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版高中地理第2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热点微专题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日出前后。城市气温的日变化主要受大气削弱作用和保温 作用影响,日出前后气温最低,逆温层最厚,城市混合层高度最低。
[试题演练]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城市混合层是指靠近城市 下垫面的一部分大气层。夜晚,郊区 由于地面辐射冷却,在近地面形成逆 温层。当郊区空气移动到城市上空 时,由于城市的热岛效应,使来自郊 区的下层空气被加热,靠近地面的逆温层被破坏,从而形成城市混合 层,其上部仍维持逆温现象。右图示意城市热岛混合层的形成过程。
原地堆积而形成冰碛地貌,如东欧平原 化、冰碛地貌
等
[试题演练] (2023年辽宁沈阳名校联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河岸沙丘是发育在河谷环 境,并叠加于河流地貌之上,受风、水 交互侵蚀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地貌类型。 圈河流域位于图们江下游,地处敬信盆 地南缘,距日本海较近,平均海拔约9 米,以流动新月形沙丘及沙丘链为主。 右图示意圈河入海口处河岸沙丘分布。
(1)据图描述逆温层分布的特点。 【答案】郊区逆温层厚,城市逆温层薄;由郊区到城市中心逆温层 逐渐变薄。 (2)简述城市热岛效应对逆温层和城市混合层的作用。 【答案】城市温度越高,热岛效应越强,对来自郊区的冷空气加热 作用越显著,导致近地面的逆温层被破坏,逆温层变薄,城市混合层高 度变高。
(3)在区域静风条件下,推测一天中城市混合层高度最低的时段,并 说明理由。
[知识分析] 1.传统城镇化对水循环的影响
2.从来水、去水、需水三个方面分析城市内涝的原因
来水量大:强降水导致城市短时间内汇集大量的雨水。 排水不畅:地表水下渗弱;城市地下排水管网系统不健全。 蓄水能力弱:城市河、湖、湿地等面积小。
3.缓解城市内涝的措施 完善城市地下排水管网系统;扩大城市绿地、湿地面积;修建透水 性地面。 4.海绵城市的“渗、蓄、滞、净、用、排” (1)渗:要加强自然的渗透,通过铺设透水砖、地面绿化等把渗透放 在第一位。 (2)蓄:雨水留下来,要尊重自然的地形地貌,使降雨得到自然循 环。现在人工建设破坏自然地形地貌后,短时间内降水汇集到一个地 方,就形成内涝现象。要采取多种措施蓄水。
(3)指出该地区防治沙丘移动可采取的措施,并说明该措施的原理。 【答案】设置障蔽(采用石方格、草方格沙障、高立式沙障);植树 种草(建设防护林带);增加地表粗糙度,以降低风速,从而固阻流沙。
微专题三 逆温现象及其影响
[知识分析] 1.逆温现象 正常情况下,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且海拔 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 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或者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的幅度小于垂直递减率,这种现象称 为“逆温”。如图所示。
热点二 北极地区冰雪与植被变化
[背景材料]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积极参与应 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2023年1月17日,中国科技部发布《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22年 度报告》,其“北极地区冰雪与植被变化”专题报告指出,近20年来, 由于全球增温及北极“放大效应”的影响,北极冰雪与植被正在发生快 速变化,这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风向标。综合利用“风云三号”等多源遥 感数据,监测北极海冰、格陵兰冰盖和北极陆地植被,分析其时空格局 及变化特征,评估大气、海洋和人类活动等要素的影响,可为开展北极 环境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 据,促进北极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1)指出河岸沙丘与河漫滩分别属于的地貌类型,并说明图示河漫滩 的形成过程。
【答案】风积地貌、流水堆积地貌。 形成过程:该河段地形平 坦,河道宽阔弯曲,水流速度减缓;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 水下堆积体,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2)推测该地的盛行风向,并说明理由。 【答案】西北风。理由:河岸沙丘的沙源来自其上风向的河漫滩; 河岸沙丘位于河漫滩的下风向一侧;图中河岸沙丘位于最近的河漫滩的 东南方向。
