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眉鸟古诗原文]画眉鸟古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画眉鸟古诗原文]画眉鸟古诗
(1) [画眉鸟古诗]动物的古诗
托物言志是古诗体裁之一,下面是关于动物的古诗,欢迎参考!
1、《白马》
唐·杜甫
白马东北来,空鞍贯双箭。

可怜马上郎,意气今谁见。

近时主将戮,中夜商於战。

丧乱死多门,呜呼泪如霰。

2、《卖骆马》
唐·白居易
五年花下醉骑行,临卖回头嘶一声。

项籍顾骓犹解叹,乐天别骆岂无情。

3、《归马华山》
唐·白行简
牧野功成后,周王战马闲。

驱驰休伏皂,饮
(2) [画眉鸟古诗]高考语文鉴赏古诗词形象的复习要点
鉴赏古典诗词的艺术形象,要分析、判断它们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可从以下几点去考虑:
1、是现实中某种品格、品质、精神的象征。

一般的咏物诗常借助这种形象,用象征或托物言志的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思想;而这些形象就成了某种品格、品质、精神的象征。

如: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地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诗中作者以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而瓦松虽高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

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不羡名利的思想品质。

菊花就是诗人自己的象征。

2、是现实某种心情、情感的折射。

现实中许多情感都要借助诗歌去抒发,并通过诗中塑造的形象让人去感受。

如:
春夜闻笛
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这首诗是诗人谪迁江淮时的思妇之作。

前两句,写在寒夜,军中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风光恰似塞外。

这笛声激起士卒的乡愁,迁客(诗人)不禁悲伤轮流泪,渴望立即飞回北方中原的家乡。

后两句,写大雁北飞,这里突出了大雁亟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飞的心情,也表明迁客(诗人)羡慕大雁只要等到春天便可北飞的自由。

诗歌通过刻画“笛”、“迁客”、“雁”这些形象,表现了诗人的哀怨、思念和遗憾之情。

又如: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诗中为我们塑造了画眉鸟的形象:啼声婉转,在山花树丛中自由飞翔,充满了对自由生活的热爱之情,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是现实中某种理想、志向、追求的寄托。

自古志士仁人就不乏有远大的理想,宏伟的抱负,不懈的追求。

他们的表达方式不同,一些人往往是把这些情感寄托在诗歌当中,而诗歌中的形象通常是这些情感的寄托。

如:
后庭花
吕止庵
功名揽镜看,悲歌把剑弹。

心事鱼缘木,前程羝触藩。

世艰难,艰声长叹,满天星斗寒。

这首元曲,为我们刻画了一个深夜不寐、忧虑国事的志士形象。

他揽镜自照,鬓发已斑。

青春年华,却消磨于官场,此刻自哀华年已逝,功业无成。

仕途艰险坎坷,愿望无法实现。

进不能实现救世济民的志向,退又不能忘情国事,进退两难。

他一生的理想追求,功业志向在艰难的世道面前化为乌有,只落得一声长叹。

而满天的寒意,正是他的悲哀。

4、是现实中某个阶级、阶层的代表。

白居易的《卖炭翁》里的卖炭翁,他好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雪,一路上满怀希望地盘算着卖炭得钱换衣食。

然而结果呢?他却遇上了“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宫使”。

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跟着那“叱牛”声,卖炭翁在从“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辗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诗人以个别表现一般,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有力的鞭挞。

卖炭翁这一形象,可以说代表了受剥削、受压迫的广大人民。

下一页:模拟练习
1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问:诗歌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析。

该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分析,主要是对诗中景物和人物形象的分析。

前三句写景,多重铺垫,后一句写人,水到渠成。

由远而近,由户外写到室内;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以景托情。

诗中的环境所抒写的井边梧桐、秋深
叶黄、夜深霜重这些景象都暗合“秋词”的要求。

其作用不难看出,一是向读者暗示,这是一首怨怒诗;二是渲染烘托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这首宫苑诗为我们刻画的形象,可以通过“无颜色”和“卧听清漏”两处来表现。

