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专题复习之一: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政治专题复习之一: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专题复习之一: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
【知识回顾】
一、中央官制:
1、秦汉时期:实行三公九卿制,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创制,皇帝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丞相分管政务、太尉分管军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三公下设九卿,分掌朝廷和国家各项行政事务。

(如:奉常掌宗庙礼仪;廷尉掌刑法;典客掌少数民族事务。


2、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皇帝下设中书、尚书、门下三省,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有不可行的可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是最高的行政机构,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户部主管户口、赋税;礼部主管国家礼仪制度;兵部主管军政,刑部主管刑法;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

3、元朝: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

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

另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4、明清: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六部各设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

明中期,中央设内阁,成为皇帝的顾问机构,后来权利上升。

清初,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六部。

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利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康熙帝亲政后,设南书房,把中枢权利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互相制约。

雍正时期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负责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

二、地方官制
1、分封制:西周实行,是我国奴隶社会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护卫王室。

诸侯要服从周王命令,贡献财物,并随从作战。

诸侯的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

分封制巩固了周朝统治,扩大了疆域。

春秋时期,随着诸侯争霸战争的进行,分封制逐渐崩溃。

西汉初期,曾部分使用分封制,但很快形成王国问题,其消极作用远大于积极作用。

2、郡县制:最早在战国时秦国商鞅变法实行县制,秦统一全国后设郡县制,汉代沿用,略有变化,汉初地方既有郡县制,又有封国制,东汉郡下设县,乡、里为基层组织,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

3、行省制:元朝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只有今河北、山东、山西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对全国实行管辖。

4、三司分权:明朝改元朝的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俗称“省”,统管地方民政和财政;设立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分管地方监察、司法和军政。

三司分立,互相牵制,大权统归中央。

5、清朝把全国划分18省、5个将军辖区、两个办事大臣辖区,共25个省级行政区域和蒙古盟旗等。

在各省。

区分别设置总督、巡抚、将军、办事大臣,进行有效管理。

【重点分析】
1.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度的比较
相同点: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结果在一定时期内都产生了积极作用,对后世各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不同点:(1)盛行的时代不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郡县制和行省制度是封建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度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行省制度确
立并盛行于元朝,对后世各朝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2)与中同政府的关系不同:被分封的诸侯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并且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郡县则是中央政府属下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行省只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其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3)在一定时期内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不同:分封制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残余势力破坏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
定;郡县制和行省制度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2.对古代封建社会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成和演变的认识
(1)对中国封建社会中央行政制度形成和演变的认识
封建社会中央行政制度经历了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形成和发展既适应了各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适应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需要;在设官分职上既有继承,又有变革;在新旧交替中逐步趋向完善和成熟。

由于中国封建社会中央行政制度的建立和演变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和发展的需要。

对于调节内部机制巩固国家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起了积极作用。

但它毕竟是统治阶级维护阶级统治的有力工具,是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最强有力的武器。

(2)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形成和演变的认识
随着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愈益严密;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在分权的基础理论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中央对方的管理都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有明显地加强和提高。

(3)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再到行省制度,说明中国古代社会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成和演变,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

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考向预测】
1、注意从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权利分割的角度关注中国古代各个时期专制集权的相关政治举措。

2、注意中国古代的三省六部制和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体制中的三权分立制度的区别,三省六部制是通过中央相关机构职权的制衡与牵制达到集权于皇帝(君主)的目的,是专制制度成熟度体现,而近代的三权分立制度是防止专制集权,是民主政治体制成熟的表现。

【高考例题】
1、(2006年上海)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
都会而为之群邑,废侯卫而为守宰。

?……此其所以为得也。

”这句话指的是
A.推行分封制 B.设立郡县制 C.废除郡县制 D.废除行省制
2、(2006年天津卷)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A.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B.颁布“推恩令”
C.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D.颁布“附益之法”
3、(2007 广东卷单科)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

