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北京市第四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北京市第四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演说家
[俄]契诃夫
早上,八等文官基里尔˙伊凡诺维奇˙瓦维洛诺夫下葬。

在送殡行列离开教堂前往墓地的时候,死者的同事,一位姓波普拉夫斯基的人,去找他的朋友格里戈里˙彼得罗维奇˙扎波伊金。

这个扎波伊金,具有一种罕见的才能,他擅长在婚礼上,葬礼上,各种各样的周年纪念会上发表即席演说。

“我呀,朋友,找你来了!”波普拉夫斯基正碰到他在家,说快穿上衣报,跟我走。

我们有个同事死了,这会儿正打发他去另一个世界,要是死个把小人物,我们也不会来麻烦你,可这人是秘书——某种意义上说,是办公厅的台柱子。

给这么一个大人物举行葬礼,没人致辞是不行的。


“啊,秘书!”扎波伊金打了个哈欠,“是那个酒鬼吧?”
“没错,就是那个酒鬼。

这回有煎饼招待,还有各色冷盘……你还会领到一笔车马费。

走吧,亲爱的!到了那边的墓地,你就天花乱坠地吹他一通,到时我们就千恩万谢啦。

”扎波伊金欣然同意。

“我知道你们那个秘书,”他说着坐上出租马车,“诡计多端,老奸巨猾,但愿他升天,这种人可少见。


“得了,骂死人可不妥啊。


“那当然。

对死者要么三缄其口,要么大唱赞歌,不过他毕竟是个骗子。


为死者做了安魂祈祷,等大家安静下来,扎波伊金朝前跨出一步,向众人扫了一眼,开口了:
“能相信我们的眼睛和听觉吗?这棺木,这些热泪涟涟的脸,这些呻吟和号哭,岂不是一场噩梦?唉,这不是梦,视觉也没有欺骗我们!眼前躺着的这个人,不久前我们还看到他是如此精力充沛,像个年轻人一样活泼而纯洁,这个人不久前还在我们眼前辛勤工作,像一只不知疲倦的蜜蜂,把自己酿的蜜送进国家福利这一总的蜂房里。

如今却已变成一堆骸骨,化作物质的幻影。

不可弥补的损失啊!现在有谁能为我们取代他呢?好的文官我们这里有很多,然而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却是绝无仅有的!他直到灵魂深处都忠于他神圣的职责,他不吝惜自己的精力,通宵达旦地工作,他无私,不收受贿赂。

他疾恶如仇,那些想方设法损害公共利益的人,那些利用种种诱人的生活福利来拉扰他,让他背弃自己职责的人,统统遭到他的鄙视!由于他忠于职守,一心行善,他不知道生活的乐趣,甚至拒绝享受家庭生活的幸福。

你们都知道,他至死都是一个单身汉!就在此刻我也能看到他那张刮得干干净净的、深受感动的脸,它对我们总是挂着善意的微笑,就在此刻我也能听到他那柔和的、亲切友好的声音。

愿你的骸骨安宁,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安息吧,
诚实而高尚的劳动者!”
扎波伊金继续说下去,可是听众却开始交头接耳。

首先,大家弄不明白,为什么演说家称死者为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死者明明叫基里尔˙伊凡诺维奇呀。

其次,大家都知道,死者生前一辈子都同他的合法妻子吵架,因此他算不得单身汉。

最后,他留着红褐色的大胡子,为什么演说家说他的脸向来刮得干干净净的。

“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演说家眼睛望着墓穴,热情洋溢地继续说道,“你总是愁眉苦脸,神色严厉,可是我们大家都知道,你有一颗正直而善良的心!”
不久,听众开始发现,演说家本人发生了某种奇怪的变化。

他定睛瞧着一个地方,不安地扭动身子,自己也耸起肩膀来了。

突然他打住了,吃惊得张大了嘴巴,转身对着波普拉夫斯基。

“你听我说,他活着呢!”他惊恐万状地说。

“谁活着?”
“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呀!瞧他站在墓碑旁边呢!”
“他本来就没有死!死的叫基里尔˙伊凡诺维奇!”
“可是你刚才亲口说的,你们的秘书死了!”
“基里尔˙伊凡诺维奇是秘书呀。

你这怪人,都搞乱了!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是我们的前任秘书,他两年前就调到第二科当科长了。


“咳,鬼才搞得清你们的事!”
“你怎么停住了?接着讲,不讲可不妙!”
扎波伊金又重新对着墓穴,凭他三寸不烂之舌继续致中断了的悼词。

墓碑旁果真站着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一个脸面刮得干干净净的年老文官。

他瞪着演说家,气呼呼地皱着眉头。

“不好呀,年轻人!”行完葬礼跟扎波伊金一道返回时,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理怨道,“您的这些话说死人也许合适,可是用来说活人。

