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m9__《广州极限集邮》第7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市极限集邮研究会召开2009年年会
1月3
日下午,广州市极限集邮研究会召开了
2009年的第一次例会
活动,有10多位会员参加了这次聚会。
会上首先宣读了郑炜先生撰写的,发表在最新一期《极限集邮者》中有关FIP 主席沃尔夫答中国极限集邮者有关提问的文章,会员们就该文章进行讨论并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大家都一致认为,目前国内极限集邮的发展良好,特别是在南昌举行的全国集邮展览、北京奥博会邮展、济南一框邮集全国邀请展、广州市极限邮展上,极限邮集全面喜获丰收,对我国极限界的鼓舞很大,全国各地的邮人们对极限集邮的认识
都已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对过去一些存在有争议的问题也逐渐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在制作及编组邮集方面也取得很大的进步,在2009年我国洛阳举办的世界邮展上将会有不错的表现。
与会的会员们还就对研究会的日常工作进行了认真的讨论,热情很高,表示一定要把我们自己的研究会办好,为极限集邮的研究发展而努力,会上还对发展新会员和如何发挥会刊的更大作用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会议的最后,由毕鉴添会长发言,他总结了在过去一年中我极限会的工作情况和2009年的工作打算。
他说,去年我会共为会员们制作了五枚极限片,今年还将会视具体情况为会员们继续代制极限片,新春贺年片也已印作完成,会在大年初一寄发给各会员;今年我会的主要工作仍然是要开展区内群众性的集邮活动工作,普及集邮知识的推广,办好会刊,继续开展为会员们服务。
目前,这几方面的工作都已经开了个好头,并且逐步走上正轨,欢迎大家继续献计献策;我会会员在去年八月份在东莞举行的广东省集邮展及十月份在市邮政博览馆举行的全国极限集邮邮展上都取得了一些的好成绩,得到了省、市、区邮协及区文联的表扬,说明会务组在过去一年的工作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这些都已经成为过去,我们应该立足于今年,继续开展集邮文化的宣传工作;今年四月和五月,将在我国的洛阳和香港分别举办世界邮展和亚洲邮展,介时,我会将组织有兴趣的会员去观摩这些高水平的邮展,这对于提高我们自己在编组及制作邮集方面将会大有益处;十月份是建国六十周年的纪念日,省、市邮协或区邮协都将会举办盛大的庆祝活动,我会也将会围绕这一主题举办相应集邮展览,希望各会员们能够给予积极的配合并及早作好准备。
会后,毕鉴添会长还向到会参加本次活动各位会员增送了2008年我会制作的最后一枚“广州市旅游节活动”的极限片(见上图)及纪念品。
热烈祝贺
广州市极限集邮研究会成立二十周年
三 晋 极 限 集 邮 研 究 会 题 词 京华极限集邮研究会题词
无锡极限集邮研究会题词 金陵极限集邮研究会题词
生肖集邮研究会题词 苏州市极限集邮研究会题词
连云港极
限研
究会题词 吴江市极限集邮研究会题词
嘉兴市极限集邮研究会 杭州西湖集邮茶座极限研究小组
楚天极限集邮研究会贺词 重庆极限集邮研究会贺词
=====================================================
=============
极限集邮在广州
广州市极限集邮研究会
广州市位于珠江三角洲的北部,是广东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的中心,是中国南方最大的城市之一。
这里有着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境内人文景观如诗如画,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宝藏。
近三十年来,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广州市,借助其优越的地理环境,大力发展城市建设,并先后获得了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成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无烟草广告城市、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范例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全国卫生城市等一系列的光荣称号。
