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同步测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同步测试卷
一、单选题
1.有学者认为,分封制使周天子之下的各级受封贵族领主具有了一种亦臣亦君的双重政治性格,各级受封的领主在自己封地里的绝对权威甚至超过了分封他的上一级领主。

这反映出西周
A.分封制有分裂割据的隐患
B.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C.分封制具有开疆拓土作用
D.周天子是天下各族的大宗
2.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

下列项中能体现该论断的是A.郡县制与刺史制 B.皇帝制与郡县制 C.皇帝制与封国制 D.丞相制与刺史制
3.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

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官员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4.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至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

”这说明分封制
A.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意识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C.强化了王室对土地人口的控制D.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
5.汉武帝执政53年,先后更换12位丞相,丞相任职的平均时间为4年,被杀的概率约三分之二。

这表明()
A.汉朝丞相位高权重B.汉朝相权无足轻重
C.相权不能制约皇权D.皇帝权力至高无上
6.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

据此我们可以判定商代
A.祖先的地位高于神 B.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
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D.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
7.“中国古代文明的灿烂之花没有在中国结果,相反却在欧洲结出了划时代意义的果实。

”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中国毫无意义
B.中国的古代文明是欧洲资本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
C.中国的四大发明对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D.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标志着欧洲近代化的开端
8.战国后期,诸子思潮激荡,交互影响。

例如墨者习儒者之学,老庄、申韩学术颇有互通之处……调和折衷之思潮逐渐成熟。

吕氏春秋之编纂可视为先秦思潮发展的结局。

这种思想局面折射出
A.思想复杂、流派林立 B.相互学习、思潮趋一
C.经济转型、走向统一 D.诸侯争霸、礼崩乐坏
9.《荀子·君道》称:“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

”为达到这种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A.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B.设立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C.设立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D.推行行省制度,加强地方控制
10.孔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孟子曰:“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当时的儒者
A.适应社会转型之努力
B.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
C.重构礼乐纲常的愿望
D.不受重用的愤懑之情
1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

”中国人强调姓所反映的实质是
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专制王权强大
C.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D.个人观念淡漠
12.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说:“(秦朝)在证明法家思想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的灭亡)也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这个“正确的思想”是指A.“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B.“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3.战国时期,墨家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道家学派在《庄子》中发挥想象将孔子描绘成道家代言人,法家学派在《韩非子》中将孔子法家化。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统一趋势
B.人们的思想在当时比较自由
C.孔子思想与各派学说有交叉之处
D.儒家思想受到人们普遍认可
14.有学者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更加广阔的国土上更加彻底地实施郡县制,才使得“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行同伦、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落实。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郡县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B.地方设郡县最先在秦朝推行
C.国家统一是郡县制实施的前提
D.秦始皇是设郡、县的首倡者
15.汉初,丞相有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的传统。

汉武帝时,开始起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拜相后始封侯;武帝后期,丞相动辄因故免职、下狱。

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皇帝集权下政务机关权力弱化
B.独尊儒术使儒学地位得到提高
C.功臣列侯的势力开始遭到削弱
D.中央集权制度得到了有效加强
16.《庄子•天道篇》:“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两者都强调
A.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B.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C.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D.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17.中国古代某时期制定的选官标准,史称“四科取士”:“一日德行高妙,志节
清白;二日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日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日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

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该选官制是
A.世禄制B.征召制C.察举制D.科举制
18.《贾谊·治安策一》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

这一主张后来发展为()
A.察举制B.推恩令C.郡县制D.封国制
19.某学者评价“百家争鸣”时指出:“正是这一时期(战国时期)的政治混乱才迫使那些思想者不断反思社会的本质以及人民所应该承担的角色,一些人试图找到能够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法则。