这简直是讽刺挖苦,先生!天哪,您都说了些什么话?什么无私呀,不被收买呀,不受贿呀!这些话用来说活人只能是侮辱人格,先生!”
一八八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有删改)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波普拉夫斯基没有反驳扎波伊金私下对死者表达的看法和评价,这既暗示死者与其前任具有共同特点,又为后文扎波伊金的失误埋下伏笔。

B. 小说详细描写扎波伊金在葬礼上即席所致的悼词,主要目的在于与题目“演说家”相照应,突出其所具有的杰出的语言才能。

C. 在作者笔下,听众只对扎波伊金所致悼词的对象是谁暗自怀疑,却没有怀疑悼词中对死者品格不切实际的称颂,这样写饱含着作者的深意。

D. 这篇小说与《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样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它讽刺的对象几乎是文中涉及的所有人物,包括听众,而不只是“演说家”扎波伊金。

2. 小说极具喜剧效果,这种效果是如何制造出来的?请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忆刘半农君
鲁迅
这是小峰出给我的一个题目。

这题目并不出得过分。

半农去世,我是应该哀悼的,因为他也是我的老朋友。

但是,这是十来年前的话了,现在呢,可难说得很。

我已经忘记了怎么和他初次会面,以及他怎么能到了北京。

他到北京,恐怕是在《新青年》投稿之后,由蔡孑民先生或陈独秀先生去请来的,到了之后,当然更是《新青年》里的一个战士。

他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

譬如罢,答王敬轩的信,“她”字和“它”字的创造,就都是的。

这两件,现在看起来,自然是琐屑得很,但那是十多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若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的时候,所以的确是“大仗”。

现在的二十左右的青年,大约很少有人知道三十年前,单是剪下辫子就会坐牢或杀头的了。

然而这曾经是事实。

但半农的活泼,有时颇近于草率,勇敢也有失之无谋的地方。

但是,要商量袭击敌人的时候,他还是好伙伴,进行之际,心口并不相应,或者暗暗的给你一刀,他是决不会的。

倘若失了算,那是没有算好的缘故。

《新青年》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编辑会,商定下一期的稿件。

其时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秀和胡适之。

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支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

适之先生的是紧紧地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

”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

半农却是令人不觉其有“武库”的一个人,所以我佩服陈、胡,却亲近半农。

所谓亲近,不过是多谈闲天,一多谈,就露出了缺点。

几乎有一年多,他没有消失掉从上海带来的才子必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艳福的思想,好容易才给我们骂掉了。

但他好像到处都这么乱说,使有些“学者”皱眉。

有时候,连到《新青年》投稿都被排斥。

他很勇于写稿,但试去看旧报去,很有几期是没有他的。

那些人批评他的为人,是:浅。

不错,半农确是浅。

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

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

但这些背后的批评,大约是很伤了半农的心的,他的到法国留学,我疑心大半就为此。

我最懒于通信,从此我们就疏远起来了。

他回来时,我才知道他在外国钞古书,后来也要标点《何典》,我那时还以老朋友自居,在序文上说了几句老实话,事后才知道半农颇不高兴了,“驷不及舌”,也没有法子。

另外还有一回关于《语丝》的彼此心照的不快活。


五六年前,曾在上海的宴会上见过一回面,那时候,我们几乎已经无话可谈了。

近几年,半农渐渐的据了要津,我也渐渐的更将他忘却;但从报章上看见他禁称“蜜斯”之类,却很起了反感:我以为这些事情是不必半农来做的。

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②,回想先前的交情,也往往不免长叹。

”我想,假如见面,而我还以老朋友自居,不给一个“今天天气……哈哈哈”完事,那就也许会弄到冲突的罢。

不过,半农的忠厚,是还使我感动的。

我前年曾到北平,后来有人通知我,半农是要来看我的,有谁恐吓了他一下,不敢来了。

这使我很惭愧,因为我到北平后,实在未曾有过访问半农的心思。

现在他死去了,我对于他的感情,和他生时也并无变化。

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

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因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农,他的为战士,即使,“浅”罢,却于中国更为有益。

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八月一日
(选自《鲁迅全集•且介亭杂文》,有删改)注:①1928年鲁迅任《语丝》主编期间,选登了一篇读者来信。

这封信纠正了刘半农发表在该刊的一篇文章中的一个史实性错误。

②指刘半农于1933年到1934年间在《论语》《人间世》等刊物发表《桐花芝豆堂诗集》和《双凤凰砖斋小品文》等作品。

3. 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回忆刘半农时不作一般介绍,也没有溢美之辞,而是一分为二、实事求是地评价,且撷选典型实例,使追怀的对象有血有肉,具体可感。