广州人的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在这里开展集邮文化活动更是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广州市极限集邮研究会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赖以生存,并得以发展和壮大起来的。
随着八十年代初期全国集邮活动的复苏,广东省内各地区的极限集邮活动也开始有了新的发展,一些热衷于极限集邮的邮人们开始收集与制作极限片,他们开始尝试着组编极限邮集去参加省内举办的一些集邮展览,引起广大集邮爱好者们的关注。
随着极限集邮活动在全国各地的不断升温,不少极限集邮者已不再满足于收集一些不规范的官制极限片,开始尝试着自己去制作极限片,并开始筹备组织本地区的极限邮会,创办自己的极限邮刊,印制与本省题材有关的极限片,旨在推动我省及全国极限集邮的发展。
1989年3月20日,在极限集邮爱好者毕鉴添、陈志军等人的发起下,广东省极限集邮研究会广州市极限集邮研究分会(即广州市极限集
的孙建超;江苏的曹风增、郭康平、周焱、胡明、杨尧东、惠永明、裴建中;辽宁的谷兴泉、蒙天生;宁夏的马吉民;四川的文少林;香港的陈琪;重庆的王宇、邓家明、李继烈;上海的徐正炎等人,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南宁市极限集邮研究会题词
河南康强盛邮友:
中华觉醒,羊城先行。
极限盛事。
花城再春。
吉林李德生邮友:
长白飘瑞雪,广州花儿艳,
只因同爱票片戳,结成万里极限缘。
廿载风雨,廿载知音,相处到永远!江苏杨尧东邮友:
黄海南海,两海掀起极限邮花。
羊城港城,双城同谱集邮情结。
此外,我们还收到了全国各地的不少极限邮友们发来
的贺信及贺电,他们分别是:北京的殷吉丰;福建的林佳雄、邱华巍;广东的蔡学军;广西的黄志文、张撒;河南
邮研究会的前身)成立了,其宗旨是团结广大集邮爱好者,为普及极限集邮知识,发展集邮文化,提高极限邮集的水平,加深对极限集邮的研究,推动我国极限集邮活动的开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贡献。
该分会与陈镇耀先生等在1987年筹组的广东省极限集邮研究会(1988年9月4日成立)、1988年成立的韶关市极限集邮研究会、汕头市极限集邮研究会等研究会相互呼应,大力开展极限集邮的研讨和组集尝试,对当时广东省极限集邮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在广东省的群众性集邮活动史上留下了绚丽的篇章。
虽然当时只有10多名会员报名参加这个集邮组织,但这却标志着广州市的极限集邮爱好者们从此走上了有组织、有领导的发展道路,如今我会的会员已发展到了30多人,而且每年都会有新会员的加入。
1990年5月,根据广东省集邮协会《关于调整集邮研究组织有关事项》的通知,原设立在广东澄海县的广东省极限集邮研究会被予以撤销,广州市极限集邮研究分会则根据这个通知里的要求,更名为广州市极限集邮研究会,挂靠广州市集邮协会,更名广州市极限集邮研究小组;2000年后又变为原来的名称——广州市极限集邮研究会。
回想起这二十年来我会所经历的风雨路程,感慨万千,确实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去认真的总结,以便我们今后能够更好的发展,更好地为会员们服务。
这二十年来,我会在各级邮政部门和党政有关部门的领导与支持下,为全面拓展极限集邮研究,坚持集邮应该以“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和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为邮政事业发展服务;为广大会员服务”为工作重点,扎扎实实地开展各项工作,组织和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集邮活动,为我市的极限集邮事业做出了一定成绩,取得了极限集邮理论研究与邮集获奖的双丰收。
我研究会于2006年被广东市集邮协会评为广州市的“集邮先进集体”,会长毕鉴添、副会长杜永凯、理事余耀强、黎秉民等人则多次获得广州市“集邮先进个人”的光荣称号。
回顾这二十年来,我会在极限集邮方面所走过的艰辛历程,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组织会员积极参与各项极限集邮活动 1.协助办好各种级别的邮展、鼓励会员参加各种类型的集邮展览和观摩高水平的邮展
举办各种级别的邮展既可以展现先进的集邮文化,提高广州市群众性的集邮文化水平,也可以吸引更多的会员投入到编组邮集的实践中去,提高会员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有利于我们挖掘和发现更多的有潜力的优秀集邮作品,并有组织、有计划、有重点地培育与扶持他们, 推荐去参加国展乃至更高级别的竞赛级展览,把我会的邮集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
