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高三下学期语文联合模拟考试试卷C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济南市高三下学期语文联合模拟考试试卷C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19高二上·南宁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香菱学诗是《红楼梦》中的一段插曲,甚至是一截枝蔓。
其中开诗学诗艺课的林黛玉,讲的是老一套,没有的惊人之语。
脂砚斋评析说,这一段是不可或缺的,因为香菱的根基、容貌都不俗,不能不入大观园,而又没有她入局的机会,便闹出个她要学诗来。
此说不无道理,但因此就写出半回“慕雅女雅集苦吟诗”来,那就成了以意强为文了,那可是写小说的大忌。
香菱是的甄士隐的女儿,她的基因高尚,而曹雪芹是重视门第的,看看他对赵姨娘的描写就能体会到这一点。
()《红楼梦》中出现这样一个命途多舛的人物,对于警告读者不要对人生抱太多的天真玫瑰梦十分必要。
但整个说来,曹雪芹笔下的香菱,却远不像把其他几个“钗”写得那样动人。
这说明曹公写作中也有、笔不逮意的情形。
《红楼梦》是小说但是频频出诗谈诗赛诗,写得生动活泼。
昔日中国,诗与文章是雅的,够得着高大上的;而小说是者流的低俗段子,离高大上远了去了。
曹雪芹替那么多小说角色吟诗论诗,可能还有显示自己也够得着诗作的用意。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所以整个说来,曹雪芹笔下的香菱,却远不像其他几个“钗”写得那样动人
B . 但整个说来,其他几个“钗”,都远比曹雪芹笔下的香菱写得更加动人。
C . 但整个说来,曹雪芹笔下的香菱,却远不像被其他几个“钗”写得那样动人。
D . 但整个说来曹雪芹笔下的香菱,却远不像其他几个“钗”写得那样动人。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人贩子拐卖香菱,让她有了呆气,但夺不去她的雅气与正气。
B . 香菱被人贩子拐卖,留下了呆气,同时仍保持着雅气与正气。
C . 香菱被人贩子拐卖,虽仍保持着雅气与正气,但留下了呆气。
D . 香菱被人贩子拐卖,留下了呆气,还有雅气,更留下了正气。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特立独行心灰意冷力不从心引车卖浆
B . 独树一帜心灰意冷志大才疏稗官野史
C . 独树一帜大彻大悟力不从心引车卖浆
D . 特立独行大彻大悟志大才疏稗官野史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2016·西安模拟) 现代文阅读
春秋战国时代,楚国的青铜冶炼工艺后来居上,独领风骚。
利用和发展青铜冶铸技术,楚人在春秋晚期就已开始冶炼并使用铁器。
据考古资料,现已出土的东周铁器,大部分都是楚国的,楚人已经初步掌握了块炼渗碳钢和铸铁柔化等工艺。
历秦入汉,冶铁业得到了迅猛发展。
当年楚国著名的冶铁基地宛(汉为南阳郡,即今河南南阳),成为西汉最大的铁器冶炼和生产基地之一。
1959年——1960年,在南阳汉代冶炼遗址的三千平方米发掘区内,发现了熔铁炉七座、炒钢炉数座。
考察表明,这一遗址既铸造铁器,又用生铁炒钢并锻制器具,使用时期由两汉延续到东汉晚期。
故楚之地彭城(今江苏徐州),也是西汉铁官监守的铁器产地。
楚国传统的冶铁技术,乃随着西汉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朝廷的重视而得以普及和提高。
学者根据出土的楚国铁器和南阳汉代冶铁遗址的考察,对楚、汉冶铁情况作了探讨。
先秦的冶铁炼炉,尚未在楚地发现。
可是,著名的湖北大冶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已发现了多座春秋战国时代的冶铜炼炉。
这些炼炉都是竖炉。
学者经研究和模拟试验后认为,这些炼炉的设计合理,性能较为优越,体现了当时冶炼的先进技术。
现今发现的西汉冶铁炼炉,也都是与楚国冶铜炼炉相似的竖炉,只是建筑得更为高大、改造得热效率和料容量更大。
“我国古代炼铁高炉是从炼铜高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铜绿山的春秋炼炉不仅代表了当时我国最高的炼铜技术,而且为战国以至秦汉炼铁技术的提高创立了良好的基础”。
楚国的铸铁柔化技术,可以将生铁处理成黑心和白心两种韧性铸铁,如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出土有韧性铸铁制成的六角形锄,长沙左家塘楚墓出土有黑心韧性铸铁制成的凹口锄,但毕竟处于起步阶段,也未能得以推广,故现今出土的楚国韧性铸铁的数量甚少。
自西汉中期,冶铁业实行官营,朝廷为了提高铁制农具的使用寿命,着力推广和发展这种可以增加铁器的强度和韧性的技术,于是,铸铁柔化技术不仅发展到成熟阶段,而且普及为常规的工艺方法。
