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历史总复习 仿真预测知能闯关 第八单元第15讲 新人教版(广东专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高考总复习历史(某某专用)仿真预测知能闯关第八单元
第15讲
1.(2011·高考卷)16~17世纪,英国物价上涨了256%,工资上涨了145%。
地租涨幅远远低于物价涨幅。
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
①英国成为海上霸主②工业革命③殖民掠夺④奴隶贸易
A.①②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16~17世纪英国进行了广泛的殖民扩X和掠夺,进行罪恶的黑奴贸易,掠夺了大量贵金属,大量黄金某某的流入,造成了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由于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工人工资开始大幅上升。
2.(2011·高考某某卷)下图为1600~1913年西班牙、荷兰、英国和美国(自殖民地时代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
其中,代表英国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选B。
从示意图看,根据所学知识,美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一,所以①是美国。
荷兰在17世纪最为强盛,所以③是荷兰。
英国在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成为“世界工厂”,所以②是英国。
3.(2011·高考某某卷)英国文学家菲尔丁(1707~1754)描述当时的英国时说:“当贵族在与君主进行华丽的竞争时,乡绅们翘首企盼获得贵族那样的地位,而商人们则从柜台后面步出,挤入乡绅空出的行列。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贵族阶层日趋没落 B.阶级斗争空前加剧
C.商业资本发展迅速 D.产业革命成效显现
解析:选C。
产业革命开始于1765年,而题干中的时间是“1707~1754年”,排除D 项;材料中“当贵族在与君主进行华丽的竞争”无法反映贵族阶层日趋没落,排除A项;同时材料中反映了各阶层之间的竞争,没有反映阶级斗争空前加剧,排除B项;而从“商人们则从柜台后面步出,挤入乡绅空出的行列”可以反映出商业资本的发展,故选C项。
4.(2010·高考大纲全国卷Ⅰ)19世纪上半叶,法国农村盛行一种“家庭加工系统”,即工厂本身或通过承包商把产品原料分给一些家庭加工,然后收回成品。
这一现象说明在当时的法国( )
A.工业基于经济的多元结构 B.工业革命尚未开始
C.工业化带动农业经济转型 D.农村的劳动力过剩
解析:选A。
解答本题时要注意题目中的时间限制“19世纪上半叶”,此时的法国正值工业革命期间,这一时期“法国农村盛行一种‘家庭加工系统’”,属于一种经济结构,这说明法国的工业基于经济的多元结构,因此A项符合题意;法国的工业革命,在18世纪末就已开始,因此B项表述不准确;小农经济大量存在,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使法国在工业化的过程中缺少劳动力和市场,是阻碍法国工业革命进程的重要因素,因此,C、D两项也不符合题意。
5.(2011·高考某某卷)彼得·盖伊在其著作中写道:“对成千上万知道它的人和当时的观察家来说,在1760到1800年之间,生活彻底地改变了”,“这个时代疯狂地追求发明”。
这种情形可能出现在( )
A.法国 B.英国
C.德国 D.美国
解析:选B。
此题考查的是对英国工业革命影响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在1760到1800年之间正是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引发了技术的变革,不仅提高了生产力,而且改变了生产关系,促进了城市化,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使世界联系日益紧密。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6.(2011·高考某某卷)从19世纪90年代起,德国出现了建立巨型企业的趋势。
到20世纪初,占全国企业总数0.9%的3万多家大型企业占有3/4以上的蒸汽动力和电力,其中586家巨型企业几乎占有蒸汽动力和电力总数的1/3。
上述现象说明( ) A.军国主义政策推动了生产集中
B.能源革新成为生产集中的主要动力
C.生产集中有利于新兴工业的发展
D.生产集中根本改变了轻重工业比例
解析:选C。
注意关键词“巨型企业”,体现“生产集中”,而586家巨型企业几乎占有蒸汽动力和电力总数的1/3,可以推断生产集中促进了新兴工业,特别是电力相关工业的发展。
故选C项。
而“军国主义”、“轻重工业比例”在材料信息中未能体现,可排除。
蒸汽动力不算能源革新的内容,排除B。
一、选择题
1.(2012·某某模拟)“航行半年后,船队突然遭遇了一次罕见的风暴,在被风暴裹挟、被动地向东南方漂泊了13个昼夜之后,他意外地发现:船队已经绕过了非洲的最南端,为纪念这次九死一生的传奇经历,他给这个海角取名‘风暴角’……”文中的“他”是指( )
A.哥伦布B.迪亚士
C.达·伽马 D.麦哲伦
解析:选B。
根据材料所给信息可知,发现非洲最南端的是迪亚士,后来,“风暴角”改称为“好望角”,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项。
2.(2012·某某高三质检)迪亚士在谈及海上探险的目的时说:“是为了像所有的男子汉都欲做到的那样,为上帝和陛下服务,将光明带给那些尚处于黑暗中的人们。
”该材料表明新航路开辟的一个重要目的是( )
A.弘扬欧洲的科学精神
B.推进近代的工业文明
C.传播西方的基督教
D.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选C。
从材料中“为上帝和陛下服务”等信息可以看出,新航路开辟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传播基督教。
3.(2012·某某模拟)1433年,X和在第七次下西洋的途中(印度古里)病逝。
60多年后,一支来自欧洲的船队到达这里,开辟了一条欧洲从海上直通印度的新航路。
这支船队的指挥者是( )
A.西班牙人 B.意大利人
C.英格兰人 D.葡萄牙人
解析:选D。
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
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1433年”“60多年后”“印度”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开辟了欧洲从海上直通印度的新航路。