B. 鲁迅杂文不乏高明的修辞,如本文将“韬略”比作“仓库”,又将陈独秀的“内皆武器,来者小心”和胡适的“内无武器,请勿疑虑”与刘半农的“令人不觉有武库”作对比,表现刘半农更可亲近。

C. 文坛上人们批评刘半农的为人“浅”,而鲁迅先生却对刘半农的“浅”持肯定态度,并由此提倡文坛上应形成“浅而清澈”的文风。

D. 文中“弄烂古文”一句,说明曾经的文学革命战士思想发生了变化,日益走向保守,鲁迅用“弄”和“烂”两个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表现对刘半农的批评。

4. 作者笔下的刘半农形象优缺点并存,请结合文本概括说明刘半农的优点。

5. 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中“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一句的理解。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经过多年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学者们意识到,精美的玉器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的中国大地上首次出现时,往往模仿人们熟悉的石质和陶质器物或饰品,诸如斧、环之类。

除了材质不同,大汶口文化的玉斧与石斧几乎毫无二致:二者的外观均近矩形,一端有刃,柄端钻有圆孔。

与之类似,玉环也相当忠实地仿制了陶制装饰物。

这些“仿制品”引出了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石斧或陶环使用普通材料,而且仅得少量时间和精力就能制作完成,但切割和打磨一块坚硬的玉石则需要长年累月的耐心和艰辛劳作。

众所周知,攻玉之难在于其质地极为坚硬——甚至钢铁工具对其也难有影响,只有将半流质研磨剂和硬度超过玉石的石粉混合使用,才能将其切割。

生产一件玉器因此意味着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

我们因此希望理解,东部沿海的先民为何致力于制作这种器物?
在我看来,这些玉器的秘密在于它们模仿了石器或陶器但不求完全相同。

将玉斧与石斧放在一起,人们可以立即分辨出二者的区别:玉斧色译丰富,细腻的表面光彩照人。

它平滑、温润、坚硬而又令人赏心悦目。

与石器和陶器外形相似的一件玉器因此具有了象征和修辞上的意义:看似普通,但事实并非如此。

对那些深知攻玉之难的人来说,这意味着将大量人力凝结入这些小型器物之中。

这些精美的玉器因此隐喻了其所有者控制乃至“浪费”大量人力的能力,其结果是,这些玉器以其“常规”的外观和巨大的人力投入,把自身转化为权力的物质象征。

并非巧合的走,公元前4000年东部中国的社会阶层出现了清晰的贫富分化。

大汶口基地包括两类截然不同的墓葬:大多数墓中鲜有随葬品,但少数大型墓中却出土了许多精美的容器以及象征财富的猪头。

玉斧无一例外地出现于这些随葬品丰富的墓葬中,并总是陪伴着男性墓主。

玉与权力的关系贯穿于中国的王朝史中。

故官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玉山大概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

它完成于1787年,定制者和拥有者是清朝的乾隆皇帝。

这件玉雕的原石发现于新疆,重达11795斤。

历时数年,原石从新疆被运至长江下游,在那里被帝国最优秀的匠师雕琢。

经过六年不懈的工作,玉雕成品又经大运河船运至北京紫禁城。

它的创作过程因此已经彰显着皇权,而其上雕刻的故事进而把乾隆比拟为开创中国朝代史的夏禹。

玉雕背部的长篇铭文清楚地点明了这个主题:大约四千年以前大水肆虐中国,大禹受命应对这场灾难。

吸取了其父先前治水未成功的经验,他尝试疏通而非阻截河流,经过七年的艰辛工作最终战胜了洪水。

大禹被视作无私奉献的化身和政治领袖的楷模也因此成为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的建立者。

将雕刻这则传说的玉山安置在自己的宫中,乾隆皇帝把自己与大禹,也把玉与政治权力的合法化联在一起。

摘编自巫鸿《玉与中国文化:一种艺术史观》)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玉斧对石斧的忠实模仿,透露出二者在先民生产活动中共同的实用功能。

B.玉器的特质和因此具有的赏心悦目的效果,决定了其象征和修辞上的意义。

C.由于生产玉器客观上需要巨大的人力投人,雕琢玉器也就意味着拥有权力。

D.乾隆皇帝将玉雕安置在自己的宫中,玉雕彰显皇权的作用由此开始生成。

7.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探讨玉器与权力的关系,体现了由器物到历史、再由历史理解器物的研究思路。

