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思考与实践》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作品的叙事策略
——《外国小说》话题之叙述(教案)
课前导入: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开头:
许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连诺上校准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当时,马孔多是个二十户人家的村庄,一座座土房都盖在河岸上;河水清澈,沿着遍布石头的河床流去,河里的石头光滑、洁白,活像史前的巨蛋。
这块天地还是新开辟的,许多东西都叫不出名字,不得不用手指指点点。
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一、梳理有关叙事策略的知识点,构建思维导图。
1、叙述的视角
①儿童视角(现在进行时)
成人视角(过去完成时)
②全知视角(上帝俯瞰)叙述者>人物
有限视角(凡人目光)
③内视角:叙述者=人物
外视角:叙述者<人物如:海明威《杀人者》
2、叙述的人称
第一人称
第二人称
第三人称
3、叙述的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分叙
4、 叙述的结构
①线性结构(单线、双线、多线、圆形)
②拼接式结构
③穿插式结构
④辐射式结构(意识流)
5、 叙述的腔调
主观讲述
客观显示
6、 叙述的速度控制
详
略
二、探究《桥边的老人》和《墙上的斑点》的叙事策略
三、欣赏世界名作高超的叙事策略
1、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一天里回顾了一生的爱恋
2、莫言《蛙》
四封长篇书信和一部九幕话剧
3、川端康成《雪国》
唯美哀伤的情调
4、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
在全知视角下的女性有限视角
四、运用:叙事策略在近三年高考试题上的呈现
1、【2021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阿成《赵一曼女士》第6题:
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
答:①主题上,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
②人物上,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③情节上,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
2、【2021年高考北京卷】苏童《水缸里的文学》第10题:
文章第④段对河蚌仙女梦想的描述与第③段的童话故事相比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不同:①在细节的描述上更加具体,如细致地描写了仙女钻出蚌壳由小变大的过程。
②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如仙女带来的各种美味佳肴与孩子们的喜好有直接关系。
③故事的场景与孩子们的生活场景结合在一起,如奔向自己家的八仙桌,往来于桌子与水缸之间。
作用:①突出河蚌仙女对我的意义。
②表现儿童丰富而生动的想象力,反映了物质匮乏时期儿童独特的心理。
③承接上文回忆童年河蚌的秘密,引出下文凝视水缸是作者最早的阅读方式。
3、【2021年高考江苏卷】凌叔华《小哥儿俩》第16题:
小说叙述了小哥儿俩的日常故事,请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
(6分)
答:对童真童趣的欣赏;对儿童成长的关注;对母爱的颂扬;对和谐家庭氛围的赞许;对善良人性的礼赞。
4、【2021年高考天津卷】石红许《虹关何处落徽墨》第19题:
文章在记叙寻墨的同时,为什么还用大量笔墨描绘虹关古村?(6分)
答:①虹关具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②虹关是徽墨的产地,徽墨也成就了虹关。
③虹关引发了作者的乡愁。
④增添了寻墨历程的情趣,丰富了主题。
5、【2021年高考浙江卷】叶文玲《汴京的星河》第12题:
从结构上分析作品为什么先写街、再写人、后写灯。
答:①先写街的繁荣,为下文做铺垫,引出人潮汹涌。
②再写游人众多,为后面观灯受阻埋伏笔。
③最后写观灯盛况,把作品推向高潮并点题。
④这样写层层铺垫,层层推进,使文章内容丰富,结构严密。
6、【2021年高考课标Ⅱ卷】林徽因《窗子以外》第6题:
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6分)答:①转“我”为“你”,“你”成为自我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蕴含着作者冷静审视的态度;②使用“你”的同时,又使用“我”,蕴含着作者的自嘲与反思。
③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表现作者辩证地看待问题的态度。
7、【2021年高考新课标Ⅰ卷】李锐《锄》第11(3)题:
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
答:①强调百亩园是西湾村人安身立命的物资基础;
②将百亩园抽象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
③与下文百亩园的一朝被毁构成鲜明尖锐的对比。
8、【2021年高考新课标Ⅲ卷卷】贾平凹《玻璃》第11(2)题:
“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
答: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讲述出来的,真实可信;
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
③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
④表现主题:小说通过我的观察思考及行为举止来表现主题,使主题更鲜明。
总结:
叙事策略是一部文学作品最基本的技巧,故而成为高考青睐的考点,对之考察呈现出逐年加难、变细、灵活的特点。
分析高考试题可以看出,对“叙事策略”的考察是外衣,内质还是考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把握;通过“叙事策略”来实现对情节内容、人物形象、情感态度的考察。
所以,读懂原文是王道。
答题时始终是离不开情节、人物、主旨三大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