4.(2012·某某六校联考)“直到1500年以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
到1500年左右,它一变而为一座桥梁……。
”这座桥梁的开拓者是( )
A.迪亚士 B.哥伦布
C.达迦马 D.麦哲伦
解析:选B。
横穿大西洋开辟新航路的是哥伦布。
5.(2012·西城区模拟)对于印第安人而言,1492年哥伦布首次出航美洲意味着( ) A.“开启了可怕损失的历史”
B.“世界的发现和人的发现”
C.“开启欧洲人扩X与征服的英雄历史”
D.“大西洋变成了一座桥梁,一个启程之地”
解析:选A。
哥伦布出航美洲,对印第安人来讲,“开启了可怕损失的历史”,故选A 项;对欧洲人来讲,C、D两项符合,对全世界来讲,B项符合。
6.(2012·某某质检)美国学者贾雷德·戴蒙德在其科普著作《枪炮、病菌和钢铁》中说:“就整个新大陆来说,据估计在哥伦布来到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主要的杀手由旧大陆来的病菌。
印第安人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病菌,因此对它们既没有免疫能力,也没有遗传抵抗能力。
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和斑疹伤寒争先恐后地要做杀手的头把交椅。
……一个曼丹人村庄里的人口在几个星期内就从2000人急剧减少到不足40人。
”该材料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 )
A.病菌在西欧殖民扩X中是第一“杀手”
B.西欧殖民者非常野蛮残暴
C.高度重视全球化进程中的负面影响
D.高度重视“旧大陆来的病菌”
解析:选C。
材料要求的是正确评价全球化带来的影响,它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世界各地联系紧密的同时也会导致灾难性因素的传播,本题考查的就是全球化的负面影响,故答案为C。
7.(2012·某某统考)“英国是最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再不需要把黑人当做商品从非洲运走,而要把他们当做劳动力留在非洲来生产原料,并为资本主义国家准备市场。
”上述材料的核心观点是( )
A.英国废除了奴隶贸易
B.非洲的工业革命已经开始进行
C.奴隶贸易不符合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
D.非洲成了廉价的原料产地和新的商品倾销市场
解析:选D。
从“生产原料”“为资本主义国家准备市场”等信息可以看出,非洲成了西方国家廉价的原料产地和新的商品倾销市场。
8.(2012·某某某某期末考试)1863年伦敦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地铁,城市基础设施建立开始了向地下延伸的时代。
城市基础建设向地下延伸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革命的进行 B.城市化的发展
C.城市人口的增加 D.城市土地资源的匮乏
解析:选A。
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
1840年前后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工业化国家。
因工业分布在城市里,导致城市人口剧增,造成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等,所以出现了地铁。
9.(2012·某某一模)从18世纪起,欧洲主要国家因为“纺织机器和采矿、炼铁设备及交通工具的改造或发明”,而导致“19世纪的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并产生各种新问题”。
下列各项能使这段叙述成为完整因果关系的是( )
A.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的影响
B.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的兴起
C.传统的制造业吸引了大批的投资者
D.新型工厂制度的产生
解析:选D。
解答本题要注意准确理解材料。
从时间来看,第一句引文是讲工业革命中的发明与改造,第二句引文是讲工业革命对城市的影响。
工业革命中的发明和改造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吸引了大批的自由劳动力进入城市,原先的手工作坊已不能满足机器化大生产所带来的变化,因此需要确立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即资本主义工厂制度,D项符合题意。
A、B两项与引文均没有因果关系,C项与题干信息没有关系。
故答案为D。
10.(2012·某某八校联考)1688年和1831年英国各部门的收入分布情况表(单位:万英镑)
A.工业革命 B.光荣革命
C.圈地运动 D.海外殖民
解析:选A。
各部门收入都有所增长,农林渔牧的增速明显低于其他各部门,工矿建筑、商业运输增速较快,再结合时间“1688年”、“1831年”可以得出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的影响。
11.(2012·揭阳市一模)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消费品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价格越高,价格指数越大。
下面表格是英国历史上消费品价格指数变化情况,形成表中价格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B.贵族追求享受大量购买奢侈品
C.殖民掠夺使金银输入越来越多
D.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已经确立
解析:选C。
分析材料中1475~1597年的时间,A项说法错误,资本主义生产在英国快速发展;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D项1688年光荣革命后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
本题选C 项,殖民掠夺使金银输入越来越多,金银贬值,物价上涨,价格指数变大。
12.(2012·某某某某质检)有历史学家发出感慨:“为什么工业化浪潮不是在法国之后穿过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呢?是地中海太宽阔了吗?果真如此,那么大工业为什么又能横渡大西洋而到北美生根开花呢?”这一材料说明了( )
A.要实现工业化必须发展资本主义制度
B.制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
C.西方文明比非洲文明更易接受新事物
D.自然条件在国家发展进程中起决定作用
解析:选B。