二十年来,我会和会员们配合省市邮协,为办好全国极限集邮展览、广州市羊城集邮文化节邮展、广州市竞赛级邮展、“建国五十周年”集邮展览、“建党八十周年”集邮展览、“庆祝十六大召开”集邮展览、“香港和澳门回归”集邮展览、广州市职工集邮展览、四年一次的广东省集邮展览等各种级别的邮展出了一份力,其中两年一届全国极限集邮展更是成为国内的知名品牌之一。
我会在成立后,就大力鼓励会员们去参加省、市、区举办的各种形式的集邮展览,让他们积累参展经验,提高自己的组集水平。
编组邮集、举办各种形式的集邮展览是开展集邮活动的重要形式,是扩大集邮宣传、体现集邮成果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因此其编组的极限邮集在各类级别邮展中成绩的高低可以说是衡量一个地区(或组织)极限集邮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2000年第一届全国极限邀请展上,我会会员涂畅的《中国之旅》邮集获大镀金奖、钟文滔的《神州漫游》邮集获镀金奖、陈敬忠的《鸟》邮集获镀金奖,另外还获得大银奖1部,银奖2部,铜奖1部;在2001年广东省省展上,会员陈敏玉的《石》邮集获镀金奖,另外还获得大银奖1部;在2002年第二届全国极限展上,会员杜永凯的《桥》邮集获大镀金奖,另外还有镀银奖1部,铜奖1部;在2004年广东省省展中,会员杜永凯的《桥》邮集获镀金奖,另外还获得镀银奖2部,铜
奖1部;在2006年第三届全国极限展上,获银奖1部;在2007年新加坡国家邮展上,会员夏育磊的《世界遗产》邮集获镀金奖+评审员祝贺,这也是广州市第一部(广东省第二部)出现在世界级邮展中的极限类邮集(广东省第一部参加世界邮展的极限类邮集是是澄海陈镇耀先生的《中国革命之歌》(1991年));在2008年广东省省展上,我会选送的两部邮集获得了铜奖,《极限集邮论文选》一书也获得文献类的铜奖;在“2008全国极限集邮展览·广州”上,我会会员的邮集获得了1部大银奖,2部银奖,2部铜奖的成绩;在2008年10月28日印尼雅加达的第22届亚洲邮票展览中上,会员夏育磊的《世界文化遗产》邮集获银奖;这些成绩都标志着广州市极限研究会开展的集邮活动有了质的飞跃。
虽然我会会员在近十年来的各类邮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纵观这么多年来,我会极限邮集的参展成绩,客观地讲只能算是属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尽管近几年来,我会在参展邮集的数量与质量上都有了一定的进步且呈水平也呈上升的趋势,但与全国一些省市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今后我们还要更多地鼓励会员们去参加此类展览,多参加外面的(特别是高水平的)邮展,借此机会来拓宽自己的视野,增进交流,促进邮集的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我会除了抓好极好会员们极限邮集的组编工作,还鼓励他们全面发展,组编好其他类别的邮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例如我会的余耀强先生编组的《银圆时期的广东邮政》(一框邮政史)邮集在由北京举办的2001年全国集邮展览上获得金奖+特别奖;在由四川绵阳举办的2003年第16届亚洲国际邮展上该集获得大镀金奖;在2004年香港邮票博览会暨第17届亚洲国际邮票展览会上该集获得大银奖;《第一期广东邮政附加费(1987~1990)》邮集在2003年全国邮政附费集邮邀请赛上获得金奖;《抗战时期广东的海外邮路(1938~1941》(一框传统)邮集在山西太原的2006年全国邮展上荣获一等奖,同时还被中华全国集邮联选送到比利时参加2006年“第十届世界青少年邮票展览”并且荣获了镀金奖;廖镇威先生的《中国首轮生肖邮票》(一框邮政史)邮集在苏州获得了2007年第三届全国生肖集邮展览专门研究类的金奖+特别奖 ,夏育磊的《龙》邮集(一框极限)获得试验类的一等奖,
这些成绩都为我国和省市邮协争得了殊荣。
为了开拓会员们的视野,更好地向兄弟省市学
习与交流,借鉴他们成功的组集经验和先进的邮集
组编方法,进一步提高广州市的集邮水平,我会部
分会员自费到北京、四川绵阳、香港、湖南澧县、
江苏苏州、新加坡等地的展览现场,观摩了1993年
的中华全国集邮展览;1999年的北京世界邮展;2001
年的中华全国集邮展览(南京);2002年的四川绵阳
亚洲国际邮展;2003年的香港亚洲国际邮展;2005
年湖南澧县的全国集邮展览;2006年的苏州极限集
邮展览;2006年的新加坡生肖邮票展览;2007年的
苏州第三届全国生肖集邮展览;2007年的江西全国
集邮展览。
通过观摩这些展览,我们不仅可以结识
到不少朋友,倾听到不同层次的参观者们提出的建
议,而且还可以学习获奖邮集所特有的组集方法和
编排方式,了解自己的邮集与他人的差距,只有在
