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卷)2021年中考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全解全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中考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江苏南京卷答案】
1.【答案】(1)街谈巷语道听途说(2)xiè(3)溯(4)B (5)A
【解析】(1)本题考查书写汉字的能力。
要认真临摹,书写正确、规范,注意易错字如“巷”等。
(2)本题考查给加点字注音的能力。
“琐屑”指细小琐碎的事情。
“屑”读作“xiè”。
(3)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的能力。
“追溯”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溯”不能写成“塑”。
(4)本题考查理解成语的能力。
“黑白分明”意思是黑色和白色两种颜色对比鲜明,比喻对是非和好坏分得非常清楚。
“相去甚远”指互相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和距离。
这两个成语的意思不同;
故选B。
(5)本题考查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
“小说是小知、小道”和“触及了小说讲求虚构、植根于生活的特点”两者表示转折关系;
故选A。
2.【答案】(1)门庭若市(2)一鼓作气(3)奉命于危难之间(4)少年不识愁滋味(5)蜡炬成灰泪始干山雨欲来风满楼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古诗文句子的能力。
要注重平时积累,准确记忆,规范书写。
(1)——(4)题是直接型默写,(5)题是理解型默写,注意易错字如“庭”“作”“识”“蜡炬”“始”等。
3.【答案】C
【解析】考查对联知识。
对联不仅要讲究格式,更重要的是内容上要相关,构成统一的意境。
上联说的是“小说”,“小说”常被称为“闲书”,包罗世间万象,世态炎凉,C最适合作为下联,故选C。
4.【答案】示例:悲喜童年交响乐:《社戏》《孤独之旅》《童年》
【解析】答题思路:选择不少于三篇的小说,根据这些小说的共同点为它们拟写一个别致的标题,这个共同点可是多方面的,情节上的、主题上的、内容上的等等。
示例:生命的奇妙旅程:《格列佛游记》《鲁滨逊漂流记》《海底两万里》。
5.【答案】示例:小夏,我们在讨论菲利普夫妇的表现哦,先把于勒放一边吧。
我同意小琪的观点,我觉得菲利普夫妇那么势利,放着一个大富贵弟弟在那里,他们一定会想方设法跟于勒相认的。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本题讨论的主题是“假如在船上遇到的是已经成为百万富翁的于勒,菲利普夫妇会有怎样的表现呢?”在进行表述时,首先要针对小夏的回答,指出他的回答偏离了讨论的主题:我们是在讨论菲利普夫妇的表现,而不是讨论于勒的表现;然后再阐述自己的理由,可认同小琪的观点,也可不认同。
6.【答案】示例:
孙悟空
石破天惊出神猴,
游历四海仙术求。
大闹天宫气豪迈,
齐天大圣美名留。
西天取经保唐僧,
火眼金睛有勇谋。
护师取经成正果,
斗战胜佛获自由。
【解析】本题考查写小诗的能力。
此题答案具有开发性,选择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位小说人物,结合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特点拟写即可。
注意题干中“记录你被感动的那个瞬间”“以该小说人物名字为题”“不少于四行”的要求。
7.【答案】(1)C (2)D (3)B (4)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注意根据句意确定词义。
(1)句意:最终任用了那个人。
卒:最终,终于。
故选C。
(2)句意:宋太祖一向讨厌他的为人。
素:向来,一向。
故选D。
(3)句意:我坚决不给他升官。
固:坚决。
故选B。
(4)句意:最终得到允许进入。
竟:最终,终于。
故选B。
8.【答案】第二天,赵普又把这个人(担任某官的事)上奏太祖,太祖发怒了,把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赵普脸色不变,跪在地上把撕碎的奏章拾起来回到家。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注意重点词:明日:古今异义,第二天;“以其人奏”的“以”:把;奏牍:奏章;颜色:古今异义,脸色;而:表修饰;“拾之以归”的“以”:表修饰,相当于“而”。