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D.用泥制陶的事实
4、(2007宁夏文综)秦和西汉前期,丞相为“百官之长”,其主要职责是
A.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B.对重大军政事务作出决定
C.处理朝廷各种日常军政事务 D.代表皇帝监督百官
5、(2007全国文综二)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初三省的职能是
A.尚书省和中书省决策,门下省执行B.中书省决策尚书省和门下省执行
C.门下省决策,中书省和尚书省执行 D.中书省和门下省决策,尚书省执行
6、(2006年四川卷)为了有效地控制地方,元朝统治者在地方设置的管理机构是
A.西域都护
B.行中书省
C.宣政院
D.理藩院
7、(2006天津卷)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

与此相关的措施是
A.秦朝设立御史大夫和太尉 B.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C.北宋设立枢密使和通判 D.元朝设立中书省
8、(2007全国文综二)最早由中央政府设置的管理西藏事务的机构是
A.安西都护府 B.宣政院 C.理藩院 D.乌斯藏都司
9、(2006年四川卷)明朝建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

“三司”指的是
①承宣布政使司②提刑按察使司
③奴儿干都司④都指挥使司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0、(2006年重庆卷)废除丞相制度后,明朝在皇帝和六部之间建立的官制是
A.内阁
B.军机处
C.三司
D.枢密院
11、(08上海历史,共同部分20)中国古代有一个统一王朝,它最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政治模式。

据此判断,这个王朝是
A.西周
B.秦朝
C.东汉
D.明朝
12、(08江苏,1)“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
13、(08年山东文综,8)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14、(08天津卷,13)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

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A.专制皇权B.中央集权C.检察权力D.对农民的控制
15、(08重庆卷,18)下列职官或机构,直接管理地方财政的是
A.西汉刺史B.唐朝户部C.北宋三司使D.明朝承宣布政司
参考答案:1—5 BACAD 6—10 BBBBA 11—14BCBAD
【巩固练习】
1、秦朝政治制度为后世所沿用的有()
①行省制度②皇帝制度③郡县制④三省六部制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2、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

南海郡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

任嚣任郡尉(因南海郡属下县少,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是为广州建置之始。

下列有关任嚣的说法正确的是
A.他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但可以世袭
B.他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C.他有权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令
D.他像以前的诸侯一样拥有封地
3、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共同策略之一是:
A.确立和完善三省六部制
B.分割宰相权力
C.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D.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4、“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

”这段引文描述的财政官制应属于
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
5、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演变问题一直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要内容之一。

在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措施的有
①秦朝设立丞相②西汉设置刺史③唐朝实行三省制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③④
6、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

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C.宰相数量逐渐增加D.皇权不断加强7、《元史·张雄飞传》记载,元世祖忽必烈问政于汉臣张雄飞,张雄飞答道:“古有御史台,为天子耳目。

凡政事得失,民间疾苦,皆得言;百官奸邪,贪秽不职者,即纠劾之。

为此,则纪纲举,天下治矣。

”元世祖遂设立御史台。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御史台的主要职能是A.行政管理B.访贫问苦C.监察官吏D.缉捕侦查
8、中国古代多有专门的机构或官员掌管军事,下列并非仅专职军事的是
A.秦朝的太蔚 B. 唐朝的兵部
C.宋元的枢密院D.清的军机处
9、下列关于地方行政区域的表述,正确的是
A.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B.汉武帝时增加州作为地方行政区
C.宋时将唐朝的“路”改为“道”,在州县之上
D.宋朝以后,所有地方官皆为文臣
10、元朝在中央设立的宣政院职能不包括:①统领宗教事务②管
辖西藏地区③行使宰相职权④掌管全国少数民族事务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1、历代王朝统治者不断完善和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按其相同职能分组不正确的是:
A.御使大夫、刺史B.丞相、参知政事
C.太尉、军机处D.郡县、行省
12、明初中央“设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这一做法的实质是
A.罢设丞相,缓和君臣矛盾B.各机构平等,避免权力集中
C.各机构相互制约,强化君主专制D.各部权力分明,提高效率参考答案:1---6BBBCDD 7—12CDABC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