清楚了解这些差距以后,我们才能够制定出追赶的
目标,使自己少走弯路,对提高会内邮集的总体水
平是大有裨益的,同时对邮集作者本人来说也是一
次难得的学习与交流机会。
2.举办极限集邮学术研讨会
为了营造良好的极限集邮学习氛围,广泛地开
展极限集邮理论的研究,不断地提升我市极限集邮
的学术水平,推动本地区及全国各地方的极限集邮
事业的发展,我会从2002年第二届全国极限集邮展
览开始,就决定每两年定期举办一次极限集邮的学
术研讨会,至今已举办了四届,其目的就是为了给
全国的极限集邮爱好者们搭建一个相互认识、相互
学习、相互交流、畅所欲言的交流平台。
在研讨会
上,我极限会还特意邀请了全国各省市的集邮界专
家、知名学者、国家级及世界级评审员,就当前的
集邮大环境、最新的集邮规则、集邮发展新动态、
集邮展览规则、销戳规则、邮集编组形式和方法等 问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和研究,并就与会者
们在收藏和编组邮集参展过程中所碰到的各种问题
和他们所关心的当前热点问题都耐心地进行了一一
解答,颇受与会者们的好评。
国家级集邮评审员李
曙光先生、世界级集邮评审员新加坡籍华人陈为乐
先生等人都饶有兴趣地来穗参加了极限集邮研讨
会,并在会上作了重要发言,引起全国各地极限集邮爱好者们的广泛关注。
3.积极编辑出版极限集邮论文选和编著集邮图书
2002年的学术研讨会结束以后,有部分未能够亲自来穗参加会议的极限爱好者们就向我会建议,是否可以将研讨会上讨论的文章编成一本极限集邮论文选,让更多未能到会的极限集邮爱好者们都能够及时地了解最新、最快的极限集邮发展新动态和新方向。
因此,从2004年广州·全国极限邮展开始,我会就开始自筹资金,并由毕鉴添会长、余耀强、杜永凯等人负责着手编辑我市第一部极限类集邮专著《2004广州·全国极限集邮研讨会优秀论文选》一书,该书选录了从全国各地提交的50多篇集邮文章中较有质量的文章30余篇,2006的《全国极限集邮研讨会论文选》一书则选录了16篇论文,2008年的《全国极限集邮研讨会论文选》11篇论文和两部极限类邮集,这些专题性的学术研究论文观点新颖,都具有一定的价值,丰富了我省和我国极限集邮研究的新内
容,在一定程度
上代表了当前
我国极限集邮
者们的新思想、
新观点、新理
念,这对于我市
乃至全国极限
集邮活动的发
展都产生了极
大的促进作用,
在国内极限集
邮界也起到了
一定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另外,我会的余耀强先生还和黄锡昌先生合作,撰写了《烽火中的海外飞鸿》一书,该书由广州出版社出版发行,在2006年江苏高邮举办的“全国首届集邮文献及文献集邮展览”上喜获银奖。
二、积极为会员们制作有关本省题材的极限片及贺年片
作为一个极限集邮组织,我会有义务为会员们代制各类极限片。
因此我会从一开始就本着宁缺勿滥、少而精的原则,把为会员们制作与本省题材有
关的极限片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
1989年,
为庆祝我会的成立及广州市解放40周年,我会先后制作了加字贺年片及庆祝广州市解放40周年的加字片赠送给各位会员们,备受他们的欢迎。
这次制片的成功,不仅为我们今后继续制片的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还极大地增强了我们的信心。
1990年5月,我会还制作了第一枚与本省题材有关的极限片——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成为迄今为止该票的唯一一枚可制片源,同时也是国内发行的第一枚完全符合《FIP极限集邮评审专用规则》的会制片,从而受到会员们的赞扬,引起全国极限集邮爱好者们的极大兴趣,争相来信索取收藏,成为广大同行组编中国革命史邮集参展的好素材。
以后的二十年间,我会又先后制作了冼星海、叶剑英、廖仲恺、毛泽东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黄埔军校旧址、竹子、岭南四大庭园、鼎湖山、深圳孺子牛、开平新貌、暨南大学、舞龙、舞狮、中国商品出口交易会、孙中山故居、孙中山纪念堂、中山大学怀士堂、抗震救灾、白云国际机场建设等一批符合FIP规则的最佳极限片,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会对极限集邮的执着和在集邮研究上那种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
粗略地计算一下,从1990年至2008年底,我会一共为会员们制作了与本省题材有关的各类极限片和贺年片达18套(30枚)之多。
由于我会制作的各类极限片及贺年片,均不是以赢利为目地的,均以成本价出让(贺年片则是免费赠送,在新年初一实实寄给会员们的),而且印量都是以会员们的预订数量为基础的,因而受到会员们欢迎和好评。