9.【答案】讽直刚毅果断/执着/以天下事为己任脾气比较犟,但气量大/知错能改/知人善用/善于纳谏
【解析】一空:邹忌从“孰美”的问答开篇,以自身的生活体悟,委婉地劝谏齐威王广开言路,改革弊政,整顿吏治,从而收到很好的效果。
故邹忌劝谏的方法在于“讽”。
“讽”的意思就是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
二空:从“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
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
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和“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
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可以看出,赵普是直接劝谏太祖,
故赵普劝谏的突出特点是“直”。
三空:从“普明日复奏其人”“明日普又以其人奏”“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和“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
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可以看出,在太祖不同意任用赵普推荐的人甚至发怒的情况下,赵普依然敢于直言劝谏太祖,可见他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以天下事为己任,执着刚毅。
四空:从“太祖不用”“亦不用”“太祖怒”和“太祖怒曰:‘朕固不为迁官。
卿若之何?’”可以看出,太祖脾气比较犟,有些固执;但从“太祖乃悟,卒用其人”“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竟得俞允”可知,太祖知错能改,善于纳谏。
【参考译文】
赵普性格沉稳有城府,虽然很爱嫉妒别人,但能够以天下为己任。
宋朝初年,当宰相的人大多心胸狭窄、因循保守,赵普刚毅果断,没有能与他相比。
他曾经上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太祖没有任用。
赵普第二天又上奏请这个人(担任某官),太祖还是不用。
第三天,赵普又把这个人(担任某官的事)上奏太祖,太祖发怒了,把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赵普脸色不变,跪在地上把撕碎的奏章拾起来回到家。
过了些日子,赵普把撕碎的旧纸片修补连接起来,又像当初一样上奏。
太祖这才明白,最终任用了那个人。
群臣之中又有一个人应当升迁了,但是宋太祖一向讨厌他的为人,不答应升他的官。
赵普坚决地为他请求,太祖发怒道:“我坚决不给他升官,你能怎么样?”赵普答道:“刑法是用来惩治罪恶的,奖赏是用来酬劳有功之人的,古往今来都是这个道理。
况且奖赏是天下百姓的奖赏,不是皇上一个人的奖赏,怎么能由自己的喜怒来随意决定呢?”宋太祖更加生气,起身走了,赵普也跟随其后。
宋太祖进入皇宫,赵普站在宫门之外,很久都不离去,最终得到允许进入。
10.【答案】摘录:老邵父亲出来得更勤快,沿着街上的绿化带,一边走,一边看着那一丛丛绿。
批注:父亲在绿化带里种下了麦子,需要经常去看看麦子长势怎样,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解析】本题考查摘录并批注的能力。
要浏览全文,了解内容,梳理思路,提取关键句批注。
所摘录的句子在B句之后,因为父亲不认识兰草,他认为儿子种的就是麦子,儿子工作时,他也就把麦子种在绿化带,冬天来了,老邵父亲还在惦念自己种下的麦子,所以起伏笔作用的句子是“老邵父亲出来得更勤快,沿着街上的绿化带,一边走,一边看着那一丛丛绿”。
批注的句子要交代老邵父亲为什么这样做以及这句话在行文中的作用,父亲这样做是因为他需要经常出去,看看在绿化带自己种下的麦子长势怎样,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11.【答案】示例:连用短句/调动嗅觉,表现老邵对乡村生活的偏爱,以及乡村生活的纯净美好。
(意近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
要浏览全文,结合具体语境,从修辞、句式、表现内容、表达情感、表现手法、表达效果等方面考虑,简洁准确表述。