B.文章对不同墓葬随葬品的分析,证明中国在大汶口时期就已出现贫富分化的社会现象。

C.对大禹治水玉雕的论述使玉斧与玉环不至于成为孤证,文章因此更具逻辑性和说服力。

D.文章从玉器的生产过程人手,暗含对特权阶层滥用民力的批判,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玉器的生产过程伴随着人类创造力的发挥,工匠们研究出了将不同物质混合使用的切割方法。

B.从大汶口时代到乾隆时期,工匠的玉雕水平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使玉器彰显权力成为了可能。

C.玉斧总是出现在男性墓主的随葬品中,说明在大汶口时期,中国已进入男权社会的历史阶段。

D.乾隆皇帝借大禹的历史功绩和身份来自喻和自炫,这是封建帝王统治服务于神话传说的产物。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宝,河北人。

尝陷金,拔身从海道来归。

金主亮渝盟,淮、浙奸民倪询、梁筒等教金造舟。

且为乡导。

金使苏保衡造舟于潞河。

明年,以保衢为统军,将繇海道袭浙江。

谍闻,高宗谓宰臣曰:“李宝顷因召对,询以北事,历历如数。

且以一介脱身还朝。

陛对无一毫沮慑,是必能事者。

”乃授浙西路马步军副总管,驻劄平江,与守臣督海舟捍御。

高宗问:“舟几何?”曰:“坚全可涉风涛者,百二十艘。

”“兵几何? ”曰:“仅三千,皆闽、浙弓弩手,非正兵也。

旗帜甲仗亦粗备。

事急矣,臣愿亟发。


八月,次江阴,先遣其子公佐,谓曰:“汝为潜伺敌动静虚实,毋误。

”公佐受命,即与将官边士宁偕往。

宝将启行,军士争言西北风力尚劲,迎之非利。

宝下令,敢沮大计者斩。

遂发苏州。

士宁自密州回,得敌耗甚悉,且言公佐已挟魏胜得海州。

宝喜曰:“吾儿不负乃翁矣。

”士气百倍,趣众乘机进。

敌已云合,围海州,旌麾数十里。

宝麾兵登岸,以剑画地,令曰:“此非复吾境,力战与否在汝等。

”因握槊前行,遇故奋击,将士贾勇,无不一当十。

敌出不意,亟引去。

胜出城迎,宝奖其忠义,勉以共立功名,胜感泣。

乃维舟犒士,遣辩者四出招纳降附,声振山东。

豪杰如王世修辈各署旗,集义勇,争应援,多者数万人。

宝列名上诸朝,檄所部会密之胶西,命公佐以郡事畀胜,与俱发。

至胶西石臼岛,敌舟已出海口,泊唐岛,相距仅一山。

时北风盛,众咸奋,引舟握刃待战。

敌操舟者
皆中原遗民,遥见宝船,绐敌兵入舟中,便不知王师猝至。

风驶舟疾,过山薄虏。

鼓声震叠,海波腾越。

敌大惊,掣矴举帆,帆皆油缬,弥亘数里,风浪卷聚一隅,窘束无复行次。

宝亟命火箭环射,箭所中,烟焰旋起,延烧数百艘。

火所不及者犹欲前拒,宝叱壮士跃登其舟,短兵击刺,殪之舟中。

俘大汉军三千余人,斩其帅完颜郑家奴等六人,禽倪询等上于朝。

还军驻东海,上喜曰:“朕独用李宝,果立功,为天下倡矣。


(选自《宋史·李宝传》,有删改)
9.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金主亮渝盟(渝:违背)
B. 得敌耗甚悉(耗:损失)
C. 过山薄虏(薄:迫近)
D.殪之舟中(殪:杀死)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金兵从海路袭击浙江,危急时刻,皇帝听从宰相建议任用了曾身陷金军的李宝。

B. 李公佐受父亲派遣先行刺探敌情,他不但顺利地完成了任务,还控制了海州城。

C. 金兵围海州,李宝用自己的言辞和行动激励将士,将士们奋勇力战,敌兵退去。

D. 李宝派遣能说会道之人到各处招纳降附,又得到各路义军支援,队伍不断壮大。

11.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以一介脱身还朝。

陛对无一毫沮慑,是必能事者。

(2)宝列名上诸朝,檄所部会密之胶西,命公佐以郡事畀胜,与俱发。

12. 简要概括李宝取得“唐岛海战”胜利的原因。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水槛遣心(其二)①
杜甫
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

叶润林塘密,衣干枕席清。

不堪祗②老病,何得尚浮名。

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

[注]①本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杜甫定居草堂之后。

②祗:zhī,恭敬。

13.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绘了四川夜里多雨的天气,与天明放晴构成对比,烘托出晴朗天气的可贵。