”由此可见
A.战国时诸子百家开始出现 B.争鸣核心是重建社会秩序
C.文化的繁荣源于社会混乱 D.“百家争鸣”只关注人际关系
20.《尚书大传》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作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对“四年建侯卫”“六年制作礼乐”解读正确的
A.建侯卫就是实行郡国制,制作礼乐是为了维护郡国制
B.建侯卫就是实行分封制,制作礼乐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制
C.建侯卫就是推行宗法制,制作礼乐是为了用来代替分封制
D.建侯卫就是实行郡县制,制作礼乐是为了丰富周人的生活
21.史料记载:“殷民六族”、“怀姓九宗”等原属于周王室的臣民,被分封给鲁、卫、晋等,成为诸侯的臣民,但同时他们依然为周王臣民。

原属诸侯、贵族之臣也普遍成为周王之臣。

这改变了商代各地方国里的臣民只属于方伯所有,不为商王所拥有的局面。

“王臣”范围的扩大:
A.有利于周王天下共主的形成 B.逐步巩固了周王臣民的地位
C.强化了西周的中央集权制度 D.扩大了诸侯国君的统治范围
22.战国时期有思想家主张:“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

反敝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而不知别亲疏。

”以上主张A.体现了儒家建立礼乐文明社会的时代追求
B.反映了道家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C.表露出法家思想家维护专制政权的政治诉求
D.贯穿着墨家思想家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23.传说尧舜时代的“诽谤之木”,柱上那一条弯钩,方便百姓“上书”,原来立于“大路交衢”,在谤木上数落“王恶”,诽谤官府,均不得治罪。

汉代重树诽谤木转立于皇宫门前,“以表王者纳谏”,后更以石代木,雕龙饰物,改称华表,威风凛凛。

从“谤木”到“华表”的演变
A.说明了先秦时期专制王权尚未形成
B.体现了儒家思想在古代长期居于主导地位
C.说明了古代专制皇权不断得到加强
D.体现了从先秦到秦汉时期政治转型的完成
二、材料分析题
24.对于邈远的夏朝历史奥秘,需要以多种史料进行探寻。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这部中国史的着眼点在社会组织的变迁,思想和文物的创辟,以及伟大人物的性格和活动。

这些项目要到有文字记录传后的时代才可得确考……本书即以商朝为出发点,然后回顾其前有传说可稽的四五百年……在后人关于夏朝的一切传说和追记中,我们(所)能抽出比较可信的事实。

——张荫麟《中国史纲》(1941年)
材料二我们如果不自满于神话与传说,那只有求助于考古学之地下发掘的证据,现在虽因为材料缺乏、考订困难,还没有明确的论断,可与古代的记载互证……我们今后研究古史,不必龂龂于文字记载的争辩,而只有从事于考古学而努力于地下发掘之一条大道。

——周予同《开明本国史教本》(1931年)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史纲》不以夏朝作为“出发点”的原因,指出该书探索夏朝历史所依据的史料。

(2)二里头文化的探索有利于减少夏史研究“龂龂于文字记载的争辩”。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里头遗址的科学发掘,最早得益于谁主持的什么考古活动,并列举二里头考古发现的政治建筑和生产活动遗址。

(3)据材料二,指出探索夏朝历史奥秘应遵循的最重要路径,并分析其原因。

一、单选题
1.有学者认为,分封制使周天子之下的各级受封贵族领主具有了一种亦臣亦君的双重政治性格,各级受封的领主在自己封地里的绝对权威甚至超过了分封他的上一级领主。

这反映出西周
A.分封制有分裂割据的隐患
B.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C.分封制具有开疆拓土作用
D.周天子是天下各族的大宗
【答案】A
【解析】
【详解】
通过题干“各级受封的领主在自己封地里的绝对权威甚至超过了分封他的上一级领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下各级领主拥有绝对权力,存在着分裂割据的隐患。

故答案为A项。

B项,题干信息不能体现宗法制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题干内容叙述的不是分封制的开疆拓土作用,排除;D项,周天子是天下各族的大宗属于宗法制的内容,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

【点睛】
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

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2.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