A句“有麦子味儿,有柴草味儿,有烟火味儿”运用排比,调动嗅觉,突出老邵觉得家里的馍比城里馒头香,表现老邵对乡村生活的偏爱,句式简短,富有表现力。
12.【答案】示例:①粮食,是所有人生存的根本,要珍惜/重视;②土地/自然/乡村,是所有人的家园,不能被城市化进程所破坏;③血脉,我们都是农村人的后代,要尊重老一辈对土地的感情;④中国的传统/文化,需要代代传承,不能后继无人。
(答出两点即可;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要浏览全文,了解内容,结合主旨,抓住关键句分析理解,简洁准确表述。
从“你们城里人爱种花就种花,俺管不着,可你们咋能把俺们乡下种粮食的地都用来种花呢?花再好,再挣钱,能吃?没了粮食,你们城里人能活,能看花草?”可知,“根”在提示人们要重视粮食生产,粮食是所有人生存的根本。
从“更多的人想起了乡下的老家。
于是,这个春天,更多的人在绿化带里的一丛丛麦子前留恋”可知,“根”在体现城里人对乡村的怀念,对农村生活的怀想,乡村是所有人的家园,乡村不能在城市化进程中消失。
从“又一年,在这座城市的每个路口,都有了个一米见方的特殊绿化点。
中央竖一块牌子,上面一个大字:‘根’。
在牌子周围,蓬蓬勃勃长着骄傲的麦子,乡下的麦子!”可知,“根”还表现了城里人尊重老一辈对土地的感情,我们都是农村人的后代,农村是我们共同的“根”。
“根”也蕴含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传统文化需要代代传承。
13.【答案】示例一:忘时与知秋不矛盾,“时忘四运周”是说作者因为住在比较偏僻的地方,没有什么人与他来往,所以他有时竟然忘了四季的节序变化。
“慨然知已秋”是作者看到院子里的落叶,才慨然发现已经是秋天了。
忘时与知秋看似矛盾,但实际上表达了作者远离世俗,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以及对于时光飞逝的感慨。
示例二:四时运转与来岁未知不矛盾,作者忘记了四时交替,时光流逝,不知自己是否还有来年。
这两点展现出了时间的永恒性与生命的暂时性。
但面对是否有来岁,作者却并不担忧,反而选择及时行乐,带着家人去远游,可以看出其豁达从容,对于生命的达观,有享尽今朝的胸襟气度。
示例三:乐于穷居与择日远游不矛盾,作者居住在荒僻的地方,少有人至,生活也比较穷苦,但却能带着家人一起出去游玩。
生活虽贫苦,但内心恬淡雅致,可以尽享田园生活的美好,体现出作者对于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情感主旨把握。
14.【答案】B
【解析】B.“《水浒传》想以江湖道义打造一个儒家理想国”是作者的分析,而不是作者的观点,作者由这一分析得出的观点是:单纯的行侠仗义的江湖伦理已难以统辖人心。
故选B。
15.【答案】①第一次例举《三国演义》,通过将关羽被封为五虎上将之首仍对位次不满与梁山好汉几乎从未出现争权排位形成对比,引出下文施耐庵有意构建梁山的儒家理想礼制社会这一观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第二次例举《三国演义》,借蜀汉政权以光复汉室作为政治理想,内部少有内讧,但是与梁山好汉相比,仍旧不够团结统一,从而引出施耐庵心中独特的理想主义构图,并进一步分析其内在原因,得出“建立礼治之道,拥有涵容的政治情怀才能真正建成儒家的理想国”的结论。
【解析】考查分析对比手法。
第一处例举《三国演义》是在第一段,例举关羽因为计较地位而愤愤不满的例子,与本段中例举的梁山好汉从来没有因为座次而“产生龃龉”的例子形成了鲜明的对经。
通过对比,引出作者的观点:《水浒传》竭力以兄弟之谊建构梁山泊内部关系,自然是要打造一个可以作为礼治标本的儒家理想国。
同时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
第二处例举出现在第三段,这一段例举了蜀汉以恢复汉室为政治理想,所以少有内讧和投敌者,但也有数人投魏。
而梁山好汉则不同,一百零八人成为一个“不可离间的整体”。
然后分析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得出观点:革弊除奸从根本上说是要建立礼治之道,需要一种更有涵容的政治情怀。
16.【答案】①结局:李逵负荆请罪,宋江原谅李逵,兄弟重归于好。
②从结局看,体现了梁山泊的礼治之道。
因为梁山泊既讲究公平正义,同时也以兄弟之谊建构梁山泊内部关系,李逵误会宋江,自愿负荆请罪;宋江出于兄弟情义,出于儒家的礼治之道,选择宽恕原谅了李逵,因此结局符合礼治之道。
【解析】第一问:考查名著情节。
李逵“负荆请罪”的故事出自《水浒传》第七十三回,当时有两个恶人假冒宋江的名讳从刘太公庄上强抢了刘太公的女儿,李逵路过刘家庄的时候,听说了这件事,于是一时鲁莽,不由分说就要杀宋江。