“无颜色”既是说明了室内用具的灰暗和夜已深了,更向读者暗示了主人公心情的黯淡。

“卧听清漏”“漏”前加“清”字,由于心境凄清,愁恨难眠,才感觉到漏声凄清、漫长。

回答上述问题,先要明确诗歌所写之景与诗人之情,然后再结合景及相关的词语具体分析,这次作答的核心。

塑造了一个怨怒的人物形象,作者先用环境井边梧桐、秋深叶黄、夜深霜重,渲染气氛。

点出“无颜色”、“卧听”可见作者的怨怒之情。

2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从表面上看,该题考查的是诗中描绘的景色和诗人流露出的情感,实际上是间接考查对诗歌形象的分析,主要是对词中意象的分析。

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诗人往往借助典型意象来渲染或张扬个人的情感,阅读古诗要抓住诗中典型的意象,通过意象的开拓,理解和把握诗人的情感。

诗中“海浪”“乌云”“北风”“群山”“烟雨”等这些典型意象,再加上“如云”“去却回”“吹起”“急”“卧看”等相关词语,从视觉听觉角度描绘了一幅海滨暴雨即将来临的自然景色。

而此时的诗人却很悠闲地躺卧在窗旁的榻几上,观赏倚于天边高耸入云、蜿蜒巍峨的群山,他想看看急雨倾注在峻岭大海的壮观,这是何等的豪情!回答这类问题,基本方式是先指出所用意象,然后通过意象分析开拓意境,最后揭示诗人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

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

这种壮美景象的
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作者简介:刘晓霞,高级教师,供职于河北省滦县教师进修学校,发表论文多篇。

(3) [画眉鸟古诗]《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古诗赏析
归园田居·其一
作者: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⑴,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⑵,一去三十年。

羁鸟⑶恋旧林,池鱼思故渊⑷。

开荒南野际⑸,守拙归园田⑹。

方宅十余亩⑺,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⑻,桃李罗堂前⑼。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⑽。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⑾。

户庭无尘杂⑿,虚室有余闲⒀。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⒁。

1少:指少年时代。

1适俗:适应世俗。

韵:情调、风度。

2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

这里指仕途。

3羁鸟:笼中之鸟。

池鱼:池塘之鱼。

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4南野:一本作南亩。

际:间。

5守拙:守正不阿。

潘岳《闲居赋序》有“巧官”“拙官”二词,巧官即善于钻营,拙官即一些守正不阿的人。

守拙的含义即守正不阿。

6方:读作“旁”。

这句是说住宅周围有土地十余亩。

7荫:荫蔽。

8罗:罗列。

9暧暧:暗淡的样子。

10依:轻柔的样子。

墟里:村落。

11这两句全是化用汉乐府《鸡鸣》篇的“鸡鸣高树颠,犬吠深宫中”之意。

12户庭:门庭。

尘杂:尘俗杂事。

13虚室:闲静的屋子。

余闲:闲暇。

14樊:栅栏。

樊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仕途。

返自然:指归耕园田。

这两句是说自己像笼中的鸟一样,重返大自然,获得自由。

从小没有投合世俗的气质,性格本来爱好山野。

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一去就是三十年。

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

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

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

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

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扬。

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

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

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

《归园田居》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于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十一月,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去彭泽令归隐,其时四十一岁。

《归园田居》大约作于归隐的次年。

这组诗共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

陶渊明所写的大量歌颂田园生活的抒情诗,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适俗:适应世俗。

动宾短语作“韵”的定语。

韵:指气质,性格、情趣等。

性:生性,性格。

本:本来,副词。

.丘山:这里指山林。

○以追述往事开篇,言自己从小就厌恶世俗官场,本性喜爱大自然,体现出诗人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尘网:尘世的罗网,指官场。