(3)滞:延缓短时间内形成的雨水径流量。 (4)净:把蓄起来的水,经过净化处理,然后回用到城市中。 (5)用:应该加强对雨水资源的利用,比如可以回灌湿地、浇灌绿 地、洗车等。 (6)排:蓄起来的雨水一部分用于绿化灌溉、日常生活,一部分经过 渗透补给地下水,多余的部分就经市政管网排进河流。不仅降低了雨水 峰值过高时出现积水内涝的概率,也减少了第一时间对水源的直接污 染。
1.进入大气中的黑碳,可导致
()
A.近地表增温
B.大气逆辐射减弱
C.太阳辐射增强
D.地面辐射减弱
2.黑碳经由大气传输,通过干湿沉降过程沉积于冰川、积雪表
面,造成的影响可能是
()
①积雪持续期增加 ②积雪消融期提前
③冰川消融量减少 ④冰川消融量增加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3.黑碳导致7—9月北极海冰(66.5°N~90°N)的范围 ( )
2.逆温造成的影响
方面
具体影响
成雾
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 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引发交通事故
大气 由于逆温现象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阻,会造成近地面污
污染 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对航空造 成影响
逆温多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给飞机的起降带来不便。如果 出现在高空,则对飞机飞行极为有利,因为大气以平流运动 为主,飞行中不会有较大颠簸
[试题演练] [不定 项选择 题 ](2023年广东 大湾区期末联考)2022年6月,中山 市成功入选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 范城市。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 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 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 具有良好的弹性。右图为海绵城 市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3题。
1.海绵城市对城市水循环的影响包括
1.侵蚀地貌成因解答模板
考向
关键词
答题思路
河谷、沟
水在流动的过程中,对河床及两岸的冲蚀作
河床、冲蚀
谷、峡谷
用形成
喀斯特 地貌
可溶性石灰岩在暖湿气候条件下,与流水中 可溶性岩石、
暖湿的气候 含有的CO2相遇,发生化学反应,被溶蚀而形 成
风力侵 蚀地貌
风挟带的大量沙石对周围岩石的破坏作用形 挟带、破坏
第二章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
热点·微专题
热点一 黑土地的开发与保护
[背景材料] 目前,东北地区黑土水土流失面积达4万多平方千米,占黑土总面 积的40%左右。以前60~70厘米厚的黑土层,现在大概只有20~30厘米 厚,有的地方黑土消失殆尽,黄土裸露,丧失了生产能力。严重的水土 流失还导致东北旱涝和风沙灾害严重。如果不能有效地加以防治,按目 前水土流失的速度,40~50年后黑土地将成为另一个黄土高原。水土流 失是导致黑土肥力下降的原因之一。
为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第十三届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 地保护法》(以下简称黑土地保护法),并于 2022年8月1日正式实施。党 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开末)我国东北黑土区是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据
成的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城堡、戈壁)
2.堆积地貌成因解答模板
考向 河流冲
积扇
河口三 角洲
关键词
答题思路
出 山 口 、 平 河流流出山口,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
缓、减慢、堆 宽,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挟带的大量碎石和
积
泥沙在山前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洪积扇)
大量泥沙、海 河流挟带大量泥沙注入海洋,由于地势低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1.D 2.C
() ④径流侵蚀强