宋江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就提出去刘家庄对质,并和李逵约定以人头做赌注。
结果来到庄上,刘太公说不是宋江,李逵不知所措,燕青就教了“负荆请罪”。
最后宋江原谅了李逵,兄弟二人重归于好。
第二问:考查阅读启示,开放类试题,宋江原谅了李逵,体现了梁山泊的礼治之道。
联系“梁山泊的存在已然放大了正义与公平的诉求”与“水浒传》竭力以兄弟之谊建构梁山泊内部关系”可知,李逵因为误会了宋江,所以来找宋江负荆请罪,知道自己做错了事,就勇敢承认错误,并与燕青去擒拿两个贼人。
宋江原谅了要逵,是出于兄弟的情义,也表现了他“涵容的政治情怀”,所以这个结局符合礼治之道。
17.【答案】①用实验方法(假设对比论证)探究习性;②黑步甲会用假死的方式来进行逃生,假死时间一次比一次长,且不会因地表环境而改变;③蟋蟀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解析】第一空:通过材料一中的“提出假设”“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可知,这是通过实验的方法来探究黑步甲的假死情况;或通过“假设成立”和“假设不成立”可知,这是通过假设对比论证的方法来探究黑步甲的习性。
第二空:通过“不停刺激黑步甲,记录黑步甲假死时长”的实验过程,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假死时间一次比一次长”;通过对“沙土上、木头上、玻璃上、松软的土地上对黑步甲进行刺激”的实验过程,得出“还是假死”的结论不成立,从而证明黑步甲会用假死的方式来进行逃生,且不会因地表环境而改变。
第三空:例如“主人有的是时间,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蟋蟀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蟋蟀是那样的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18.【立意指津】本题考查材料作文。
第一,审题。
题干要求是议论文,要呈现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论点是能够明确表达观点的陈述句,结合题干可知,论点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赞成小夏的观点,认为不应该再阅读《儒林外史》《水浒传》等“大部头”名著,浪费时间和精力,而是读缩写本、看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省时省力;二是不赞成小夏的观点,认为还是应该读《儒林外史》《水浒传》等“大部头”名著,不应该读缩写本、看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
运用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论述并证明自己的观点。
第二,思路一。
不赞成小夏的观点。
要有符合逻辑的论述,用充分的论据支撑、论证自己的观点,不能空洞地喊口号。
名著等大部头都是经过时间考验的作品,其中蕴藏着思想的精华,其内容和文字都是在时间洗礼中凝练而成的,每一段内容、没一个句话在反复咀嚼中都能呈现不同的魅力,所以要细致、认真读。
而缩写本、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对于名著的内容、文字有所改变,阅读时所感受的思维、思想很肯能会有很多缺失。
同时,名著非常厚、长,内涵深,在阅读名著过程中能够锻炼人的耐性、陶冶人的性情,对于人的性格、志趣的培养有非常大的作用。
总之,要突出阅读原版本的名著的必要和好处,进而支撑自己的观点。
在论据方面,可以举出一些名人,例如杜甫、莫言、陈寅恪等人潜心阅读取得成就的事例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第三,思路二。
赞成小夏的观点。
名著非常厚、长,具有非常大的阅读难度,尤其是青少年在阅读中会遇到非常大的阻碍,如果勉强阅读的话,很可能会完全打消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反而不利于学生的名著阅读。
学生可以先阅读缩写本、观看改编的影视作品等,了解其情节和内涵,对某些名著内容感兴趣之后再深入阅读相关名著,能够促进学生对名著的学习。
总之,阅读缩写本、观看改编的影视作品不是放弃对“大部头”的阅读,而是更好的阅读、理解名著。
第四,语言。
议论文在语言上以议论为主,少叙事和描写,少喊口号,多写自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