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广东省陆丰市龙山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文综测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陆丰市龙山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文综测试12.战国时期,“官分文武,惟王之二术也”。
这反映了当时
A.分封制的强化B.国君权力的加强
C.郡县制的确立D.儒学地位的提升
【解析】:战国时期,分封制趋于衰落,A错;郡县制确立于秦朝,C错;材料体现的是一种治国思想,注重君主权术的运用,与儒学地位无关,D错;材料信息大意为战国时期设置文武官吏,分管政治军事,这是王者统治国家的两种手段,故本题选B。
13.如果用王国维的“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来说明西周宗法制度的精神,此处他所谓的“天”是指
A.表现自然主义的天道B.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
C.确定继统人选的天子D.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
【解析】:王国维认为西周用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决定大宗小宗的政治地位可以减少争论,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故本题选D。
14、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
这反映出
A.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 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
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 D.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
【解析】:题干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说的是汉初政府抑制商人的举措,后半部分强调的是汉初对商人的限制在现实生活中已经被打破了,故答案D最符合题意。
A与C中叙述的内容严重不符合史实,B的结论与材料内容没有必然联系。
15.清代赵翼《廿二史札记》载:“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
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变局,至是始定。
”材料反映了
A.分封制度开始瓦解B.贵族政治遭到破坏
C.中央集权制度建立D.察举制度逐渐形成
【解析】:“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反映的是分封制和世卿世禄制,体现贵族政治的特点。
“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反映了世卿世禄制被破坏,贵族政治被官僚政治所取代,答案为B。
分封制开始瓦解于春秋战国时期,A项错误。
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于秦朝,C项错误。
D项与材料无关。
16.下列经济现象中,不属于明清的是()
A.玉米、甘薯等农作物传入我国并得以推广B.票号开始出现
C.区域间长途贩运得到发展D.花楼机用于织造精美的棉纺织品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花楼机是我国汉代织造技术最高成就的代表。
根据排除法,本题选D。
17.六虱指的是危害国家的六事。
《商君书·靳令》指出,礼乐、诗书、修善孝弟、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为“六虱”。
这反映了秦国当时()
A.儒家思想没有市场B.法家思想倍受冷落
C.道家思想成为主流D.墨家思想渐趋没落
【解析】A:“礼乐、诗书、修善孝弟、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都是儒家思想的主张,在商鞅变法中被称为“六虱”,可以判断出儒家思想在当时不受欢迎,A项正确;商鞅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在秦国推行变法,推崇法家思想,B项错误;道家思想并没有成为主流,C 项错误;“非兵羞战”和墨家思想的“非攻”相似,但不能因为这点就片面的认为墨家思想渐趋没落,D项错误。
18.“须从根本求生死,莫向支流辩浊清。
久奈世儒横臆说,竞搜物理外人情。
”这首诗反映了
A.董仲舒的“独尊儒术”B.朱熹的“格物致知”
C.王阳明的“心外无理”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解析】解读材料信息,诗中主张从本性人心来探索生死真正的奥秘,并且否定了世间儒生只考虑事物的道理逻辑分析,完全忽视人的七情六欲和本心的做法。
结合所学可知,王阳明主张发明本心,提倡心学,这首诗即反映了其“心外无理”的思想主张。
19.“在共和国晚期,特别是在罗马帝国时期,司法者……建立起一项原则,即被告在被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被告有权利在法庭的法官面前同原告对质。
”这项“原则”
A.反映了罗马法的本质内涵是民主精神
B.体现了罗马法依照法律进行判决的原则
C.推动了罗马法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
D.确保了罗马境内居民权利的平等
【解析】: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是《十二铜表法》,公元前452——公元前450年制定,从时间上排除A,罗马法实质上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的工具,材料强调“被告有权利在法庭的法官面前同原告对质” 体现了罗马法依照法律进行判决的原,故B项符合题意;C项民主内容
材料并未体现;D项中平等用词绝对。
20.据统计1912~1913年,北京政府颁布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86项之多。
这些法规和政策对整个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用是
A.保证民族工业长期稳定发展B.民族工业生产布局日趋平衡
C.规范了民族工业发展的秩序D.民族工业生产结构日趋合理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北京政府颁布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法令,这些法令可以起到规范民族工业发展的秩序,故C项正确;由于近代中国双半社会的性质,民族工业不可能长期稳定的发展,也不可能在生产布局和生产结构上平衡合理,故ABD项排除。
21.某班黑板报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俄历1917年10月,列宁领导工人和革命士兵,在俄国首都彼得格勒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苏维埃”。
文中史实错误的有
A.1处B.2处C.3处D.4处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俄历1917年10月”的信息,可知该事件是十月革命,十月革命推翻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不是沙皇专制,巴黎公社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因此文中史实有2处错误,故B项正确。
22.据统计,美国1960年国民生产总值5037亿美元,人均收入1883美元:1970年国民生产总值高达9741亿美元,人均收入为2579美元,被称为“繁荣的十年”。
其繁荣的原因有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②“新经济”的出现
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④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A.②③B.②④C.①③D.①④
【解析】:二战结束以后,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是由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大力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采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故①③符合题意,选择C项符合题意;“新经济”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但并没有确立计划经济体制。
23.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欧洲曾上演过一部名叫《呼吸》的戏剧,该剧从头至尾没有一句台词。
此剧的艺术风格应是
A.古典主义B.浪漫主义C.现实主义D.现代主义
【解析】:现代主义作品的特点是是反传统,集中表现自我,人物往往是变形的,故事是荒诞的,写作手法有别于传统手法,依据题干信息“该剧从头至尾没有一句台词”的特点可以判断是现代化主义写作手法,故D项正确。
38.(22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市场或多或少的都存在着,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
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潘楼东街巷》材料二:大抵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所积蓄,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
——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六一《赠程君五十序》材料三:今闽省向销之江浙棉布及洋货等物,因被英夷所占,不克畅销,纵使竭力招徕,而全省之一隅之地,民间服用无多,又不克转鬻他省,揆之事势,断不能使华夷两货,并用兼行,是即有愿往江浙等省贩货之人,而销既不多,势必裹足;况现在商俱疲乏,更属招之不前。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
材料四: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
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