[解析]第1题,沉积岩层是岩石,母质层是成土母岩风化后的碎屑 物,均不是土壤中的“黑色物质”,A、B项错误;淀积层位于淋溶层 以下,位于土壤底层,一般不是黑色,C项错误;腐殖质是已死的生物 体在土壤中经微生物分解而形成的有机物质,呈黑褐色,含有植物生长 发育所需要的一些元素,D项正确。第2题,据材料可知,东北黑土之前 曾经是草甸、草原,枯枝落叶不比红壤区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多,①错 误;东北地区降水比南方地区少,雨水淋溶少,②正确;东北地区气温 低,微生物分解弱,③正确;东北植被茂密,径流侵蚀弱,而径流侵蚀 强容易导致有机质流失,④错误。
微专题二 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成因的分析
[知识分析] 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成因类题目的设问角度一般有三种:一是判断 影响侵蚀地貌或堆积地貌的主要因素(流水、风力、冰川、海浪);二是 分析形成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原因,强调外力是怎样影响该地貌的; 三是描述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侧重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在 高考中多以判断地貌类型、描述成因等设问形式呈现。
()
A.增加水汽输送
B.促进雨水下渗
C.减少地表径流
D.增加蒸发蒸腾
2.城市“海绵体”对雨水起主要调蓄作用的是
()
A.树木
B.草坪
C.湖泊
D.湿地
3.建设海绵城市可以
()
A.利于缓解城市内涝
B.彻底解决城市缺水问题
C.兼顾雨水再生利用
D.统筹雨水径流污染防治
【答案】1.BCD 2.CD 3.ACD [解析]第1题,海绵城市下雨时具有吸水、蓄水、净水和渗水的作 用,其中,吸水、渗水可以促进雨水下渗,减少地表径流,蓄水可以增 加蒸发蒸腾,B、C、D项正确;海绵城市对城市水循环的影响不包括增 加水汽输送,A项错误。第2题,城市“海绵体”对雨水起主要调蓄作用 的是湖泊、湿地,C、D项正确;树木、草坪对雨水起的调蓄作用较 小,A、B项错误。第3题,建设海绵城市可以缓解城市内涝、兼顾雨水 再生利用、统筹雨水径流污染防治,A、C、D项正确;但无法彻底解决 城市缺水问题,B项错误。
专家考证,东北黑土区变成农田之前曾经是广袤的草甸、草原。黑土有
机质含量平均为3%~10%,而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红壤有机质含
量通常在2%以下。据此完成第1~2题。
1.黑土中的“黑色物质”主要是
()
A.沉积岩层
B.母质层
C.淀积层
D.腐殖质层
2.黑土有机质含量高于红壤的原因主要是
①枯枝落叶多 ②雨水淋溶少 ③微生物分解弱
水的顶托、入 平,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水流缓慢,大量
海口
泥沙在河流入海口处堆积成三角洲
考向 风力堆 积地貌
冰川堆 积地貌
关键词
答题思路
风挟带的大量碎屑物质,在受到阻挡等 碎屑物质、阻挡、
作用下,风速降低,大量物质沉积而形 风速降低、堆积
成的地貌,如沙丘等
在温度升高时,冰川融化,大量物质在 温度升高、冰川融
报告还显示,2002—2021年,77.4%的北极陆表区域绿度增加,面 积约550万平方千米,并在近5年呈现加速“绿化”态势。北极植被绿度 与气温、季节性积雪、人类活动显著相关,其中人类活动减弱的区域内 植被恢复呈现“绿化”,而人类活动新增的区域内,植被覆盖和结构功 能被破坏,植被呈现“褐化”。
[试题演练] (2022年安徽部分学校联盟期中联考)大气中的黑碳主要由化石燃料 以及生物质燃料不完全燃烧产生,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可强烈吸 收可见光,耐高温,不溶于水以及大部分有机溶剂等。下图为碳质气溶 胶 来 源 、 沉 降 及 其 潜 在 影 响 示 意 图 ( 图 中 SAF 是 指 雪 表 反 照 率 反 馈 , GZF是指有效雪粒径反馈)。据此完成第1~3题。
A.急剧扩大
B.缩小一半
C.没有变化
D.稍微缩小
【答案】1.A 2.B 3.D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进入大气中的黑碳,可强烈吸收太阳辐 射中的可见光,同时释放红外辐射,加热周边大气,地面辐射会增强, 大气逆辐射增强,从而导致近地表增温,对太阳辐射没有影响,A项正 确。第2题,源自化石燃料以及生物质燃料不完全燃烧排放的黑碳经由 大气传输,通过干湿沉降过程沉积于冰川、积雪表面,相对于洁净的雪 表,较暗的黑碳可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使得雪表变暗,冰雪表面反照 率降低,雪表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积雪消融期提前,冰川加速消融, 持续期减少,②④正确,①③错误。
第3题,黑碳能够显著吸收太阳辐射,导致近地表增温,冰雪中黑 碳导致的辐射强度增加,但极地地区纬度高,冰雪覆盖面积大,黑碳导 致的辐射强度明显低于中纬度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区),黑碳的增温作用 可导致7—9月北极海冰的范围减少,因此北极海冰范围会稍微缩小,但 不会大面积减小,D项正确。