官场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罗网。

去:离开,指离别故园的丘山。

三十年:应作“十三年”,陶渊明自太元十八年(393)初做江州祭酒,到熙义之年(405)辞去彭泽令归田,刚好过了十三年。

○写诗人对以往误入仕途的深刻反省。

“尘网”一
词,是首句“俗”的具体化。

诗人将官场斥为“尘网”,见其憎恨之情。

“三十年”,极言时间之长,加重了“误”的份量,见其追悔莫及的心情。

以上为一层,写自己的本性与误落“尘网”的矛盾。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羁鸟:关在笼里的鸟。

羁,束缚。

旧林:过去栖息的山林。

池鱼:被捕捞来放养在池里的鱼。

故渊:过去生活的深潭。

这两句的“恋”与“思”“旧”与“故”均为互文。

○承前叙诗人误落官场“尘网”,意如“羁鸟”“池鱼”,得不到自由,于是思恋“旧林”“深渊”渴望回到大自然的怀抱,见其急切思归田园的心情。

诗以“羁鸟”“池鱼”作比,贴切形象,既与前面的“尘网”呼应,又为后文的“樊笼”伏笔。

开荒南野际,守拙(zhuó)归田园。

南野:一作“南亩”,泛指田野。

际:间。

守拙:安守愚拙的本性。

拙,指不善于在官场逢迎取巧。

“守拙”句是说自己宁愿抱守愚拙的:性归隐田园,而不愿混迹在巧弄机谋的仕途之中。

○叙诗,现在终于离开仕途归耕田园,流露出无限的欣愉之情。

“守拙”一词,与诗的开头两句呼应,既是对“俗”的尖锐讽与否定,又是返朴归真“爱丘山”本性的再现。

以上为层,写自己归耕田园的决心。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方宅:住宅周围方,旁,周围。

宅,住宅。

○写诗人归隐后,只有微薄的产业,简陋的家室,表现了诗人淳朴的生活,淡泊而又舒畅的心境。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荫:树荫,引申为遮蔽,荫蔽。

罗:罗列,排列。

○写诗人田居的环境。

屋后榆柳,相互掩映,凝绿于夏,堂前桃李,列植成行,争艳于春,令人逸兴遄飞,心驰神往。

暧(ài)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暖暧:模糊不清隐约可见的样子。

远人村:远处的村庄。

村庄是人聚居的地方,所以称“人村”。

依依:轻柔的样子。

墟里:村落。

烟:指炊烟。

○写远望之景,静中寓动,一切都呈现出安宁、柔和的情调。

“暖暖”一词,写出了轻烟淡雾迷漫飘忽下,乡村似隐似现的杳远景象,极富诗意。

“依依”一词,画出了炊烟袅袅中的村落的安闲景象,与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完全契合。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这是主谓倒装的句子,还原过来是“远人村暖
暖,墟里烟依依”。

这种主谓倒装句是诗词中常见的特殊句式。

这种倒装与诗句的节奏、押韵都有关系。

从节奏方面看,“暖暖——远——人村”,节奏是二一二,。

读起来顺口;还原为“远——人村——暧暖”,节奏是一二二,就读不顺畅了。

从押韵方面说,如不倒装,“依”字押不上韵;倒装以使“烟”成为韵脚,就能同上文的“田”“间”“前”等相押了。

由于诗人们常用这种例装句,它也就成为了旧体诗的特殊句式之一,并从而形成一种特殊的风味。

运用得恰当,句子的诗味似乎更浓一些。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颠:本义是头顶,引申为泛指顶部。