下列项中能体现该论断的是A.郡县制与刺史制
B.皇帝制与郡县制
C.皇帝制与封国制
D.丞相制与刺史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
“汉承秦制”是指秦统一后建立了一套中央和地方的官僚体制,西汉建立后,承袭秦制,基本上没有突破秦代模式。

如三公九卿、郡县制、皇帝制度等。

故B正确。

刺史制度是汉武帝时候创立的,故排除AD,封国制秦没有,故排除C。

3.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

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官员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早期政治制度,宗法制度的影响。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材料中“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体现浓厚的家国色彩,联想到国家政治结构具有浓厚的家族色彩,从而解题。

【详解】
由古代把“民之父母”、“爱民如子”等作为褒扬和肯定官员的专用名词可知,在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对官员的褒扬借用了家庭关系中常用的概念表达,即形象生动,又得到了普遍的理解和接纳,说明“家天下”观念的影响深远,所以正确答案为B 项;A项中说法不符合史实,中国古代官员是官僚政治的产物,是君主的奴仆,不是君主的血亲,并且本题是在分析官员形象;本题没有提供官员考核的内容和思想,C
项不符合题意;D项所说“官员之间”、“共同”、“政治诉求”与本题材料中所述的官员评价无关。

【点睛】
宗法制(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予盾;
(2)内容:周王、诸候还是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宗法制的核心)。

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嫡长子的其他兄弟为小宗,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3)作用:①确立了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4.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至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

”这说明分封制
A.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意识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C.强化了王室对土地人口的控制 D.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
【答案】D
【解析】
【详解】
据材料可知,此制度是指分封制,从材料中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信息可知,分封制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D正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于秦朝,与材料不符,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强化王室对土地人口的控制,C错误。

【点睛】
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出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

5.汉武帝执政53年,先后更换12位丞相,丞相任职的平均时间为4年,被杀的概率约三分之二。

这表明()
A.汉朝丞相位高权重B.汉朝相权无足轻重
C.相权不能制约皇权D.皇帝权力至高无上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西汉时期,丞相统领百官,相权极重,能够与皇帝的君权相争,因此相权与君权的矛盾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一对重要的矛盾,材料表明丞相大多不能善终,说明皇帝权力至高无上,D正确;材料表明丞相大多不能善终,说明皇帝权力至高无上,并非丞相位高权重,排除A;西汉前期,丞相统领百官,位高权重,B错误;相权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C错误。

6.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

据此我们可以判定商代
A.祖先的地位高于神
B.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
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D.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可知,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不是向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说明祖先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重要,反映了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

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帝”是商王心中的最高神,祖先地位并未高于神;B、C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血缘宗法观念,不是占卜决策国家大事,也不是王权的神秘色彩。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7.“中国古代文明的灿烂之花没有在中国结果,相反却在欧洲结出了划时代意义的果实。

”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中国毫无意义
B.中国的古代文明是欧洲资本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
C.中国的四大发明对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D.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标志着欧洲近代化的开端
【答案】C
【解析】
【详解】
材料的主旨是中国的四大发明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在欧洲结出了划时代意义的果实”。

故选C。

A“对中国毫无意义”不符合史实,是对四大发明的误解,故排除A。

欧洲资本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古代文明只是外部原因,起推动作用,故排除B。

欧洲近代化的开端是以新航路开辟为标志的,D表述错误,排除D。

8.战国后期,诸子思潮激荡,交互影响。

例如墨者习儒者之学,老庄、申韩学术颇有互通之处……调和折衷之思潮逐渐成熟。

吕氏春秋之编纂可视为先秦思潮发展的结局。

这种思想局面折射出
A.思想复杂、流派林立
B.相互学习、思潮趋一
C.经济转型、走向统一
D.诸侯争霸、礼崩乐坏
【答案】C
【解析】
材料信息体现出战国时期诸子各家思想相互融合的现象,这折射出战国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大变革、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故C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各家思想相互融合的信息,故错误;各家之间相互学习,互相融合,但不是思潮趋一,故B项错误;D项是春秋时期的特征,故错误。