微专题一 下渗——城市看“海”与海绵城市
[试题演练]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城市混合层是指靠近城市 下垫面的一部分大气层。夜晚,郊区 由于地面辐射冷却,在近地面形成逆 温层。当郊区空气移动到城市上空 时,由于城市的热岛效应,使来自郊 区的下层空气被加热,靠近地面的逆温层被破坏,从而形成城市混合 层,其上部仍维持逆温现象。右图示意城市热岛混合层的形成过程。
原地堆积而形成冰碛地貌,如东欧平原 化、冰碛地貌
等
[试题演练] (2023年辽宁沈阳名校联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河岸沙丘是发育在河谷环 境,并叠加于河流地貌之上,受风、水 交互侵蚀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地貌类型。 圈河流域位于图们江下游,地处敬信盆 地南缘,距日本海较近,平均海拔约9 米,以流动新月形沙丘及沙丘链为主。 右图示意圈河入海口处河岸沙丘分布。
(1)据图描述逆温层分布的特点。 【答案】郊区逆温层厚,城市逆温层薄;由郊区到城市中心逆温层 逐渐变薄。 (2)简述城市热岛效应对逆温层和城市混合层的作用。 【答案】城市温度越高,热岛效应越强,对来自郊区的冷空气加热 作用越显著,导致近地面的逆温层被破坏,逆温层变薄,城市混合层高 度变高。
(3)在区域静风条件下,推测一天中城市混合层高度最低的时段,并 说明理由。
[知识分析] 1.传统城镇化对水循环的影响
2.从来水、去水、需水三个方面分析城市内涝的原因
来水量大:强降水导致城市短时间内汇集大量的雨水。 排水不畅:地表水下渗弱;城市地下排水管网系统不健全。 蓄水能力弱:城市河、湖、湿地等面积小。
3.缓解城市内涝的措施 完善城市地下排水管网系统;扩大城市绿地、湿地面积;修建透水 性地面。 4.海绵城市的“渗、蓄、滞、净、用、排” (1)渗:要加强自然的渗透,通过铺设透水砖、地面绿化等把渗透放 在第一位。 (2)蓄:雨水留下来,要尊重自然的地形地貌,使降雨得到自然循 环。现在人工建设破坏自然地形地貌后,短时间内降水汇集到一个地 方,就形成内涝现象。要采取多种措施蓄水。
(3)指出该地区防治沙丘移动可采取的措施,并说明该措施的原理。 【答案】设置障蔽(采用石方格、草方格沙障、高立式沙障);植树 种草(建设防护林带);增加地表粗糙度,以降低风速,从而固阻流沙。
微专题三 逆温现象及其影响
[知识分析] 1.逆温现象 正常情况下,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且海拔 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 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或者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的幅度小于垂直递减率,这种现象称 为“逆温”。如图所示。
热点二 北极地区冰雪与植被变化
[背景材料]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积极参与应 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2023年1月17日,中国科技部发布《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22年 度报告》,其“北极地区冰雪与植被变化”专题报告指出,近20年来, 由于全球增温及北极“放大效应”的影响,北极冰雪与植被正在发生快 速变化,这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风向标。综合利用“风云三号”等多源遥 感数据,监测北极海冰、格陵兰冰盖和北极陆地植被,分析其时空格局 及变化特征,评估大气、海洋和人类活动等要素的影响,可为开展北极 环境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 据,促进北极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1)指出河岸沙丘与河漫滩分别属于的地貌类型,并说明图示河漫滩 的形成过程。
【答案】风积地貌、流水堆积地貌。 形成过程:该河段地形平 坦,河道宽阔弯曲,水流速度减缓;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 水下堆积体,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2)推测该地的盛行风向,并说明理由。 【答案】西北风。理由:河岸沙丘的沙源来自其上风向的河漫滩; 河岸沙丘位于河漫滩的下风向一侧;图中河岸沙丘位于最近的河漫滩的 东南方向。
(3)滞:延缓短时间内形成的雨水径流量。 (4)净:把蓄起来的水,经过净化处理,然后回用到城市中。 (5)用:应该加强对雨水资源的利用,比如可以回灌湿地、浇灌绿 地、洗车等。 (6)排:蓄起来的雨水一部分用于绿化灌溉、日常生活,一部分经过 渗透补给地下水,多余的部分就经市政管网排进河流。不仅降低了雨水 峰值过高时出现积水内涝的概率,也减少了第一时间对水源的直接污 染。
