰是当今公共治理的核心所在。
火的发明,使人类掌握了抵御寒冷的武器,扩大了人类的活动时空。
农耕技术的发明,使人类开始有了相对稳定的衣食来源,并进而带动物质交换、社会组织等文明形态的出现,由此,自然人开始演变成社会人。
蒸汽机的发明与使用,纺织机等劳动机械的发明与改良,拉开了工业社会的序幕。
电动机的发明,电力的使用,又将人类带入电气化时代。
而肇始于20世纪后期,至今仍方兴未艾的信息技术,不仅将人类带入信息社会,而且还推进了经济全球化和知识化的进程。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正在酝酿的生物技术革命及其资源化、商业化和市场化,所带来的影响有可能会与信息技术的影响同样广泛和深远。
技术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在经济社会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技术的社会价值内涵也因此有了新的扩展。
技术、尤其是不断发展高新技术的创造能力,已经成为产业、行业和企业竞争的核心要素,决定着国家和地区的综合竞争力,并成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高技术、特别是战略高技术,已成为国家安全的保障,成为抢占科技、经济和军事竞争战略制高点的关键所在。
推动技术创新与发展的动力已不仅源于技术人员的发明和创造欲,更源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拉动,源于科学新知识的推动,源于科学家与工程师对于宇宙、生命和社会进化的认识所得到的启示和学习模仿。
19世纪中后期,特别是20世纪以来,科学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广度和速度促进了技术的创新和突破,进而引发了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改变,导致了人类社会的重大变革,也改变了世界的格局。
因此,科学的价值已不局限于认识论的范畴,在现实生产力方面也有了明确的体现。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在创造新的物质价值的同时,由于科学技术还能够开发新的能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治理环境,保护生态,为保障人类的健康提供知识和技术支撑,提高国家和社会的安全防护能力,使科学技术价值的内涵不断扩大。
科学技术除了是对客观世界的系统认识,是正确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之外,同时也是技术与管理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是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基础和技术支撑,是国家安全能力的保障,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大决策和立法的重要依据,是创造就业和解决贫困的手段,是科学教育和终身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人类生存与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石,是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可以说,谁掌握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谁就掌握了优势,谁就掌握了未来。
因此评价科学创新的价值也就不能仅仅看其科学的理论意义及其在科学史上的地位,更应该看其对人类经济社会进步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三、从我国的实际来看待科学技术价值
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在《资本论》及有关著作中进行了光辉的论述,成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新中国成立60年的时间里,马克思的科学技术理论在新中国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讲过:人民为着要在自然界里得到自由,就要用自然科学来了解自然,克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从自然里得到自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
他们高瞻远瞩的主持制定了我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的十二年规划,并且领导发展了原子能等新技术。
同时,他们根据中国经济建设的实践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做了多方面的论述。
阐述了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1963年12月,毛泽东在听取聂荣臻和中央科学小组汇报科技工作十年规划时,明确指出:“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
过去我们打的是上层建筑的仗,是建立人民政权、人民军队。
建立这些上层建筑干什么呢?就是要搞生产。
搞上层建筑、搞生产关系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
现在生产关系是改变了,就要提高生产力。
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
”
在世界范围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且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的背景下,邓小平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远见卓识,高瞻远瞩,科学地总结了战后,尤其是20世纪70、80年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及时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并联系我国的现实,鲜明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理论作了极其重要的发展。
邓小平分析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
科教兴国战略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科学技术理论的进一步继承与发展。
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科学技术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指出我们面对知识经济的时代。
江泽民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
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一再强调,必须更加坚定地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