B.颔联上句写夜雨淋洗后花叶变得湿润,树林布满了水洼,表现出生活环境的清幽。

C.颔联下句与“朝晴”相呼应,湿衣干了,枕席干净了,也显示出诗人住所的简陋。

D.最后两句写诗人倒酒慢饮,表达了诗人面对美景而旷达乐观,暂时忘却身世遭遇。

14.诗人在颈联里表现出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用“悟已往之不谏,____。

实迷途其未远,____”来表达自己回归田园的决心。

(2)《逍遥游》中用“____,____”两句,来说明鹏在迁徙过程中的活动范围之大。

(3)王勃《滕王阁序》一文写景字字珠玑,尤其是“____,____”着力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变幻,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6.“林黛玉与薛宝钗”这两个文学形象,你更喜欢哪一位?请陈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7.下面是某作文大赛征文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第六届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将于近日开始。

大赛是为中学生提供综合素质展示的地方,帮忙中学创断人才培养!大赛日程安排将在大赛官方网站及微信公众号上发出,敬请观看!
四、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岁月的回眸里,总有眼泪陪我们一路走来,或快乐的眼泪或激动的眼泪或痛苦的眼泪。

那些悲伤过、幸福过的眼泪就像是生命里不可缺少的色彩,点缀着我们的人生。

你还记得珍藏在记忆中的那颗晶莹的泪珠吗?兴奋的、喜悦的、委屈的、伤心的……
请以“泪水一下子涌了出来……”为结尾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题目自拟,感情真挚,叙事有波澜,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的能力。

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B项,“突出其所具有的杰出的语言才能”错误,因为小说详细描写扎波伊金在葬礼上即席所致的悼词,主要目的是讽刺那些尸位素餐的大人物;另外,演说家明明是给死人做悼词,却让人感觉是在“夸赞”活人,作者刻画演说家的形象不是为了赞美演说家“杰出的语言才能”,而在于讽刺;这段话的目的还为了和听众们印象中的人对比,引出他说错人的情节,突出其荒谬不实。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和小说手法的理解和掌握的能力。

要想知道“喜剧效果是如何制造出来”,首先要了解小说中喜剧的内容,然后弄清描写喜剧内容时使用的表现手法。

一般说来,通过夸张、对比、形成反差以及出人意料的结果等,来达到喜剧效果。

作者通过各种巧合意外和人们不合常理的反映来营造喜剧效果。

如基里尔•伊凡诺维奇和普罗科菲•奥西佩奇,都是秘书,都是酒鬼,而且品行相近,所以演说家的问和波普拉夫斯基的答就产生了误会,从而导致了一幕给活人致悼词的戏码,构思不可谓不奇特;
演说家面对波普拉夫斯基时对秘书的评价,“诡计多端,老奸巨猾,但愿他升天,这种人可少见”,和他演说的内容截然不同,“这棺木,这些热泪涟涟的脸,这些呻吟和号哭,岂不是一场噩梦?唉,这不是梦,视觉也没有欺骗我们!眼前躺着的这个人,不久前我们还看到他是如此精力充沛,像个年轻人一样活泼而纯洁,这个人不久前还在我们眼前辛勤工作,像一只不知疲倦的蜜蜂,把自己酿的蜜送进国家福利这一总的蜂房里”等,前后形成对比,反差极大,展现人性的虚伪同时,也令人感到一丝幽默;
“好的文官我们这里有很多,然而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却是绝无仅有的!他直到灵魂深处都忠于他神圣的职责,他不吝惜自己的精力,通宵达旦地工作,他无私,不收受贿赂。

他疾恶如仇,那些想方设法损害公共利益的人,那些利用种种诱人的生活福利来拉扰他,让他背弃自己职责的人,统统遭到他的鄙视!由于他忠于职守,一心行善,他不知道生活的乐趣,甚至拒绝享受家庭生活的幸福。

你们都知道,他至死都是一个单身汉!就在此刻我也能看到他那张刮得干干净净的、深受感动的脸,它对我们总是挂着善意的微笑,就在此刻我也能听到他那柔和的、亲切友好的声音。

愿你的骸骨安宁,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安息吧,诚实而高尚的劳动者”“基里尔˙伊凡诺维奇是秘书呀。

你这怪人,都搞乱了!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是我们的前任秘书,他两年前就调到第二科当科长了”“扎波伊金又重新对着墓穴,凭他三寸不烂之舌继续致中断了的悼词。

墓碑旁果真站着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一个脸面刮得干干净净的年老文官。

他瞪着演说家,气呼呼地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