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学生的生活认知,用实验引导的化学课堂初探——《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的教学实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足学生的生活认知,用实验引导的
化学课堂初探——《燃烧和灭火》(第
一课时)的教学实录
摘要:以国家倡导的垃圾分类作为情境引入主题,通过演示课本实验、改进
实验及播放视频等探究燃烧的条件,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总结出燃烧的三个必
要条件,以及燃烧的定义;以分组实验探究灭火的方法,并以此展开灭火原理
的讨论和归纳;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观看视频学习面对火险的处理措施,演示并
学习常见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强化学生在生活中应用燃烧和灭火的知识,提升安全意识。
关键词:生活认知燃烧的条件实验改进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背景及意义:我国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生活垃圾中一部分可用于燃烧发电。
学生在生活中对燃烧有一些模糊的了解,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以及防火和
自救方法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认知。
燃烧和灭火的教学内容和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实用性强,学生兴趣较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强,学生能体会到
化学学习的价值。
这节课基于大量的生活素材、视频、探究实验结论、分组实验
结论等直接证据,直观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燃烧条件、燃烧定义、灭火
的原理和方法、防火及自救的认识和理解。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
2.了解防火及自救的常识。
3.通过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探究,体验探究的乐趣,学习分析事实得
出结论的科学方法,树立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探究。
三、教学方法和课堂理念
1.基于证据的推理,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课堂理念
四、教学过程及意图
1.立足生活创设情境—感受燃烧
[展示]观察“图1猪猪垃圾分类图”
[老师]这是一张流行的“猪猪垃圾分类图” ,现在国家实行垃圾分类的政策,其中生活垃圾分类后有一部分用于焚烧发电。
[问题]图中涉及的一些常见生活垃圾中哪些物质能燃烧?
你烧过其中的物品吗?
如果有你能描述一下这些东西燃烧时的现象
吗?
[学生]废报纸、过期食用油、牙签、竹筷子
等都能燃烧;
烧纸时产生黄色火焰,放热、会有特殊气味;
牙签燃烧时有黄色火焰,放热,也有一些气
味
[教师]可燃物一般指具有可燃性的物质。
同学们说的非常客观正确:可燃物燃烧时会发光、放热,并产生新物质,可见燃烧属于化学变化。
设计意图:基于生活常识,学生可以快速找到生活垃圾中的一些具有可燃性的物质,并能说出物质燃烧时的现象,在得到老师肯定后,学生学习情绪高,学习积极性更强,并对进一步认识了燃烧的特点,对后面学习探究燃烧的条件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2.实验引导——探究燃烧的条件
[教师]日常生活中,这些可燃的生活垃圾为什么没有燃烧?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学生]燃烧需要一定的温度;
燃烧需要可燃物、空气(氧
气)、温度
[教师]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着火点是可燃物的属性,一般不会随着外界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燃烧时需要可燃物、氧气(或空气)、温度达到着火点及以上
[教师]请你利用提供的仪器和药品,思考并设计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可参照本课本[1]实验7-1),并完成表1内容。
仪器和药品:红磷(着火点240℃)、白磷(着火点40℃)、热水(80℃)、烧杯、铜片、镊子、小铜盖等。
表1:燃烧条件探究
[视频]播放课本实验7-1
[学生]在铜片上一端放一堆干燥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较干燥白磷,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白磷燃烧,放热,产生大量白烟;
向热水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热水中的白磷燃烧,产生白烟。
[教师]通过刚才的实验视频和汇报,我们知道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和氧气接触,3个条件缺一不可。
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实验,完成实验中的几个问题
(1)请写出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2)实验中热水的作用有哪些?
(3)通常情况下,燃烧的定义是什么?
[学生]磷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4P + 5O2 ====2P2O5
热水在实验中具有提供热量使温度达到白磷着火点,同时
隔绝水下白磷和氧气接触;
通常情况下,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
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
[教师]向水下的白磷通入氧气,白磷会不会像视频中一样燃烧起来?
[演示实验]如图2所示,演示水下白磷的燃烧实验[2],
图2 水下白磷燃烧实验
[学生]通入氧气后白磷燃烧,产生白烟,在老师的推拉注射器活塞时,白烟
基本消失。
哦,原来热水可以吸收白磷燃烧产生的白烟!
设计意图:学生的一些生活经验,不够准确科学,需要指正或者完善;学生
先进行思考和设计,结合课本的实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燃烧条件,激发学生探
究的欲望。
实验创新,实验明显现象,学生情绪高涨,深刻理解实验中热水的2个主要
作用,以及自主发现热水的第三个作用带来的自豪感。
强化燃烧的条件缺一不可,内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3.小组活动——认识灭火的方法
[教师]燃烧在日常生活、生产、科技、军事、科研活动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图片3展示
图3燃烧在不同领域中的
应用
[教师]使用完火后,一定
要及时灭火,否则容易导致火灾!