建设创新型国家,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明确自主创新的战略目标。
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积极发展战略高技术。
我国的各项国家政策,法令法规都是基于提高我国的经济水平。
之所以把科学技术放在首位是因为科学技术对促进生产力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
在中国这个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国家,科学技术的价值蕴含会显得更加突出。
科学技术带来的优势将会远远大于它带来的危害。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在各行各业都取得巨大成绩,可以这么说,我们任何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例如,在核物理方面,建成了1.5米重离子加速器,开展了低能重离子核物理研究,首次合成超铀元素锎等。
此外还建造了1.5兆电子伏直线感应加速器、同步辐射装置、同位素分离器、受控核聚变装置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等科学研究设备以及大口径反光望远镜、太阳磁场望远镜、13.7毫米波射电望远镜、氢原子钟等天文仪器。
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如数理领域的哥德巴赫猜想、有限元法的标准算法、数学定理的机器证明、微分动力系统稳定性、分子轨道图形理论方法、暖云降水理论、地球内核旋转稍快的发现,生命科学领域的牛胰岛素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合成、
胰岛素三维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研究、蛋白质功能基因的修饰、水稻基因物理图谱,还有彗星和小行星的发现、准晶体的发现、澄江化石群等古动植物化石的发现,在生物固氮和光合作用研究、东亚大气环流研究、古气候和古新星研究、黄河探源、雅鲁藏布江探险以及南极和北极的考察等方面都有众多收获。
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掌握了制造原子弹、氢弹、核发电和核辐射等核技术以及发射远程运载火箭、各种用途的人造地球卫星乃至宇宙飞船的技术,制造的电子计算机有10亿次巨型机、千万次向量机。
数百万次超小型机以及曙光1号和曙光1000等高性能并行机,发展了时态逻辑语言、汉字语言信息处理系统、汉语语文转换系统等软件系统,研制了中文智能接口和高密度信息贮存装置,在量子计算和量子通讯方面也有了量子避错原理和量子隐形态实验可喜的进展。
在生物技术方面,玉米和大豆的固氮、抗虫棉花、基因工程疫苗、试管婴儿和试管羊、人类基因在植物中的表达和高等动物克隆等生物技术成绩斐然。
材料科学方面,高温超导体材料和纳米材料、高性能固体推进料、非线性晶体和激光晶体等的研究都取得可喜成就。
在激光技术方面我们研制出“神光”等高功率的激光装置、半导体量子陷阱激光器、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和1.35微米半导体激光器等激光系统并掌握了高速光导纤维通信技术。
独创的双离子束外延机、3微米集成电路工艺的突破以及核工业机器人、六维机器人、爬壁机器人等多种机器人的制造和6000米水下机器人探海实验成功,代表了我们在精密制造方面的进步。
在航空航天方面,我国已经从没有飞机的时代到了载人太空飞船的时代。
这一切都是举世瞩目的,也都是科技进步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中国的计算机、通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科技企业的迅速增长,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产业技术水平,促进了工业、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有力地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实践证明,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
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普及,为人类提供了广播、电视、电影、录像、网络等传播思想文化的新手段,使精神文明建设有了新的载体。
同时,它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破除迷信等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科学技术在给我们带来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影响。
科学技术异化不仅表现在对物质文明的破坏,同时也发生在对精神文明的侵蚀。
一方面,科学技术异化对物质文明的破坏是伴随着科技发展及其对自然界改造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产生的。
随着二战以后工业的突飞猛进,人们像自然环境中排放的有害物质和噪音越来越多,使人类赖以生存环境受到极度的污染,使自然界的生态平衡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导致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在物质文明领域,现代科学技术异化造成环境污染、生态平衡失调、能源危机和人口膨胀等严重问题,造成了人类物质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恶化,使人类的生活质量下降,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物质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异化对精神文明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伴随着科技发展可能出现某些消极道德现象,造成人的心理失衡和个性扭曲『3』。
所以在享受科学技术带来我们进步的同时,我们也需要辩证地看待科学技术的价值蕴含。
这迫使我们要科学发展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我们要正确的利用和发展科学技术,我们需要保持原始生态环境正常的条件下创造更加先进的技术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
只有那样,我们的科学技术才能真正的给目前正在蒸蒸日上的社会实现其本来拥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路甬祥•全面认识科学技术的价值及其时代特征[N]•科学时报,2005-08-24
[2] 黄孟州,自然辩证法概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8
[3] 美]阿尔温.托勒夫:《未来的冲击》,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