战国中期以后,楚国已能生产白口和灰口混合的麻口铁制品。
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出土的战国中晚期铁锤,就是这类强度较高而耐磨性较强的制品。
西汉前期,楚人掌握的这种冶铁技术,又发展成为能够生产低硅低碳的灰口铸铁工艺。
在此基础上,汉人进而还发明了生产类似今日的球墨铸铁的工艺。
以低温还原的“块炼法”炼出熟铁,又进而对其反复加热和锻打以“百炼成钢”的技术,楚人在春秋晚期就已掌握了。
江苏六台的春秋晚期楚墓出土有熟铁条,长沙杨家山春秋晚期楚墓出土有用熟铁锻打成的钢剑。
这项技术,在汉代乃至后世,一直作为简便易行的传统而承袭下来并不断予以完善。
冶铁业规模巨大,冶铁作坊遍布全国,中国古代的炼铁炼钢技术在汉代大体完备和基本成熟,钢铁制品广泛应用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汉代文化的突出成就。
这一成就的取得,乃与楚人在冶铁技术上的贡献分不开。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南阳汉代冶铁遗址上发现了熔铁炉七座、炒钢炉数座,这里曾经是西汉时期最大的铁器冶炼基地之一。
B . 楚国人的冶铁技术是在青铜冶铸技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春秋时期便已出现,并且后来居上,独领风骚。
C . 湖北大冶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发现的冶钢炉已采用与西汉冶铁炼炉相似的竖炉,代表了当时我国最高的炼铜技术。
D . 春秋时期楚国的炼铜技术促进了战国炼铁技术的提高,楚人甚至已经初步掌握了块炼渗碳钢和铸铁柔化等工艺。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从生产生铁到将生铁处理成韧性铸铁,楚人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已完成,但是将韧性铸铁全面推向生产、生
活领域,则要到西汉时期了。
B . 楚人的冶铁技术,直接推动了我国古代的炼铁、炼钢技术的不断发展,到了汉代,已基本成熟,冶铁规模巨大,冶铁作坊遍布全国。
C . 早在春秋时期,楚国人便知道经过反复加热和锻打,可以将熟铁炼成钢,这是“块炼法”的进一步发展,并作为一项传统传承下来。
D . 在众多楚人冶铁工艺中,球墨铸铁工艺无疑水平最高,而低硅低碳灰口铸铁工艺其次,麻口铁制品工艺则相对水平最低。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铸铁柔化技术就可以增加铁器的强度和韧性,从而普遍提高了人们使用的铁制农具的寿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B . 楚国冶铜炼炉建造水平高超,与后来的汉代冶铁炼炉相比,虽说热效率偏低,料容量偏小,但是这也足以证明当时楚国冶铜技术的先进。
C . 西汉时期,铁器成为生产、生活中的重要物质资料,朝廷非常重视冶炼,重要冶炼铁场所要派出铁官监守,一般情况下,私人不得经营铁器。
D . 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出土的战国中晚期铁锤,证明楚国已经能够生产白口和灰口混合的麻口铁制品,并体现了楚国铸铁柔化技术的高超。
3. (9分)论述类文本阅读
城市准入与共同体精神
21世纪中国几大城市都在讨论准入制度,以便把“低素质”的人排除在城市之外,维持基本的社会秩序。
准入制度的提出是有其现实背景的。
这个背景就是城市治安的恶化。
有人认为城市的外来闲杂人员是造成人们缺乏基本安全感的罪魁祸首,必须限制。
可是这种变相的户籍制度和市场经济有着根本的冲突。
经济学家们早就发现,在一场经济博弈中,当那些追求最大利益的博弈者们知道这场博弈是不断重复的交易或游戏时,当他们对其他博弈者过去的表现都相当了解时,当博弈人数有限时,他们之间就更喜欢合作。
也正是这个原因,我们过去说农民老实厚道,特别是那些越住在偏远地区的农民就越老实厚道。
如今突然把这些农民称为“低素质”的闲杂人员,说他们是犯罪的根源,原因之一,是他们离开了过去那个面对面的生活圈子,来到了谁也不认识的大城市。
来无踪去无影,老实厚道已经不符合他们生存的利益。
大家要做的都是一锤子买卖,一锤子买卖当然就没有必要信守不断重复的交易或游戏规则,偷偷抢抢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由此可以看出,一个社会的长治久安,就需要社会成员都意识到彼此打交道不是一锤子买卖,意识到他们之间的交易或者游戏要不断重复,彼此要不断增进了解,共处于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圈子”之中。
这样,大家即使为了自己的利益,也必须时时顾及对他人的责任。
再简单地说,构成社会基础的是一个共同体或者社区。
现代国家成了维护陌生人之间游戏规则并确保这种游戏不断重复的权威。
