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州师专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锦州师专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宋久存
【摘要】体育教育专业是锦州师专的重点专业,始终坚持"为地方基础教育服务,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的办学理念.为了适应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人才培养方面,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理论、实践和职业技术能力相结合,是锦州师专追求的根本目标.主要从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分别阐述,为锦州师专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理论依据.%Physic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major in jinzhou teachers college, which always adheres to the basic education philosophy as "serving for the local elementary education, serving for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rogress, and for the students to grow up and become talented. " In order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becoming an expert in physical education in the society, personnel training should be based on knowledge, should focus on one's competence, and should aim at services. We should als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rain the people from different aspects, including knowledge, competence, and qualities, combined with theory, practice, and vocational techniques. In this passage, the author mainly illustrated the aims and requirements of the personnel training, and their training mode respectively, which has provided a theory basis on the personnel training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jinzhou teachers college.
【期刊名称】《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2(014)001
【总页数】3页(P79-81)
【关键词】锦州师专;体育教育;人才培养
【作者】宋久存
【作者单位】锦州师专,辽宁锦州12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07.4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如何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已成为各个高校共同关
注的焦点问题.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除了要考虑所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社
会发展的需要,还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主动适应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需要.体育教育专业是锦州师专办学历史最长、办学规模最大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个
专业,是享有行业知名度的老牌专业[1].几十年来,锦州师专体育教育专业为中小学输送了大批的体育教育工作者,为社会的各个领域培养出许多德才兼备的体育专业人才.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对体育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体育教育专业以国家中长
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辽宁省教育“十二五规划”及锦州师专中长期发展规划为指导,结合学校发布的(2011)3号《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专业调整方案》、(2010)52号《锦州师专“后续式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方案》,改变了单一的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 目前,我国体育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重创新”的一专多能人才.基于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一专多能或
多专多能体育人才成为锦州师专体育专业所追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培养目标是:
培养能胜任中小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训练以及竞赛工作,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并能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工作的体育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重点加强学生
基本技能的训练,突出岗位技能的应用,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较强应用能力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
热爱体育教育事业,熟悉国家有关体育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掌握专业教学理论与方法,具备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能力,组织课余训练、比赛与裁判的能力;具备一门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科研能力;具备医务监督能力和运动损伤的保健能力.
锦州师专体育教育专业分为三个方向,即五年制的初等教育、两年制的中学体育教育和三年制的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但主要是短期培养高素质人才,为中小学输送优秀的教师.体育教育专业要结合学校“后续式订单”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人才培养
方案,在体育课堂上突出岗位技能的训练,在课程体系上落实“1+1+1”的课程结构.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生源差、起点低的特点,加强对研究性学习、分层次教学
的运用,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为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2].体育教育专业实行主、辅专修制度新生入学第一年定向选修,第二学年开始定位选修,选修一个项目的同时,还可以选择一个辅修.定位选修分为六个模块,包括体育教学
能力、健身指导能力、体育保健、专升本强化能力、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裁判等级培训,通过有针对性的培养来提高人才质量.具体模式如下:
对中小学体育师资的培养,应与中小学的体育教材紧密结合,密切关注中小学的教学改革.新时期的中小学体育教师除了应具备体育专业技术、技能外,还应有较高
的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素养、科研能力和多媒体教学能力.道德教育,是通过
体育教师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学生,对塑造学生的人格起着很大的作用.立足这一标准,从根本上抓学生的一言一行,让学生形成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
职业的责任心,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通过定期写作、举行课件大赛等活
动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在提高学生自身素质的同时,注重学生个人情感的培养[3].
现代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要求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此体育教育专业邀请多位合作单位管理专家,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指
导委员会的基本职能是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提出专业调整措施,根据岗位职能的变化提出专业培养目标、专业知识结构、能力标准、技能训练要求.例如,我系
近年来与北京锐丽一百健身中心、北京浩沙健身中心、锦州天兴新大陆健身中心、广州同仁教育集团等企业联合培养,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树立“教学做
一体化”的教学理念,通过对各职业岗位的分析,建立以岗位技术应用为中心的教学体系,注重专业基础理论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对就业岗位的适应能力,使“订单”成为学生就业的主渠道.
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由原来单一的体育教师,逐渐向体育管理者、健身教练、保健按摩师等转变,复合型、应用型的综合人才备受用人单位的青睐.体育教育专
业针对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变化,积极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使人才培养的类型趋向于综合性和多样化,以满足市场的需求.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制度更注重综合性
评价,能够使考核内容与应用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学生为了获得更广阔的就业空间,就会积极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如裁判等级证、国家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健身教练员、中级保健按摩师等职业资格证书.据统计,每年拿到职业资格证书的
学生占体育教育专业总人数的70%,2011年拿到社会一级指导员证书的有176名,获得保健按摩师资格的有70名,获得二级裁判员资格的有340名.同时学校
每年都举行职业技能大赛,以检验学生的技能成果.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是体育教育专业的特色专业,除了开设武术的拳术、剑术等基本专业外,为使民族特色专业得到延续,开设了传统体育养生、民族民间体育等专业,如珍珠球、蹴球、狩猎、射弩、雪地走、脚斗士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于民族传
统体育专业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培养其创新能力,对以后从事和开创体育文化产业项目具有深远的意义[4].
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中必须具备有效的理论培养和实践锻炼过程,而教育实习作为大学的最后阶段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是检验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体育教育专业要高度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培养学生实际工作的能力,从顶岗、集中、分散三方面进行实习实训.第一学期安排一个星期的专业见习,安排学生到锦州市各实习基地(社会指导健身俱乐部基地)参观学习,以提高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感性认识;在之后的每个学期安排校外专家的教学实训讲座,实训项目包括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保健按摩师指导培训等,实习主要是到中小学及各大健身中心顶岗实习,实习部门有前台部、会籍部指导员部、公关销售部等.学生通过实习实训,能够了解社会、企业中最新最真实的信息,补充了书本没有的知识,同时对理论知识进行实践、验证和转化,专业意识、技能和素养都得到了很好地培养.
(1)高职院校应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将理论、实践和职业技术能力相结合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2)体育教育专业应针对中小学的人才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
(3)结合“后续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共同培养实用型人才;
(4)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和职业资格证的培养机制,拓宽就业渠道.
【相关文献】
[1]刘兴.关于我院体育教育专业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与实践[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5):662-664.
[2]刘平清.对部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实施新“课程方案”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4):538-540.
[3]马卫平.21世纪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的探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
23(1):93-94.
[4]周典明,郑泸娥.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1):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