9.《荀子·君道》称:“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

”为达到这种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A.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B.设立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C.设立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D.推行行省制度,加强地方控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
材料反映的是府官员的监察,而秦始皇监察官员采取的措施是设立御史大夫,所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和材料主旨无关,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丞相是帮助皇帝处理政事但不能监察官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
行省制度是元朝才有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10.孔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孟子曰:“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当时的儒者
A.适应社会转型之努力
B.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
C.重构礼乐纲常的愿望
D.不受重用的愤懑之情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材料侧重体现的是孔子和孟子的社会责任感,并未涉及到社会转型,也未体现孔孟不受重用的愤懑之情,故AD错误。

材料中孔子的大意是如果有人用我治理国家一年便可以搞出个样子,三年就一定会有成效。

孟子大意是平治天下这样的大任,如今这世上除了我,还能有谁这体现出作者的胸怀大志一心想要平治天下的伟大抱负,故选B。

重构礼乐纲常是董仲舒提出的,为汉武帝所采用,故C错误。

【点睛】
材料式选择题要把握住材料的中心,对材料的理解要注意几个原则:一是全面性,不要断章取义,也不能以偏代全,二是准确性,不要曲解材料的原意,对选项的理解要注意是否符合史实;是否与材料相关;是否体现材料的中心。

1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

”中国人强调姓所反映的实质是
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专制王权强大
C.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D.个人观念淡漠
【答案】C
【解析】
【详解】
中国人的姓氏和血脉、家族相联在一起,因此中国人将姓置于个人名字之前,反映出家族宗法观念浓厚,故C正确;AB材料体现不出来,材料只是说的中国人的姓和名的组合与西方不同,排除;个人观念说法明显与材料相反,排除D。

【点睛】
本题考查西周的宗法制,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12.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说:“(秦朝)在证明法家思想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的灭亡)也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这个“正确的思想”是指
A.“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B.“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孟子思想的理解。

由“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得知是孟子的“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其它是错误的。

所以答案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孟子
13.战国时期,墨家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道家学派在《庄子》中发挥想象将孔子描绘成道家代言人,法家学派在《韩非子》中将孔子法家化。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统一趋势
B.人们的思想在当时比较自由
C.孔子思想与各派学说有交叉之处
D.儒家思想受到人们普遍认可
【答案】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术领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人们的思想顾忌较少,为孔子形象变异提供了文化背景和必要的社会条件,B选项符合题意。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自由,材料中看不出,思想界的统一趋势,A选项错误。

由材料中墨家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可以看出,孔子思想与墨家思想没有交叉,C选项错误。

材料中,墨家将孔子塑造成为乱贼形象,不能说人们对儒家思想的普遍认可,D选项错误。

14.有学者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更加广阔的国土上更加彻底地实施郡县制,才使得“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行同伦、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落实。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郡县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B.地方设郡县最先在秦朝推行
C.国家统一是郡县制实施的前提
D.秦始皇是设郡、县的首倡者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更加彻底地实施郡县制,才使得……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落实”可见郡县制实施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故A项正确;地方设臵郡县的做法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存在,并非秦朝最先推行,故B项错误;从材料信息来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更加广阔的国土上更加彻底地实施郡县制”,并非认为国家统一是郡县制实施的前提,故C 项错误;秦朝之前已经存在郡县,故D 项错误。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郡县制
15.汉初,丞相有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的传统。

汉武帝时,开始起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拜相后始封侯;武帝后期,丞相动辄因故免职、下狱。

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皇帝集权下政务机关权力弱化
B.独尊儒术使儒学地位得到提高
C.功臣列侯的势力开始遭到削弱
D.中央集权制度得到了有效加强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开始起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拜相后始封侯;武帝后期,丞相动辄因故免职、下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形成中朝外朝制度,中朝多决策,丞相代表的外朝日益成为纯粹的政务机关,其权力受到削弱,丞相受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