为了能够制作好这些极限片,从寻觅邮票上的最佳景点,选取最佳的拍摄位置,寻找最佳的盖戳邮局,物色最合适的代办人员……,所有这些琐碎的工作都有赖于会务组工作人员们的无私奉献,每一枚会制片的后面都凝聚着每一位会务组工作人员们的辛勤汗水和付出。
今后我们仍将会继续制作此类与本省题材有关的极限片及贺年片,多一份热情,多一点服务,更好地为会员们服务,让会员们满意。
三、办好会刊和积极撰写邮文
我们认为,各位会员们都是因为有着共同的爱
好才得以相互认识,但由于居住地方、生活习惯、工作时间等方面的原因,有时较少碰面,因而一份小小的会刊就成了沟通和凝聚广大会员的一条重要纽带和桥梁,一个民间的集邮组织是否有生命力,从其会刊办得的好坏就可见一斑。
1990年5月,由于我会接到广东省集邮协会的通知,《广东极限集邮》一刊在出版了三期以后就不得不停刊,以后就只有极少部分会员的一些文章散见于《中国集邮报》、《广东集邮研究》、《极限集邮者》、《极限邮讯》、《南粤集邮》及《集邮家》报刊上。
为了丰富集邮活动的内涵,充分调动所有会员们对集邮邮文写作的积极性,促进会内
的学习研究之风,我
会经过与荔湾区集
邮工作委员会协商,
在其会刊《荔湾邮
苑》上专门开辟一个
“广州市极限集邮
研究会专版”,让会
员们可以通过这一
个小小的版面,宣传
集邮文化,开展多内
容、多角度、多领域、
全方位的学术研讨,我会先后对羊城集邮文化节、香港与澳门顺利回归祖国、建国五十周年、建党八十周年、广东省和全国集邮展览等重大活动,都进行了全方面、系列性的宣传报道,激发会员们的集邮热情,为发展我市集邮事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
今后,我们仍将继续在宣传和普及集邮知识上下功夫,力争将这份会刊办成为宣传邮德、介绍邮识、交流信息、联络邮情、促进邮学研究与联系广大会员,更具有西关特色的邮刊,以满足各种不同层次会员的需求。
2006年,我会开始独立发行会刊,至2008年底,已发行了6期会刊。
此外,我会还坚持立足本地,面向全国,积极加强与外地极限强省邮协的相互交流与合作,鼓励各位会员们去订阅面向全国各地发行的、在极限集邮界较具代表性与权威性的极限集邮书刊(如《极限集邮者》、《极限邮讯》、《极限集邮博览》等),以充实自己的集邮知识,并积极地为这些集邮刊物撰写集邮文章,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和见解,畅谈自己的集邮心得。
二十年来,我会的会员们先后在《中国集邮报》、《极限集邮者》、《极限邮讯》、《广东集邮研究》、《上海集邮》、
《岭南邮苑》、
《南粤集邮》
、
《集邮家》报、《广州极限集邮》等邮刊上发表了各
类题材的集邮文章二百余篇,受到各地极限集邮爱好者们的欢迎和好评。
其中,我会秘书长钟润森先生撰写的《论国内极限集邮的两个极端》一文还入选了由中华全国集邮联编辑的《中国集邮研究文选(2002~2003)》一书;副会长杜永凯先生撰写的《我在全国极限邀请展上学到了什么?》一文则入选了《2000年极限集邮文集》一书。
2005年12月,我会相继与京华极限研究会、三晋极限集邮研究会、金陵极限研究会、无锡极限研究会、台湾极限研究会、天津极限集邮研究会、黑龙江极限集邮研究会等极限集邮研究会签约,从2006年开始,正式加入到他们的联合办刊行列中去,为共同办好《极限集邮者》一刊贡献我们自己的一份微薄力量。
在我会在正式加入联合办刊以前,广州市会员订刊的总人数是29人(占全广东省总订刊人数的43%),到2008年,广州市会员的订刊总人数达到了45人(占全广东省总订刊人数的58%),这个数字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会的会员们正积极地通过种各种渠道去吸收更多的集邮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邮识水平,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
四、抓好每两个月一次的例会
“生命在于运动,协会在于活动”,会刊虽然是我会联系会员们的强劲纽带,但仅仅依靠一份小小的会刊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为了加强与各会员们之间的交流,增强我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给会员们打造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我会在每隔一个月(即单月的第一个星期天下午)都会召开一次例会。
在每次的例会上,会员们都会对极限集邮的各个方面(包括观摩和欣赏各人收集的藏品、讨论极限邮品的制作标准、极限片的制作、邮戳的选择、极限规则的理解、编组邮集的方法、辩别真假邮戳、参展的规则、邮集欣赏等)展开讨论,大家畅所欲言,相互补充,发言者慷慨陈词,到会者听得聚精会神,会议内容丰富,生动活泼,形式多样,会员们都对这种结合实际,通俗易懂的讨论方式普遍表示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