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邓小平《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1985年10月23日)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市场发展的特点。
根据材料二概括明代市场发展出现的新特点。
(10分)
(2)材料三反映出近代中国市场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种新现象从本质上反映出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3)概括材料四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是怎样实现这一观点的。
(8分)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的对材料的概括能力。
从材料一“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茶坊每五更点灯”“至晓即散”等信息可以概括出宋代市场发展的特点。
从材料二“大抵徽俗”“其所积蓄,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并结合所学知识,明代市场出现的新发展。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今闽省向销之江浙棉布及洋货等物,因被英夷所占,不克畅销”可以看出近代中国市场出现了:西方工业品充斥东南沿海市
场,传统手工业品滞销的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本质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
从材料“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可以概括材料四的主要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邓小平南方谈话奠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1世纪初,我国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参考答案:
(1)宋代:市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市场扩大;有饮食、服装等服务设施;(4分,每点2分,答对2点即给4分)
明代: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商人积累了雄厚的商业资本;商人的资本多用于投资;经营活动遍及全国各地。
(答对3点即给6分)
(2)新现象:西方工业品充斥东南沿海市场,中国传统手工业品滞销;(2分)
变化:中国经济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分)
(3)观点: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加速经济发展。
(2分)
过程:邓小平南方谈话奠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1世纪初,我国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分)39.(30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
目录A
第一章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一节革命的社会经济前提
第二节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革命形势的成熟
第三节革命的开始第一和第二次内战共和国的建立
第四节共和国时期的阶级斗争
第五节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
第六节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1688年政变第二章(略) 目录B
第一章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同一时期东方中国和日本
第一节世界地区隔绝状态的突破·商业革命第二节文艺复兴
第三节宗教改革
第四节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尼德兰革命
第五节16世纪的中国与日本
第二章17世纪至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第一节17世纪英国革命·1689—1742年的英
——摘编自《世界通史·近代部分》,1972年版国
第二节(略)
——摘编自《世界史·近代史编》,2011年版
材料二宋应星(1587—约1666)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
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
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 之义。
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
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
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材料三牛顿(1643—1727)自幼喜欢钻研科学。
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
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
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
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
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了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
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
(1)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正确,合理充分。
)(12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12分)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
(6分)
【解析】第一问,本题考查世界近代史的开端问题,考查学生提取、解读有效信息与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问题的能力。
首先,要根据材料中的目录找出一处差别,然后从出版时间的不同
并结合各自的时代特征分析出现差异的原因,可以从政治需要、经济发展、思想的时代差异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等不同角度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
第二问,材料二“全面搜集整理撰成《天工开物》”“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表明特点是传统科技的总结性著作,材料三“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表明成果显著影响广泛,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牛顿的力学原理是在长期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取得的成就。
第二小问从当时所处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背景再结合科技工作者的个人努力角度分析即可。
第三问,宋应星科技成果命运的原因从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文化专制、经济生产方式等角度分析,牛顿则从社会重视科学氛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等角度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
(1)不同之处:世界近代史开端不同。
(2分)目录A以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2分)目录B以16世纪的世界为开端。
(2分)
原因分析:从教材出版时代角度分析。
目录A编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中国,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期间,(1分)历史研究和教学重视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历史主导作用。
(1分)这种对世界近代史开端的认识,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特征。
(1分)
目录B编于改革开放之后,思想领域拨乱反正,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增多。
(1分)历史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从更宏观的角度认识世界近代史开端。
(1分)目录B反映了21世纪初中国史学界的认识水平。
(1分)
(2)特点:传统科技的集大成;(1分)多总结,少创造。
(1分)长期试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1分)突破性的科学成果。
(1分)背景: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2分)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
(2分)科学冲击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长期从事科学研究。
(4分,每点2分,答对2点即给4分)
(3)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文化专制。
(答对2点即给3分)(牛顿)重视科学的社会氛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方法。
(答对2点即给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