1.进入大气中的黑碳,可导致
()
A.近地表增温
B.大气逆辐射减弱
C.太阳辐射增强
D.地面辐射减弱
2.黑碳经由大气传输,通过干湿沉降过程沉积于冰川、积雪表
面,造成的影响可能是
()
①积雪持续期增加 ②积雪消融期提前
③冰川消融量减少 ④冰川消融量增加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3.黑碳导致7—9月北极海冰(66.5°N~90°N)的范围 ( )
2.逆温造成的影响
方面
具体影响
成雾
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 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引发交通事故
大气 由于逆温现象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阻,会造成近地面污
污染 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对航空造 成影响
逆温多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给飞机的起降带来不便。如果 出现在高空,则对飞机飞行极为有利,因为大气以平流运动 为主,飞行中不会有较大颠簸
[试题演练] [不定 项选择 题 ](2023年广东 大湾区期末联考)2022年6月,中山 市成功入选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 范城市。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 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 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 具有良好的弹性。右图为海绵城 市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3题。
1.海绵城市对城市水循环的影响包括
1.侵蚀地貌成因解答模板
考向
关键词
答题思路
河谷、沟
水在流动的过程中,对河床及两岸的冲蚀作
河床、冲蚀
谷、峡谷
用形成
喀斯特 地貌
可溶性石灰岩在暖湿气候条件下,与流水中 可溶性岩石、
暖湿的气候 含有的CO2相遇,发生化学反应,被溶蚀而形 成
风力侵 蚀地貌
风挟带的大量沙石对周围岩石的破坏作用形 挟带、破坏
第二章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
热点·微专题
热点一 黑土地的开发与保护
[背景材料] 目前,东北地区黑土水土流失面积达4万多平方千米,占黑土总面 积的40%左右。以前60~70厘米厚的黑土层,现在大概只有20~30厘米 厚,有的地方黑土消失殆尽,黄土裸露,丧失了生产能力。严重的水土 流失还导致东北旱涝和风沙灾害严重。如果不能有效地加以防治,按目 前水土流失的速度,40~50年后黑土地将成为另一个黄土高原。水土流 失是导致黑土肥力下降的原因之一。
为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第十三届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 地保护法》(以下简称黑土地保护法),并于 2022年8月1日正式实施。党 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开末)我国东北黑土区是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据
成的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城堡、戈壁)
2.堆积地貌成因解答模板
考向 河流冲
积扇
河口三 角洲
关键词
答题思路
出 山 口 、 平 河流流出山口,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
缓、减慢、堆 宽,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挟带的大量碎石和
积
泥沙在山前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洪积扇)
大量泥沙、海 河流挟带大量泥沙注入海洋,由于地势低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1.D 2.C
() ④径流侵蚀强
[解析]第1题,沉积岩层是岩石,母质层是成土母岩风化后的碎屑 物,均不是土壤中的“黑色物质”,A、B项错误;淀积层位于淋溶层 以下,位于土壤底层,一般不是黑色,C项错误;腐殖质是已死的生物 体在土壤中经微生物分解而形成的有机物质,呈黑褐色,含有植物生长 发育所需要的一些元素,D项正确。第2题,据材料可知,东北黑土之前 曾经是草甸、草原,枯枝落叶不比红壤区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多,①错 误;东北地区降水比南方地区少,雨水淋溶少,②正确;东北地区气温 低,微生物分解弱,③正确;东北植被茂密,径流侵蚀弱,而径流侵蚀 强容易导致有机质流失,④错误。