要熄灭燃着的蜡烛,可以有哪些方法呢?
把蜡烛熄灭并想一想,熄灭蜡烛的原理是什么?
你们组内还有哪些灭火的方法呢,灭火的原理是什么?
(可利用的一下仪器和药品:剪刀、烧杯、水、沙子等)
[学生]吹灭蜡烛: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烧杯罩住燃着的蜡烛,蜡烛熄灭:隔绝空气;
水浇灭蜡烛: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剪刀剪断烛芯:隔离可燃物;
沙子倒在蜡烛上:隔绝空气;
……
[教师]同学们分析的都很好,灭火只要破坏燃烧的条件之一就可以了,使燃烧的3个条件不能同时满足。
[视频]请你分析:图4中3支蜡烛燃烧的现象为什么不同?写出蜡烛Ⅲ熄灭的原理(化学方程式表示)。
图4 蜡烛在不同条件下的燃烧
[学生]蜡烛Ⅰ:蜡烛熄灭——隔绝空气;
蜡烛Ⅱ:蜡烛燃烧——满足燃烧的3个条件,正常燃烧;
蜡烛Ⅲ:蜡烛熄灭——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密度大于空气,隔绝空气。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课堂讨论]常见着火情况及灭火的方法及原理分析。
(1)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或放入较多的蔬菜;
(2)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可用水浇灭;
(3)油罐着火时需用水喷淋降温;
(4)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
形成隔离带。
[学生] (1)锅盖盖灭:隔绝空气;放入较多蔬菜: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和
隔绝空气;
(2)水灭火: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3)用水喷淋: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4)形成隔离带:隔离可燃物。
设计意图:图片3展示,直接呈现燃烧在各个领域中的重要作用,扩大学生
对燃烧的认识。
学生能将蜡烛熄灭,多说用嘴吹的方法,通过学生组内讨论,能
找到更多的灭火方法及原理,拓展学生的视角,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提升
学生的表述表达能力。
本环节活动多,把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讨论,实验,表达
交流,练习巩固,学生根据已有生活认知,主动参与教师引导的各个小环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该环节结束时,学生对灭火的方法和原理有了更多的认知。
4.实践出真知——遇到火险处理方法
[教师]我们了解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一旦我们发现火险或遭遇火灾时,
(1)不要慌张,沉着应对;
(2)如果火势不大,可根据起火原因选择合适的方法和灭火器将火扑灭;
(3)如果火势较大或有蔓延的趋势和可能,应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并采取必要的自救措施
(4)自救措施: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域。
[视频]观看视频:逃离火灾现场的正确方法,注意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域。
[教师]如果火势不大,我们可以借助灭火器灭火。
[阅读]阅读课本了解灭火器,使用方法、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
[视频]干粉灭火器、水基型灭火器使用方法。
[演示实验]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废旧书本着火:拆封签→拉保险销→提下压把→手持塑料柄→对准火焰根部→按下上压把(一声长啸,一团混有白色固体的烟气喷出,着火旧书本立即熄灭,并且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学生]一片欢呼!
[学生]体验二氧化碳灭火器使用。
设计意图:本环节注重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对于不同程度的火灾,应该有不同的因对措施。
通过视频播放使用灭火器灭火、实验演示灭火器灭火、体验使用灭火器等环节,使本节课在接近尾声时学生的情绪达到最高点
[教师]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可以简单思考并给大家简述一下。
[作业]课后习题1-5,及其他相关练习。
五、板书设计:
课题1 燃烧灭火(1)
一、燃烧与灭火
4P + 5O2==== 2P2O5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二、遇到火险处理方法:
六、教学心得及启示
教学过程抓住学生对燃烧的兴趣和已有的模糊的燃烧概念,通过实验探究、学生讨论等活动展开对科学概念的层层解析,学生准确科学理解并掌握燃烧的条件和定义。
充分体现学生的能动性,激发学生敢于实验探索,敢于发现问题,基于实验证据的推理,得出科学正确的结论,体会自主获取知识的快乐。
强化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燃烧的合理利用能造福人类,使用不当可直接威胁生命,学生面对不同程度火险能正确选出面对措施,能保证生命安
全,珍惜生命。
燃烧成灾必然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从创新实验中,以小见大,寻找吸收污染物的药物或者杜绝产生污染物的方法,树立环保意识。
实践是检验知识真伪的最有力行为。
本节课后,对150名学生进行回访,139位学生直言面对火灾会更加从容,对家庭中出现的火情能够采取正确的灭火方法。
参考文献:
[1]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九年级化学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2] 张辰刚.也谈水下白磷燃烧实验的改进[J].化学教与学,2017(9):89-90.。