比如,当你到美国的一个大都市,可以把自己的信用卡交给一个素不相识的人,用不着担心自己受欺诈。
现代国家的管理已经如此周密,保证了这种不相干的人之间的交易也是要重复的。
不过,所有这些都不能取代基层的制度建设;在人们从村庄一样的面对面社区走进现代大都市所代表的陌生人社会时,怎么在最大限度上维护传统的共同体纽带?城市化进程恰恰是这方面的一块试金石。
英国都市问题的根本解决,还有赖于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一系列立法,从而逐渐承认工会的权利,保证工人阶级的基本福利,把劳工阶层接纳为城市共同体面的一分子。
在城市化中吸收外来人员方面最成功的,还是战后的日本。
一位日本官员在10年前说了一句话:日本是一个村庄!高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也没有打破村庄里那种面对面的社会人际纽带。
战后日本给农民的福利非常丰厚,农村的基础教育是世界一流的。
在工业化进程中,东京的一个大公司跑到一个村子,一下子把村子里一年毕业的学生全雇下来。
这样,村子里一代人集体进城,到了一个公司,有了终身的工作和优厚的福利。
他们自然以公司为家,在大都市还和在村子里一样,维持着对小共同体的忠诚。
从世界工业化的大历史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准入制度不仅无助于解决城市化过程中的治安问题,从长期看,可能会把治安搞得更坏。
城市治安恶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外来“闲杂人员”失去了传统的共同体和面对的人际网络,同时又不能进入新的共同体,并建立新的人际网络。
这样的环境自然促使他们在和周围的人打交道时进行一次性的交易。
上述各国国情虽然不同,但解决城市化过程中治安题的根本都是城市的社区接纳外来人员,使他们把城市看做是自己的家园,建立新的共同体的归依感和责任感,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
(自薛涌《不要把穷人拒于城市之外》)
(1)
下列对“不断重复的交易或游戏”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 为了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当人们进行交易时,喜欢与那些不断重复的交易伙伴们合作或游戏。
B . 在个人利益交往中,人们愿意与那些彼此熟悉的少数人打交道,以维持不断重复的交易活动。
C . 说明人们生活在一个面对面的世界里,不仅与周围的人知根知底,而且要和这些人重复地打交道。
D . 说明人们生活在一个面对面的世界里,与周围极少数的几个知根知底的人,要经常地打交道。
(2)
根据文章内容,说说“共同体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3)
作者认为现代城市怎样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4. (12分) (2018高三上·黑龙江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罨①画池听雨
汪建中
罨画池,作为一处极为精致的园林,其名字取得实在美妙而贴切。
就是没有去过罨画池的人,一听这名字,眼前浮现的也应该是一幅幅高古的图画,精雅的丹青。
今春三月踏青的时候,我就是在“罨画池”这个美名的一再诱惑下而去崇州的。
去的时候,一路上愉悦的心情实在难以述说。
因为,在罨画池儒雅的牵引中,我一路上步着杜甫的后尘、裴迪的后尘、赵卞的后尘、范成大的后尘,以及那个长吟过“红酥手,黄藤酒,满园春色宫墙柳”的大诗人陆游的后尘。
步着这样一些人的后尘,而又是去罨画池作一番文化意义上的畅游,所以,即便是一路风尘仆仆,其心情也愉快如彩蝶、逍遥似春燕了。
罨画池浓缩了江南园林精华中的精华,她小得可人,雅得大度,幽得深厚。
进得园来,简直是一步一景,更是一步一惊。
琴鹤堂带来的愉悦都还没有收场,问梅山馆的惊喜又向我扑来;湖心亭的美景才刚刚开始欣赏,望月楼的画卷又为我次第展开了。
在罨画池里,脚下的曲径引我又诱我,两旁的奇花拥我更醉我,举目处是老树横空,回眸处是新绿拥娇红,是小桥接了短亭,是涟漪揉着楼影,是游鱼栖于鸟巢,是绿水浣着白云。
左看似画,右看似画,前后左右看了,居然就是画了。
正当我陶醉在罨画池的美景中时,天空忽然下起了雨。
先是点点滴滴,继而是窸窸窣窣,接着是噼里啪啦,好在我正在望月楼里,否则,这一场春雨将逼我于狼狈中四处躲雨。
此刻,雨点紧一阵慢一阵地敲打着望月楼上的瓦片,叮叮当当又窸窸窣窣,疑似一张古琴在嘈嘈切切的奏鸣,一声声,抒发着一个梦境。
在烟雨中有一只翱翔着的白鹤,在罨画池的上空兜了几圈后,停在湖心亭的亭尖上,以金鸡独立的优雅与我遥对着共听这一场湿漉漉的琴声。
在如此的情景里,我不知道当年一代廉吏赵卞是否也遥对着白鹤如痴如醉地鼓琴?不知道当年那只白鹤是否依然金鸡独立,在春雨中静听琴弦上的云卷云舒、潮起潮落?