微专题二 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成因的分析
[知识分析] 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成因类题目的设问角度一般有三种:一是判断 影响侵蚀地貌或堆积地貌的主要因素(流水、风力、冰川、海浪);二是 分析形成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原因,强调外力是怎样影响该地貌的; 三是描述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侧重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在 高考中多以判断地貌类型、描述成因等设问形式呈现。
()
A.增加水汽输送
B.促进雨水下渗
C.减少地表径流
D.增加蒸发蒸腾
2.城市“海绵体”对雨水起主要调蓄作用的是
()
A.树木
B.草坪
C.湖泊
D.湿地
3.建设海绵城市可以
()
A.利于缓解城市内涝
B.彻底解决城市缺水问题
C.兼顾雨水再生利用
D.统筹雨水径流污染防治
【答案】1.BCD 2.CD 3.ACD [解析]第1题,海绵城市下雨时具有吸水、蓄水、净水和渗水的作 用,其中,吸水、渗水可以促进雨水下渗,减少地表径流,蓄水可以增 加蒸发蒸腾,B、C、D项正确;海绵城市对城市水循环的影响不包括增 加水汽输送,A项错误。第2题,城市“海绵体”对雨水起主要调蓄作用 的是湖泊、湿地,C、D项正确;树木、草坪对雨水起的调蓄作用较 小,A、B项错误。第3题,建设海绵城市可以缓解城市内涝、兼顾雨水 再生利用、统筹雨水径流污染防治,A、C、D项正确;但无法彻底解决 城市缺水问题,B项错误。
专家考证,东北黑土区变成农田之前曾经是广袤的草甸、草原。黑土有
机质含量平均为3%~10%,而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红壤有机质含
量通常在2%以下。据此完成第1~2题。
1.黑土中的“黑色物质”主要是
()
A.沉积岩层
B.母质层
C.淀积层
D.腐殖质层
2.黑土有机质含量高于红壤的原因主要是
①枯枝落叶多 ②雨水淋溶少 ③微生物分解弱
水的顶托、入 平,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水流缓慢,大量
海口
泥沙在河流入海口处堆积成三角洲
考向 风力堆 积地貌
冰川堆 积地貌
关键词
答题思路
风挟带的大量碎屑物质,在受到阻挡等 碎屑物质、阻挡、
作用下,风速降低,大量物质沉积而形 风速降低、堆积
成的地貌,如沙丘等
在温度升高时,冰川融化,大量物质在 温度升高、冰川融
报告还显示,2002—2021年,77.4%的北极陆表区域绿度增加,面 积约550万平方千米,并在近5年呈现加速“绿化”态势。北极植被绿度 与气温、季节性积雪、人类活动显著相关,其中人类活动减弱的区域内 植被恢复呈现“绿化”,而人类活动新增的区域内,植被覆盖和结构功 能被破坏,植被呈现“褐化”。
[试题演练] (2022年安徽部分学校联盟期中联考)大气中的黑碳主要由化石燃料 以及生物质燃料不完全燃烧产生,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可强烈吸 收可见光,耐高温,不溶于水以及大部分有机溶剂等。下图为碳质气溶 胶 来 源 、 沉 降 及 其 潜 在 影 响 示 意 图 ( 图 中 SAF 是 指 雪 表 反 照 率 反 馈 , GZF是指有效雪粒径反馈)。据此完成第1~3题。
A.急剧扩大
B.缩小一半
C.没有变化
D.稍微缩小
【答案】1.A 2.B 3.D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进入大气中的黑碳,可强烈吸收太阳辐 射中的可见光,同时释放红外辐射,加热周边大气,地面辐射会增强, 大气逆辐射增强,从而导致近地表增温,对太阳辐射没有影响,A项正 确。第2题,源自化石燃料以及生物质燃料不完全燃烧排放的黑碳经由 大气传输,通过干湿沉降过程沉积于冰川、积雪表面,相对于洁净的雪 表,较暗的黑碳可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使得雪表变暗,冰雪表面反照 率降低,雪表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积雪消融期提前,冰川加速消融, 持续期减少,②④正确,①③错误。
第3题,黑碳能够显著吸收太阳辐射,导致近地表增温,冰雪中黑 碳导致的辐射强度增加,但极地地区纬度高,冰雪覆盖面积大,黑碳导 致的辐射强度明显低于中纬度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区),黑碳的增温作用 可导致7—9月北极海冰的范围减少,因此北极海冰范围会稍微缩小,但 不会大面积减小,D项正确。
微专题一 下渗——城市看“海”与海绵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