工业化没有影响当时非洲国家而是横渡大西洋扩展到北美,主要原因是非洲国家社会制度落后和大多为殖民地,而美国确立了某某某某政体,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故说明制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
A、C两项说法错误,较绝对;D项错误,本题与自然条件等无关联。
二、非选择题
13.(2010·高考某某卷)1492年,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开启了世界历史的新时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偶然与必然
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因为“迷路了”,才偶然“发现”了美洲。
也有人认为,当时即使没有哥伦布,也必然会有别人“发现”美洲。
问题二:发现与相遇
15、16世纪以来,人们通常使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提法,“发现”的意思是“使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民族都并入欧洲文明”。
1984年,部分拉美学者倡议改称“美洲发现——两个文明汇合”。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X以“两个大陆相遇500年”为主题,举行哥伦布航抵美洲纪念活动。
问题三:交流与发展
哥伦布明清时期的中国世界市场历史机遇
(1)依据问题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2)依据问题二,“发现美洲”的提法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哥伦布远航美洲的?“两个文明汇合”和“两个大陆相遇”提法的合理性是什么?
(3)依据问题三,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以上四个词语,以“交流与发展”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④字数在120字左右。
)
解析:该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第(1)问是开放性命题,答案可以有多种选择,但最佳的应是“偶然”与“必然”的结合。
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偶然”指他最初的目的是向西航行到达亚洲(印度),而且到他死,他都不认为自己发现的是一块未知的新大陆。
“必然”主要指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及条件。
第(2)问“发现美洲”主要体现的就是以欧洲为世界的中心;而“两个文明汇合”和“两个大陆相遇”则是考查了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
第(3)问是借鉴了某某高考小论文的形式,让学生写一个短文,考查学生基础知识,语言表达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全球史观,中国史和世界史相联系。
答案:(1)答案一:将哥伦布首航的结果作为一个孤立的事件来思考。
观点:是偶然的。
理由:哥伦布远航的目的地是东方(或印度、中国),结果却到了美洲。
答案二:将哥伦布远航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思考。
观点:是必然的。
理由:当时已经具备了“发现”美洲的历史条件。
具体要点:商品经济发展;寻金热;陆上商路受阻;传播天主教;科技条件具备等。
答案三:将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相结合,全面思考问题。
观点: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理由:偶然性的理由参见答案一。
必然性的理由参见答案二。
(2)以欧洲为中心。
(或“欧洲人的立场”)(若从“欧洲是主动的、优越的、先进的,美洲是被动的、落后的”角度回答,也可)站在全球的角度看待各种文明;尊重各种文明,平等对待各种文明。
(若有不同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3)写作思路示例:哥伦布开辟新航路,打破了东西两半球之间的隔绝状态,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而明清时期的中国,没有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逐渐走向封闭,丧失了发展的历史机遇。
14.(2011·高考某某卷)(节选)科学地开发和利用能源才能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煤炭在工业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到18世纪,木材一直是最主要的燃料,巨大的木材消耗使森林锐减,引起木材严重短缺。
但西欧大量的煤炭资源都储藏在英国,且储藏在水路交通方便、毗邻商业中心和熟练工人密集的地方。
储藏集中以及必要挖掘技术的具备,使煤炭成为木材的替代品。
煤炭资源的优势支持了不断扩大的铁器制造和蒸汽机的应用。
在这一点上,英国的经验与中国有明显区别。
中国的地理因素阻碍了从木材到煤炭的早期转变,因为中国的主要产煤带在西北地区,离最有经济潜力的长江三角洲相距甚远。
——据本特利《新全球史》根据材料概括煤炭在英国工业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具体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煤炭在同一时期的中国没能扮演类似角色的主要原因。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英国工业革命中能源变化的表现及在中国未能扮演类似角色的主要原因的理解。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第一问“表现”直接概括。
能源替代:替代木材成为工业化的主要能源;对工业发展:推动钢铁制造业的发展;对机器普及:为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提供基础;对运输发展:推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等。
第二问“原因”从交通不便,工业化尚未启动的角度归纳。
答案:表现:替代木材成为工业化的主要能源;推动钢铁制造业的发展;为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提供基础;推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等。
原因:煤炭资源远离经济发达区域,交通不便;当时中国工业化尚未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