按节令计算,这该是今年最后的一场春雨,滴滴答答,迷迷蒙蒙,把罨画池笼罩得格外旖旎而缠绵。
湖边的柳,绿得蓬勃而婆娑,春燕们翻飞在柳丝和雨丝间,似要把这最后的春雨沐浴得个淋淋漓漓。
园子里的那些梅,还在春雨中修整,所有的枝脉和叶脉都在努力地孕育今年冬天的梅香。
如今,梅还在,那一段缘,那一份情,不知缠绕在哪里?如今长亭还在,回廊还在,整个罨画池还在,陆游祠还在,惟有主人陆放翁不在了,独留下我,在满园春雨中空空的地等待。
茶,浓了,又淡了。
雨,去了,又来了。
整整一个下午,我被这雨殷殷地挽留在罨画池里。
留我的,还有湖边的柳、园里的梅和楼前的株株红海棠。
罨画池的一切都在留我呵,留我在这里听雨,从春雨听到秋雨,从翩翩少年听到耄耋老叟,留我年年岁岁在这里看白鹤翱翔,听水淋淋的音乐,再在“红酥手,黄藤酒”的缠绵里追逐大诗人那多情的背影……
错、错、错,莫、莫、莫,陆放翁这些发自心灵深处的叹息,声音很低沉,语气很微弱,但它引发的生命的共振,却持续了八百多年,还会一直共振下去。
此刻,凝神听雨,瓦片上的雨声,犹如陆放翁的声声叹息:“错、错、错”,声声都在荡人魂魄,催人思索。
八百多年了啊,八百多次的春雨与秋风,花开与花落,沧海与桑田。
我的放翁啊,你是否依然豪迈如苏轼,英武如岳飞?在黄泉路上,你是否已经与唐婉结成了连理,了却了前世的遗恨与悲歌?
雨,一直在浙浙沥沥地下,雨中的罨画池,又多了几分妩媚。
这时,我是多么想备一桌好酒好菜,在这春雨中与陆放翁对饮。
只可惜放翁不在了,虽有好酒,但缺少了他,酒亦寂寞,雨亦寂寞。
寂寞的,还有这望月楼,还有那问梅山馆,整个罨画池已经在风雨中寂寞八百年了,如此漫长的寂寞,试问人间,哪里还有?
好在罨画池还在,而且日新月异,海棠还在,梅魂还在,那些犹如宫墙柳的柳树还婆娑在我的眼前。
沿着这些景物,我依然能够清晰地追逐陆放翁的身影,依然能够感觉到他一腔爱国的热血在澎湃。
这热血,从宋至今,一直不曾冷却,一直在激情地燃烧。
这雨似乎不知劳累,淋淋漓漓了整整一个下午,还在淋淋漓漓,此刻瓦片上雨声还噼里啪啦地响,一园子的雨
声依然在为我奏着交响。
在这春雨的交响和飘洒中,蜀州的大地有福了,今年一定会有一个好的收成。
透过雨雾,我仿佛看见了一大片秋天的金黄。
这田野里的金黄是赵卞和陆游期盼了千百年的,终于要在今年金灿灿地铺满蜀州大地。
【注释】①罨(yǎn)画池:蜀中名胜,位于四川成都。
(1)下列对这篇散文有关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文章开篇并没有写罨画池的美景,而是从罨画池的名字写起,未见其形先闻其名,就让作者想象到了罨画池的魅力。
B . 文章语言文字清新雅致,善用修辞写景。
如第3自然段对罨画池景物的描摹尤为典型,采用了拟人、排比、借代等修辞手法,展现了一幅罨画池美景图。
C . “从春雨听到秋雨,从翩翩少年听到耄耋老叟”,表明“我”被这罨画池的美景所吸引,表达了作者以后每年都要经常来这里听雨,直至自己老去的决心。
D . 文章形散神聚,写景,移步换景,一步一景,景物优美雅致;写情,富于变化,由最先的愉悦到中间的落寞再到最后的喜悦。
(2)简析文中划线语句的含义及其作用。
(3)作者对罨画池的雨声有不同的感受,试分析其内蕴。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 (11分) (2019高二上·金台期中)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许骧,字允升,世家蓟州。
祖信,父唐,世以财雄边郡。
后唐之季,唐知契丹将扰边,白其父曰:“今国政废弛,狄人必乘衅而动,则朔、易之地,民罹其灾。
苟不即去,且为所虏矣。
”信以资产富殖,不乐他徙,唐遂潜赍百金而南。
未几,晋祖革命,果以燕、蓟赂契丹,唐归路遂绝。
尝拥商赀于汴、洛间,见进士缀行而出,窃叹曰:“生子当令如此!”因不复行商,卜居睢阳,娶李氏女,生骧,风骨秀异。
唐曰:“成吾志矣!”