○写近听之景,以动显静。

“狗吠”“鸡鸣”都衬出了田居的宁静和诗人怡然自得的心境。

以上为三层,写田园生活的情景。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户庭:门庭,门户和庭院。

尘杂:尘俗杂事。

虚室:虚静的内室,陈设简单而安静的屋子。

这两句说,归田以后,因无世俗杂务的纠缠,闲暇的对间就显得多了。

○隐居家中,无世俗杂务烦扰,自然清静。

久在樊(fán)笼里,复得返自然。

樊笼:关鸟兽的笼子。

这里比喻仕途。

复:又,副词。

得:能,助动词。

返自然:回到大自然,指归耕田园。

这两句是说,辞官归田,有如长期关在笼中的鸟兽又重返大自然一样;○用一比喻,其欣喜舒畅之情,溢于言表。

“樊笼”句与前面的“羁鸟”“池鱼”遥相呼
应;“复得”句与诗首二句相绾合。

全诗章法,转承起伏,变化多端,前后勾连,一脉相通。

以上为四层,写重返自然的感受,是全诗的总结。

从小没有适应世俗的习性,生性本来热爱田园和丘山。

违背本心误入仕途罗网,一别故园屈指一十三年。

笼中的鸟儿眷恋着旧林,池中的鱼儿思念着故渊。

如今在故乡山野开荒种地,安守愚拙的本性返回田园。

住宅周围有土地十余亩,简陋的茅屋盖上八九间。

榆柳成荫遮蔽着后面屋檐,桃李争妍罗列在厅堂面前。

远处的村庄望中隐约可见,村子里家家升起袅袅炊烟。

狗吠在深深的里巷之中,鸡鸣在宅旁的桑树之颠。

田家的门庭没有尘俗杂事,简朴的屋里多么安静清闲。

象鸟儿长期被关左樊笼里,如今又展翅飞回到大自然。

第一首诗主要是以追悔开始,以庆幸结束,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所谓“适俗韵”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

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

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看破官场后,执意离开,对官场黑暗的不满和绝望。

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人生常不得已。

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

所以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

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

“一去三十年”,当是“十三年”之误。

从陶渊明开始做官到最终归隐,正好是十三年。

这一句看来不过是平实的纪述,但仔细体味,却有深意。

诗人对田园,就像对一位情谊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叹息道:“呵,这一别就是十三年了!”心中无限感慨,无限眷恋,但写来仍是隐藏不露。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虽是“误入尘网”,却是情性未移。

这两句集中描写做官时的心情,从上文转接下来,语气顺畅,毫无阻隔。

因为连用两个相似的比喻,又是对仗句式,便强化了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绪。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守拙”回应“少无适俗韵”——因为不懂得钻营取巧,不如抱守自己的愚拙,无须勉强混迹于俗世;“归园田”回应“性本爱丘山”——既有此天性,便循此天性,使这人生自然舒展,得其所好。

开始所写的冲突,在这里得到了解决。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

但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暧暧,是模糊不清的样子,村落相隔很远,所以显得模糊,就像国画家画远景时,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几笔水墨一样。

依依,形容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

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致,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将这幅美好的田园画活起来了。

这二句套用汉乐府《鸡鸣》“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宫中”而稍加变化。

但诗人绝无用典炫博的意思,不过是信手拈来。

他不写虫吟鸟唱,却写了极为平常的鸡鸣狗吠,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

隐隐之中,是否也渗透了《老子》所谓“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观念,那也难说。

单从诗境本身来看,这二笔是不可缺少的。

它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不会让你感到喧嚣和烦躁。

以此比较王籍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那种为人传诵的所谓“以动写静”的笔法,未免太强调、太吃力。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尘杂是指尘俗杂事,虚室就是静室。

既是做官,总不免有许多自己不愿干的蠢事,许多无聊应酬吧。

如今可是全都摆脱了,在虚静的居所里生活得很悠闲。

不过,最令作者愉快的,倒不在这悠闲,而在于从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

这两句再次同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揭示出《归园田居》的主旨。

但这一呼应与点题,丝毫不觉勉强。

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

这样的结尾,既是用笔精细,又是顺理成章。

这首诗最突出的是写景———描写园田风光运用白描手法远近景相交,有
声有色;其次,诗中多处运用对偶句,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还有对比手法的运用,将“尘网”“樊笼”与“园田居”对比,从而突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自然的热爱;再有语言明白清新,几如白话,质朴无华。

总之,陶渊明的这首诗不论是思想内容上,还是艺术色彩上都令心静如水之君无不折服。

第 11 页共 11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