骧十三,能属文,善词赋。
骧太平兴国初诣贡部,与吕蒙正齐名,太宗尹京,颇知之。
及廷试,擢甲科,解褐将作监丞、通判益州,赐钱二十万。
迁右赞善大夫。
会罢副使,徙知鄜州。
召还,为比部员外郎。
雍熙二年,改江南转运副使。
洪、吉上供运船水损物,主吏惧罪,故覆舟,鞫狱者按以欺盗,当流死者数百人。
骧驰往讯问,得其情实以闻,多获轻典,优诏褒之。
又上言:“劫盗配流,遇赦得原,还本乡,雠告捕者,多所杀害,自今请以隶军。
”
诏可。
迁正使。
端拱初,拜主客郎中,俄徙知福州。
累表求还,不俟报,入朝,召对便殿,延问良久。
改兵部郎中上言蜀民浮窳易摇宜择忠厚者抚之为预备既而李顺叛众颇服其先见命知审官院,迁御史中丞,以疾固让,不许。
占谢日,命坐劳问,出良药赐之曰:“此朕所服得验者。
”后骧以久病不能振职。
真宗即位,改兵部侍郎。
屡求小郡养疾,因入朝失仪,为御史所纠,特诏不问,命知单州。
咸平二年卒,年五十七。
赠工部尚书。
(节选自《宋史•许骧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改兵部郎中/上言蜀民/浮窳易摇/宜择忠厚者抚之/为预备/既而李顺叛众/颇服其先见/
B . 改兵部郎中/上言/蜀民浮窳易摇/宜择忠厚者抚之/为预备/既而李顺叛/众颇服其先见/
C . 改兵部郎中/上言蜀民/浮窳易摇/宜择忠厚者抚之/为预备/既而李顺叛/众颇服其先见/
D . 改兵部郎中/上言/蜀民浮窳易摇/宜择忠厚者抚之/为预备/既而李顺叛众/颇服其先见/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狄人,古代汉族称四方的少数民族分别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狄人即北狄。
B . 廷试,指中国封建王朝科举制度中由皇帝亲发策问,在殿廷上举行的考试。
C . 配流,是古代自治犯人的一种刑罚,指把犯人发配、流放到偏远的地方。
D . 赠,指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与“谥”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许骧生于富家,自幼颇有才华。
他的祖辈和父辈极为富足,以财力雄厚闻名;他自幼颇有风骨,异于常人,文章词赋皆极为精通。
B . 许骧进士出身,仕途平衡顺利。
他参加廷试,考中甲科;在各地为官时,都能够安于职守,尽心工作,最后官至兵部侍郎。
C . 许骧用典宽仁,处事分寸得当。
他处理供运船一案时,让很多被判重刑的人得到了从轻处罚;对流配犯人打击报复的现象提出中肯意见。
D . 许骧忠诚可靠,备受皇帝器重。
他时时以国家和百姓为重,虑事周全,颇有远见;他有病在身,皇帝亲自
慰问,并赐以良药,恩宠有加。
(4)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尝拥商赀于汴、洛间,见进士缀行而出,窃叹曰:“生子当令如此!
②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③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④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 (7分)(2017·海安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檄风伯
杨万里
峭壁呀呀虎擘口,恶滩汹汹雷出吼。
泝流更著打头风,如撑铁船上牛斗。
风伯劝尔一杯酒,何须恶剧惊诗叟。
端能为我霁威否?岸柳掉头荻摇手。
(1)
诗歌前两联通过哪些对象表现了风的什么特点?
(2)
《檄风伯》笔调幽默诙谐,语言通俗活泼。
请以后两联为例,简析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
(3)
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